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36节

  是在等朱元璋的决断。

  看看朱元璋是不是和三十年前一样,恢宏大度。

  论格局和战略眼光,不要说朱允炆,就算朱棣也不配给老朱提鞋。

  从哈密卫到东胜卫,再到大宁,一条完备的防线,前方后方都配给塞王,洪武年间,只有明军按着北虏打的份,根本不需要一次动员几十万人到草原上搞武装游行。

  如果朱元璋接受内圣外王的建言。

  接下来可能陆续把封在山东和河南的亲王,逐渐移镇到辽东,西域,还有广东,云贵,在这些地方可以叫亲王府放手开拓。

  朝廷可能给人才,军队,钱粮的一次性支持,这也是范进建言过的东西。

  一旦真的搞内圣外王,允亲藩扩张,减轻朝廷负担只是小事,就是大明改现在的基本国政,将守成改为进取。

  还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范进没指望朱元璋在几天内就下决断,甚至这事肯定还要亲王参与进来,看亲王们自己愿不愿意。

  整个宗室也得建言,看看郡王和将军们的想法。

  另外就是有茹常,暴昭,郁新等现在的部堂重臣们的看法。

  朱元璋时期,文臣也是属于被压制的阶层,还是建文永乐之后,部堂提到一品,现在尚书们都只是二品官职。

  也没有内阁协调中外,更没有司礼监,大明的体制还处于探索和变革之中,一切都未彻底稳定下来。

  要是到了仁宣之后,差不多到成化,弘治年间,文官地位提升,与司礼一内一外总理大政,亲藩宗室和勋贵边缘化,那时候范进提什么亲藩进取,内圣外王的计划,直接就被文官们否决,根本没有成事的可能。

  求鲜花

  “放他去吧。”朱元璋叹息一声,说道:“新科进士,刚取的翰林,范进做的已经够多了。传旨,给乘传。”

  给乘传,就是可以领兵部勘合牌,一路免费使用公家驿站。

  朱元璋时代,对驿站管理极严,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一般官员绝不准许擅用驿传,有敢擅动的,连驸马都尉都保不住性命。

  后来当然就不提了,官员不仅自己随意使用,他们的亲戚家仆也能随意用。

  驿夫不堪其扰,马夫,轿夫,驿马,粮食,草束,都消耗极大。

  万历年间驿传一年消耗钱粮在三百万左右,实在不堪重负了。

  张居正梳理驿传,规矩严苛,但得罪的人也是太多,当他身故后,这些人就是狗一般的出来咬他,导致张居正的后代过的极为凄惨。

  到崇祯时,驿传负担太重,崇祯解决的办法就是索性很多地方直接一刀切除了事。

  钱没省几个,倒是逼反了大量西北地方的驿卒。

  李自成便是其中一个。

  现在的大明驿传,管理极为严格,给乘传,算是老朱对范进极为亲厚的表示了。

  ……

  范进的封建异同论,抄为邸抄后,火爆流传的速度远远超过南北异同论。

  毕竟南北异同论,除了一些心怀感慨的北方人外,对南方人触动毕竟不大。

  而且主要是论述科举之制,用加分法解决了难题,所以引发的风波也不大,关注力度当然也是不大。

  而封建异同论,一抄出来,几乎是人人传颂。

  甚至城里的书坊生意都瞬间火爆起来,因为书坊里照例是有抄书匠人,很多书店求到抄稿,然后令自家店里的抄手赶紧抄录。

  不光是京师在几天内就流传极广,而且是以极快的速度,向着有亲藩所在的城市,迅速流传过去。

  很多大臣都明白,上位没有禁止此论流传,也就是要流传开来之后,看一看大家的想法和看法了。。

第一百九十九章 局面混乱

  暴昭和蹇义二人,联袂进了夏原吉的住处。

  论官位,暴昭刚任刑部侍郎,夏原吉是从中书侍诏到户部主事,再到户部侍郎。

  两人都是国子监生出身,并且是同监同学,交情相当深厚。

  蹇义则还是中书舍人,专门在朱元璋身边侍奉,朝夕相随,机密文字,代批奏疏,谨慎事上,在朱元璋身边九年,从未触怒过老朱,可见蹇义的谨慎朴实,委实是得老朱的欢心。

  三人都是差不多的性格,谨慎,持重,踏实肯干。

  包括郁新等人在内,都是相差不多。

  只有解缙是异数,既给老朱办事,为人行事还浮夸的很。

  黄子澄等人,则是一直在太孙身侧,不怎么被老朱待见,面圣的机会并不多。

  暴昭和夏原吉都是侍郎。

  蹇义虽然官品不高,但所有人都知道,皇上是要用蹇义随侍顾问,草诏拟旨,官品不宜过高,其实早就可以授给蹇义侍郎。

  这几人算是持重派,中立派的中坚份子。

  三人见面,彼此相视苦笑。

  “夏兄,你那个好友蔡大府收的门生,还真的是能折腾啊。”

  一见面,暴昭就直接抱怨起来:“南北榜的事,范进出手救了不少人的性命,这是大好事……但封建异同论一出来,搅和的我们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皇上真的是打算在南北榜的事上,出手杀人?”

  见夏原吉脸上还有不信之色,蹇义很沉稳的道:“按我对皇上的揣摩,南北榜事件怕是要杀不少人……”

  “哎,还好,还好。”

  夏原吉岂是不了解朱元璋手腕的人?

  因为也是踏实肯干的性子,在干了一阵中书舍人,帮着草诏拟旨一段时间后,夏元吉就被朱元璋放到了户部当主事。

  结果因为夏原吉升官太快,户部尚书郁新对他也很赏识,部里就有一个刘郎中和几个小官,一起诬陷夏原吉懒惰,耽搁公事。

  郁新误会夏原吉,上奏之后,朱元璋怒问是谁在背后捣鬼。

  结果把刘郎中几个查了出来。

  文官间的倾轧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老朱处理事情从来没有正常这两个字眼。

  直接杀!

  砍头之后,下令暴尸闹市,十几天后都开始烂了,才准家属收尸。

  这事过后,夏原吉虽然感激皇上回护之恩,但内心的不安感更强烈,行事也更加小心谨慎了。

  “原本我们以为皇上一去,皇太孙和黄子澄一伙必定开始削藩。”

  “中枢混乱,地方上最危险的就是晋王和燕王,还有宁王,以及楚王。”

  “所以咱们最好的办法是现在潜伏隐忍,太孙继位后,有人挑头领命出巡地方,然后咱们就在闽,浙,两广一带巡抚地方,待尘埃落定,大局底定时再考虑回朝。”

  “现在好了,范进这个封建异同论一出来,谁知道局面会乱成什么样?”

  “现在我也是完全看不清楚了,到底是会治,会乱,还是会有亲王真的向外扩张实土?皇上是会真的允许,还是会拖延数年再说?”

  “宗室之法,按我们私下和诸多好友商讨的结果,按范进的文章来看,那是真的非改不可。百年之后,宗室俸禄过千万石,这还得了?”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都是交换的最近这些时日朝廷最新的动向和变化。

  说的最多的,当然就是范进的封建异同论。

  原本局面很明显,现在却是扑朔迷离,搞的三人和他们的同党中人,都是头大的很。

  暴昭,夏元吉还有其余二十余人,在建文初都升了官。

  然后众人先后上奏,请求巡抚地方。

  接下来就一溜烟的跑了。

  因为留在京师,他们也不知道是会遭遇什么,会不会有惨烈的攻防战,或是被建文派到前方主持战事。

  文官中,也有铁铉之辈被派往前方主持战事,结果也是相当惨烈。

  也有解缙,杨荣,杨士奇这些留在南京的,大军一进城直接投降,倒也省心省事。

  但,还是有一定的风险,而且面子不好看。

  夏原吉一伙,可是一直在巡抚地方,风尘仆仆,名声不差,而一直留在南方,未至北方,不在京师,逍遥在外,可谓舒服之至。

  新朝鼎定后,又不是在南京直接投降,没那么直接,急切,面子上也好看的多...

  这几个,可是在永乐朝也始终能在部堂高位,是标准的文官重臣。

  什么三杨之辈就是他们的后辈,等这一辈的重臣老去,才轮得着三杨真正当家作主,内阁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

  在永乐年间,内阁根本不算什么,出自翰林院的分支机构,帝王的秘书阁,正五品官职而已。

  “会不会皇上同意范进此议,然后皇太孙放弃削藩之念,本朝会一直太平下去?”

  暴昭的疑问,也是夏原吉的疑问。

  问的当然是一直侍奉在朱元璋身边,也是和太孙及黄子澄等人常打交道的蹇义。

  蹇义想了想,果断摇头。

  “为什么?”

  蹇义道:“太孙性子太软,为身边人左右,无担当,无决断,无定论。黄子澄又好揽权,求名太急,求治太甚,他们掌权,就算知道要改宗室法,但也会先除一些碍眼的亲藩,仍然是有极大机会暴发诸王之乱,真的打起来,虽然太孙手中有举国之力,但我还是不太看好太孙他们……除了齐泰外,几无一人可用,危矣。”

  若范进在这里,怕是要对蹇义刮目相看。

  这人也是真的聪明绝顶。

  不过也是因为蹇义一直在朱元璋身边侍奉,站的高,才看的远。

  另外不象老朱年迈,受困于2.3亲情,对皇太孙的缺点和太孙身边人的毛病,就算看的出,也是会尽可能忽略,或是替他们解决,而不是蹇义这样冷眼旁观,冷静分析利弊得失。

  “那好,我们还是按原计划准备。”夏原吉苦笑道:“就是不知道原本打算去的地方,还是不是安稳如初?”

  “我看哪。”蹇义很从容的道:“范进在哪,我们尽量离他近些,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暴昭和夏原吉都是两眼一亮,两人都没出声,而是有志一同,都是翘起了大拇指。

  夏原吉到底没忍住,笑道:“范文进刚到京城还来拜会过我,还叫我指点训斥了一通。现在咱们居然要跟着人家走的方向去避祸,感觉上也是好生难堪啊。”

  三人忍俊不禁,大笑起来。。

第二百章 燕王,和尚

  “姚师,吃点冰镇的西瓜,沙瓤瓜,又甜,好东西来着。”

  燕王朱棣对面坐着的是一位黑袍和尚。

  年纪是将近花甲之年,但精神看起来着实还不错。

  到了永乐十四年,姚广孝坐化,其虽然受封靖难国公,但终生未还俗,未娶妻,未留后裔继承自己的国公爵位。

  可以说是奇人中的奇人。

  能叫朱棣亲手递瓜的,整个燕王府,也就是姚广孝一个人。

  “臣谢大王。”

首节 上一节 136/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