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41节

  其中夏朝的记录都很虚浮,不象商,周可以确定,更大可能,夏朝时更原始和落后一些。

  从商周开始算,不过三千年。

  这期间,从祖龙开始算,求道,炼丹想得长生的帝王,最少有数十位。

  举国之力,求一粒仙丹得长生。

  长生未得,反得后世讥嘲。

  朱元璋在这件事上很豁达,也很看的开。

  骂了一句后,到底眼前的是皇儿,近侍,还有范进这样的可造之才,朱元璋脸色回转,笑道:“都起身,咱老子毕竟还没死。”

  “是,皇上。”

  众人起身,韩王和沈王脸上犹有难过神色。

  郭英就更是如此了,花甲老人,眼中含泪。

  他身为近侍近四十年了,和陈友谅大战时,陈部兵马707冲入朱元璋的大帐,惊惶之下,朱元璋大喊郭四,郭四!

  然后郭英出现,一剑将来袭之敌捅死。

  从父亲到兄长,郭家一门一直替眼前这位老者效力,现在这位无上君皇,也是真的快到油尽灯枯之时了。

  “范进,废话不说了,你来说,如不北上为塞王,江南,闽浙,江西,都不可封,想要进取,南方置塞王,那么是在湖广好,还是两广,云贵好?”

  这就是今天朱元璋的来意了。

  对范进的城府智慧和眼光,朱元璋已经相当的信任。

  范进两次出手都是不凡,显现出独特的眼光和贯穿古今的大智慧,大格局。

  这样的人才,自己是用不得了,太孙那头也因为几次误会,加上范进从未主动靠过去,看来也是用不得此人。

  如果叫范进循规蹈矩的在朝廷中为官,老朱也是感觉这是对人才的浪费。

  给晋王或燕王,宁王,皇太孙不放心,朱元璋自己也不会放心。

  范进太出色了。

  为这些北方塞王的谋主,对外还好,要是哪一天突然对内?

  那岂不是天大的麻烦。

  在没有全面放开塞王自行开拓之前,对亲藩人才肯定还是要控制。

  特别是范进这样的妖孽般的人才,更是要进行严格控制。

  而在封建异同论后,现在宫里的亲藩也是人心不安。

  皇太孙对亲藩的不满和提防是相当明显。

  朱元璋的老迈也是相当明显。

  一旦皇上突然驾崩。

  皇太孙继位。

  他们这些亲王,还有哪一个能顺顺当当的去之国就藩?

  事实上也是如此。

  韩王,沈王,安王等诸王,在建文四年间没有一个能之国就藩。

  一直到永乐安定下来局面,才把这些小兄弟们的王府一一建好,给他们启动的资本钱粮和人才,令他们能去之国就藩。

  在英宗之前,亲王还是渴望能就藩。

  老爷子定的规矩严,没有哪个敢挑战嫡位,封了王,最好就是赶紧把王府修好,多弄些王庄,官店,多讨要一些盐引,茶引,金银和丝绢,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最为要紧。

  反正隔一年或三年就能到京城朝觐,见见尊亲兄弟。

  到英宗之后,藩王朝觐之路就被断绝了。

  万历年间的潞王,最得李太后欢心,多次请求朝觐,都被文官们拒绝了。

  福王就藩后也想回京见郑贵妃,同样被拒绝。

  亲王之国之后,不要说兄弟间永不相见,就是和父母亲人直接天人两绝,哪怕是死后都不准奔丧。

  如此丧心病狂的规矩,如果不顾天理人情,也就是大明文官掌权后才干的出来。

  这也使很多亲王,之国之前是尽量拖延在京城的时间。

  毕竟没有之国以前,规矩管束都要宽松的多。

  也能时常见到父皇母后和兄弟姐妹。

  之国后,就是真的孤家寡人了,不要说母妃兄弟们,就是想出城扫个墓都得文官批准,还有亲王因为扫墓次数太多受到过训斥。

  毫无人性啊。

  大明亲王也就因此自暴自弃,开始抢占地方田地,放高利贷,强征徭役,私设税卡……反正坏事也是没少干。

  拥有极高的地位,又不负任何责任,永乐之后就是用这样的赎买方式,给亲王极高的福利待遇,赎买他们的政治和军事权力,给他们锦衣玉食,赎买他们的自由。

  说不上是好是坏,给普通人选择的话,当一个深居后宫,享受一生的亲王,似乎也不是太坏的选择。

  但若叫范进这样的人杰来选,那是肯定不干。

  就算是享用不尽,囚徒还是囚徒。

  范进凝神细思,这是老朱的一次考较,关于能力,也关于心性。

  没考虑太多,范进便是直接道:“以臣之意,若是往南方分封,最好就是云贵地方,或是两广地方。湖广已经有楚王和湘王等诸王,两广云贵,现在只有岷王一人,且与西平侯并不和睦,若朝廷有志安定西南,镇抚土司,最好是将诸王派到云贵两广,请皇上恕臣妄言。”

  洪武初分封诸王,全部是北方塞王。

  后来陆续放鲁王在山东,周王在河南,这是镇守北方羽翼和中原重地。

  然后是湖广的楚王,潭王,湘王,一是湖广地方相对粮食高产,明初算富裕地方,加上地方大,湖广行省,在后来才分为湖北和湖南,现在两省一体,地方足够容纳。

  后来湖广也是和河南一样,成为大明亲藩最多的两处地方,在农民战争和清军入侵时,基本上都被一扫而空。

  江南是肯定不可能放亲藩,那是国家财赋重地,距离京城又太近。

  江西也不太可能,最多放一两个。

  浙江也是财赋之地,也是距离京师近。

  云贵初定,两广需镇抚地方,打击海盗,也易于对外扩张领地。

  这几处地方,如果真的实施亲藩改制,也是最为合适的地方。

  范进直言是因为他已经猜到,自己可能为韩王或沈王王府的长史官,辅佐这两个年轻亲王,而这两位,必定会放在两广或云贵,猜的出来,还敢直言,足见范进的胆量和气魄。。

第二百零八 臣择两广

  朱元璋大有深意的看了范进一眼。

  范进神态自若,并无丝毫畏怯,不安。

  朱元璋一生不知道见过多少出色的人才。

  雍容大度,沉稳有致,做事井井有条,什么繁难事情都能迎刃而解~的是李善长。

  有李善长,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度,几十个州府,几百个县的物资调度,人员安插,官吏任免,都是纹丝不乱,并且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刘伯温开始时并不愿为朱元璋效力,后来才慢慢投效-过来。

  只是和淮西武勋天生不对付,可能刘伯温是浙江人,而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多是淮西人,他们对刘伯温眼里睿智的光芒感觉畏惧,最终成为排挤和敌意的来由。

  就算遭遇排挤和不公,刘伯温永远是恬淡从容的模样,不管怎么困难的局面,此人始终能提出有用的建言,而且往往是高效和符合实际。

  所以最终洪武立国之后,不管淮西人怎么不喜欢刘伯温,朱元璋还是给刘伯温封了伯。

  其实已经是压制后的结果了,刘伯温的功劳,封公勉强,但封侯是肯定足够了。

  温循儒雅的宋濂。

  朴实中带点阴狠的宋讷。

  还有倔强踏实的茹常。

  老朱这一生,见过出色的读书人太多了。

  就算是当初以弱兵死守洪都六十天的侄儿朱文正,也是有点温文儒雅的感觉。

  但在这些最出色的人杰之中,眼前的范进也肯定够资格有一席之地!

  温文儒雅是范进给人的第一印象,再仔细看,幽深的眼眸之中,又有玄妙神秘之意。

  谈吐时,从容不迫,似乎是有一种天生的高贵气息。

  而且叫朱元璋感觉奇特的就是,明明范进只是个书生,但与他对面而坐时,有时候又是感觉到气息很危险。

  就象是对着一头猛兽侃侃而谈。

  若不是现在大明立国三十多年,有二百万将士,十余塞王,天下归心,无有可能被颠覆,朱元璋都怀疑范进是天生应命之人。

  毕竟这样的人若出现在乱世,很容易就可以创出一番基业出来。

  小子,你迟生了四十年啊!

  “若你选,你选云贵,还是两广?”

  “臣选两广。”

  “说说原因。”

  “恕臣直言,云南府已经有岷王和西平侯坐镇,云南其余地方,派驻亲王并不是那么急迫,关键在于,地方上土司太多,和湖广,四川那边一样。若要改土归流,得用水磨功夫,一边打,一边谈,一边利用汉民,熟苗渗透,慢慢削弱土司根基和权威,朝廷得先投入几十年时间,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若是亲藩为之,也可能是两三代亲王才能成功。恕臣浅薄,这样的水磨功夫,又不容易见功,臣有些不愿为之。”

  朱元璋倒是有些意外。

  眼前这小子是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这他娘的也太实诚,实诚的都有些过了。

  但细想一下,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范进说的有理。

  湖广那边的土司和四川相连,和贵州相接,四川小半地方,贵州大半地方,湖广小半地方,最少有几百实力不等的土司。

  象常德那边的后世张家界,恩施等地的土司,有不少是从唐朝末期发家,经过五代十国和两宋,元朝,迄今已经五六百年的家族史了。

  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家族还会经过明朝和清朝初期,几百年发展后,生苗和生彝都成了熟苗熟彝,懂汉话,识耕作,具备了改土归流的基础,于是在雍正和乾隆年间,经过招抚,利诱,威逼,还有战争等手段,持续几十年的时间对这些西南土司进行改土归流。

  就算如此,一直到民国期间,还是有大量的西南土司家族存在。

  他们在自己领地里就是土皇帝,对治下百姓生杀予夺无所不为,也不向朝廷缴纳赋税,最多上贡些地方土产。

  另外在大明,土司的义务就是服从征召,为大明征战四方。

  这一点不得不承认,土司中有反叛不臣的,也有世代忠于大明的,大明一声招呼,他们就能替大明出战,不管是打倭寇,征服叛乱土司,这些土司都会出尽全力。

  求鲜花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四川马家,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白杆兵。

  湖广,四川,云贵,这几处地方的土司,都得用水磨功夫,移汉民,同化生夷,没有几十年功夫,很难建功。

  把境内土司驯服,利用好,再对外扩张,时间照快了算也得十几二十年了。

首节 上一节 141/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