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82节

  但一个人啥都通一些,做一件事就能成一件,还都是能做到巅峰……这个就委实是有些妖孽了。

  好在老朱很快展颜一笑,说道:“不管咱怎么看不明白,范进他心里有大明,有咱这个皇上,这一点咱能确定。一个人能干些不怕,咱就是老了,换了当年,范进跟咱,功名富贵不会小。”

  沈王心道:要是三十年前范进跟了你老,现在怕是早就人头不保了……

  这话当然也就是敢腹诽,说出来是打死也不敢的。

  “你的右长史,既不能完全被范进给压制住,也不能是个过于强项的,没事就给范进掣肘,这样也是不成。用人之道,一定要分清主次,你的沈王府,将来几年就是要试试范进的封建拓边,所以要给范进放手施为,也不能完全一点掣肘没有。平保儿可以保住亲军都司,右长史既不能屈从范进,有自己主张,也不能事事掣肘,所以不能用书呆子……”

  朱元璋说的有些啰嗦,但毫无疑问,这都是宝贵的驭下之道,用人之术。

  老朱是真的擅长用人,也擅长教调人。

  他的那些义子,都是些孤儿为主,但哪一个不是能文能武的大将?

  沐英,李文忠,何文辉,都是主帅级别的大将。

  平保儿是最小一个,也是成了刚猛之至的大将,打起来一疯,连朱棣都被他打的落荒而逃。

  要不是朱允炆脑残,说什么毋杀吾叔王,朱棣早死八百回了。

  眼前,也是给沈王这小子认真补课了。

  前几年朱元璋精力衰颓,太子死后,老朱的心气也远不及当年了。

  对韩王,沈王,安王,唐王,伊王,都是失于调教。

  也是使得这诸王都没有什么出彩出色的。

  甚至还出了伊王这个二百五。

  还好,此时也算是亡羊补牢,犹未晩也。(好吗的)

  这一篇帝王心术,从头讲到尾,从大势到用人驭下之道,说的清楚明白臣。

  包括沈王到广州后,召见官员,交办事情,示以恩威,各种细节,老朱都是掰开来揉碎了的讲。

  其实也是沈王不是普通的塞王,是要有实边拓土职能的实封亲王。

  换了别的亲王要之国,老朱也是委实没有这精神体力了。

  说了半响,又饮了几口果酒,一脸疲惫的朱元璋最终道:“楚王府长史林峥数月前在吏部领了告身官印,请假还未上任,咱着吏部重给他指派地方,叫他到你的沈王府当右长史罢。”

  长史级别的官员,沈王还是有所关注的。

  况且林长史原本是南海县的知县,政绩卓越,直接擢升五品长史。

  这个任命,相当的妙,简直是神来之笔。。

第二百七十七 由慈而暴

  沈王差点按捺不住,要高声赞赏。

  好在,按捺住了。

  林长史曾是南海知县,取了范进为县案首,也算是小座师一枚。

  范进再能耐,也不能对林长史不敬。

  王府两个长史都出色,更出色的那位还是林长史提拔出来,但当老师的又位于学生之下,免不得有些不平之气。

  身份地位也是有些尴尬,相处不会太具敌意,但说两个长史和睦为一党,也是不太可能。

  这是对人性,人心的掌控和把握,已经算是巅峰状态,精妙之至。

  朱元璋对自己的安排,也是极为满意。

  沈王府不愧是拓边之亲藩,沈王虽不强,但搭的班子够强啊。

  左长史范进,不必多说了。

  右长史林峥,能臣干吏。

  亲军都司平安平保儿,大将,悍将,且是大明皇帝义子,忠诚不二。

  这班子……朱棣都馋哭了。

  “儿臣谢父皇。”

  沈王拜倒,向着眼前老父亲,由衷致谢。

  这小子从生下来就是皇子,三岁封王,从小身边是有无数宫女宦官伺候,爹是十天半月看见一回,娘倒是天天见,到底母子情深是天性,但也是远不及普通人家娘儿俩那么亲热。

  见面850还是要讲宫中的礼节,还是要讲规矩。

  简直就是爹不亲,娘不爱。

  所以这些亲王,长大之后或多或少有点心理上的毛病。

  今日此时,眼前的威严帝王,淳淳细语,认真教导,少了几分帝王威仪尊严,多了几分老父亲的慈祥,沈王心中,也是无比感动。

  “二十一,不必如此。”朱元璋心里也是感动,咳了两声,说道:“但愿你能到广州好好做一番事业,能如范进说的那样,拓边实土,世代相袭,子孙后代,永为我大明屏藩,这样就不枉咱今天对你的教导了!”

  “儿一定牢记在心,君臣父子不敢逾越,此后沈王国永远是大明屏藩,拱卫帝室!”

  “好好,成了,你下去吧。”

  朱元璋内心也极为感动,扶着杖不动,眼看着年轻英气的儿子躬身礼行,然后退后,离开,消失在暮色之中。

  “召宋忠来。”

  朱元璋的声音是有些冷了,暮色之下,夕阳照在这个穿普通绸袍的老人身上,此时此刻,又哪里能见到刚刚那慈祥老父亲的半点影子?

  这还是那位恤民爱民,又残忍暴戾,生冷不忌的大明开国皇帝!

  “奴婢遵旨。”

  一个穿五品袍服的宦官,鬼一样的从阴影处飘了出来,跪下俯首答应着。

  朱元璋冷眼瞟了这宦官一眼,尽管也是服侍多年,还是不假辞色,一拂袍袖,令对方赶紧去办事。

  暮色深沉,再晩宋忠就进不来了。

  朱元璋的内廷,宦官的职掌就是侍奉左右,供洒扫而已。

  吴元年,设内侍监,有传令,尚冠,尚衣,尚佩,纪事等,洪武二年,定内使监奉御六十人,也就是管皇帝的衣袍冠履,尚膳尚药尚衣,管理宫门,后又有司香,尚酒,尚醋等职掌。

  从名字就看的出来,与外朝毫无关联。

  后来慢慢加御马,御用二监,再加内仓监,十六年,设内库宝钞厂,设宝源二库。

  终洪武一朝,太监就是真的侍奉左右,供杂役,洒扫。

  老朱的态度很明显,人君离不得这些小人辈,但又绝不能用此辈执行军国大政。

  所以老朱一朝,鹰犬耳目用锦衣卫和检校,废宰相制后,老朱自己把大政挑起来。

  只是先后用太子朱标和皇太孙朱允炆监国代理国政。

  到朱棣时,开内阁,设东厂掌特务事,然后设司礼监掌政务,形成了内阁票拟,司礼批红的独特现象。

  后人有一种误会,认为明朝大学士是宰相,其实除了少数人,比如张居正达到了真宰相级别的权势外,其余的所谓权相,手中的权力一直是相当有限。

  内阁对六部没有管辖权,先天不足不提。

  在内廷还要受制于司礼,每个阁老,必须在内廷司礼有盟友,不然肯定呆不长久!

  哪怕是所谓的众正盈朝,嘴炮王者东林党,在内廷也是有盟友司礼太监王安,王安一跨,东林也就完蛋了。

  就算张居正,也是在内廷有冯保当盟友,而且冯保几乎不给老张捣乱,不然的话,张居正这真宰相,还是得打七折。

  如果李太后再不信任,又得打五折。

  这就是大明皇帝,可以不理政务,朝政基本能维持运作的奥妙所在。

  老朱这会子是打死也想不到,自己明明建立了稳固的政体,怎么几十年后,就歪的不成模样了?

  主要还是他高估了自己的儿孙,他能吃的苦,他的儿孙是真的吃不下来……

  锦衣卫使宋忠也是飞速赶到。

  原本就在宫门外不远。

  远方已经传来下钱粮的声音。

  朱元璋坐着,宋忠行礼毕,和郭英站在一排等候。

  朱元璋不急,似乎在想着什么。

  人年龄大了,总是很容易陷入这种很莫名的状态。

  宋忠也是不急,宫门关了,他承旨外出,还有谁敢不放他出去不成?

  “宋忠。”

  “臣在。”

  “你一会便是去抄佥都御史姚宗文和那姓谢的右通政使的家,还有三家和他们关系密切,与南海案子有关的,一并都抄了。”

  “臣遵旨。”

  “把案子大体弄明白了,然后移交刑部。”

  “臣明白。”

  锦衣卫在法理上是没有问案子的权力。

  但法理算什么?比老爷子的意志还尊贵?

  另外锦衣卫也不会明着问案,只是先把犯官摆弄服了,然后就移交刑部,刑部也是会心领神会,直接办成铁案就行。

  说白了,老爷子一是气这几个士绅家族太不识好歹,一而再,再而三,真的当洪武三士一年了老朱就不杀人了?

  另一个,就是范进点出的王庄问题。

  这几家一抄,王庄田顺理成章的就搞定了。

  黄子澄一伙还想挽救,搞笑了。

  “去吧,把差事办好。”

  老朱霸气一挥手,宋忠拜辞。

  几个士绅家族,几百年传承,就这么终结了。。

第二百七十八 不需惊慌

  “黄大人,黄大人……”

  姚观文和谢明瑞等人簇拥着黄子澄散衙出门。

  夕阳之下,黄子澄身上似乎沐浴着金光的光芒,原本不高的个头,也是变得无比高大起来。

  “姚前辈,谢前辈,何须如此惊慌失措?一切在太孙掌握之中,两位但请放心。~”

  黄子澄先安抚一句,接着瞟了一眼-对面。

  暴昭和侯泰刚散衙出门,还有个夏原吉,也是安步当车,三人说笑着从衙门里-出来。

  夏原吉可是户部侍郎,不知怎地跑到刑部来了。

首节 上一节 182/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