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30节

  加上大量的勋贵和太监充斥京师,在迁都之后,北京的物价一直是虚高,包括房价在内,很多低品文官都买不起房舍,只能租住,就算能买,也只能买南城偏远地方的小房子,上早朝得提前好几个小时起床,因为距离宫城太远。

  南京这边有些不同,不光是军政中心,原本也是商业活跃的地方,人口基数大,开发早,房地产业算是相当成熟,加上定都几十年,不是骤然迁移而至,所以房价相对要稳定的多,不至于高涨到叫一般的官员都买不起的地步。

  一幢一进的小院,按距离皇城远近算价值。

  半个时辰内抵达宫城的,价格得在一百二十贯到一百五十贯左右。

  一个时辰的,价值在八十到一百贯左右。

  一个半时辰,差不多都要出内城的距离,当然也是最便宜,五六十贯就够了。

  更便宜的,就得出内城到外城郭的城厢去住,四十贯便够了。

  这个价格,一直保持到嘉靖年间前后。

  隆万开海后,通货膨胀,房价也是涨了许多,大抵是涨上三成左右。

  内城一进五六间的房舍,大纸是范进两到三年的工资,总体来说还是很合理的。

  相较几百年后北京的房价,算算三环以里的一进小四合院是什么价格?

  得从汉朝就开始打工,还未必够!

  陈安生和郭子卢都是出身贫寒,两人还没有自购房舍的打算。

  总得等授官之后,再攒两年俸禄,看看是不是不会被外放,要在京城长久为官,这时候才有真正购买的打算。

  象范进这种土豪,不要说一进的房舍,就算是三进,五进,乃至九进的大宅也是一样买的起。

  范进没买,对外是给人一种谦虚俭朴的形象示人。

  其实是范进根本没有久留京城的打算。

  留下来做什么?

  这几年跟着黄子澄一伙多做多错?

  还是等朱棣到南京时抢先投降?

  都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陈,郭二人进院时,看到吴四喜和吴七斤几个正在洒扫庭院。

  其实他们已经洒扫了好几次,还从院落外担土进来,把原本的地面覆盖上,然后夯实踏平,接着再扫去浮尘沙砾。

  就算这样,这几个家伙也是愁眉苦脸,因为他们眼中仿佛还是有刀芒闪烁,仿佛还是能看到长刀挥起,斩落人胳膊的场景。

  看到这场面,陈安生和郭子卢也是有些心惊。

  他们也是知道了这边发生的事情。

  鼻子里也仿佛有血腥气弥漫着。

  两人一前一后走入范进房舍,却是看到范进在绕室徘徊着。

  “文进兄。”

  “安生兄,子卢兄。”

  范进见二人进来,面露笑容,三人彼此拱手见礼。

  “文进兄,听人说皇上微服至此,是不是真的?”

  “外头那几个家伙不是在垫土……确实是真的。”

  郭子卢一脸羡慕的道:“文进兄真是有天大的运道啊,皇上这几年已经很少出宫城到外微服了,更不要说与人谈了半天的话,这是千古留名的美事啊。”

  范进苦笑道:“也未必是好事情……”

  陈安生一脸郁闷的道:“这还不是好事?”

  不管怎样,陈安生对范进面前总是保留着一些若隐若现的傲气,应该也是这位骄傲的福建士子最后的尊严了...

  “你们看罢。”

  范进指指桌上,文章已经有了题目,他正在思索破题……

  “封建论?”

  “文进兄,本朝封建宗藩之制已经定了二十余年,你现在要就此事发声撰文?”

  “是的。”范进点头道:“皇上微服至此,我们谈的也就是封建之事。”

  两个观政进士,翰林庶常对视一眼。

  陈安心不甘的眼神已经转为惊恐。

  他其实知道自己和范进有差距,但差距真的有这么大吗?

  南北榜还能说是范进眼光长远,看事能站在高处,见识也比常人要精深明白的多。

  但……封建之事,事涉的是本朝最高层次的军政大计,是皇上乾纲独断之后的结果。

  范进居然能到和皇上讨论本朝封建之事?

  看到两人眼神扫来扫去,范进笑道:“刚想到宋制,你们就可巧过来了。”

  “宋制,和本朝有不同吗?”

  看到两个进士同年好奇的眼光,范进也只能无奈摇头,苦笑起来。

  要知道这是翰林进士啊,史学水准也是真差的可以了。

  宋时的宗室,皇子不一定都封王,是先给武官散阶,慢慢升郡公,国公,郡王,小国亲王,大国亲王。

  亲如皇子,在死之前也不一定1.8能封到大国亲王。

  普通宗室,先给散州团练使,领官职俸禄,然后隔几年一迁转,慢慢向上升官,最终命长的可能升到郡公,国公。

  史书中对此也做过中肯的评价:两宋宗室封爵,徒为烦文、无益治体。

  就是说基本上没有用处。

  宋太祖长子赵德昭,就是先封贵州防御使,然后加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臣子官爵几乎一模一样。终太祖在位时期,赵德昭没有获封王爵,甚至连郡公都不是,只是以普通臣子的官爵参与朝会、享受待遇。

  两宋皇子,王子,多是如此。

  基本上宗室就是带着宗室的名义,受到一些管理和限制,但不影响他们自己结亲成婚,也不影响他们考试,入仕,经商等等。。

第一百九十 古今异同,达者为师

  宋时的宗室,基本上就是顶着宗室的名目,除了极少几家不降袭的王府外,大半的皇子都很难获得亲王或郡王头衔,甚至国公都不易获得。

  大半近支宗室才有当环卫官的资格,也就是上十六卫武职官,环卫天子侍立左右。

  也还是假职,虚领俸禄。

  远支宗室,或是承荫官职,考选去当官员。

  要么经商,务农,很少有宗室躺平领俸禄,安享富贵。

  毕竟宗室地位不高,待遇有限,想躺平享受,那肯定是不行。

  这样反而促进了宗室自我谋生的本事,两宋时,宗室很少有参与争夺权位的,也很少有躺平享受的,整体来说,在华夏两千多年的王朝史中,宋朝宗室存在感弱,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极小,甚至民间都是诸如八贤王这样的传闻,可见宋朝宗室胡作非为的少,形象还是相对要正面的多。

  陈安生和郭子卢对视一12眼,神色都有些古怪。

  这……

  明明是大宋的宗室制度更合理吧?

  不知道为什么皇上要用现在的办法?

  范进笑了笑,解释道:“宋人制度,宰相权重,亲王都位在宰相之下。是以用强相压的住宗室,另外两宋地域都不大,国初是禁军都在东京,后来主要也是河北禁军,西军,中央禁军三大股,边疆帅臣,也多用文官。而我大明,早期用武勋拓边守境,然后皇上用了诸亲王为屏藩统帅,局面是不同的……”

  两个家伙鸡啄米一样频频点头……这一下理解了。

  皇明之初,中书省权重,皇上悍然废中书省,哪还有强相秉国,压制宗室和武勋?

  用武勋持续守边,难免又会有尾大不掉之忧。

  用皇子亲藩守边,在当时也是洪武皇上的最优解,没有别的好办法。

  不象宋初时,经过五代十国的锤炼,最精锐的武装就是禁军,大半力量都在东京城里。

  加上宋太祖为了压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以相权压制禁军大将,顺带把宗室也给压制住了。

  从宋朝推本朝,就发觉两国立国初的情形是完全不同。

  大明的边疆局面十倍复杂于宋初之时,地域广阔也数倍于北宋,更不要说只剩下江南半壁的南宋。

  两国局面不同,面对的选择也不同,无法苛责。

  范进由宋至明,再推至唐,更有不同结论。

  唐得国看似艰难,其实和宋,隋,新,晋都相差不多。

  隋和宋都是篡逆而得,同样的还有晋和新。

  杨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也算是原始股东。

  赵家则是禁军将领世家,宋太祖掌握着当时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唐也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发迹超过百年。

  自太原起兵,一路上守将多半投降,很容易就得了关中之地。

  诸多唐初大将,程知节也就是程咬金也是士族,尉迟敬德也是士族,根本不是什么贫家寒门子弟出身。

  至于很多大将,更是出身关陇将门,和李家不过是依附的关系。

  所以李唐之初,重府军,重勋贵,连李唐宗室,很多都是行军大总管,其后就是重开拓,重节度使,发展到玄宗朝时,乃有安禄山兼四镇节度,领二十万胡汉精兵造反的局面。

  其实在安禄山之前,早就有节度使兼两镇,乃至三镇节度的局面了。

  李唐的宗室,除了开国时领兵的几个外,剩下的就是只能遥领州郡刺史,而实际上只能在长安闲居,因为大唐重军功,太平时节又不可能把宗王放出去领兵,所以大唐宗室,基本上是养废了的格局。

  边郡用外人乃至胡将为节度使,自然而然的又会有安全隐患。

  帝国疆土太大,必然导致武夫专权,离心力上升。

  不论是罗马,还是大唐,都面临这样的难题。

  至于汉初,则是因为先剪除了大量的异姓诸侯王,那些异姓王和刘邦的关系并不是天子和臣属,而是类似于大老板和小老板,大家是股东对股东,只是刘汉的本钱更雄厚,所以老刘被公推成了天子而已。

  韩信,彭越,英布等诸王,都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有自己的班底,有自己的地盘,军队,大臣。

  刘邦是分化而击之,用打败项羽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一消灭剪除。

  而六国旧地,非得用强力的武装镇守,否则当时汉初,老刘家威信未立,根本无法真正臣服地方势力。

  封王,而且是实封的大国诸王,也是刘邦的无奈之举。

  也只能说非刘不能王,但还是得实土封建,刘氏诸王,最大的有几十个城市,能自己煮盐铸币,蓄养大臣和军队。

  七王之乱,瞬间席卷全国,汉武之后,中枢力量完全恢复,立国百年,天下归心,诸侯王的作用远不如汉初之时,还是祸乱根源,于是汉武借故黜落铲除一批,接着用推恩令,汉之诸王就完全不具有威胁了。

  时势不同,做出的决策也是完全不同……

  范进一边说,一边写,陈安生和郭子卢目瞪口呆的在一边瞧着。047过不多时,韩克忠和焦胜,王恕等人也陆续过来,他们也是留在京师没有返乡,毕竟都是贫门小户出身,舍不得来往的钱财。

  相反之下,反而是范进的朋友,早期相识时就都是南海的地方世族,一个个早请假离开京城,估计都快到家了。

首节 上一节 130/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