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掌握重兵,地位崇高的亲王坐镇地方,朝廷疑忌不可避免。
又不是裂土临民,迟早与地方争利。
秦,晋二王,都因为在地方多行不轨,被盛怒的朱元璋召回南京切责,还是当年太子朱标援助,替两个弟弟说情,这才免于责罚。
还有鲁王,代王,都是曾经因为诸多不法之事被责罚。
老朱在世尚且如此,他若不在了,若是再过几代人,局面定是更加难以控制。
范进以为,这个局面,只能把内圣外王的含义做修改。
这个命题,相当宏大了。
内圣外王这个词,原本是出自道家,后来成为儒家学说的重要支撑点。
原本在汉儒时期,内圣外王,足以扰乱秩序,比如王莽就是内圣外王的标志性人物,结果扰乱天下,令后来儒者极为厌恶。
到宋时,把外王和事功结合,内修自身,外建功业,升官获爵,这才算是把内圣外王又给解释清楚,圆了回来。
内圣,自修,外王,事功,基本上得到了所有儒者的认可。
而范进的阐述,则是将国与国的关系,也是套在内圣外王之上。
内圣,自修,明法度,轻徭役,重教育,察官吏,练将兵,如此算是内圣。
外王,则是必不可少的事功于外,而不是宋儒只重内圣,有时候边关打了胜仗,夺了土地,还得给人还回去。
这是腐儒之见,对外不事功,别人就会来不停的骚扰和攻打你。
和蛮夷讲内圣,这是刻舟求剑,弱者之行。
内圣,修已身。
外王,便是要向外事功,对外求资源。
华夏原本起于关中,后得中原,再南下击东夷,百越,大抵在秦汉之际,确定了今天的版图。
至于北抗草原,西进西域,就是对外事功的表现。
腐儒总会说劳民伤财,却不想想,打通西域,获得良马,对外的技术交流,贸易获利,这都是极大的好处。
而且总有人认为,你不出击,就不会劳民伤财,汉武若不北上西进,凭当时各族也是蓬勃上升期的状态,难道就不会主动来攻击朝?
总是要向外才是。
中国向外的势力,到大唐是一个最大的顶峰。
诸多都护府,在极盛时,除了吐蕃等少数强大的势力外,西到葱岭,北到瀚海,南到南诏,疆域大于现在大明一倍,大于宋朝多倍。
在那个时候,只有唐军对外开拓,在开拓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好处。
坏处就是,在通信条件达不到的前提下,节度使逐渐专权,唐军逐渐类似罗马的职业军团,慢慢不受中枢的控制。
象唐朝这样努力开拓向外进取的王朝,又不可避免要出现藩镇之忧。
而大明不同。
大明的“外王”,也就是对外事功,可以由诸多已经是塞王的亲王来解决……
这便是范进的解决之道,内圣暂且就是这样。
外王事功,可以由诸亲王领兵向外开拓。
肃藩和秦藩,可以开拓西域。
辽,宁,燕诸王,既能北上,也能向外东北继续开拓。
开拓之地,可以筑城,移民,算是亲王之国,朝廷可以派出御史风纪官,使诸王国遵守大明律令,按大明律治国。
而诸王拓地后,自当不领朝廷俸禄,也算是进一步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在诸王国内,亲王可封郡王,侯伯,自己发放俸禄,这算爵位算是亲王国爵,与大明这边无关。
诸王开疆拓土,也算是大明国土扩张,也能成为帝室屏藩。
至于担心诸王内向,范进直言,就算不允亲王开拓,除非现在尽弃塞王,以武将领军戍边,否则这个问题无解,只能详细细则,尽量防范。
而且,就算武将戍边,时间长久,也有世代传承,形成将门,形成藩镇之忧。
也是无解。。
第一百九十三章 封建异同论
“内圣外王,还能有这样的解法……”
一群进士翰林庶常,全部无语。
但他们根本提不出反对的意见来。
范进已经是一代文宗。
思想逻辑自洽,而且语言文字更是无可挑剔,甚至有隐隐的霸气,令人一看而折服。
自孔圣和亚圣孟子之后,宋儒中有很多出色的,理学有好多位大家,关学也有张载,而最后南宋时出现了朱子,朱子集注,已经是大明考生人人都要熟读的科考圣典。
范进此时,在众人眼里,几乎已经快称宗成圣了。
但众人也是有些懵懂……
范进的学说,太过事功。
并不是在儒学经典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学说,而是和关学类~似的实学。
当然,范进的角度,比关学还要事功。
范进暂且也没有提出更多理论-的想法和打算。
一步一步,慢慢来。
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到蛋。
就眼前的内圣外王的解释,已经是叫一群翰林庶常面色失常,甚至无语以对。
要说解的不对,范进的解法毫无问题。
要说对吧……总感觉有些不对劲。
但所有人对范进的学识已经是毫无保留的拜服!
哪怕是一直有些傲气的陈安生,此时此刻,眼神中也只有敬佩这两个字了。
从秦之公族到汉之诸侯国,再到晋八王之乱,再到唐,宋,再到大明。
不光是说宗藩,也说武勋,文臣,还有各朝代的异同之处,还有制度变迁。
这些东西,换个普通人,不要说阐述,能把历朝历代背齐全了,就算是这个时代相对不错的精英人物了。
还得熟知各朝典章制度,宗藩情况变迁等事。
再套在儒家经典的内圣外王之上,详细阐述,提供给上位参考……
“俺来说一句吧。”韩克忠回过神来,终于说道:“当世儒者,无过于范文进者。哪怕当着刘老学士,还有方先生等人,俺也敢这么说。”
“俺赞同。”
“我也赞同,此后请为文进兄门下走狗。”
听到郭子卢的话,范进简直哭笑不得。
不过也是感慨这个时代读书人的淳朴。
你学问比我深,见解比我高明,那就是达者为师。
再能著书立说,很快就能成就宗师事业。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没有多少年时间,王氏心学已经成了大明第一显学,王阳明算是肉身成圣。
范进现在虽然学识,文章,见解,都有一代文宗状态,但相较前贤,还是有些差距,就是他还没有提出完整的学说体系和理论。
这个短板,范进也不急弥补。
毕竟年龄摆在这里,又刚为官不久。
可以从容向前,不必着急。
而范进的仪表神态,为人处事,还有自身学识却是足够碾压大多数进士同年,也包括乡试同年。
短短时间,在范进身边也是聚集了不少经科举相识的英才。
在现在来说,范进身边的这些人对他还没有多少助力,甚至有不少是范进出手才保住的性命。
但在未来,应该是范进的强大助力。
“好了,封建同也是写完了。”
范进写下最后一字,吹干笔迹,也就是终于完成了这一篇奏疏。
上一次上南北异同论,是科举殿试。
这一次,是直接给皇帝上疏。
相差不多,却也是身份地位的变化了。
在场诸人,眼都有掩饰不住的羡慕之色。
同年进士,范进还是在场诸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但是论成就地位,已经把所有人甩开好几个身位了,相差极远。
光是看眼前的书法字迹,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令人看了有一种恬淡从容,却又无比坚定,自信的感觉。
这就是书法到了顶尖的表现,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韵味,完全没有了匠气了。
众人叹服声中,范进将奏疏掩好,同时令吴四喜进来,将封好的奏疏立刻到通政使司投放,这会子,衙门应该还没有闭衙,赶的上。
通政使司和后来的司礼监都有资格接奏疏,在老朱当家的这个时代,只有通政使司能接。
而且不管是官民百姓,都是有资格上书言事。
各衙门上奏的日常公事,不是奏疏,那是题本。
范进的奏疏,可想而知通政使司那边已经得到了通知,一旦送到,就会立刻送入宫中进呈给皇上御览。
韩克忠,郭子卢等人眼中还是有若隐若现的担忧之色,范进却是神色洒脱,甚至有一些如释重负之感。
不管怎样,封建异同论也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真的能触动朱元璋,对大明宗藩制度做一些改良,那就是不枉这一次自己的上书言事了。
至于令亲王远征,打下地盘成为亲王之国,这事牵扯太大,估计一时半会不可能形成定论,范进也无所谓,自己已经言尽了,朱元璋如何取舍,就是老朱自己的事了。
“再过一两天,没有特别之事,我也要请假回家了。”范进脸上终于有了笑容,这一次,真的是游子思乡,太久没回家,委实想家了。
……
范进的奏疏,不出所料的是第一时间送到了宫中。
却不是朱元璋先看,而是朱允炆听说后,直接令人送到自己这边来。
原因也是简单,朱元璋回宫之后略感不适,又躺倒了。
传了太医进宫,诊脉问医案,倒是没有大碍,只说是年龄大了,要静养。
老朱一世好强,但在临终前的这一段时间,已经不太能看奏疏和处理国政了,大半的政务,都是交到了朱允炆的手中。
“封建异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