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尚其实也是天机师传承。
早年为什么一见朱棣,就是说什么王上加白。
原因也是简单,皇子王气之上,朱棣头顶又有缕缕纯白之气,贵不可言。
这些年来,特别是定下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朱棣头顶白气一直在增加。
近两日,姚广孝掐算天机,望气观云。
居然发现朱棣头顶白气有些紊乱。
057原本还不知道原因,封建异同论送到之后,姚广孝才明白是因为此论,朱棣头顶的天机云气有些紊乱了。
这件事,姚广孝没有和任何人提起。
燕王府的中坚谋士,除了姚广孝外,就是相师袁珙,卜者金忠。
加上姚广孝这和尚。
怪不得说星相医卜者,乱世时要加以小心。
国初时有刘伯温。
现在又有姚广孝。
明末时又出来个宋献策,帮着李自成编出了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
天机师传承,在这个时代姚广孝以为只有自己一人。
现在却是隐隐感觉,范进此子过于不凡,或许也是有天机师传承?
此人若归燕邸,燕王简直是如虎添翼,此后只要遇着时机,大势便不可阻挡。
若此人站在燕邸对立面,将来的情形就有些混乱,局面不可预料。
朱棣头顶的云气紊乱,可能就是与此事有关。
“范进此子会是极大的变数,”姚广孝躬身道:“殿下要早下决心,此人若不能用,就要想办法尽早除掉此人。”
“俺总不能派人去京师暗杀?”朱棣为难道:“叫父皇知道,恐怕俺自身难保。”
“无妨,没多久了。”
这话是说自己父皇没多少日子了,朱棣听闻这话,心中真是百感交集。
不管自己能力多强,现在名声多响亮,父皇总归是参天大树,替他们这些皇子亲王遮风挡雨。
朱棣心中未尝没有一点埋怨,父皇当年宠爱太子大兄,这没有什么可说的。
为甚太子大兄亡故之后,丝毫不考虑自己?
文治武功,俺不比朱允炆出色百倍?
凭甚的年长的就当太子,俺就只能当亲王?
就算太子大兄死后,也是挑他那没出息的儿子?
朱棣就是因为心中有这番执念,靖难成功后,在自己的继承人上头也是一直在犹豫。
朱高熙立下的战功远过朱高炽,类似唐初的秦王李世民,当然,实际的权势没有李世民大,因为朱棣根基不稳,地盘不大,军队不多,一直是属于自己亲手掌握。
不象唐初时,李渊年迈,坐镇长安,征伐之事多半交给李世民,李世民由此开天策府,积累了极为雄厚的名声和实力。
朱高熙其实相差较多,但立功也是不小。
而朱高炽比起李建成又差了不少,李建成也曾领兵出征,仗打的也不差,又是嫡长子,李家旧府力量多半在李建成一边,还有薛万彻,魏征等文臣武将。
若不是李世民玄武门突袭,最后定然是李建成能笑到最后。
朱棣不喜高炽,一则是朱高炽太过肥胖不良于行,气质不似人君。
二来就是当年逆反心理,总觉得未必一定得嫡长才能接掌大位,有才者一定能居之。
后来还是高炽手腕高明,文臣俱为其所用,加上名正言顺,还有朱瞻基深得朱棣欢心,这才稳固住了自己太子之位。
朱棣内心百感交集,眼中神色复杂,有跃跃欲试,有不甘不平,也有掩不住的悲伤。
“俺要上奏,今年内去京师朝觐,探视父皇。”
“燕王不宜轻动,一去怕是就回不来,要表孝心,还是叫世子他们去吧。”
“唉。”
朱棣叹息一声,也没坚持。
世子三人去朝觐,经常去京师,也是姚广孝出的主意。
可以对父皇表表孝心,也能叫太孙一党安心,燕王还是很恭谨的,对朝廷很忠心,世子三人经常联袂到京师,燕王只有这三个儿子,一古脑全派来,等若人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只是用这种方式迷惑朝廷,朱棣自己都痛心的很,真的出事,那就完犊子了!
……
燕王府收到封建异同论的几乎同时。
宁王府,辽王府,代王府,谷王府,周王府,晋王府,秦王府,这些重要的王府,差不多也是前后一两天内,都是收到了轰传京师的奏疏抄本。
各王府毫无例外的大感震动。
就算是有些没出息的,比如齐王和代王,对什么开疆拓土并不感兴趣,甚至代王的乐趣就是青衣小帽,袖口藏锤到闹市擅杀百姓,这种货色哪有资格去对外扩张?
但宗室繁衍无可负担之论,也是给各家王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范进的奏疏,就象是揭开了魔盒的盖子,只要看过封建异同论的人,毫无例外的都是感觉大明宗藩制度,必须得做大幅度的修改。
“范进这混帐,本王誓杀之!”
“妖言惑众啊,父皇为什么不凌迟了范进!”
和燕王,宁王,周王府等诸王府不同,也是颇有几家王府,看到封建异同论后就是对范进恨之入骨,切齿痛恨之下,恨不得立刻手刃范进。
代王更是急召王府长史,上疏弹劾范进,请求皇上立刻严惩范进妖言惑众之罪。
当然,这种荒唐奏疏上去,无非是惹怒朱元璋,招来一通唾骂而已。
更远一些的楚王府,湘王府,还有靖江王府,陆续也会收到抄报。
不管范进怎么淡定从容,他抛出来的封建异同论,必定将会引发整个大明朝堂和亲藩之间的震荡,余波袅袅,不知几时才能平息。。
第二百零三章 内修德行而远夷来降
耽搁一天多时间后,翰林院还是很痛快的批复了范进的假期。
也是叫有些惴惴不安的范进放下心来。
这一下,思乡之念涌出,再也按捺不住了。
接下来是拜谒夏原吉等大佬,当然免不得被当面笑骂几句。
范进入京这短短时间,惹出来的动静是着实不小。
也是和蔡府尊当初提点范进的思路大为不同。
这帮老狐狸的打算范进也是清楚的很,就是先低调发育,苟在安全的地方。
到时候尘埃落定,他们两边都不曾相助,虽然没有大机缘,但也没有大过失。
既不会有性命之忧,也不会落个后世之讥。
这帮子文官,实利是要的,名声也要,好处要-拿,脸皮也要保住。
范进也是不以为意,自己是受过林县尊和蔡府尊的提携,但前行至此,主要还是靠的自己,感激是有的,将来两个小座师有什么事需要范进帮手,范进也不会推诿-便是。
但要说为了这点恩情,放弃自己的发展,那也是绝不可能之事。
好在夏原吉等人也是明白这一点,笑谈几句,扯个谈罢了。
倒是夏原吉很关注范进下一步的打算,这倒是叫范进相当意外。
看夏老头的想法,是想跟着范进共进退?
有没有搞错?
范进才是六品修撰,夏原吉都是三品侍郎,京卿大员了。
看来本朝文官,这种逍遥派还真的是没有多少节操啊!
几天时间,范进先到几个大佬家里告辞。
然后是拜别那些还在观政的同年。
大伙或是三五成群小聚小酌。
或是聚集三五十人举行大的宴会。
两班进士,一百二十二人,现在只有不到六十人留京,范进两天功夫不到,也就基本上走动完了。
这还是因为范进的文名过人,早在考试前,来会试的举子中范进就极为出名。
很多南北双方的举人都对范进极为服气,经常来往,走动。
范进解决了南北争端后,一场大危机化解,南北两边的同年对他也是相当认可和感激。
加上范进六首功名,状元翰林,在同年之中,威望也是与日俱增。
当然,这些同年之中,对封建异同论争议颇大。
众人被数据折服的同时,争议最大之处当然就是内圣外王之说。
有一定的说服力。
但和他们一直读书科考所学的圣人经义,颇多不同和冲突之处。
更是和宋儒有截然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自修而至外夷宾服,对远来之人要以仁义感化,这是宋儒形成的看法。
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这种论调和做法,从汉时就已经有相当的市场。
到了宋元之后,在大明更是几近根深蒂固了。
甚至明末之时,后金屠尽辽人,多次入关屠杀,抢掠。
黄宗羲的看法居然还是中国未修道德,未以仁义感化。
在黄宗羲看来,中国若修仁义,远夷自然宾服。
女真已经残暴至此,觊觎的是大明全境,黄宗羲之流在那个时候还抱着这一套学说不放,可以说是迂腐之至,也是将与他争议的人气了个半死。
此人其实在学术上是有一些成就,但为人偏激,见解也偏激。
明史编修,多半是黄派后裔弟子,加上满洲贵族干涉,明史的偏颇之处也是真的极多。
还好此时是明初之时,元时残暴统治人尽皆知,朱元璋拨乱反正几十年,尽复汉官威仪,是同时处于朝气蓬勃,整个朝堂进取心较足,对胡虏之害也记忆犹新之时,所以诸多同年,虽有怀疑和不认可的地方,但也不至于到黄宗羲那种是非不分,完全胡搅蛮缠的地步。
拜谒过大佬和同年们之时,范进也是差吴四喜等人,大肆购买京师的特产。
出外几个月,还能两手空空回去?
熏鸭,酱鸭之类,总要带几十只,这东西不会坏,很容易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