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太大了。
韩王等人都是一脸艳羡,特别几个小亲王,他们之国就藩还不知道要等到何时。
二十一兄,这一次赚大了。。
第二百七十五章 淮右布衣
明白了老朱的打算,深知前因后果的朱允炆神色一变,赶紧起身道:“皇祖父,姚,谢几家针对范进之事,现在犯官尚无明确口供,也无书信,信物或家下奴仆被拿捕招供,实在是缺乏人证物证,仓促定罪,恐怕这几家都不会心服口服。”
朱元璋内心叹息一声,脸上却是毫无表情。
看了看朱允炆,老朱沉声道:“咱要办的人,要杀的人,要抄的家,要什么证据?咱的话,就是天宪,咱的处断,就是律法,咱的意志,便是天下最大的道理!皇太孙,那几家人,不是托你的人说和过?不是被范进拒绝了?不是恼羞成怒过?他娘的,几个四品五品官,家里有几个进士,举人,加一群酸丁秀才,也敢自称世族?咱刚成势时,就有人劝咱,攀个家世,说是读书人就认这个!有个好家世,人家都多敬你几分。咱他娘的当时就不以为然。咱就是个苦哈哈出身,和尚当过,乞丐当过,爹娘死了,下葬的地方都没有。又怎么样了?咱老子现在不是大明皇帝,谁敢不听咱的?嗯?”
朱元璋的声音,充满威压,眼前的儿孙纷纷低25头,便是按刀肃立的郭四,也是将腰身略躬了躬。
至于朱允炆,早就脸色惨白,俯身不语了。
这样触怒皇爷爷,回到太孙东宫,怕是母妃吕氏也得唠叨好一阵子。
朱允炆也是有些后悔,这件事还是不该听黄先生的,他们文官一脉彼此互相护持,但也得看什么事,这件事已经奏报到皇爷爷这里,皇爷爷对这等官员勾结贪污,在地方上多行不轨是最为痛恨,怎么可能不加以严惩?
至于说证据什么的,这更是搞笑了。
洪武皇帝要杀的人,向来可以先弄死你,然后再帮你找证据。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都是说这两党通倭……
通什么倭?
这两货疯了?
明初时真正的大海盗是梁明道,李夫人,阮瑶等人。
倭人?
倭人算个屁啊!
不过是倭人南北朝时代,彼此人头打出狗脑子,不少失去饭碗的武士浪人偶尔会跑过来抢掠,还影响到了倭国朝廷的正式朝贡。
因为倭人朝廷约束不了浪人,老朱几次训斥没有用,最后一怒之下停了倭国朝贡。
当然老朱也不会打过去,说白了还是没有水师。
东南亚诸国,要么是烟瘴地面,明军水土不服,要么孤悬海外,没有水师打不着。
所以才有所谓的十五不征之国。
老朱自己是无可奈何,又害怕后世子孙好大喜功,所以提前定下规矩。
倭人在明初屁都不算,到大明嘉靖年间,所谓倭寇,又是些在倭国战乱时期逃亡的武士浪人作乱。
从头到尾,倭人在大明这边,屁都不算。
胡惟庸和蓝玉,真要通也得找个有能耐的,比如通一下瓦刺还有些意思,通倭,不是脑子被驴踢了吗?
至于考虑到官绅体面,几百年的家族传承什么的……
在老朱眼里,也就是个屁。
这位皇帝,自述是提三尺剑,是淮右布衣,荡平天下。
曾经有人劝老朱攀附朱熹,说是朱子后裔,老朱是断然拒绝。
刘邦什么斩白蛇,大唐老李家说自己是老子后裔,类似的操作很多,老朱是头最铁的一个。
咱谁都不攀,咱就是个贫门小户出身!
那又怎样?
咱这布衣皇帝你不服,来和咱比划比划?
那群所谓的官绅世族,什么从唐末传下来的,从两宋时期就世代卿相……在老朱眼里算个屁!
就是这么自信!
天地都在掌控,大地在我脚下,这气势可不光是秦皇独有,大明洪武皇帝,丝毫不逊。
“这事就这么定了,咱总不能叫范进这小子看了笑话。”
不知不觉间,朱元璋做下决断时,脑海中已经难离范进影响。
主要还是,范进这个沈王府左长史,做事相当的快捷果断。
听到老朱下的决断,朱允炆不免还是惶恐和神色难看,而不远处躬身致谢的沈王就是一脸笑容,这小子可是高兴之极,兴奋之至。
父皇替自己挑的这个左长史范进,现在看来真是没选错人。
一笔好文章不提,名声大不提,处理实际军政事务的本事也是一流。
到底是把自家产业经营的有声有色的厉害人物。
沈王对自己的长史,可以说是极为满意。
自此事定,神思不属的朱允炆先告辞。
一脸羡慕嫉妒恨的韩王和安王,唐王,伊王几个也是告辞。
暮色逐渐深沉下来,沈王也是向父皇告辞。
“你先等会儿。”朱元璋思忖了一会,把沈王叫住,说道:“你的亲军都指挥使,还有右长史,心里有没有人选?”
“这个,儿臣还没有想过。”
朱元璋摇头微笑,说道:“你他娘的,平时也要留心一下朝政,对朝廷的文官武将多些了解,也不至于到现在抓瞎,屁都不懂。”
沈王脸上有些讪然,心中略觉不服,但也不好驳回父皇的话。
皇太孙现在掌国政,对亲藩叔王们的提防简直是摆在明处。
自己怎好没事去关心朝政动向650,留心人才,不是给皇太孙眼里添堵?
父皇现在犹在,皇太孙的表现都这么明显,父皇若不在了……
沈王之所以答应王宫修小一些,王庄也是随便安排,原因也是想着要早些之国就藩。
迟恐生变啊。
不得不说,范进的感觉没错,这位沈王殿下,还真是位聪明人……
“你的亲军都指挥使,咱替你定一个厉害人物,平保儿,你看怎么样?”
“啊?”沈王眼中满是惊喜了。
平保儿,滁州人,也属淮西集团一份子,不过属于二代了。
其父平定是混到了世袭济宁卫指挥佥事,因为早早战死,朱元璋将平安收为义子,平素就是以平保儿相称。
老朱的义子一大堆,什么周舍,道舍,柴舍,金刚奴等一大堆。
平安收的较晩,算是准备留给儿孙后代用的,而沐英,李文忠,何文辉等人,基本上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平保儿悍勇善战,且又年轻,朱元璋原本是打算留给朱允炆用的猛将,此时也顾不得孙儿了,先尽着要封建拓边的儿子罢。
沈王当然知道平安的份量,真的是又惊又喜,撩起袍角,叩头道:“儿臣知道平保儿的份量,一定推诚待他,不会学三哥。”。
第二百七十六章 范进使咱发虚
沈王说的三哥就是晋王。
朱元璋曾将跟随自己几十年的厨子赏给晋王,结果刚去没多久就遭了晋王鞭打。
老朱气的半死,告诉晋王,这厨子跟了自己几十年,不要说鞭打了,重话也没说过一次。
这身边伺候的人,要么撵开,治罪,处死,要么就得善待。
鞭打过后你还用他当厨子,不仁在前,不智在后,简直蠢不可及。
这事很有名,沈王这会拿出来说,足见诚意。
主要还是,平安是十来年前就养着的老朱义子,和诸王一起长大,情谊深厚。
靖难之役中,平安是好几次当面打败朱棣,叫朱棣吃尽了苦头。
但因为是有义兄弟的关系,朱棣也不好下手处死他,还叫平安到北京当都指挥。
只是到了永乐三年,朱棣还是忍不住,逼迫平安自杀了。
这也就是给自己亲爹面子,换了别的将领,早就被弄死八百回了。
朱元璋听了这话也是一笑,笑过后又气的踢了沈王一脚。
他娘的,你三哥已经死了,还这么编排他。
沈王也醒悟过来,趴在地上,老老实实的受了这一脚。
老朱脸上有些凄然。
不光是儿子死了好几个,义子也几乎死光了。
周舍也就是沐英,老朱和马皇后还没儿子就收的第一个义子,马皇后和太子朱标死后,沐英太过伤心呕血而死。
道舍何文辉,有文有武的大将,三十六岁就病死了。
柴舍朱文刚,战死。
马儿徐司马,战死了。
一堆义子,死也只剩下平保儿了。
“你既然知道,就好生待他,信他用他。”朱元璋沉声道:“有平保儿给你掌三护卫,不光是替你拓边,也能替你守好广东,没有人能奈何你,范进再能干,也是能用`~。”
“儿臣晓得。”
“范进么……”朱元璋沉吟片刻,说道:“咱一生看人很准,范进,有些叫咱迷糊。这人品性是好的,他在地方人从不欺男霸女,买地还专挑河滩江滩荒地买,喜欢鼓捣些东西物事,做出来就是好东西!写文章,不光是一笔好文字,若是这样,咱也不会这么高看他。他写文章,摆出的东西,一五一十,不说那些虚的,就是能叫你信服。南北异同论,封建论,都是能流传千古的好文章!这小子,搞不好就是朱子之后,又一个文教圣人,天生的文宗。这人,留在朝中就是顶尖的能臣,不光是文宗,也是治世能臣。就是咱有些看不懂他,他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大臣,太能干了,也叫咱有些心里发虚啊……”
沈王简直莫名惊诧。
这世间还有能叫父皇发虚的臣子?
那些精明强干的大臣,哪一个不是人中龙凤?
还有那些悍将,哪一个不被父皇训的老老实实?
没想到,一个范进,却是被父皇如此高看?
不过仔细想想,范进这小子还真是妖孽。
这一次回去休假,直接搞定了陷害自己的官绅大世家不说,还顺道收了几万流民,把一万五千人的三护卫招募完毕,还开始了训练。
这动作快的,叫人目不暇接啊。
朝廷里卖嘴的官员不少,比如太孙身边就有一群。
真的把他们派到广东当王府长史,现在估计还啥动静也没有呢。
一代文宗,未来圣哲,还是治世能臣。
且能带兵打仗,又能制器,赚钱。
一个人有些长处不是难事,厨子还有御厨和名厨,也有高低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