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07节

第一百五十三章 交卷,日影西斜

  范进抬头时,才看到太阳都到西边,从烈日变成了一个火球。

  再看四周。

  好家伙,人全不见了。

  整个丹陛上只剩下自己一个。

  一群大臣,正面色古怪的看向自己。

  四周的锦衣卫大汉将军,也是都盯着范进看,象是在看一个怪物。

  从来没见过哪个考生真的考这么久,一直奋笔疾书不带停的。

  这家伙不是来作死的吧?

  范进身侧,有个中年官员一直站在几案之侧看着~范进书写。

  这个官员长相平常,神情气质朴实,开始看范进写文章时,还有些不-屑之意。

  可能是以为范进在哗众-取宠。

  看了几行后,便是神色凝重起来。

  不光是范进文章做的好……开玩笑,文以载道的水平下,加上范进有意为之,写的文章时而沉郁悲切,苍凉悲壮的气息扑面而来。

  时而慷慨激昂,叫人感觉热血沸腾。

  最后是侃侃而谈,冷静从容,就象是有人当面和你谈心说话,每一段,每一句话,每个字,都仿佛在打动着你。

  这篇文章,可以说范进用了系统。

  但也可以,完全就是自己思索之后的升华!

  技是系统,魂却是自己的!

  南北异同论,看的四周几个官员时而沉思,时而点头,时而面露激动神色。

  待范进收笔之后,若不是大殿之前,皇上还是在坐等,怕是这些读卷官们直接就是要鼓掌叫好了。

  那个气质朴实的官员胆子要大一些,终是忍不住道:“此文一出,前宋三百年科举文字,可以扫落不要看了。”

  “确实,真真雄文。”

  “完全就可类比圣贤立意,这才是真文章,吾辈的文字,可以拿去当引火的火煤。”

  说话的可都是殿试读卷官,有侍郎,有翰林学士,也有侍立皇帝左右,备顾问的中书舍人。

  最先赞赏的,便是中书舍人蹇义。

  洪武十八年的进士,位在三甲,但奏对很合朱元璋的心意,于是放在身边当中书舍人。

  三年考评都在上等,但朱元璋不叫给蹇义升官,说是将来有大用。

  皇上的心思,举朝都明白了。

  蹇义是准备留给太孙用的,当然是留给太孙来升官。

  朱允炆心里也清楚,但他对蹇义这种沉默寡言,遇事从不参与,不多言,不结党,不参加宴饮的古拙性格,委实不喜欢。

  黄子澄等人,当然也不喜欢这种实干派官员出来抢饭碗。

  于是建文元年,蹇义虽然升到吏部右侍郎,却始终没有建言参政,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直到永乐年间,性格忠厚,处事周全的蹇义得以任吏部尚书,在任上拔擢的都是清正廉明的官员为主,又尚朴实,不尚虚华,整个永乐,仁宣年间的官员士风保持的相当的好,都是仰赖蹇义之力。

  到英宗年蹇义逝世,赐银青光禄大夫,太师,谥忠定,也算是文官到顶的荣誉了。

  此时的蹇义还只是个中书舍人,平时也是沉默寡言的性子,在官场中名声不显。

  也就是老朱喜欢这性子的,认为木讷老实将来准是个好官。

  其实很不一定。

  但蹇义是老朱看的很准的一个,也是贯穿五朝的明初名臣。

  以蹇义的性格,居然忍不住直接夸赞范进的文章。

  如果不是言之有物,完全打动了蹇义,光凭文笔是肯定不行的。

  一片赞赏声中,范进还是保持着从容冷静。

  文章好不好,得看能不能打动老朱。

  能叫老朱改杀戮震慑群臣的主意,这才算成功。

  不然的话,举朝说好也是无用。

  甚至还可能把自己牵扯进去。

  当然了,范进也是做好了最后一步的打算。

  要真的老朱要把自己都车裂了。

  那只能靠着武宗半圣的身手跑路了。

  到广东带着母亲和妻子,还有李夫人徐仙姑一伙,财雄势大,多抢海船重新下海吧。

  应该是去打占城,没准能自立一国。

  反正老朱有十五不征,不喜欢对外用兵,可以当个小国国主也不错。

  当然这只是最后一步,不到万不得已,范进也不会选择走这一条路。

  ……

  朱元璋已经把其余六十多份圈子看完了。

  也是有读卷官帮忙,十个读卷官分别阅卷,然后加圆圈。

  求鲜花00

  加的最多的,按次序排名,得圈最多的为三鼎甲。

  然后是皇上读前十的卷子,分别定状元榜眼探花和二甲前七名。

  朱元璋对眼前这些卷子,兴趣缺缺。

  虽然文章都写的辞气理十足,但还是太虚泛了。

  看不出人才来。

  只能在这些家伙为官之后,分批召见,谈话,问底细,再通过锦衣卫和检校密奏,最终确定其品性和才学,加以任用。

  象蹇义,黄子澄等现在的官员,当初都被多次召见,御前奏对谈话。

  然后老朱分别判定他们是什么样的禀赋性格,分别加以任用。

  殿试对老朱来说,也就是走个过场。

  今天一直按着性子在这里坐等,主要就是要看范进写什么。

  这小子他娘的也太能白话了!

  老朱简直是戾气都上来了。

  咱一把年龄,坐在这四边不靠的金台上几个时辰,虽然休息了几次,还得看卷子,三年一次抡才大典,吃些辛苦也是该的。

  但范进这小子一直写到日影西斜,上一次交卷的都快半个时辰了。

  一个广东来的贫家出身的后生小子,真的有什么真知灼见?

  要不是范进此前很被老朱欣赏,怕是直接要被老朱下令拖下去打死不论。

  卷子终于被收了进来。

  范进在殿门外叩首辞行,然后从东角门出宫城。

  进来时几十人一起,出城时只此一人,还真是有些寂寞。

  好在沿途大量宫女,太监宦官,还有外朝的守皇城的禁军。

  所有人都瞪眼看着这位新科进士,居然还真有写到这时候才出宫的。

  读卷官也倒霉了,耽搁到现在,一会宫门上锁,出不去了。

  当然也有地方给这些官员住,外朝有值宿官员休息的地方,内外宫门是隔绝的,他们可以睡东朝房。

  一路出宫,再从东安门出皇城,看着徐徐落下去的斜阳,范进也是长出了一口气。

  不容易啊。

  从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再最后殿试。

  这一条科举之路,可算是走完了零!。

第一百五十四章 越闹越大

  “文进,你可是出来了。”

  “可是把我们担心坏了。”

  “听说是长篇大论啊,写了六千言?”

  “你也算是策论第一人了,写的都是什么?”

  范进一出宫,魏文谦,李宁,李仲芳,李仲芒,潘帱,符铭,余存谅等人先围上来。

  接着陈安生,郭子卢,尹继隆等人也围了过来。

  这些都是和范进交情较好,关系也比较亲近的同年好友了。

  事实上六十一个新科进士,大家的交情都是相当的不错。

  毕竟都是南方人。

  当然,按省籍来说,两广的更亲近些,闽浙南直和江西,要比两广亲近些。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大明是推行的江淮官话为朝廷正音,也就是后世的南京话为主的官话,想知道大明正音是什么感觉,到南京逛一圈就知道了。

  甚至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在宫廷和皇城形成了一个小的方言岛,一直在二百多年后,皇室还是说江淮官话,甚至在大江南北的各个亲王府的皇城里,也是会形成小小的方言岛。

  全天下,要有志为官,或是行商之人,肯定也是要学讲官话。

  两广生员,当然也要学雅言正音,也就是官话。

  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广说官话。

  范进的官话肯定说的最好,魏文谦也还行,潘帱和李家兄弟几个,那就差着意思了。

  和外地士子雅集文会,得手舞足蹈的比划,人家也得连估带猜,这才勉强能弄懂意思。

  若是和北边的士子交流,对方就更是瞠目结舌,不知所云了。

  范进感觉,推广官话得从小孩做起,朱元璋在教育上是很用心的,有一定户数就能成立社学,官府派老师教导小孩子读书上进。

  此后最好是建议挑官话好的,从小时候就认真教导官话,这样长大之后,各省交流起来才更方便。

  要知道中国方言的区别之大,最离谱的就是能叫你一个字都听不懂。

首节 上一节 107/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