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波河平原
攻占热那亚,维格召开作战会议,他计划留下少数士兵守城,主力向北攻入波河平原,歼灭散落各地的法军,获得一个稳定的后方。
从热那亚前往北方的波河平原,需要经过一片丘陵地带,维格猜测法军会利用地形设防,迟滞自己的步伐。
他决定分兵,从三条不同的路线北上,即使法军挡住其中一路,也无法阻止整支大军。
“俘虏提供的情报证明,法兰克残部的总兵力维持在2~3万,即使他们全军出动,也啃不下任何一路。你们怎么看?”
对于皇帝的询问,将军们没有反对,己方在数量、装备、训练水平、组织度全方面碾压敌人,找不到任何失败的理由。
七月初,七万大军兵分三路,维格率领中路军走出北门,沿着一条年代久远的罗马古道缓慢前进。
走了一段距离,地势愈发崎岖,前方分布着大片树林,橡树、山毛榉和松树皆有,偶尔还能看见林中闪烁的黑影。
“找到法军斥候,解决他们。”
收到主帅的命令,两个师属山地步兵营解散阵型,以各班(十四人)为单位,陆续走进这片阴暗密林,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大海。
森林深处,很快传来了不祥的声响,成群的鸟雀惊慌失措地冲出树冠,飞向远方。
“这么多人?”
维格抚摸着下巴,把每个步兵团下辖的山地步兵连扔进树林,增援陷入苦战的友军。
随着大批援军的加入,山地步兵转守为攻,他们全员装备轻型布面甲,而法兰克散兵的披甲率不到一半。同时,每个山地步兵班都配发一副指南针,能够更快速的辨别方向,作战效率远远超过法兰克人。
不到半小时,树林中的喊杀声逐渐微弱,维京主力沿着山道继续行军,
下午,太阳西斜,拉长了士兵们的身影,拐过一个山坡后,队伍止住步伐。
前方横亘着一座石砌堡垒,至少有一千士兵驻扎,墙外有壕沟,以及临时安插的大量尖刺木桩。
“这种破地方也修了石砌堡垒?”
维格震惊于法兰克人的决心,庆幸自己带了火炮,否则要被这无穷无尽的堡垒耗垮。
悠长的号角声响彻四方,浑厚而肃杀,基层军官雷鸣般的吼声陆续响起。各个连队以极快的速度向两侧展开,原本的行军纵队转化为面向敌人的战斗横队。
过了一段时间,满头大汗的炮兵上校弄来十二门青铜炮,沿着空地一字排开,轰击三百米外的石砌城墙。
傍晚,维京士兵攻入墙内,法军坚持抵抗,拖延到夜晚才撤出堡垒。
次日,维格陆续遭遇两个据点,前进速度大为放缓。直至第三天中午,维京大军终于走出这片丘陵,进入北意大利的核心区——波河平原。
再往北一天路程,维京人到达波河南岸,游骑兵在附近侦察,发现上下游的浮桥被烧毁,只找到一些零星的渡船。
“足够了。”
维格留下五千人攻打周边的两座城镇,主力部队寻找合适的渡口。七月八日,他抵达一处流速较缓的区段,发现对岸驻扎着超过三千士兵,飘扬着一面黄色飞龙旗。
“威塞克斯的旗帜?”
他稍作回忆,记得俘虏们提到过,威塞克斯的继承人阿尔弗雷德正在法兰克阵营,估计这人就在对岸。
十七年前,维格被拉格纳任命为首相,当时的埃塞尔沃夫也在内阁任职,他的幼子阿尔弗雷德经常在宫廷和乌伯、西格德等人玩闹。偶尔,维格与阿尔弗雷德见过几面,对这个孩童印象很深。
时间过得真快。
北岸,阿尔弗雷德注视着那面标志性的黑色龙旗,情绪骤然低落,他攥着胸前的银十字挂坠小声祈祷,勉强提起几分斗志。
“快,趁维京人的火炮还在后方,让士兵们挖掘壕沟。”
河岸附近的土地松软,再加上昨天的一场小雨,法兰克人的挖掘速度较快,一个多小时过去,每个士兵大致挖出0.8米深的土坑。
此刻,南岸的火炮阵地架设完毕,隔着二百米宽的河面,青铜炮陆续开火,炙热的铁弹砸在松软的土地,没有发生跳弹,仅仅只是陷进松软的土层。
“别愣着,快挖!土坑越深,你们活命的概率越大。”
说话间,一枚炮弹砸在阿尔弗雷德的不远处,他观察片刻,用铁铲把这颗炮弹拨弄过来,发出长久的叹息。
历时一个多月的战争,法兰克人对于这种新式武器有了粗浅的认识——维京人往一个笨重的金属管状物塞入一包粉末,一颗铁球。点火之后,铁球被赋予难以想象的速度,径直砸向前方。
无论是威力、射程还是精准度,新式武器都超越了过去的抛石机和扭力弩炮。
按照学者的思考,推动铁球前进的关键在于那包粉末:大约是黑色,能够剧烈燃烧。学者们沿用之前东罗马水手的说法,将它命名为“维京火”。
“如果能够获得维京火的配方.”
随着炮声轰鸣,阿尔弗雷德的思绪迅速运转,得出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
早在新式武器出现前,北境之蛇用两年半时间摧毁法兰克帝国。即便法兰克人掌握火焰配方,最多让双方的装备回到同一水平。
除了装备,法兰克人在其余方面也落后于维京人。即使获得同等规模的火炮,依旧打不过对面。
中午,维京士兵尝试渡河,法兰克人不敢离开掩体,只能躲在土坑内部,对准半空抛射羽箭,精准度很低。
渡河完毕,三十艘小船返回南岸,北岸二百多名维京步兵聚成一团,忍受敌人的羽箭,等待后续部队渡河。
随着人数突破一千,维京步兵端着长矛冲向敌人的中军旗帜,两翼的法兰克士兵被火炮压制,动弹不得,眼睁睁看着中军所在的战壕失陷。
阿尔弗雷德撤退后,两翼的法兰克人随之逃窜,把这个至关重要的渡口让给维京人。
第387章 米兰
夺取渡口之后,维京大军利用船只小规模输送部队,同时从上下游搜集船只、搭建浮桥。
七月十三日,另外两路军队赶来会合,维格的兵力恢复至七万。
七月十五日,浮桥完工,维京主力开始渡河,下一个进攻目标是米兰,当地大约有两万居民,是北意大利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
自从维京人北上,阿尔卑斯山脉和波河平原的法兰克士兵陆续赶往米兰,总计一万人,附近地区还动员了五千民兵。
在冷兵器时代,一万五千士兵防守罗马时期遗留的城墙,足够坚持到粮食耗尽,然而维京人有火炮,法兰克人的防守优势荡然无存。
法军高层讨论许久,得出的结论是向东撤离。
“现在撤退?滞留在都灵城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军队怎么办?”秃头查理估算西方还有三千士兵,以及大量来不及撤走的辎重。
都灵城是阿尔卑斯防区的重要补给基地,去年劫掠科西嘉岛、撒丁岛的大部分收获位于城内仓库,包括足够五万士兵食用一年的谷物,还有大量盔甲、兵器、箭矢和布料。
阿尔弗雷德:“粮食、盔甲、兵器,这些都不重要,只要我们撤到东海岸,东罗马绝对会运来足够的物资,只要保住这支军队,一切还有希望!”
“说得对!”奥尔良伯爵等贵族大声赞同。
秃头查理受不住屋内的闷热,走到窗边呼吸新鲜空气,许久,他同意在第二天早晨撤离。
阿尔弗雷德:“来不及了,陛下,现在就撤。也许维京人的骑兵已经出动了,再拖下去,想跑也跑不掉了。”
下午一点,众多士兵茫然地走出营房,长官吩咐他们收拾个人物品,转移至东海岸驻扎。
大部分士兵没有家室拖累,欣然接受命令,不愿留下来和维京人厮杀。那些成家的士兵以及本地民兵不愿撤离,强烈要求留在当地。
“无所谓,我不强迫你们。”
长官让不愿撤离的士兵前往广场西侧,剩余士兵组成四列纵队,迅速离开这座城市。
第二天中午,少量游骑兵出现在米兰城郊,他们绕城逛了一圈,仔细观察米兰的防御设施。一些守军主动出城,赶走了这群游骑兵,获得当地民众的连声喝彩。
过了一段时间,更多的游骑兵返回城郊,继续侦察这座城市,仿佛一群难以驱赶的苍蝇。
很快,游骑兵从郊外村落获知情报:一万士兵在昨日撤离,而且有二十多面贵族旗帜,估计是法兰克主力。
下午三点,维格收到消息,他决定让托尔嘉率领所有的重骑兵、轻骑兵,以及四千骑马步兵追杀法军主力。
从米兰到意大利东海岸,即使法军抛弃辎重轻装前进,预计要走7~10天,托尔嘉有十足的信心追上这些人。
七月十六日,骑兵部队沿着米兰东侧的罗马古道展开追击,奔波一整天时间,他们追到一些掉队的法兰克人。
“秃头查理在哪?”
面对凶神恶煞的维京士兵,俘虏立即回复,“就在道路前方。”
闻听此言,托尔嘉强忍疲惫继续追击,一直追到七月十八日下午,前方仍然看不到法军主力。
“什么情况?”
他隐约察觉到自己被耍了,派遣大量部队在附近区域搜索。终于,一个贪财的牧羊人告知维京翻译:
“法兰克人没有走大路,而是进入北方的阿尔卑斯山脉,估计正沿着山路逃亡。大人,我愿意担任向导,但是,得加钱。”
对于牧羊人的提议,托尔嘉心存顾虑。
也许这个老头是卧底,故意把自己引入某个地势险要的山谷。随后,漫山遍野的法军弓箭手居高临下,把维京士兵射成刺猬。
其次,骑兵部队不擅长山地作战,即便这人不是卧底,自己仍然不适合进山追杀。
这时候,有个参谋突发奇想,建议在波河平原长途奔袭,在阿尔卑斯山脉出口堵住这支法军。
托尔嘉采纳了这个方案,将近万人浩浩荡荡沿着罗马遗留的古道,肆无忌惮地穿行于波河平原。
很快,他又面临一个困难——粮食。
这段时间,本地民众被维京人到来的消息吓坏了,他们携带粮食和其他财产躲进森林、城镇,主干道两侧的村落几乎搜不到粮食。再这样下去,驮马运载的粮食只够支撑两天!
外出作战,粮食的优先级排在首位。托尔嘉派出所有的游骑兵,让他们把搜索范围扩大到二十英里,行军速度骤然下降。
至此,托尔嘉丧失了继续追击的信心,他让信使向皇帝汇报,把骑兵部队面临的情况全盘托出,让皇帝决定后续的计划。
与此同时,北方的阿尔卑斯山脉。
阿尔弗雷德拄着拐杖在山道上艰难行走,国王和其余的贵族们亦是如此,他们的战马早在进山的第一天就被放弃。
偶尔,一声凄厉的惨叫在山谷间回荡,最终归于死寂。士兵们麻木地前进,似乎习惯了这种现象。
晚上,法兰克人蜷缩在岩石缝隙下,或是背风的山坳处过夜。他们没有帐篷,没有热食,只有硬得像石头的黑面包和少量奶酪。
次日凌晨,深蓝色的天空慢慢变浅,成了灰蓝色,某一瞬间,金色朝霞突然撕破云层,照亮眼前的一切事物:远处山巅的皑皑白雪、稍矮一些的区域生长着低矮的苔藓,再往下,是大片墨绿色的冷杉林。
观望片刻,阿尔弗雷德呼出一口白气,快速吃完手中的小块黑面包,跟随队伍继续启程。
七月三十日,法军累计损失三成士兵,剩下的人眼神空洞,衣衫褴褛,漫无目的跟随前方士兵,像是一群正在迁徙的山羊
他们沉默地行走,连说话的力气也不愿浪费,阿尔弗雷德遗失了盔甲和佩剑,只剩一根橡木拐杖。双腿如同灌了铅,但他不能停下。
偶尔,伴随冷风的呼啸,他习惯性地抬头观望,眼前依旧是一望无际的连绵山峰。
第388章 水上城市
八月一日,阿尔弗雷德仍在山间跋涉。
忽然,前方传来漫山遍野的欢呼,他难以置信地揉搓耳朵,以为这是自己的幻听。
没过多久,他拄着拐杖抵达一处隘口,狭窄的视野豁然开朗。山路不再向上,逐渐变得平缓,继而向低处不断延伸。
远处,一道宽阔、葱翠、充满生机的山谷铺展开来,谷地分布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条溪流蜿蜒流淌,远处还有几缕细微的炊烟。
他们走出来了。
当天下午,法军到达山谷底部的小镇,此地名叫博尔扎诺,小镇沿河而建,河岸两侧分布着大量粗糙的木屋和少数几座石砌建筑。
在当地人诧异的眼神中,一大群衣衫褴褛、丢盔卸甲的法军士兵跪倒在地,亲吻着脚下温暖松软的土地,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滴落。
秃头查理和一众法军高层涌入领主长屋,享受当地的粗劣酒水和发硬的咸肉。阿尔弗雷德舔干净碗底的燕麦粥,询问附近的敌情。
博尔扎诺领主:“大人,没有敌人,这里是阿尔卑斯山脉的腹地,从这里到北方的巴伐利亚,有上百英里的山路,而且还有堡垒阻隔,巴伐利亚的维京蛮子进不来!”
听闻此言,阿尔弗雷德的忧虑消除大半,一股倦意袭来,他随意找了个角落躺下歇息,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