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接了瓜,小口吃着,这瓜从深井里刚吊上来,浸的冰寒通透。
快五月的天,北平这里也是很炎热了,瓜刚下市,还没怎么熟透,但也是解暑气的好东西。
朱棣吃罢了,不要他示意,两个宦官赶紧过来,一个奉上铜盆清水,给燕王殿下净手。
另一个则是奉上绞好的热毛巾,给大王擦脸,抹汗,擦手。
姚广孝看似在吃瓜,其实是心思都用在思索封建异同论上了。
这座花厅外,全部是燕王府的近卫,按着刀剑12来回踱步巡逻,防止有人能靠近此处。
王府的谋臣文官还有好几位,但今天的话题,朱棣只会和姚广孝谈。
包括朱高炽,朱高熙,朱高燧这三个儿子,朱棣也没有叫进来。
京师那头,范进的封建异同论刚出来。
燕王府留在京师的人立刻抄了一份,快马加鞭,一路经驿传换人加换马,三天不到,就已经送到了燕王书房的案头。
一看到此论,朱棣知道事情非同小可,可能是关系到此后宗室亲藩的大变局,他也是以最快时间召来姚广孝,请姚广孝阅读范进此文,与他二人一起,参谋研究这个封建异同论。
眼看姚广孝迟迟不出声,内侍们也是都出去了,花厅里空寂无人,只有姚广孝盘膝在朱棣对面坐着。
这和尚,六根不静,参与到红尘之事,甚至是谋反造逆之事中来。
初见朱棣,第一句话便是:臣奉一顶白帽送给大王。
王上加白,皇帝也。
朱棣说:百姓民心在朝廷,如何办?
姚广孝说:臣就知道天道,不懂什么是民心。
荐袁珙,金忠等人入王府。
在王府内打造兵器,军械,拉拢悍勇武夫效忠燕王。
就是和尚中的异类。
但又恪守和尚的戒律,朱棣已经多次劝姚广孝还俗,这和尚只是不依,态度相当坚定。
甚至姚广孝也是有言在先,哪怕燕王真有成功的那天,姚广孝也是绝不会还俗。
事实上姚广孝也是坚守承诺,靖难成功之后,朱棣封其为国公,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顶尖文臣的标配官爵,却以僧人礼下葬,被时人称为黑衣宰相,实在是华夏千古以下的奇人。
然而这位史上留名的奇人,此时此刻的感觉就是,范进是奇人中的奇人,自己相差的太远了。
南北异同论,姚广孝也是看过了。
对范进的学识,见解,纵贯古今的眼光格局,已经是极为佩服。
特别是神来一笔的加分,完全没有前例,但范进居然想的出来?
这一次的封建异同论,更是叫姚广孝阅读时,后背都是如芒刺在背,不停的流出汗水。
真是汗出如浆,哪怕有冰镇的西瓜,一样也止不住这燥热流汗的感觉。
朱棣其实也是心神不宁,刚刚出了一身大汗,擦干之后,心思才逐渐平静下来。
看着姚广孝,两人相处多年,已经莫逆于心,朱棣也是明白,对面的谋臣也是心乱如麻,一时想不到什么定论。
“姚师,俺说说俺的看法。”
“燕王请说。”
朱棣目光深沉之至,还在组织着脑海中混乱的想法。
一方面,他府中有大量谋臣和亲信武将,也在制铠甲,兵器,为某一天做着准备。
父皇挑朱允炆继位,朱棣是不服的。
对兄长朱标,朱棣是一百一千个服气。
长兄皇太子,次兄秦王,三兄晋王。
朱棣只服长兄。
秦王荒唐残暴,只有朱元璋的形,无其神,朱元璋残暴是站在理上,从未毫无目标的肆意妄为式的残暴。
三兄晋王,有朱元璋领兵的本事,也有其狠辣的手段,但没有其驭下的本事,燕王对晋王是有些忌惮,但说不上畏惧。
就象宁王,拥有大明最精锐的骑兵,也够精明,但没有朱元璋的果决狠辣,只能算小聪明,朱棣也不放在心上。
至于朱允炆,朱棣更是一百个瞧不起。
要是太子朱标和正妃常氏所出的嫡长子,朱棣也就认了。
朱允炆不过是庶子,又急燥,迂腐,刻薄,寡恩,心性不定,反正在朱棣观察看下来,几乎是一无是处。
说难听些,就是个屡试不中的酸秀才品格。
这样的人,居然要成为大明皇帝,亿万生民之主,诸多亲王之主,朱棣心里是一千一万个不服。747
但造反,王上加白,又哪有那么容易?
不知道要冒多大风险,朝廷拥兵二百万,经过朱元璋几十年的统治,大明法统已经深入人心,不能撼动。
也就是朱棣说的,人心在朝廷的意思。
如果能保住眼下富贵,朱棣未必有决心和意志真的造反。
靖难前后,就是看着齐王,周王,谷王等诸王先后被抓,湘王自杀,朱棣才下了决心,宁愿拼个鱼死网破,也绝不愿被逮拿到京师成为阶下囚,任凭朱允炆小儿摆布。
诸多亲王隔几年就会入京师一次,每一次,不论是燕王,还是晋王,辽王,谷王,周王,代王,诸王见朱允炆时的态度都非常桀骜,高高在上,不将皇太孙朱允炆放在眼里。
朱允炆不认为是自己德不配位,而是觉得诸王手握重兵,不将自己放在眼里,削藩之志也越来越坚定。
朱元璋也是感觉这是个隐忧,虽然朱允炆说起应对之法是头头是道,老朱始终不能完全放心。
如果没有范进出现,怕是朱元璋只有带着隐忧离世,范进出现之后,抛出封建异同论,算是彻底把大明宗藩制度的缺陷暴露在世人眼中。。
第二百零一 俺和范进,有缘无份
朱棣组织了半响,才缓缓道:“若提前十年,在洪武二十年左右有范进此人,提出这封建异同论,父皇必定毫不犹豫的采纳!不光采纳,还会促使俺们这些塞王对外扩张,俺们也会尽量向外打,毕竟打下来的就是俺们自己的实土。象俺三哥,扩东胜卫千里之地,招募百姓过去耕作,游牧,建成东胜卫城时,父皇明言,要派来个俺们兄弟封王驻守,三哥心里就不情愿,不是替别人做了嫁衣?若是早年有范进提出内圣外王,亲王实土实封,东胜千里之地,不就是成了俺三哥的地方,他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就是俺,也早就能出燕山,修筑堡垒,在北方扩地,或是俺往西打,去拿河套之地,岂不更好?就是冯胜,傅友德,蓝玉,王弼等人,现在怕还是活着,因为诸王要不停对外用兵,这些人,俺们都能用的着,也驾驭的住……”
姚广孝频频点头,面色沉凝,示意燕王说的都对。
确实是如此。
若早十年出现范进,整个大明的历史都会有所不同。
蓝玉等人,真的不必死了。
分散给诸王用,反正从洪武中期之后,大将经常受诸王节制。
朱元璋杀蓝玉等人,主要还是朱允炆太无能了,根本压制不了蓝玉这样的悍将。
但放在朱棣手中,又有朝廷大义压着,朱棣却是能驭使住蓝玉,毕竟蓝玉和朱棣在一起配合多次,打过好几次大仗了。
冯胜等几十个侯伯,也都是身经百战的大将,杀了太可惜,分给诸王开疆拓土岂不更好?
估计朱元璋心里,也是极度后悔了。
有这样好的办法消化骄兵悍将,在不停的战争中叫他们自己消耗掉性命,或是精神体力,使他们也能有更进一步的富贵,不至于生出异样心思。
这岂不是两全齐美的好办法?
何苦要杀的人头滚滚!
如果说空印案是杀贪官。
胡惟庸和蓝玉案,前者是压文官权臣,后者是肃清勋贵悍将。
如果早有人提出内圣外王论,允宗藩对外扩张,扩地实封,怕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都不会发生,就算还会有两次大案,株连也不会那么广,杀戮不会那么血腥,残忍。
“臣明白了`。”姚广孝轻轻一躬身,接话道:“大王的意思是,皇上年迈,雄心虽在,身体也不允许,因为圣寿不足,所以亲藩外扩实土这样的大事,皇上没有办法下决断,因为皇上自知寿数不多,看不到事情推进演化,不能放心,也不敢给皇太孙留下这么大的烂摊子。所以,这一次最多是对宗室之法略改,其后改不改,怎么改,会不会推行内圣外王之策,就要看皇太孙自己的决断了。”
“着,俺就是这么看的。”
姚广孝重重一点头,说道:“皇太孙没有那个度量,也没有那个城府和手腕,他身边的人,也下不了决心。一旦皇上大行,他们最好的办法还是削藩,收诸王之兵,然后尽量把诸王爵位削掉,此后可能改诸王世袭之法,降等袭封,以此来延缓宗室生齿日繁,朝廷无力供给的麻烦。反正太孙不喜诸王,只照顾自己兄弟子侄就可。”
朱棣冷笑道:“俺看那小子,恨不得俺们等兄弟子侄都死光才好。他娘的,俺那太子大兄是何等人物,怎地有这般无情无意没有担当的子嗣。”
姚广孝没理会这等抱怨无聊的话语,只接着道:“所以大王还是要收罗人才,文武俱要,还是要积累钱粮军械,收北平人心。在封地这里,虽是不裂土临民,但对百姓要好些儿,将来真的要被迫起兵,北平才是根基,若这里人心不附,一旦攻击就被人抄了老巢,那就大势去了。”
朱棣连连点头,答应下来。
其实朱棣对文治毫无兴趣,他就喜欢干大事。
不管是大兴土木,造宫室,宫观,道观,或是派宝船舰队下南洋,又或是修永乐大典,反正这些大事才对朱棣的胃口。
象朱元璋那样,温养天下,积累民间财富,治官治事,维持卫所待遇,发掘将领,训练士卒,这些水磨功夫,朱棣是很不耐烦去做。
看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平章时的谕旨,为吴王和洪武早年的谕令,都是极为细致,战略眼光和战术操作都是超一流的水准。
从怎么行军,粮草怎么来,将领要怎么打,打完之后怎么安抚地方人心,都是事无巨细,安排的精细稳当。
包括红巾军时,前线将领如胡大海之类喜欢杀降,朱元璋都是下过严旨,严禁杀降,擅自杀降的,被严厉斥责。
降军怎么安排,怎么编组,怎么训练,安排的明明白白。
地方怎么治理,也是讲的极为详细。
将领家人,一律搬到集庆居住,以为人质,没有例外。
各种战略眼光和细致操作,简直是神人。
只要朱元璋在,朱棣就算不是老朱儿子,姚广孝就算野心再大,也没有人敢竖起反旗,那是自寻死路。
但北平真的是根基所在,绝不能疏忽大意。
燕王府在北平确实是一直在收买人心,经常给当地百姓好处。
燕王府包括燕王朱棣在内,诸王子,官吏,将领,从来不在地方上扰民。
遇到灾害,施粥施药不在话下。
正因如此,当靖难时,南军屡次围攻北平,朱高炽和姚广孝仅凭万余人就能死守北平,就是因为城中军民百姓,都能坚定的站在燕王府一边,有志一同,才能守的住北平。
“.范进真是神人也。”
拨开眼前的迷团,再次坚定前行的信心,燕王心情转忧烦为愉快,虽然这种愉快还是有沉重的负担,但心志坚定之辈绝不会被前路艰难崎岖而影响,燕王面露笑容,转而谈起范进来:“高炽和高熙从京师回来后,都在俺面前盛赞这个范进,俺早前还当他们夸大其辞,后来看了南北异同论,觉得这人真的不凡,刚要派袁珙跑一趟京师,当面代俺招揽范进,俺自己上奏,找朝廷要这个长史官。谁料又有这个封建异同论出来,这一下俺这里重视不说,父皇和朝廷中枢,还有诸多亲藩,哪一个不将眼光投到范进身上?俺想要这个长史,怕是不能如愿了垃。”。
第二百零二 余波震荡
范进之才,随着封建异同论的传播,必得天下人的认可。
这是毫无疑问的事。
内圣外王之道,宗藩制度缺陷,南北榜的解决,都是无一例外的显现了范进的大才。
这样的人,注定会名留青史,甚至成就一代文宗事业。
朱棣也是很清楚,自己现在已经是亲藩之首,能力第一,实力第一。
范进既然获得这样的认可,自己想用此人,不要说朱允炆不可能同意,就是父皇也不会同意,范进此子,自己是用不得了。
可惜,可惜。
姚广孝却是神色凝重,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