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08节

  还好是车同轨,书同文,要不然华夏也没有办法大一统。

  “是写了六千字,太长,我就不和诸位同年细说了。”

  “也是。”陈安生笑道:“我不过写一千五百字,现在还脑仁疼,文进兄就更不容易了。”

  陈安生隐隐还是在和范进别苗头,争诸同年首位的位子。

  毕竟是将来的官场人脉。

  众多同年服气,一起发力,将来可以把陈安生推到高位上去。

  这一次的殿试,陈安生文章做的花团锦簇,自诩同年之中未必有人能压他一头。

  就是范进有些叫陈安生不能安心,不过既然范进自己选择写六千字长文,那范进压自己一头的可能性就不太大了。

  写这么多字,文彩什么的怎么保障?

  考题那么宽泛,范进如何言之有物?

  要知道皇上最讨厌看长文章。

  现户部尚书茹大人,曾经建言上书,写了一万字。

  文章长,字又小,皇上越看越生气。

  直接下令把茹太素逮到宫里,先打了一通板子。

  待朱元璋看完之后,才感觉茹太素说的有道理,这通板子算白挨了。

  只是此后朱元璋下令群臣上奏,不得堆砌文字,少说废话!

  在陈安生看来,范进写六千字长文,诚为不智啊。

  不过这时候,也就不必说扫兴的话了。

  众人兴头都很高,科举之路算是走完了,此后可以把八股抛在角落,这一辈子都不想再捡起来了。

  于是相约去河房附近的大酒楼痛饮一番。

  朱元璋在南京城盖了十几个大型酒楼,官营官售,生意相当火爆。

  主要国初之时,百业凋敝,官型大酒楼有充足的物资和好酒,生意不好才怪。

  几十年后,就是民营酒楼占据市场了。

  到明末时,更士里秦淮富贵荣华。

  众人要去的酒楼在三山街,也是这时候南京最繁荣的一条街,隔断了上元和江宁两县,这条大街上商行和酒楼林立,也是现在整个大明最繁华的一条大街。

  只是在出皇城的道路上,众人又是见数百北方举子聚集起来。

  人人面色肃穆。

  带头的是韩克忠,王恕,焦胜等人。

  都是熟人。

  所有北方举人聚集在一处,为首的几人捧着大成至成文宣王的牌位...

  其实这是元朝给的赐号,到嘉靖年间改为大成至圣先师,不过孔府不高兴,私下里还是用文宣王。

  “考官不公,考场舞弊,国家抡才大典,岂能没有公平?”

  “我等要见礼部堂官陈情,若不见,便去敲登闻鼓了!”

  礼部尚书陈迪刚上任不久,谁知道刚从郑沂手里接掌礼部,顿时就是爆了这科考舞弊案的大雷。

  现在北方士子不依不饶,奏疏上去几天后皇上并没有朱批,礼部上下焦头烂额,不知道圣意如何,结果举子们又来闹事了……

  一袭红袍的陈迪避无可避,只能出现在大堂门前,尽量安抚举子们。

  唾沫都说干了,这些请愿的举子们才陆续散去。

  陈迪仰天长叹,洪武爷治下的官,不好当啊。

  ……

  “这事越闹越大了。”

  “闹大又怎样?”陈安生不悦道:“我等问心无愧,既没有贿赂过老师们,也没有在考场舞弊,诸位同年都是凭真材实学考的!”

  “就是,这群北佬说话太过份了。”

  “我看他们就是输不起。”

  进宫城参加殿试的,也是南方士子中的精英了。

  看到几百北方举子集体请愿,请查考试不公。

  这种说法直接就是针对的他们,众人0.5能高兴才怪了。

  这便是普通科举官员眼光和经历的局限性,他们没有察觉到大势,看出南北需要平衡,朱元璋势必会出手。

  可以说如果不是范进,这些人中有不少人会丢掉性命。

  ……

  于此同时,在读卷官传阅过后,范进的长卷也是终于呈送到了朱元璋的案前。

  十位读卷官,一律加圈!

  就是说,范进此文,受到了考官们的一致认可。

  这也是洪武年间的特色,官员率直,敢言,敢负责任。

  而不是二百年后的贪官,庸官,短视,结党,毫无作为。

  “南北异同论?”

  朱元璋眼中露出精芒,六千字长文啊,咱要好好看看这小子说了些什么!。

第一百五十五 老朱神色凝重起来

  朱元璋这种出身草莽,半路出家开始学习的皇帝,范进是有意没有用典故。

  也不用晦涩难懂的字和词。

  相对平白。

  但文章的架构和遣词造句,一样显示出深厚的功底。

  怎么说呢,就是一样的文章,有人写的引人入胜,故事跌宕起伏,叫人舍得花钱订阅。

  有人就不行,干巴无味,总是在关键时写偏了。

  这是天赋。

  范进的文章,叫老朱看的很舒服,几乎很顺溜的看了下去。

  不象别的文官,哪怕老朱发过脾气,文章还是下意识写的难看难懂。

  没办法,这就是差距。

  朱元璋忍不住赞道:“光是范进的这一笔文章,都足够状元了。”

  先不谈是不是言之有物,老朱主持了多少界科举了,文章的高低上下还是看的很清楚。

  侍立的读卷官们,俱是点头,表示皇上您说的对。

  这文章,俺们肯定是写不出来。

  蹇义忍不住道:“皇上,光是这一笔字,就很了不起。”

  朱元璋这12才仔细看字。

  果然是一种类似馆阁体,但字体构架更合理,看起来更漂亮,每一字,一笔,都是毫无瑕疵。

  朱元璋动容道:“果是好字,凭此字就够翰林供奉。”

  大明不是宋,宋时画画的好,字写的好,也能当翰林。

  只是这一类翰林不能和科考上来的翰林学士比。

  朱元璋的字也是不差,半路出家,但字写的苍劲古拙,直白来说是武夫字。

  拍马屁说就是帝王气。

  朱家的子孙后代,艺术气息肯定比鞑清强的多。

  康熙的字也就是村中老夫子的水平。

  乾隆就是个中上等的蒙童水平。

  嘉庆可为秀才。

  道光次之。

  到了咸丰,同治,光绪,也就是在村头帮人代写书信的水准了。

  至于乾隆的艺术欣赏水准和对文物造成的破坏,简直是不学无术的代表人物。

  而朱元璋一笔好字,诗赋也相当出色,最少是有真情实感。

  宣宗的字就相当出色,到了宪宗时,这个不怎么出名的皇帝,可谓书画双绝,留下来存世的画作和书法作品,可以说是有书画名家的水准。

  被人诬蔑是文盲的天启皇帝,也是一笔好字。

  崇祯的字相当不错,诗也写的很好。

  老朱的欣赏水平,还是相当不错。

  毕竟开国至今,跟着朱元璋混还混出头的,都是儒生中的佼佼者。

  然后又是饱学大儒或是科举新贵。

  水准当然是不差。

  赞了一阵范进的书法,老朱再看再看开头。

  写南北异同,南方和北方各自付出,而无北,南不安,无南,北无食。

  这时候虽然没有一年四百万的漕运粮食和大量物资。

  但是有开中法。

  也是一样需要从南方大量运粮,只是这事是由盐商们去做,官府是负责协调帮助。

  朱元璋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范进写的,也正是他考虑的事!

  为什么朱元璋诸子中,年长的优先考虑分封在西北和北方?

  就是因为朱元璋不想重蹈覆辙,宋人不重边防,不修武备,看看从辽到金,到蒙元,受了多少罪,死了多少人?

  皇帝被俘,被杀,或是自尽。

  亲藩宗王被囚被杀,后妃被侮辱,公主被侮辱。

  简直丢尽了华夏先祖的脸!

  朱元璋是在幽云十六州丢失四百年后才收回的一代强人,光是这一件事,不管老朱做事有瑕疵和缺陷,仍然是值得大书特书,值得后人尊敬的一代雄主帝王。

首节 上一节 108/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