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广东地方,只要有一支船队,对外扩张的速度会很快。
“臣是有意占城,真腊,满刺加,暹罗,还有安南,这几处地方,汉人或多或少,他们对大明也很敬畏,又多是王权没落,处于衰落之中,只有暹罗算是异数,但也并不必放在心上……”
朱元璋打断范进,问道:“你对湖广,四川,云贵的土司感觉头疼,为什么感觉征服这些外域之国反而轻松?你不怕兵祸连结,长久不得治理平顺?”
“回皇上,因为占据之初,我们可以在诸国扶持地方势力,形同土司,只要他们上贡,纳税,咱们能得到好处实利就行。想要长治久安,一样要兴办学校,重教育,同化其民,也是长久的水磨功夫,没几十年上百年是不行的。而好处就在占据之初,占据他们肥沃之地,原本的汉民多是经商,少量耕作,咱们移民过去耕作,鼓励汉民过去形成村落,集镇,以此供养城镇驻军,同时在其国收其赋税,缴其国库,大臣私产,不光不靡费,反而会大有赚头。另外迫其开放口岸,我大明特产如茶叶,瓷器,棉布,生丝,都是彼国迫切需要的货物,咱们不管从哪一头都是有利可图,甚至大赚特赚。这便是臣所说的内圣外王,在外就是要事功,要以战养战,甚至以战谋利,而不是如以前那样,打仗是劳民伤财,只图名,不图利。”
朱元璋沉思良久。
同样还是吃惊于范进的坦诚。
这小子,比起那些腐儒的言不及义要强出百倍。
也是在提出战略构想的同时,在战术上怎么操作都是有极为详细的思路。
厉害啊!
不枉咱又跑这么一遭于!。
第二百零九 王府左长史
此前华夏对外的战争,除了秦汉时的开疆拓土很顺利外。
主要还是因为降雨带的原因,西部和北方大片地方根本不适合耕作。
而秦汉时汉人也有游牧传统,后来逐渐放弃了这个技能。
这样对北方和西域的战争,很难获得长久的稳固的耕作区域,少量的屯田区经不起异族的骚扰,逐渐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对外战争,既不能获得长治久安的土地,建立州县,稳固统治。
又不能获得利益。
反而是劳民伤财。
而边境线不管是不是集结大军征伐,总是会有零星不断的骚扰。
宋时司马光主动放弃打下来的西夏地盘,就是出于这种稳赔不赚,不如主动放弃的想法。
当然,将士的血汗和努力,还有边境的不稳,这不在司马光这种腐儒的考虑范围之内。
变数就是,主持屯田,驻军,打击异族,巩固商道的不是普通的将帅臣子,而是实土临民的亲藩诸王。
唐时有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归义军。
大唐中期之后,节度使虽然没有王爵,但一般都有开府仪同三司,加上国公,郡公等高爵。
在领地内也是兵权,政权,财权,人事权一把抓。
并且基本上是可以世代相袭。
这样诸镇都是努力经营好自己的领地,保持各自的实力。
卢龙,魏博,成德三镇就是典型的代表,传承百年,实力一直极为强劲,维持到了唐末大乱,仍然自成格局,力抗新兴诸藩。
而归义军,就是安史乱后,孤悬在外的汉军将领起事,打败了吐蕃和回鹘势力,占据沙州,甘州,肃州,伊州,凉州,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里,户口百万,俨然就是个小国国主。
其又对大唐效忠,以归义军全境效忠大唐。
可惜大唐国力太弱,始终没有办法真正打通通道,将归义军节度使归于治下,后来逐渐内乱,衰落,最终为西夏所灭。
这些节度藩镇,等于是自成一国,和汉末三国时郡太守割据一方极为相似。
就是这样的情形,反而会武力值迸发,不管是汉末还是唐末,这些武夫世家都能压着异族打。
但他们又会彼此攻伐,消耗自身实力,带来无尽战乱,伤害的还是华夏的内在。
所以这是双刃剑。
哪怕是用亲藩扩张,仍然会有刀口向内的疑虑。
这也是朱元璋不能骤然下定决心,同意范进建言的原因所在。
如果老朱年轻二十岁,哪怕是十岁,现在怕是早就有明旨下发。
十来年时间,看顾着诸王国扩张,然后提前发现漏洞,制定规矩,规范行为,使大明内部长治久安,对外能大举扩张,既使宗藩裂土临民,又不会有内乱之忧,还能使大明本土多出屏藩护卫。
这是范进描绘过后的最好的结果。
但事情会不会尽如人意,谁也不敢打保票。
沉吟片刻后,朱元璋看向韩王,笑道:“小二十,你挑的是湖广常德,你是和范进错过了。”
韩王脸上也是一脸的晦气色,沈王则是喜不自胜。
朱元璋又向范进道:“辽东暂且有宁王和辽王,咱打算过几年再令安王等年幼诸王赴辽东,韩王赴常德,沈王赴广州,范进,按说官员该异地为官,但王府长史不同普通方面官,亲民官,可以破这个例,你从今天开始,就是由翰林修撰转为沈王府左长史了!”
王府长史,以左为尊。
就是说沈王府此后归范进当家。
王府长史一方面负责管理整个王府,一方面也是要对朝廷负责。
既要对王府的利益和亲王负责,也得维持朝廷威信,贯彻朝廷律令,督促亲王管理好诸郡王府和将军府,不使其滋扰祸乱地方。
这是个两难的差事。
倾向于朝廷,会不容于亲王。
倾向亲王,朝廷问责起来也是不小的麻烦。
象秦王,代王,鲁王各府的长史,都受到了不轻不重的惩罚,因为诸王多行不法受到训斥甚至差点被废的同时,长史官肯定也脱不得关系。
但若是在晋王,燕王,宁王,周王这些相对出色的诸王王府,长史官的前途也是相当不错...
毕竟长史是正五品,转迁就是四品知府,再转就是三品参政,可以直接入朝为侍郎了。
当然,以范进现在的名声,还有被广泛认可的能力,又是状元翰林,在朝为官,以明初时并不固定的升迁速度,慢的话十年内可到侍郎京卿,快的话,可能三五年内就可以做到诸如右通政使,六部侍郎,或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左佥都御史这些三品或四品官职,二十年内,做到尚书部堂,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现在范进到沈王府当长史,并不算什么好的选择。
而朱元璋认定范进会欣然答应,主要就是这个决定有违大明异地为官的规矩。
一般的文官,从考中进士那天起,要么在京师,要么就最少远离家乡千里之外当官。
可能十几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不得回家。
只有父母亡故,回家丁忧,才能在家乡久居。
除此之外,父母不得见,妻儿不得见,这也是为官常态。
因为在外为官,离家千里,要留妻儿侍奉尊亲,或是官俸菲薄,根本没有余力把妻儿接到任上来。
这种异地为官,说是为了防止官员与乡绅勾结,在范进看来,完全是因噎废食。
难道在异地为官的,就不和当2.8地乡绅打交道?
就不会彼此勾结,瓜分地方利益?
强势的官员,一样能把地方利益吃干抹净。
弱势的,则是很容易被异地的乡绅架空,政令不出官衙。
而在异地为官,得不到任何助力,只能雇佣聘请师爷,不光容易被地方乡绅控制,还会被师爷和胥吏所辖制!
明清两朝,又被称为师爷王朝,所谓绍兴师爷半天下的说法,由来并非无因。
但在老朱眼里,允许范进到王府为长史,回到广州当官,这也算是难得的恩典了!
如果不是想令沈王试着对外开拓之策,又是范进坦然直言,挑选两广之地进行试点的地方,怕是还没有这样的好事,落在范进头上。。
第二百一十章 老朱赐字
至于状元翰林任长史,在明初也不足为奇。
英宗到孝宗年间,还是有翰林被任为王府长史。
孝宗之后,基本上就不太可能。
到世宗之后,三甲进士都不想去王府当长史了。
最少这个任命对范进来说,并不算侮辱,也不算贬黜,但也不能算升官。
词林官为清流的顶流,是京官中的京官,而按惯例,京官到地方如果不升品阶就算贬黜,何况词林中的状元翰林?
过几十年,翰林降调地方就是贬窜,升官也不行,还算被贬。
范进已经是六品修撰,升到正五品左长史,最多算平调。
也就是回家为官,算是补偿。
当然,若范进能好好辅佐沈王,几年后干的有声有色,直接升到四品,三品,也并不在话下。
“臣遵旨。”
朱元璋话都说了,范进又复有何言?
只能起身,跪下,表示遵旨。
再向沈王而拜,范进道:“臣叩见沈王殿下,此后当竭力辅佐殿下。”12
沈王笑意吟吟,得意高兴之情丝毫不加掩饰。
从射猎,投壶,再到果酒,沈王对范进早就赏识有加。
再有范进中状元,两次上疏名动天下。
可以说现在二十多家王府,长史官最出名,最出色的就是他沈王府了。
如何能叫这青年亲王不高兴有加?
另外就是老爷子已经有话在前,这一次因为允沈王见机开拓。
一旦真的能打开局面,则会是裂土实封,世代传承,这一个承诺,也是令沈王大为心动。
身为亲王,只握三护卫,只食朝廷俸禄。
还得厚脸向老爷子要盐引茶引和宝钞,要不然钱是指定不够用的。
象秦王二哥,为什么被老爷子多次斥责?还有两次差点被免爵切责?
还不是穷给闹的。
诸王之国,照是有一座庞大的王府。
比如秦王府是长安旧宫室,燕王府是元代旧宫,周王府是宋金旧宫室。
都是庞大而富丽堂皇。
王室成员加上宫中的宦官和宫女,最少几百人,多则过千。
还有大量的官吏和亲军指挥使司。
说是朝廷发俸禄,但亲王一年万石,如果没有大量的收入,连给府里下人发赏钱都不够,何况自己的开销用度?
所以诸王在封地定然会兼并田亩,手腕高的就想办法生财,如燕王朱棣。
手腕差的,就是秦王了,直接在民间强征珠翠,掠夺民财,差点激起民变。
如果能裂土临民,自定税赋,岂不是比现在这样强过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