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第405节

  以前虽然八个儿子都在汴梁,但是没有一个能帮上自己的。

  如今蔡京,却走到哪都把孙子蔡行带在身边。

  不光是培养他能力,还要把自己毕生经营的这些人脉,都传到孙子手里。

  自己的儿子,个顶个都是草包,蔡京已经不抱任何希望。

  好在自己活得够长,能够亲眼见到孙子辈成长起来。

  而且代王也确实仁义,这孙儿一直被他提拔重用,在定难军中,学了一身的定难军的好习惯。

  务实、能干,待人谦逊有礼,和他爹恰好相反。

  “阿翁,何事这么开心?”

  蔡行笑着走进来,身后还带着两个堂弟,也都是蔡京的亲孙子,只是年级还有点小。

  蔡京笑道:“看到代王书信,用词十分诙谐,不觉笑了出来。”

  “代王来信了?”蔡行赶紧上前,说道:“阿翁,孙儿能看么?”

  蔡京摇了摇头,说道:“代王给我的书信,你哪里能看。”

  但是想了想,这不是自己那不成器的大儿,让他看看也好。

  “你看完之后,不得出去声张。”

  蔡行大喜,上前打开书信,看完之后,他可没有蔡京的气度,笑是笑不出来的,还有点担忧。

  “代王让阿翁斗倒李纲,可他是官家倚重的肱股之臣,在士林中人望又高,恐怕不好动他。”

  蔡京呵呵一笑,正好趁着今天,点拨一下这个孙儿,他坐在椅子上,说道:“要斗倒一个人很简单,你想想他最怕的是什么。”

  蔡行仔细想了很久,蔡京就笑眯眯地看着他,十分满意。

  自己的好大儿蔡攸做事,就是缺乏思考,动辄张嘴就来。

  自己活着的时候,还能庇护他一二,长此以往,等自己一没,好大儿蔡攸估计马上就得下来陪自己。

  蔡行想了很久,也没想出个什么来,只能疑惑说道:“李相公性情刚烈,上皇在位时,他都敢面斥君王之过,他能有什么害怕的?”

  蔡京呵呵一笑,说道:“对付一个朝堂的敌手,最紧要就是抓住他最大的把柄。”

  “李纲此人,性子太过刚直。他被重用的这段时日,别的不谈,作战不力这个帽子他甩不掉。河北第二次沦陷的时候,他可是已经手握大权了。”

  “攻击他一万件小事,他都不会放在心上,但是我们就说他作战不力,指挥不当。”

  “所谓君子欺之以方,只要一上朝,我们就派人上奏,别的半句都不提,只说他丧师费财。”

  “久而久之,他自己就无颜再上朝矣,等他不在时候,我们再与官家商议,将其逐出汴京。”

第282章 满殿皆惊

  靖康三年,七月十五。

  恰逢宿望大朝会,文武重臣,在郊庙典礼后,来到紫宸殿。

  邵成章扯着嗓子,念了一下本月的大事,无非是些吉祥话。

  赵桓听得却津津有味。

  他最喜欢这种朝会,没啥大事,因为自从上位以来,只要是有事,那必然是坏事。

  而且是大大的坏事。

  无事就好,无事就好啊!

  看着官家赵桓乐和和笑眯眯的模样,李纲就有些气不打一处来。

  如今国家内忧外患,怎么还能如此轻松!

  他心中暗自默念着接下来,自己要出列说的话,又在心中过了一遍。

  等到邵成章念完,赵桓说道:“诸位爱卿,如今海晏河清,四海升平,全赖诸卿。”

  话还没说完,李纲就要迈步而出,打断官家的鬼扯。

  头顶悬着利剑,怎么叫四海升平,定难军号称十万,若是加上辅军,其规模恐怕早就不下二十万。

  太原府一声令下,就发动了河东五十万民夫,这权威比朝廷还大。

  这哪是海晏河清,这分明是亡国在即。

  他还没开口,却听到有人早他一步,杨沂中出列道:“陛下,今日之太平,全赖代王收复幽燕、云中。功,不能不赏,过,也不可不罚。”

  “去岁秋,北虏来犯,陛下授李纲专征之权,命其整军守汴。臣等亲见,李纲遍谕军民‘城坚可恃’,然火药窑仅备三月量,箭楼缺矢十万,金兵犯阙,荼毒京畿,此非‘守备’之过乎?”

  “西军勤王之泾源军请袭敌营,李纲斥其‘轻燥’,按兵不动。致使金兵轻松袭破潘镇。”

  “纵观李相公之守御京畿,既无尺寸之功,又累犯兵家大忌,致使朝廷守备虚、调度误、断外援,如今仍居高位,臣恐天下士民不服。”

  李纲愕然,自己还没开口,他们先冲自己来了?

  这杨沂中,是在几年前的宫变中,被扣押在定难军营中,然后投靠了陈绍。

  这件事谁不知道。

  他们让杨沂中来打头阵,是真脸都不要了。

  其他人有愤慨的,有冷笑的,有漠然的...

  但更多的人,则是依次出列,表示附议。

  参知政事白时中,三司使高屐,新任枢密副使张孝纯纷纷出列附议。

  此时人群中,宇文虚中脸色难看。

  虽然今日的朝会,蔡京没有来,但是他一眼就瞧出了,这是蔡京的计谋。

  党争又开始了...

  想起坊间传闻,代王亲口说了今年不北伐,要将士们再休养一年。

  很明显,定难军不打仗了,不需要朝廷铆足了劲团结一切力量,为他贡献粮饷辎重了。

  所以立马发动了党争来清除异己,这位代王和蔡京,还真是翻脸无情。

  才刚定下今年休养,马上就发动了党争,一点准备时间都没有。

  其实宇文虚中不知道的是,就在刚刚,李纲也准备进言的...

  李纲也知道,在前线有可能开战时候,不可以扰乱朝堂。休战的时候,他准备一点点地夺回朝廷的权力。

  地方已经管控不住了,河东、山东全都成为了定难军的地盘,至少在这汴梁的朝堂上,不能再由他们做主。

  李纲要做这件事,没和宇文虚中商议,因为他觉得宇文虚中虽然多谋,但是不善断。

  遇到事情总是瞻前顾后,不够果决,若是与他商议,多半会被宇文虚中反对。

  谁知道还没开始,对方就先出手了。

  而且别管你李纲是否忠君爱国,官家把抗金一事交到你身上,对你大力支持,甚至不惜和上皇翻脸,处置了许多主和派的官员。

  但金兵确是一路畅通无阻,杀到了京畿附近,把官家吓得差点丢了魂。

  第一次宗望南下,和第二次两路兵马一起南下,李纲手下唯一起到作用的,应该就是岳飞在真定府,阻拦了宗翰一段时间。

  这样的战绩,确实是拿不出手,说是有罪也不为过了。

  人家定难军一来,就把鞑子打出了河北,顺势收复了幽燕。

  李纲虽然气急,但是却无从辩驳,他事先也没准备。

  战场上的败绩,实在是他最大的软肋,被这些官员死咬住不放。

  已经走出半步的李纲,却无论如何,也迈不出剩下的半步。

  他心中悲愤交加,还带着一丝丝惭愧,为什么就没打赢!

  若是手中的兵马,打赢过哪怕一次冲突,也足以在这个时候为自己遮羞。

  如今真正在他们手里,还算得上精锐的兵马,竟然是他们一直瞧不上的高俅,临死之际整训出来的汴梁新军。

  那是高俅拼死,报答上皇的知遇之恩,呕心沥血所建。提拔了一大批年轻武将,算得上最敢战,最能战的兵马。

  可惜,在金兵压境的时候,被上皇握在手里,不肯拿出来。

  这也让大宋自己最后的机会葬送了,你驱逐鞑虏全是靠的定难军一家,说什么都显得苍白无力。

  紫宸殿内,官员们激烈的声音,不断回响。

  高台上的君王不发一词,周围的同僚,也都用奇怪的目光,偷偷看着自己。

  为了和定难军对抗,李纲把自己的同党,那些心向大宋,忌惮定难军的人,全都派出去整训新军了。

  宗泽、张所、王禀、马扩...

  剩下的人不过十几个,还都是些官职资历不够的,有资格进入紫宸殿参与宿望朝会的,只有寥寥几人。

  宇文虚中突然向前迈了一步,这小子十分鸡贼,他知道如今殿内喧闹,自己的话肯定会被淹没。

  所以他直接跑了一圈,在殿前举着手大跳三下,如此离奇的动作,果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宇文虚中抓住片刻安静的机会,高声道:“汴梁之围,错真在李相公么!”

  “在此之前,难道不是童贯、梁师成、王黼、蔡攸、朱勔等小人,败坏国家武库,致使军备废弛,将士无一战之力么!”

  他这一手,果然有用,李纲一系的人抓住机会。

  将皮球踢给官家,目前双方实力差距太大,唯有把官家拉下来,才能保住李相公。

  大家想的也很简单。

  你官家哪怕是对李相公不满,如今也要在朝堂上,扶持一个敢于和代王对抗的势力吧。

  试问除了天下闻名的刚直宰相李纲,还有谁敢和手握大军的陈绍对抗。

  如今我们站出来了,官家你快点和稀泥吧,至少也要把李相公保住。

  众人的目光,都注视在官家赵桓身上,这让他浑身刺挠,坐立不安。

  紫宸殿内,落针可闻。

  约莫二十几息之后,在众人的耐心都快耗光的时候,赵桓终于开口了。

  “此事极难判断,众卿家各执一词,朕不能决断,何不派人询问代王之意如何?”

  即使是河东派,此时也怔住了。

  随后也没有在这件事继续追杀李纲。

  官家的表态,实在是太反常理了,让大家都觉得,这或许是官家表达不满,在说反话。

  但是仔细一听,又不太像...

  为了顾全大局,大家放弃这个追杀李纲的好时机,准备等到下次大朝会继续。

  当然,士林间的风浪不会平息。

  当年蔡京对付旧党,直接祭出一招“奸党碑”,彻底终结了新旧两党的纷争。

  他是惯会利用舆论造势的。

首节 上一节 405/4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