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29节

  这他娘的啥理论……

  其实范进还是真希望老朱一气之下砍了这两货……不过老朱这么一说,冠冕堂皇,自己再说什么反成了小人。

  其实范进也明白,自己太优秀太出色。

  虽然是文臣,朱元璋都不太放心了。

  得留着几个对头啥的,时不时的牵扯一下,这才能放心。

  这是典型的帝王心术,老朱玩的极溜,顺手就出招。

  “臣得多谢皇上解围。”

  不管怎样,范进还得感谢。

  老朱瞟了范进一眼,起身向外大步而行,拐杖都不要了。

  看来今天是真受刺激了。

  郭英赶紧跟上,出门时也是忍不住回头看了范进一眼。

  这小子……可以叫家族子弟结交一下。

  太妖孽了。

  比起现在的翰林学士,有名的大才子解缙都要出色的多。

  解缙书读的多,也聪明,遇事也能举一反三,透着精明。

  胆子也大,敢上书替李善长说话,居然没触怒皇上,还步步高升。

  但解缙的聪明,还是在叫人理解的范畴之内。

  而眼前这少年人的聪明,已经是多智近妖。

  有点当年刘伯温的感觉了。

  甚至说,刘伯温身上有玄奇色彩,但为人,论政,见解,也是在世俗之中。

  而眼前这位……眼光深远,见事仿佛能透过千年迷雾,前瞻后顾,都是叫人感觉无比信服,一字一句,甚至刚刚的那个什么模型,都是完全超出了普通人理解的范畴。

  这小子,不简单,太不简单了!。

第一百八十八章 应该召用范进

  “皇祖父又微服见了范进?”

  东宫之中,朱允炆和黄子澄,齐泰,黄观,练子宁等人,面面相觑。

  方孝孺此时还是在蜀王宫中任职,并不在中枢,假期将满,他已经回四川任职去了。

  得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即位,才急召方孝孺回朝任~职。

  眼前这几个,就是朱允炆心腹中的心腹,更尤其是以-黄子澄为首。

  “听说相谈甚欢,先与范进一并吃了汤饼羊肉,然后又在一起算什么算术题,不知道皇上兴致为-什么这么好?”

  “算术题?”

  “这东西不是该叫太常博士或钦天监的人来算?”

  钦天监涉及到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不精通算术是肯定不行。

  要是朱元璋有意要钻研算术方面的问题,理应是召钦天监的人,而不是范进这个新科状元,翰林修撰。

  “听人说,皇上与范进谈了许久,后来不知怎地生了气,但也没冲范进发火,正好姚观文和谢明瑞到范进处,冲撞了皇上,结果被皇上下令全砍了膀子。这事四周不少人看到了,应该做不得假。”

  朱允炆脸上是一脸的无奈之色。

  他虽然是皇太孙,还负责处理日常政务,放眼看去大明已经尽在眼底,但提起皇祖父,他也只有敬仰和万事依从的份。

  哪怕身边的清流臣子们,也是时时提醒,万万不可触怒皇上。

  毕竟已经为太孙多年,现在皇上是肉眼可见的在衰老着。

  这个关键的时候,万万不可以出错。

  所以对朱元璋身边发生的任何事和变化,朱允炆都极为着紧。

  当然现在最危险的时刻都过去了。

  凉国公蓝玉和开国公常升,定远侯王弼等人还在时,朱允炆才感觉到极大的压力。

  黄子澄无奈道:“原本还有安排御史继续出手弹劾范进,现在看来还是算了。”

  齐泰赞同道:“原本就有些强行为之的感觉,停了也好。”

  黄子澄瞟了齐泰一眼。

  虽然是同年进士,还是同党,但黄子澄也是时时感觉到齐泰的威胁。

  这个人感觉处理政务更娴熟,建言在事后也多是证明是对的。

  但黄子澄并不慌乱,他感觉自己要掌控的是大局,是全局,在皇太孙心里,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谋臣心腹。

  果然朱允炆还是对黄子澄道:“先生说的是,那便这样罢了吧。还有,二十叔和二十一叔的事,怎么办?”

  “皇上应该有所考虑了,臣看也是先停一下。”

  “就依先生。”

  朱允炆掏出细绢布手帕,在额角擦了一下。

  “快五月了啊,天气真热起来了。”

  宫殿建筑是红墙黄瓦,天气一热除了屋子里也没甚遮阴的地方,官员们又得远远的走路过来,各人都是满头大汗。

  “来人,”朱允炆吩咐道:“到地窖取些碎冰,配些酸梅制冰汤,给诸先生喝了去去暑气。”

  众人感谢之时,朱允炆叹息一声道:“可惜那范进油盐不进,不然皇祖父这么看重,其实很该招到我身边来办事才对。”

  黄子澄眼眉一挑,道:“太孙,道不同,不相为谋啊。”

  齐泰道:“范进的南北异同论俺也看了,写的极好,哪里看的出和俺们道不同?”

  朱允炆闻言轻轻点头,他也感觉范进是有真材实学。

  黄子澄顿时感觉有些压力,这时练子宁抱拳道:“若是太孙要用范进,就得放弃不少支持咱们的实职官员,也是可惜。”

  朱允炆也感觉确实是如此,叹口气道:“再就且再等等看。”

  众人饮了酸梅汤,然后告辞出宫。

  至宫门前时,齐泰对黄子澄道:“子澄兄,咱们既然在太孙跟前赞画效力,理应屏弃私心,不抱门户之见才是。”

  黄子澄道:“齐兄说的极是,但咱们也得替太孙把关,范某虽是聪明有才,但现在看来不够成熟稳重,万一要将太孙引导到歪路上去,这个责任谁来负?”

  齐泰知道黄子澄最大的缺点就是有太强的权力欲,而且非其党人就很难被黄子澄信任。

  其实齐泰也是因为和黄子澄同年,才被黄子澄引荐到太孙身边。

  所以有时候明知道是黄子澄错了,齐泰也只能尽量隐忍。

  求鲜花

  齐泰只能道:“再看一阵,若是范进无甚别的缺陷,只因为南海产业的争执,愚弟以为还是引入太孙身边,早早栽培的好,这样的人才,不重用是费。”

  齐泰是完全出于公心。

  皇上年迈,皇位很快会传到太孙手中。

  天子有法理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不代表一继位就能为所欲为。

  大臣们是前任天子任用,和接任的天子有天然上的隔阂。

  行事和施政的风格会有变化,天子和大臣们都得彼此慢慢适应。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东宫的臣属取代此前的大臣。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并不是说新天子生性凉薄,而是必然之事。

  在东宫朝夕相处,彼此了解特点和施政的方向,天子用起来顺手,大臣们也能很快进入状态,这样的做法,自从华夏有王朝,立太子,各朝各代都相差不多。

  大明也是一样,东宫建立,担任过太子讲师,侍读的学士们就成了未来储相。

  象杨一清,教导过英宗。

  杨廷和,教导过武宗。

  李东阳,教导过孝宗。

  孙承宗,教导过熹宗。

  太子即位,这些原本地位就不低的讲官,曾和太子朝夕相处,自然而然的便成了储相,待太子成了天子,他们就会陆续被重用,入阁为相,或为部堂之选,助天子在短时间内真正掌握朝堂,施展权力。

  没错,天子的权力是至大,但一个天子不能总是用暴力手段来推行自己的国策和抱负,总得有人。

  范进这样的英才,早早到太孙身边,待太孙继位后,也就成为核心大臣,能很快施展其才干,这也是齐泰坚持的原因所在。

  黄子澄悻悻道:“就依齐兄所言。”

  在黄子澄看来,如果不坚持姚观文等人的述求,只怕范进会第一时间就依附到皇太孙这边来。太孙身边,原本就全部是清流名臣。

  太孙又是大明的未来。

  范进疯迷了不跟过来?

  此人天资过人,性格又强硬,黄子澄委实不愿范进到太孙身边,这会影响他的权力格局和布局卜。。

第一百八十九 差距有点大

  傍晩时分,郭子卢和陈安生两人联袂从翰林院中返回住处。

  其实这么久时间下来,大抵判定自己能留京的新科进士们,已经陆续在内城购买房舍用来居住了。

  很多人成了举人后,未必第一科就中,可能已经考了两科,甚至是十几年前中的举人,中间隔绝十余年的科举了。

  成为举人之后,不能说瞬间家财万贯,但格局肯定和秀才,童生大为不同。

  只要不奢靡浪费,十来年时间,积累个几百上千亩的地,加上几百上千贯钱的积蓄,并不是什么难事。

  京师的房价不低,但也不至于叫一个举人家族买不起。

  只有后来迁都北平改北平为京师之后,局面就大有不同。

  因为明初的北平就是一个军事重事,没有政治和商业中心的功能。

  北方因为几百年的战乱,在经济活力上远不及南方。

  加上运河没有疏通,海上交流因为元朝覆没也衰落了。

  整个北平在明初也就十来万人的规模,包括驻军和家属在内。

  迁都时,朱棣迁江南富户充实京师。

  又有大量京官和家属进入。

  人口骤然增加,带来的繁荣并不是自然发展形成的繁荣,而是人为的病态繁荣。

  粮食和物资都需要南方供给。

首节 上一节 129/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