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31节

  一群新科进士,一边听范进解说,一边看范进运笔如飞,下笔成文。

  一字不可易,一字无可易。

  不论是文章,见识,都不是他们这些进士同年能相比的。

  甚至各人搜肠刮肚,也不觉得现在朝中的所谓大儒能比。

  刘三吾?

  黄观?

  还是方孝孺?

  范进现在说的这些,得有多丰富的史学知识储积?

  纵贯古今,挥洒自若,侃侃而言,自信从容。

  范进的气质原本就极为出色,晋升为一代文宗之后,更是有点言出法随的感觉……

  不知不觉间,一群进士同年,神色由原本的吃惊和诧异,转为无比的敬佩与尊敬。

  达者为师啊。

  哪怕范进并不是年龄最大的,或者说科名是状元,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便是眼前范进所说的一切,充满着说服力,令人不知不觉间就被他完全的折服。。

第一百九十一章 胆大如斗范文进

  和范进书写南北异同论时的情形一样。

  开笔的第一段,就是写两汉,唐宋,及至大明的宗室亲藩的异同。

  极为详尽,叙述也是层次分明,只要将文章看下来,就基本上明白了范进要说什么。

  大明和唐宋异同,唐有关拢集团,大唐天子就是大东家,关拢贵族是小伙计。

  刘邦则是大股东,诸王是小股东。

  宋之立国是以文制武,诸多宰相是商铺伙计,管着禁军大将这些打手。

  宗室就可有可无,所以宋之宗室待遇最差,但也最为自由。

  大明则是国初时武勋扫荡四方,中书省权重。

  待朱元璋废中书省,武勋就是一家独大。

  老朱又不重太监,不用太监压文官武将。

  只能把宗室抬起来,用亲藩镇边守国。

  所以亲藩之制,到目前来说没有大的麻烦。

  但麻烦在于,世代相袭,皇子一律为亲王,亲王之子一律为亲王和郡王,郡王长子一律为郡王,其余诸子一律为将军。

  这样传袭下去,宗室不能科考,经商,务农,只能由国家养着。

  然后若非塞王,长居内地,不思进取,诸王国又不是裂土实封,诸王宗室只能用鱼肉百姓的办法来补俸禄之不足。

  就算如此,也是诸王,郡王,近支镇国将军可以锦衣玉食,而其余的中尉之类的远宗,不免有饥寒之忧……

  写到这里,范进更是有数据支撑。

  从《宋史》的宗室记录可以看出,至南宋时,赵匡胤一脉宗室成员为一万八千八百六十二人,赵匡义一脉为两万三千八百七十人,赵匡美一脉为一万六千六百七十三人,总计五万四千九百四十五人。

  并且,这些宗室成员不包括女性和早亡人数。

  三百多年时间,宋之宗室从国初的三兄弟十来人,变成了五万多人。

  还不算女性。

  宋朝宗室女可是一律嫁出后就没有什么高规格的待遇,甚至被婆家刁难也没有办法替公主出头。

  宋仁宗时,爱女在婆家受了委屈,奔赴皇宫找父皇出头。

  结果呢?

  被仁宗拒之门外。

  若按大明的宗藩之法,就以一百五十年来算,怕是人口就不比赵宋少多少。

  到时候几百上千的亲王郡王,几万将军,中尉,还得有几万的公主,郡主,县主……

  这其中的严峻之处,几个进士同年一眼就瞧的出来。

  原本是觉得范进有些危言耸听。

  但看看数据模型,看看宋史记录,众人顿时都是明白过来。

  韩克忠沉声道:“怪不得传言皇上在文进这里呆了很久,走的时候似乎不太愉快……俺现在是明白过来了。”

  焦胜面色苍白,拱手道:“俺平素不太服人,文进兄写南北异同论时,俺服了一回。这一次这个封建论,俺又是服了,文进啊,你真是胆大如斗啊!你知不知道,你写南北异同论,是大家伙都承你的情,因为你写进了南北的异同和不易,又有加分之法,解决了南北异同的难题,从皇上到朝廷大臣,再到俺们这些举子,哪一个不佩服你?这个封建论,看到现在,怕是除了皇太孙一党人,亲藩诸王都要恨死你了。还有皇上,虽然知道你是对的,但皇上的性格……”

  焦胜没敢把话说明白。

  朱元璋万般好,但有两条不好。

  一条不好是苛刻。

  管你当年效力多久,出生入死,干冒矢石奋不顾身,立下多少汗马功劳,该罚时,绝不会顾及旧情。

  就象朱文正,守南昌是多大的功劳?没有朱文正死守南昌,朱元璋一定会惨败给陈友谅,没有成就帝王基业的可能。

  但朱元文身为亲侄儿,又立下大功,犯了一些小错,照样被鞭打禁锢,不是马皇后说情,搞不好要被处死。

  其二,就是滥杀。

  这是朱元璋的缺陷,没有什么可替他隐藏或曲笔回护。

  滥杀就是滥杀,骨子里就是无情残酷。

  除了马皇后和朱标,还有自己的亲儿子,别人都是可杀之辈。

  范进现在看似被老朱看重,但真的惹翻了老朱,谁知道老朱会怎么做?

  焦胜的担心,也正是在场所有人的担心。

  惹毛了亲藩不提,还完全否认了皇上的亲藩之策。

  如果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这事可不是南北榜,南北榜朱元璋会杀考官和举子替北方举子出气,设北榜解决麻烦,一劳永逸。

  亲藩怎么办?

  叫老朱把自己儿子宰上一批?

  这不是胡扯蛋么。

  至于学宋室宗室制度,又涉及到边境空虚,勋臣凋零,中枢又没有宰相的毛病。

  诸多礼绝百僚的亲王聚集在京师,老朱一旦不在了,宗室在京师一闹腾,皇太孙镇的住?

  这太危险了,老朱也不会赞同。

  要是完全学宋人制度,现在这些亲王都降爵,把燕王封为北平卫指挥佥事,叫他慢慢再升官?

  谁提这个建议,怕立刻成了整个大明宗室的敌人,怕是要不死不休了。

  老朱也不可能同意……这太伤筋动骨了,整个北方的边防线都得重新考虑,防御体系得重新构建。

  洪武年间是没有九边重镇的构建,亲王府就是防御核心,亲王三卫是防御部队的核心,然后是各个都司的直属部队,还有诸多军卫联合。

  没有塞王,就缺了核心,又没有九边制度和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守备等完全的募兵制,北虏经过多次打击,残而不僵,僵而不死,真的尽撤塞王,边防立刻就会出现大问题,大麻烦软。

  “.皇上构筑的这个塞王封建制,也算是因地制宜了……”

  韩克忠沉声道:“俺是山东人,俺爹说过,他少年时魏国公徐大将军率兵过俺们山东,虽说没打甚大仗,死的人也是不少了。”

  焦胜道:“山西,陕西,洪武初打了好多次大仗,都是和王保保打。”

  “先是大将军等人领兵,后来就换了秦王,晋王,燕王等诸王。”

  “现在想换人,哪得大将?”

  “是啊,大将都……”

  说到这,又是触及了老朱的基本国策,去中枢权臣,杀武勋大将,保大明国泰民安。

  他娘的,绕不过去了是吧?

  郭子卢道:“文进兄,这个题目虽是皇上交代的,我看你还是告病不写算了……写出来,传扬开去,祸事不小啊。”。

第一百九十二 内圣外王

  看着一脸担忧之色的众人,范进笑了。

  还不错,自己北上这一次,除了原本广东的好友外,福建的,浙江的,江西的,山东的,河北的,山西的……

  不分南北,还真的是交了一些知心的好友。

  眼前这几位就是。

  要是包藏祸心,那就一个劲的夸赞范进,怂恿他越大胆越好。

  范进不用相面知心,就知道眼前这几个,都是真心为自己考虑,为自己好。

  得友如此,幸甚至哉。

  当然,范进也不会叫他们太担心,当下笑着道:“现在写的,不过是引子。”

  “文进兄有解决的办法?”

  “恕弟直言,仿唐,宋制度,皇上绝不甘心,宗室也不会同意,只会引发怒火争执。”

  “仿汉制,不要说皇上也会犹豫,诸王倒是愿意,皇太孙绝不会同意,而且说实在的,就算俺也觉得不能用汉之诸侯国制,那是内乱之由,将来迟早会有类似七国之乱的情形发生。”

  “就算现在这样,皇太孙继皇帝位后,能坐视这么多亲藩诸王手握重兵?也是难,多半会削藩,一旦削藩,也可能引发战乱。况且,把塞王都削藩了,万里边疆,谁来镇守?靠那些都司卫所?俺看也是难。”

  七嘴八舌,都是在说事情很难,593众人看着范进,委实不知道眼前这位,能提出什么样的解决办法出来?

  “要说一下子彻底解决,我也没有办法。”范进端坐不动,仍是落笔成文,嘴里也是说道:“但要说有些思路,毕竟是有的。宗室越生越多,这个谁也没有办法,只能建言,宗室爵位到中尉级别,可以参与科举考试,可以经商,务农,百业俱可经营,但要遵纪守法,不得以权力抢夺百姓利益,至于科举为官,则只能到地方为官,不得入中枢,且不能为方面官,也可以直接到卫所为武官,但不能任都司,卫指挥级别的武官,只能最多到指挥佥事……”

  这个思路,还算是相对正常,在场的人也是微微点头。

  到了镇国中尉,奉国中尉这个爵位,基本上可以算是远宗了。

  最少肯定是和皇帝或诸亲王关系比较远了。

  在民间出五服都不算是一个宗族的人,可以出宗,不算亲戚了。

  皇家也没有必要把所有朱元璋的后代都算是宗族,中尉可以留在宗籍内,但可以自谋生路了。

  别看范进现在给他们套上不少规则,只要不是蠢到家的,有宗室身份,不管是做官还是行商,起点就比普通人要强的多。

  总比捧着金饭碗要饭要强的多。

  这样一来,宗室负担要减轻很多。

  朱元璋应该也能够同意,毕竟他已经明白了,越是想照顾子孙,结果可能会令子孙蒙受更多委屈。

  但只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并不算解决了问题。

首节 上一节 131/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