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91节

  老朱可以说起兵时还是半文盲,就在皇觉寺念佛经时认得了几个字。

  起兵之后,身边募集才学之士,这才开始学习。

  待为吴王,皇帝,固然有不少大白话诏旨,也可以写些正经文章,比如皇明御制碑上纪念家人的文字,语出至诚,令人读之侧然。

  诗也是写的相当不错,未必有文人雕琢过的好,但帝王诗的气魄也不是文人能比的。

  南唐后主的词倒是一流,但和朱元璋的帝王诗相比,提鞋也不配。

  点评了两句,朱元璋看向朱允炆,问道:“你也看过密疏了,给咱说说,这两边举子不和,甚至有人扬言说科场上再见,你看怎么办?”

  朱允炆身边都是文学之士,而且全部是南方人,当下思索一番,还是循着本心道:“科场之上,各凭本事即可..”

  朱元璋眼眸深处满是失望之色,嘴上却哈哈笑道:“嗯,乖孙说的是,咱累了,你也去休息去吧。”

  朱允炆虽然被夸赞,却转眼被爷爷撵走,施礼转身离去,内心是相当的不得劲。

  “这他娘的傻孙子,比他爹傻多了啊。”

  朱允炆走后,朱元璋眼里就是掩饰不住的失望了。

  “好在脾性好,耳朵软,听文官的,这反而是好事,守成是绰绰有余了,唉,他娘的,咱英雄一世,怎么标儿不象咱,他生的儿子也不象咱?倒是老二,老三,老四,一个比一个象咱,真他娘的活见鬼了!”

  朱元璋也就是嘀咕几声。

  要是有谁敢说什么用晋王继位,或是燕王,包括足智多谋的宁王,或是辽王,谷王,凶残的代王,朱元璋准定是把这人舌头先拔了,然后凌迟处死。

  诸子中,凶残的是秦王,辽王,代王,这几个都不是好货,秦王杀戮百姓,杀戮宫人,最终在洪武二十九年被几个宫中老妇毒死,朱元璋说他死有余辜。

  代王则青衣小帽,袖锤随意在闹市杀人。

  换了别人,不知死多少回了。

  在老朱心里,其实这是“类已”,丈夫不敢杀人,有个屁4.4。

  太子朱标就异常仁德,父子因为杀人的事吵过多次,但老朱对别人看不上,朱标不管怎么不合心思,老朱就是认朱标。

  推爱之下,也就只认朱允炆。

  “罢了罢了。”老朱发了一气牢骚,看看身边,一个个内侍低眉垂头,没人敢吭声。

  一阵寂寥感涌上心头。

  他娘的没有人和咱说心里话了,此前有妹子,不光说话,还敢和咱吵架。

  现在妇人是多了,哪个敢和咱掰扯半个字的不是?

  标儿在,也敢说几句真心话,现在标儿也不在了……

  朱元璋眼中露出阴狠之色:“咱就替太孙,把国家最后一根刺也拔除了吧。”。

第一百三十章 两个背锅侠

  范进投了帖子之后,就在夏家的门房安坐。

  这是一幢一进的小院,两间小瓦房是门房,里头一堵残破的照壁,绕过照壁就是东西厢房对立,六间房,正屋三间,一共十一间房。

  不少砖块都朽坏了,长满了枯草。

  这房子看样子是有年头了,不会是忽必烈在位时造的吧?

  也就一百多年,很有可能啊。

  堂堂户部侍郎住这样的房子,也就是洪武年间了。

  成化之前,吏风虽是不错,也没有侍郎住这种破屋子的道理。

  范进原本备有好几个帖子,有普通的红帖,也有洒金帖子,还有更高档的熏香洒金帖子,见人下菜碟嘛。

  见夏原吉如此俭朴,便是用了最普通的红帖子。

  过不多时,老门房走回来相请道:“老爷在书房专候范老爷。”

  “多谢。”

  范进想了想,给了十文钱与老门房,对方欢天喜地接了。

  刚到书房门前,一位老态龙钟的老者慢步踱了出来,看到范进也不打招呼,直接就一径走了。

  然后是一个11中年男子,纯阳巾,青布道袍,布鞋,很俭朴的打扮。

  清瘦脸庞,双目有神,脸上有一抹微笑,看到范进打量自己,夏原吉点了点头,笑道:“范生,进来说话。”

  范进一笑长揖,施礼道:“是,晩生见过少司徒。”

  明朝的人喜欢攀古代官职来称呼当道大佬,户部尚书就是大司徒,侍郎就是少司徒。

  史部尚书是天官,礼部尚书是大宗伯,刑部尚书是大司寇,兵部尚书是大司马,左都御史是总宪,通政使是银台,御史是侍御,郎中,员外郎称部郎,总督是部堂,巡抚是部院,布政使称方伯,按察使称廉访,巡按御史称道长……

  总之各有美称,换了小白穿越者,一个称呼就能打回原型。

  而且有个特点,称高官为大人的风气已经出现,但一般是身份相差较大称大人,而且也是见人下菜碟。

  眼前的少司徒夏原吉,显然不可能喜欢听到过于出格的称呼。

  比如有些生员会称自侍生,晩晩生,侍晩生之类,以示卑下。

  其实一声晩生就挺好了。

  夏原吉果然挺满意的样子,向范进招了招手,自己先进了屋。

  “范生,刚刚那位是本科会试的大主考,翰林学士刘三吾老先生,”夏原吉坐下后就说道:“你是考生,他是主考,为了避嫌,你来他便走,另外不出一字一语,不通名报姓,刘学士也是谨慎人啊。”

  范进这才恍然,连连点头称是。

  刘三吾是知名老儒,七十来岁以白丁身份被荐举入仕……这也是洪武年间的特色,朝堂新定,杀戮太甚,缺官啊。

  不光是国子监能当到部堂,就是普通白丁,只要名声在外,一样可以为官。

  入朝后,老刘头以其胸无城府和学识渊博深厚而闻名,没两年就干到翰林学士,太子朱标薨逝之后,其提出正统论,反对考虑晋,燕二王入继大统,提出要以太子朱标庶长子朱允炆继位,朱元璋表面上大哭而入,其实对老刘很是欣赏……

  “刘学士现在是简在帝心了,被钦点大主考,八十多岁老翁有此殊荣,罕见也。”

  夏原吉也是忍不住八卦,点评了一句。

  范进这时才有些明白过来,这些大佬对亲近的信的过的后辈,也不会摆谱摆官架子,比如眼下夏原吉就摆出了家常聊天的姿态,身上一点官架子也没有。

  至于简在帝心……

  范进嘴角抽搐了一下,这他娘的是哪门子简在帝心?老刘头是年纪大了,朱元璋特意挑出来背黑锅用的罢……

  “晩生敢问副主考是哪位大人?”

  夏原吉笑道:“王府纪善白信滔。”

  得,又是个背锅的小官。

  王府官啊,在几十年后不要说进士,举人都不想干,实在没门路了才会选择到王府为官。

  洪武年间王府官还是很厉害,都是挑的名臣能臣。

  就算如此,那也是王府左右长史,纪善算什么?

  叫一个纪善当会试副主考,百年之后的举子能直接掀桌子吧?

  现在范进已经可以确定了,南北榜的事闹开来就是老朱的阴谋。

  先挑一个八十多的老头和一个王府小官出头,然后刘三吾这老实头肯定公平取士。

  现在南人和北人两边的举子已经闹的不可开交了,老朱的耳目能不知道?

  老朱在装傻罢了。

  开考之后,肯定还是取南方举子多,毕竟水平在那里。

  然后北方举子闹事,没准还有潜伏的检校在其中挑唆。

  接着再借口调查,皇权介入,杀一批,抓一批,设北榜取北方士子,为了北方士子杀戮朝官,贬南方士子中的精英。

  老朱这一手玩的漂亮,一下子就收拢了北方举子的心,此后朝廷分南北榜,不至于再有今天这样的争执。

  对朱元璋设南北榜的初衷,范进343很赞同。

  毕竟北方残破,文教不兴,这不是北方举子的错。

  和越来越发达,文教越来越昌盛的南方公平科举,在明初来说反而是不公平。

  但这事完全能直接搞,老朱还是枭雄心性,得刀上染血,才感觉能把这事铲平。

  没必要,真没必要。

  身处深宫的朱元璋,此时此刻,也是万没想到,有个几千里外的广东举人,此时已经洞悉其心意了。

  范进头疼的是,这一科自己要不要故意违制犯忌,直接被黜落?

  或是发挥失常,位在三甲,风险小些。

  但这样对自己也未免不公平,下科再考就是建文年间了,一耽搁就是三年。

  要是名次考的不好也行。

  科举可是一考定终生,此前也是说过,官场中要是官位相等,就看科名排名,你是一甲,我二甲,你上座,我下座。

  又没机会补考,考在三甲,一辈子撑死了当到知府,想侪身高位,改变大明,省省吧。

  这时夏原吉道:“我那蔡同年说过,你文章考在一甲不稀奇,不过老夫劝范生你,最好收敛一些,三甲太低,二甲适合,考中后老夫帮你运作一下,不留京,出外当个州官,你看如何?”。

第一百三十一章 诸王

  范进笑道:“晩生也不愿留京,至于科考名次,实在不是晩生能控制的。”

  夏原吉点了点头,说道:“既然你还没有定计,待考过会试之后再说罢。”

  “是,多谢老先生提点。”

  夏原吉也是看的出来,眼前这后生是个有主张的。

  蔡祯对范进很推崇,认为这小友将来必定是大明的栋梁之才。

  现在京师风云变幻,很可能会出乱子,就算不出大乱子,新君即位后的权争和洗牌也会相当激烈。

  越是聪明灵秀,爬的越高的,到时候出事的机率也会越大。

  而且夏原吉这一派的人,早就看的出来现在大明危机四伏。

  并不是勋贵和武将,也不是文官,更不可能是现在皇上算计的南北榜的举子们。

  而是将乱起萧墙,皇太孙对诸父辈不算亲近,也不尊重。

  叔王们对皇太孙也不以为然。

  双方将来起冲突的机率极高。

  地位中枢,很可能会陷进去,一旦陷在失败的一方,可能就是万劫不复了。

  所以最好就是考个中等成绩,等着外放为官。

  不过眼看范进是个自己有主张的,夏原吉也就不劝了。

  范进拜辞之后,至门首外也是暗下了决心。

首节 上一节 91/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