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老将宋忠,徐凯,小字辈的平安等人,都是留给太孙的武备。
能活下来的侯爵,现在只有长兴侯耿炳文,还有武定侯郭英这两人而已。
……
东宫之中,太孙朱允炆知道皇爷爷回宫后才放下心来,先到母妃吕氏宫里请安。
吕氏近来心情很好,但她藏的很深,不叫人知道自己的心情很快活,很放松。
朱元璋的身体越不好,吕氏就莫名开心。
倒不是有什么深仇大恨……
只是这位老爷子威权太重,杀戮太狠,没有人不害怕她。
吕氏是太子妃,又有成年的儿子,所以朱标逝世后,殉葬的妃嫔中没有吕氏。
等老爷子一走,吕氏就是皇太后,更不可能有任何人威胁到她的安全。
现在吕氏就等着当皇太后,简直不要太开心。
当然这种情绪她藏的很深,连儿子都不能说。
有只言片语落到老爷子耳朵里,怕是神仙都救不了她。
“我儿有心了,娘安的很。”
朱允炆问安后,吕氏令他起身,坐到自己近前来。
看着一脸儒雅气息的朱允炆,吕氏笑道:“我儿,近来外朝可有什么事否?”
“还真有。”朱允炆道:“外朝有北方举子闹事,到礼部请愿,说是考官不公,收受贿赂,要朝廷派人彻查。”
“啊,那皇上怎么说?”
“皇祖父还没有批复,可能还在考虑。”朱允炆笑道:“此事由皇祖父决断,孙臣没有什么看法。”
没看法就是有看法,朱允炆打算把这事冷处理,北方举子再闹腾几回也就散了。
朱允炆身边的清流几乎全部是南方人,这也是朱元璋看出来的毛病所在。
再这样开科取士,此后朝廷就看不到北方人,连两淮人也看不到了。
自己铲除了一窝窝的勋贵大臣,可不是专门给南方人腾位子的士。。
第一百四十九章 内廷
“遇事多和黄先生他们多商量。”
吕氏对军国大事不可能有什么主张,只能叫儿子多依靠外朝大臣。
更不可能给朱允炆出什么主意,拿什么主张。
传到老朱耳朵里,一个后宫干涉政务的罪名可跑不掉。
朱允炆笑着答应下来。
吕妃道:“你皇爷爷回来了,赶紧去请安吧。”
“是,娘娘。”
天色昏暗,宫禁处处传来锁闭宫门的声响。
一队队宫女开始点亮宫中的处处宫灯,以此照亮。
这些女孩子不光要负责点灯照亮,伺候贵人起居,还要打锣报更,忙碌的很。
主要是内廷缺太监,朱元璋对阉人态度相当严厉,主要就是他不需要通过阉人来控制朝堂,打压文官。
武勋他杀得,文官老朱照杀不误。
开国帝王出口成宪,又不会有傻子拿祖宗家法来压老朱。
加上朱元璋本人相当勤政,大小事情都一把抓,洪武年间连内阁都没有,他要司礼监干什么?
相比后来万历年间太监宦官宫女超过十万人,此时的大明南京宫城里,太监宦官不过千多人,而且毫无政治权力,当然就没有额外的好处,也就混个温饱。
朱允炆身边的太监也不多,他事事要讨祖父欢心,所以对太监从来不亲近,也不重视。
这在靖难之役中是个漏洞,宫里有不少太监跑过去效忠朱棣,甚至把南京虚实报告给朱棣知道。
主要是,朱棣不一样,他对太监没偏见,甚至大肆任用太监。
……
一路抵乾清宫,乾清宫管事牌子先迎出来,向太孙行礼。
朱允炆随口道:“皇祖父累不累,心情怎样?”
管事太监笑道:“皇爷心情很好,沈王殿下送了礼进来。”
皇爷,万岁爷之类的称呼,只限于内廷太监,外臣是不会这么叫的。
到了清朝时,所有满洲大臣都是包衣奴才,所以也叫皇帝为万岁爷。
朱允炆一楞。
沈王这穷藩王能送什么礼,叫皇祖父开心?
也不好多问,先进殿,然后向着御案前展袍长揖。
天天见面请安,不是每次都要跪拜行礼的。
朱元璋按惯例是每天必在御案之前。
大小事多则过千,小则几百。
虽然有翰林学士帮着理文墨之事,但皇上是大权独揽,大事小事都是自己要搞清楚。
怪不得身体虽然结实,但刚过了古稀之年,身子就撑不住了。
“咱没事,这几天身子好受的多了。”朱元璋令朱允炆起身,笑道:“朕的喘疾,御医说入了夏就不妨事了,秋冬时得小心些儿,好歹还能再撑一两年。”
这个时候,朱元璋是没有想到,自己撑不了多久了。
朱允炆闻言,立刻在脸上露出欣然之色,笑道:“皇祖父身体康健,孙臣不胜欣赏。”
一脸高兴,语出至诚。
朱元璋心里也是高兴,指指自己眼前,笑道:“来,坐下来尝尝沈王送来的美酒。”
老朱是真的喜欢果子酒,年纪大的人,喜欢甜丝丝的口感,又不是烈酒,还带点酒劲,老头打定主意,喝一杯睡觉,正好能助眠。
朱允炆也是看到了眼前的玻璃酒壶,在烛火光照下熠熠生辉,晶莹透亮。
果酒色泽红艳,在杯中晃动着,也是份外诱人。
“这是果子酒啊,”朱允炆笑道:“不好保存,京里和江南有人喜欢酿造梅子酒,皇爷爷要喜欢,孙臣叫人进一批到大内。”
“算了,他们不知道怎么保存,酿的也不好,等送到宫里来就坏了,酸涩的很……你来尝尝,你二十一叔送进来的这果酒是极好的,从广东送过来,居然还一点没坏,咱老了,烧酒喝不了,黄酒喝不惯,这果酒还真是对胃口。”
朱允炆很少听到朱元璋没口子称赞什么东西,心里好奇心大起,忍不住就是接过满满的一杯,先抿了一口。
果然是甘甜的很,还很清凉,这天气乍暖有些湿热感,喝这果酒简直是舒爽的很...
“果然是好酒。”朱允炆毕恭毕敬的道:“皇祖放心,孙臣会问明二十一叔,看看是在何处办的,此后令其每年向大内贡酒。”
大明皇宫的东西,有贡物和采买等多种形式。
比如吃的米,就是苏州和江西一带多处贡入大内。
缴纳贡米的农户,就不必再缴纳赋税了。
采买就是给钱从商家购买。
洪武年间,贡物或采买都不会给百姓商户带来多大负担,太监也不敢胡来。
永乐之后,基本上摊上和买或贡物,基本上就等着破产破家吧。
不光是低价,索贿这么简单。
比如替宫中买一百匹布,太监直接报三百匹。
该到和买的商家根本收不到银,或只是极少的钱,却要想办法交出超额的货物,交不出来就等着厂卫上门。
基本上一旦摊到和买,商家最好是连夜跑,否则会被弄的倾家荡产,生不如死。
而朱棣也曾就和买做过批示,大意是这样的:俺身为皇帝,庇护万民,便低价买他些货物又如何了?胆敢不办,自有厂卫去对付他,钦此!
朱允炆当然没有强行征发的意思,列为贡物,3.3和买一批,贡入一批,一年有个百来坛,也是足够大内用的了。
“莫折腾了。”朱元璋道:“是广东南海那边的,过一阵子会有商人卖到京城,到时候叫人去和买几十坛就成,弄什么贡物,无事扰民啊。”
朱允炆心中一动。
广东南海,酿的果酒?
这不是那个惹事生非的生员范进家的?
因为上次的事,朱允炆对范进印象相当不好。
惹事生非,在地方上得罪了不少官绅。
听说被黄观收了当弟子,但黄先生招揽此人也是被拒绝了。
这叫朱允炆更加生气了。
这人还真是不安份啊,酿的酒都到皇祖案上了,还是二十一叔送来的。。
第一百五十 太孙要有担当
朱允炆内心倒不觉得有什么威胁,二十一叔沈王和范进都威胁不到他,又不是三叔燕王,或是晋王。
但内心还是有隐隐的不安感。
这是皇宫,不是别的地方,任何的蛛丝马迹,任何的超出控制范围的事情,都值得警惕。
“皇祖,北方举子冲击礼部,礼部上奏请示,请皇祖示下,该如何处置?”
朱允炆突然想起士子闹事的事情来,他并没有表示,礼部奏疏直接转呈给皇祖。
但当面总得问一下,不然显得太置身事外了。
这也是黄子澄的交代。
黄子澄这个人,在该细致的地方很细致,这也是朱允炆始终最重视黄子澄的原因所在。
当然,更重要的就是角门奏对,黄子澄奏对称旨,先声夺人,从此在朱允炆心里是最为睿智的大明官员。
角门奏对时,朱允炆表达了对亲藩的担心。
黄子澄便道:“诸王的护卫兵只足以自守,倘若12有变,发六师出征,谁又能抵抗呢?汉朝叛乱的七国并非不强,还是灭亡了,势力的大小强弱不同,而顺逆之理也不同啊。”
这个回答,给相当不自信的朱允炆很大的信心。
但更重要的,是黄子澄教朱允炆怎么忽悠朱元璋。
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朱允炆却问:“胡虏不安定,让诸王不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
朱元璋默然,问朱允炆的意见,他认为应该“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也认为他的看法确实无可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