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流程,毫无疑问是对的,朱元璋放心了。
虽然老朱疼儿子。
但如果有儿子打皇位的主意,孙子要反制,老朱是赞同的。
不过要讲手段,骤然削藩,不讲情面,在封建宗法上,道德上,都说不过去。
而且容易引发难以控制的变故。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就是说藩王有些不法,用道德礼法先约束,指责。
这叫以大义制之,也叫天下人知道某亲藩不法,皇帝切责而不改。
然后才能削地,把人弄到京师教训,最后才是出兵讨伐。
建文说的相当的顺溜。
当然是黄子澄等诸亲信幕僚教的说法,事实上他们可不是这么做的。
建文削藩的操切鲁莽,根本不讲道理,也根本没有走什么怀柔的流程。
只会使宗室集体不满!
湘王自杀,周王等诸王被逮拿京师。
这才是秦藩,晋藩在燕王起兵后置身事外的最重要原因。
宁王一半被忽悠,一半是真心想反。
这大侄儿不给叔父们活路啊。
朱棣到南京城时,就是谷王等宗室和李景隆等人打开的金川门。
可以说,建文身边除了一堆清流外,军队战斗力不强,诸王或反,或置身事外。
就是因为这小子做事太不地道,太霸道了。
典型的清流行事风格。
反正大义在自己这边,怎么做事都是对。
别人都是小人,都是邪恶的一方。
听到朱允炆询问,朱元璋哼了一声,说道:“不急,且再等等看。”
朱允炆没想到是这样的回答,楞了一下,赶紧道:“孙臣明白了,先再等一等看。”
……
翌日天明,朱允炆召见黄子澄,齐泰,黄观等人。
将朱元璋的话说了。
齐泰忧心忡忡的道:“这不太妙啊,风潮越闹越大,怕会起大狱,要出大事。”
黄子澄不喜欢齐泰抢话,抚了下自己的胡须,沉声道:“皇上看来是要解决南北举子过于失衡之事,我等静观其变即可。”
齐泰对朱允炆抱拳道:“太孙,这时候您可要说话了,记得胡惟庸案时皇上杀戮太狠,先太子与皇上力争,到底是被太子保住了不少人。”
“不可!”黄子澄断然道:“此事我等原本置身事外,若太孙出头,皇上必查我等根底,一旦查出我等俱是南人,必会大怒,以为我等以南方官员身份偏袒南人,到时候若连累到太孙,我等就是死不足惜,死有余辜!”
朱允炆对黄子澄的判断很信服,但齐泰也是心腹,于是安抚道:“此事诸公不要参与,另外若牵连到仁人君子,到时候我上疏解救便是。”
什么是仁人君子,当然是东宫这些大臣的同党。
齐泰对这个结果很不满意,他认为皇上老迈,太孙是时候展现自己,博得更多武勋和大臣的敬仰。
先太子朱标虽然仁厚,但关键时刻也是敢顶上去。
甚至和老朱头当面争吵。
有一次爷俩又吵起来,朱元璋气坏了,问在场大臣,他和太子哪个对,哪个错。
这就是标准的送命题。
说老朱对,不说朱标观感如何,个个头顶刀子的勋贵大臣能恨死他。
说朱标对,老朱当场就把他拖出去。
没办法,只能滑头答道:陛下杀人是法度,太子要饶人是仁心。
老朱岂是好糊弄的?
大怒之下,这滑头鬼还是倒霉了。
最厉害的一次,是胡惟庸案时,杀戮太过,朱标不满,朱元璋则是说要将潜在的威胁430清理掉。
朱标道:“君是尧舜之君,臣乃是尧舜之臣。”
意思就是,老爹你自己要是个好人,?下人才能当好人。
这话换了别人说,怕是要诛九族了。
朱标说了,屁事没有。
洪武十年,朱标就负责日常政务。
诸弟犯罪,秦王,晋王被罚,都是朱标替兄弟说的情。
仁德,有担当,有骨气,和老朱这种开国帝王敢正面硬刚,还友爱诸弟。
这太子,老朱有什么不放心的?
朱标不光是嫡长子,也是一个相当合格的继承人,是老朱的骄傲。
太子党,不提宋濂等儒臣。
光是武勋势力,就吓死人。
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会宁侯张温,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恒,景川侯曹震,怀远侯曹兴,全宁侯孙恪,沈阳侯察罕,西凉侯濮兴,宜宁侯曹泰,支平侯韩勋,徽先伯桑敬,东莞伯何荣。
全部百战精锐的大将,全部是铁杆太子党!
有这帮人在,加上朱标的威望,手腕,朱标在世时,不要说秦王,晋王,宁王,代王这些普通的塞王,就是最狠最猛的朱棣,也得老老实实的给朱标当小弟!
敢靖难?
蓝玉能把朱棣打的找不着北!。
第一百五十一章 殿试
齐泰认为,皇太孙仁柔方面,有太子朱标其形而无其实。
而担当方面,就差的太远了!
一个上位者,不光是展现仁德,还得有担当!
世人都以为故皇太子朱标只是个仁厚君子,这就搞笑了。
事实上很多次父子间的争执,不过是父子唱的双簧。
老朱把人往死里搞,朱标救下的人,岂不是对皇太子感恩戴德?
关键时候不撑起来,谁敢真的给你卖命?
但这种话,涉及皇上和当年皇太子,也涉及到皇太孙的形象定位,牵扯太多,齐泰也没有办法明言,而且太孙已经有决断了。
齐泰叹口气,和黄观等人一起退下。
只能按黄子澄说的,先静观其变了。
齐泰其实顶尖的政客和聪明人。
如果朱允炆在很多事上听齐泰的,而不是黄子澄,整个历史走向都会发生变化。
可惜事情还是按着历史的惯性在发展,很多事上,齐泰的发言权不如黄子澄。
……
三月初九日,在范进等人抵达京师快满一个月时,终于要殿试了。
前几天暖和了许多,甚至有点初夏的感觉。
突然一场倒春寒,叫不少人受了风寒,感冒发烧的人不在少数。
但殿试之期一至,所有人还是得打叠起精神来,三更或四更就得起身,然后五更前后,六十多人,全部抵达宫门外。
范进眼前,是金碧辉煌的宫殿群。
其实从进入皇城时,所有人都是屏息静气,被一幢幢庞大的建筑所震慑。
这个时代,建都有规制的。
不是你有钱想盖多大的屋子就能盖多大。
和规定商人不能坐轿子,穿丝绸一样,平民百姓的建筑格式,高度,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定。
皇城有六平方公里左右,宫城是一平方公里大一些,南京宫室,前后修了二十六年,论面积比朱棣造的北京宫室还要大三分之一左右。
按前朝后市的格局修筑,前朝是奉天大殿,华盖殿,谨身殿,然后左右文华殿,武英殿,文楼,武楼,后廷是乾清宫,坤宁宫为主殿,两侧是春和宫,柔仪殿,奉先殿等宫殿群落。
所有人在内,进入承天门,午门,过奉天门,抵达华盖殿时,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种天家气象,令得这些普通人在第一次进入殿阁宫室时,无不上感觉脚踩棉花,感觉功名富贵,不过如此。
在天家气象面前,自己就是如蝼蚁般的存在。
范进倒是相当好奇,南京明故宫当然是来参观过。
只有后世起的门楼,还有大片的绿化公园,基本上不剩下什么了。
这里在大明二百多年时间里陆续残破,后来成了清江宁总督府,又成了洪秀全的天王府,南京被湘军攻克后,这里被火烧毁,基本上啥都不剩下了。
等范进在后世参观时,也是大失所望。
现在看来,倒是有莫名的熟悉感。
宫门名称,殿阁名称,都是相当熟悉。
只有三大殿名称不一样,因为被满清土鳖改成了太和中和保和,名字一改,逼格都降低了。
另外匾额上也没有清文,纯正汉字。
也是叫人感慨唏嘘啊。
刚重振华夏,驱逐鞑元的朱元璋怕是想不到,自己开创的王朝,会是汉人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了。
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众人穿过角门,过金水桥,爬上二十七阶的白玉栏杆,到巍峨壮美的奉天大殿前的丹陛前止步。
不少人热泪盈眶,有一种自己站在天上的感觉。
范进可能是唯一淡定从容的一位,同伴们的情绪饱满不足为怪。
从茅舍瓦房到天宫般的大殿前,激动到全身颤抖泪流满面的才是主流。
就算是范进,也被奉天殿的规格小小惊吓了一把。
后世故宫的太和殿已经相当壮美了,但比起眼前的奉先殿,太和殿要小三分之一左右。
因为在嘉靖年间,北京的主殿被雷击毁过一次,重修的大殿就比原本的小了许多。
顺治到康熙年间再次重修,又修的小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