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第404节

  石桌放着几杯上好的茶,淡淡的热气清香缭绕。

  汾州和太原相隔不远,又是河东的重镇,陈绍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一次。

  这亭子名叫“范公亭”,乃是庆历年间,范仲淹宣府河东时候,汾州士民为其所建。

  范仲淹在汾州威望很高,当初来此,他改革弊政,减轻赋税,带着大家开垦荒地。

  但是和代王一比,就差的太多了。

  代王直接免除了三年赋税,新垦的荒地十年内免税,每年发放农具,官府免费兴修水利,帮助大家灌溉。

  商队接手酿酒之后,更是带动了无数产业,让汾州一度有了不输于太原的繁华。

  两人的差距,其实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权力大小的问题。

  范仲淹虽然是河东宣抚使,放在大宋的官僚体系中,算是拔尖的官位了。

  但陈绍手下,就有好几个宣抚使。

  他根本就是大宋另一个权力中心,隐隐有凌驾于汴梁之上的势头。

  没办法,手握十几万铁骑,兵威正盛的定难军,给了他这样的底气。

  汾州的官员,来了五个,都在亭子里陪着陈绍。

  说起今年的炎夏,汾州知州张克戬面带忧色,说道:“我们河东征发民夫不少,如今都在幽燕、云内与河北,若是夏日劳作,恐怕会热死不少。”

  陈绍点头道:“我已下令调民夫返回,准备今年的秋收。”

  张克戬微微一怔,不敢置信。

  其实河东的这些官员,和定难军将士们不一样,他们对于开战没有那么大的期盼。

  军功大概率也落不到他们头上,而且如今已经很好了,两百多年收不回来的云内收回来了。

  只要云内大同在,谁也威胁不到河东,更何况雁门大营如今又屯驻重兵。

  哪怕是只有河东府兵,他们也有信心,在这种时候拦住异族铁骑。

  这几年,河东府兵,尤其是太原府兵,可谓是兵强马壮。

  陈绍笑道:“我又不是童贯,怎么会让民夫死于异乡。”

  童贯抚边期间,他是真不拿民夫当人,也就比女真鞑子强一点。

  陈绍对此深有体会,因为他就是运粮使起家的。

  整个陕西五路,之所以被童贯宣抚十几年,依然对他敌意如此之大,很大原因就是这个。

  我们在前线拼命死战,回来一看,六十多的老爹年轻时候没有死在西贼手里,结果被你童贯征发路上饿死了、累死了、被监军鞭子抽死了。

  谁还会给你卖命啊。

  这也导致西军出了陕西,离了西北,根本就毫无战斗力。

  张克戬看了陈绍一眼,发现他不是在开玩笑,心中顿时大喜。

  去年秋收是个丰年,但是河东各地官府,全都心惊胆战。

  累的跟孙子一样,才蹡蹡完成了秋收,简直不亚于打仗。

  要是河东的汉子们回来了,还怕完不成秋收么。

  从现在开始调回民夫,差不多回来歇息个十来天,正好秋收。

  陈绍见他探头探脑,鬼迷日眼的,笑骂道:“我的命令早已传了过去,还能骗你们不成。”

  之所以大家有点怀疑,是因为陈绍从未在任何场合,说过今年不打这件事。

  对女真人的战事,一直都是凌驾在其他任何事物之上的。

  所以尽管河东这些官员,都不希望今年决战、北伐,但也没有人去劝谏。

  北伐女真,就是定难军的政治正确...

  陈绍前段时间下令给三大主力,要他们不断袭扰,避免决战,耗费女真国力。

  其实前线已经明白,今年大概率是不会北伐了。

  前段时间的大战,不光是耗尽了定难军的体力,也榨干了后勤。

  张克戬见陈绍如此说,心中彻底放下心来。

  然后他马上就开始提醒陈绍,“大王,前线战意很高,要小心前线将士独走。”

  在武德充沛的时候,将士独走,并不是什么希奇事。

  而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陈绍摆手道:“那是韩、李、金要考虑的事,不是我该去管的,要是事事都要我来操办,累也累死了。”

  此时凉亭内,气氛突然就欢快了起来。

  好像是身上一个很重的担子,突然被放下了一样。

  陈绍看着他们的样子,心中叹了口气,民力、兵力都是一样的,不可以过分使用。

  河东民夫,从开战之始,就一直在外。

  再不回来,民间还不知道要生出多少是非了。

  而且青壮长期在外,还有一点也很致命,这几年的新生人口就少了。

  要是陈绍是个心狠的,让大家咬咬牙,苦一苦百姓,其实也还能坚持下去。

  但偏偏陈绍不是这样的人。

  张克戬是名门之后,其实并非是河东人,但是来到汾州之后,已经融入到了河东的圈子中。

  他和张叔夜是从兄弟,他们的曾祖都是名臣张耆,这哥俩都很刚烈,属于那种宁死不降的人。

  但此时都是真心归附了陈绍。

  这说明他们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真的看出了,陈绍的定难军和大宋的巨大差别。

  在陈绍收回幽燕、云内,经略河北,安抚战乱百姓的时候,他的形象也在一点点的定型。

  代王陈绍,不是王莽,也不是董卓。

  在他收拢人心,善待百姓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王道之气。

  这种气场对于那些自私自利的蝇营狗苟的小人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对付张克戬、张叔夜、张孝纯这类人,却是一绝。

  历史上张克戬知汾州,宗翰南下时候,率全城军民守城,多次击退金兵。城破后组织巷战,最后被围自焚殉国,全家八口都随着他一起自杀。金人感其忠烈,以礼葬之并立庙祭祀;元人修宋史,为他专门立传。

  张叔夜知海州,靖康元年率军勤王,最终随宋钦宗赵桓北迁,途中绝食自缢于白沟。

  这样的人,要是陈绍一开始,就飞扬跋扈,以武力威逼中原,而不是事事讲究名正言顺的话,他们就是陈绍最大的敌人。

  而且你别指望能靠杀戮,吓到他们这一类人,他们是越杀越反抗。

  陈绍初到河东的时候,即使是最忠于大宋的臣子,也只会感到庆幸。

  那时候横扫大辽的女真西路军,即将兵临城下,河东人心惶惶。

  童贯直接吓跑了,王禀手握一万环庆军,这一万人刚刚在河北大败,根本没有什么战意。

  一副末日即将到来的场景,仿佛五胡乱华、神州陆沉的场面又要出现,这时候陈绍来了。

  他的兵马自带粮草,他没有侵占任何一间民房,没有勒索任何一个富户。

  要知道,大宋的官兵,即使是童贯,带兵打仗时候,也是经常勒索当地乡绅的。

  试问这世上,谁带着十万带甲兵,能够不骚扰地方。

  定难军能取得如今的地位,前线将士打出来的战绩固然是一方面,但是陈绍的行为和他的坚持,才是最重要的。

  军头常有,得人心的军头不常有。

  炎炎夏日中,陈绍终于第一次实质性地说出了,今年不会决战。

  如此一来,所有的事,就都从容不迫起来。

  在年初的时候,陈绍未必敢这样说,因为那时候的条件,还不足以让他有这个战略定力。

  如今,陈绍很清楚地知道,朝廷也好,女真鞑子也好,还有周围的四夷,大宋内部的派系....没有一个能对他产生威胁。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拿出一年半载的时间来,专心发展自己。

  我发育的比你快,时间就站在我这边,该着急的是你们。

  以前种种顾虑,随着这半年的奋斗,也都不再棘手。

  唯一让陈绍有些忌惮的,就是将士们最好是不要长期远离家乡故土征战...

  “算一算年头,定难军东征,也有个三四年了。”陈绍突然真起身来,叹了口气说道:“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张克戬心中颇不以为然,这时候,谁会想着回乡。

  有出息的,定然是要跟着代王在中原扎根。

  定难军那些人,打起仗来不要命,难道是想快点打完了回家的么?

  打仗很苦,劳师远征更是如此,驻扎在异国他乡,谁敢说自己不思念亲眷。

  这个音书往来基本断绝的年代,出来个三四年,回去之后家人还在不在真不好说。

  所以才会出现伐辽战事不顺,西军大部队,直接不听号令,自顾自返回陕西的情况发生。

  但是在定难军,这种情况确实很少见。

  因为大家有盼头,有奔头,而且后勤辎重维持的不错。

  每个月,俸钱也都按时发。

  ----

  汴梁,蔡府。

  得知陈绍已经亲自承认,今年不会决战北伐,蔡京也暗暗舒了口气。

  他需要缓上一口气。

  支持十万边军的鏖战,需要集中调动的物资太多了。

  那么接下来,他就可以腾出手来,一门心思做另一件事。

  这也是陈绍安排的,要他将李纲等人,排挤出汴梁。

  最好是贬黜到偏远的地方去。

  这恰恰又是蔡京的另一个拿手绝活。

  蔡太师纵横大宋官场这么多年,别人当个两三年就得走的宰相位置,他蹲下就不离开了。

  之所以这么嚣张,蔡京主要凭借的就是自己的两个看家本领:理财、党争

  在大宋这种王朝中,一个团体想要做事情,想要干出点政绩来。

  首先他就要党争。

  保证自己赢了,才好下手变革。

  近日来,不知道是陈绍送来的药品起了作用,还是蔡京念头通达了,老头儿的状态一直不错。

首节 上一节 404/4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