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第262节

  看着陈绍的背影,张孝纯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起来。

  这大宋,并非是自己不扶,实则已经无法再扶。

  异族肆虐,北方沦丧大半,是时候追随对的人做一番事业了。

  ----

  开封府,汴梁。

  虽然女真兵马,还没有打到城下。

  但是不断传来的败绩战报;

  周围百姓涌入汴梁却被拒绝的场景;

  城外大家的亲戚死伤的讯息...

  都让这座城池陷入一种惊惶中。

  往日里的富贵风流全不见,人们没事也不出门,就窝在家中。

  官员们更是如此,大宋冗官已经成了绝症。但凡士大夫,总有名目繁多的服官之途,又官禄极厚,却终日没有什么事做。

  此时大部分官员窝在家里,也丝毫不影响朝廷的运作,说白了这群官就是大宋养着的一群闲人、废人。

  童贯已经被赐死,就等着人去施行了,这更让赵佶原本重用的那些臣子惶恐不安。

  蔡京内室当中,安气凝神的香烟缭绕,他本人头缠药布,再戴一顶风帽,身拥重裘。

  老态龙钟的蔡太师,斜倚在床头,一副半死不活的模样。

  原来环绕在他身边的姬妾侍女,这个时侯都已然遣了出去。

  在他对面,是他见过很多次,至今依然能保持云淡风轻模样的人。

  鄜延路的老刘相公庶子刘光烈。

  人们更加认可的一个身份,恐怕得是定难军在汴梁的联络人。

  尽管他在定难军中,不担任任何职务,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定难军在汴梁的代表。

  此刻,在这个关键时候,他来到了蔡京的府上。

  即使是老迈病重的蔡京,也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应付他。

  蔡太师精明强干了一辈子,临了确实坏在了几个儿子身上,没有一个成器的。

  其他儿子,顶多是不济事,没有本事、

  老大蔡攸那可不得了,真真是做到了祸国殃民,走到哪遗毒到哪。

  蔡京自问和陈绍关系还可以,早早就有交情,还把小儿子送过去。

  可是如今陈绍盯着蔡攸骂,非得让朝廷把他杀了。

  蔡京作为宰执天下这么多年的老臣,岂能不知道,陈绍一点毛病没有。

  蔡攸早就该死。

  可这毕竟是自己的大儿。

  临死之际,他想要保住儿子。

  “听闻明远在河北磁州的黄泽寨,再次击败了女真鞑子,这天下能击退女真,庇佑中原的,只有他了。”

  刘光烈他大哥刘光世和二哥刘安世生死不知,但是他不怎么在乎,这种高门大户里,他在刘光世眼中,就是一个高级家奴。

  刘延庆也差不多是这个想法,这个时代,妾室生的都不怎么被重视,怀孕小妾送人的比比皆是。

  他的嫡子都是叫刘光世、刘安世,是世字辈。庶子却随便从刘光世那里,拿过一个‘光’字来取名,如刘光国、刘光烈...

  按理说,辈分不能这样乱来,但是他们家是蕃将出身,本身就不是正统汉人,对这些也不太在意。

  如今刘光烈,却凭借着和表弟陈绍的关系,身份徒然拔高起来。

  旁人还真说不出什么来,因为他为陈绍奔走的时候,身份地位甚至还是高于陈绍的。

  一门心思干大事的人,身上就像是有光环一样,经常吸引一些比他地位高的,跟着他干事业。

  历史上的创业集团,大多都有刘光烈这种人,你说他们是提前下注,其实纵观他们的事迹,未必有这种智慧。

  纯属是被魅魔吸引了。

  陈绍如今,不光是他自己,整个定难军的那种精气神,都吸引着许多民间豪杰加入他们,共谋大事!

  听到他说定难军这个战绩,刘光烈呵呵一笑,也不主动说蔡攸的事。

  “前线将士用命,确实有些战绩。”

  蔡京有些心寒,自己体面了一辈子,临了却要为了儿子,向武人低头。

  他虽然有些理财的能力,但处事却是正统的大宋文官做派,再聪慧的人也要受限于时代,跳不出这个思维。

  宋承五代乱世之后,太祖得国于孤儿寡母之手。立国之时,遍地豪强草莽,为了维持稳定,根本不敢有大的兴革,将五代末世所有混乱的政治制度几乎全盘继承了下来。

  而且那时候宰相赵普的能力也有限。

  为了防止别人也来个黄袍加身,赵匡胤刻意扶植五代时地位不高,只能看武人脸色行事的文臣士大夫阶层,用以压制武夫辈。

  加恩之厚,百世莫及。

  这个风气一旦形成,就再也转不过来,除非是再来一场改朝换代。

  “请你帮我转告明远,若是肯留我那不争气的儿子一命,我蔡京还有些用处。”

  刘光烈听到这里,有些诧异,也有些说不出的难受。

  先不管他蔡京是不是奸佞,这份对儿子的疼爱之心,就足以让刘光烈窝心。

  自己在汴梁,费劲人情和钱财,把自己的亲爹刘延庆救出来的时候,他依然是那般冷漠。

  而六度拜相,宰执天下几十年的蔡京,却能在弥留之际,说出这种软话来。

  刘光烈知道陈绍的态度,他是铁了心要杀蔡攸,绝对不会松口。

  在心叹了口气之后,刘光烈只说道:“我会替太师传话...”

  “多谢了...”

第189章 威压天下

  靖康元年,七月。

  天气炎热,金人的脾气越发的暴躁。

  宗望派完颜宗弼率兵,进攻蒲县,驻扎在陈桥驿的姚古并未前去拦截。

  金兵在蒲县耀武扬威,烧杀掠夺一番之后,派人去汴梁催促宋廷割地赔款。

  入夜时候,天气总算凉快了些,金兵营中依然是骂声不绝。

  完颜宗望用完晚餐,召集军中上下,静坐中军帐中。

  无数金军哨骑,不停地进出中军大营,送上各地的宋军讯息。

  他本人最看重的,还是定难军的消息,尽管如今定难军主要的对手是西路军的完颜宗翰。

  虽然两路人马,在灭辽过程中打的方向不同,但是宗望是了解西路军的。

  首先,他们的兵马更加的强悍,武将也更利害。

  自己麾下全是完颜部的宗室,生下来屁股坐的位置就高,而宗翰那里的猛将,全是自己打出来的爵位。

  宗望觉得东路军比西路军的优势,就是自己这个统帅,要强于完颜宗翰。

  但是他们竟然被人击退了。在女真人参与的野战中,他们还从未失败过。

  如今不败金身被定难军破了,而且他们正在进攻蔚州,完颜宗望不得不担心,自己的退路会不会被封。

  而且定难军主帅就在河东,他们随时可以翻过太行山,进入河北战场。

  这一伙人的战马,比金国还要多,女真甲士和辽人辅军大多是一人一马,他们却动辄一人两马,或者一人三马。

  这样的兵马,很容易出现在任何战场上。

  完颜宗望不是那种我以前没输过,以后就不会输的人。他仔细想过,既然西路军会败,自己的东路军也有可能会败。

  完颜宗望此时已经想清楚了,他们金国在崛起时候,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那就是太执着于捉到耶律延禧那个废物了。

  辽人早早破胆,根本没有多少的威胁,而他们应该趁机弹压其他势力。

  宗翰南下侵宋的想法没有错,错的是执行的太晚了。

  就在宋人伐辽失败时候,趁势南下多好。

  根据他自己的情报,那时候西北还不安稳。

  如今又在一个需要决断的时候,宗望觉得自己或许应该尽快压榨出大宋的油水来,然后撤回燕山府。

  他们宋军根本没有北上的能力,自己可以专心和宗翰一起,先对付定难军再说。

  唯一可虑的一点,就是那陈绍至今也没有和宋廷撕破脸。

  他怕陈绍趁机进入汴梁,控制了大宋,手握定难军如此精锐的兵马,再辅以大宋的物资,将会变成前所未有的强敌。

  所以他明知道太原在陈绍手里,却一直让宋廷割让,就是要给双方制造矛盾。

  现在看来,效果不大,因为大宋比他想的还要软。

  这几日他派人袭击了潘镇,那里已经距汴梁极近,再往前十里就是陈桥驿。

  这就是给宋廷一个威吓,让他们快些筹钱。

  等到人聚齐之后,宗望看了一眼帐中的诸将,却开口说道:“我们要准备回撤了。”

  其他女真将领闻言,没有反对的,反而都松了口气。

  这地方实在是太热了,他们一辈子也没受过这种罪。

  历史剧里经常把常打胜仗的将军,描写成喜欢打仗的人,其实大部分人都不喜欢打仗。

  因为战争本身就是逆人性的,这玩意它很累...

  包括这些野蛮的女真鞑子,他们中大部分也更乐意在北边享福,而不是在这里受酷暑折磨。

  这次女真人南下,也算是抢了盆满钵满了,本身就劫掠了比辽地更富裕的河北、燕山,甚至是天下最富裕的开封府附近的州县。

  而且还能再和宋廷索要一笔赔款。

  回去享受一番,渡过这酷热的夏天,来年继续来抢,岂不快哉。

  一想到提出这个南下侵宋主意的宗翰,此时还在奉圣州吃瘪,他们就更开心了。

  宗翰一个外宗子弟,凭什么压在俺们这些老皇帝的血亲头上。

  女真内部,对这种血统论看得很重,所以完颜银术可,才会过得那么憋屈。

  眼看众人没有反对的,宗望继续说道:“别让南蛮子瞧出来,继续派人在周围劫掠,要比以前还要狠。”

  帐内女真将领纷纷大笑。

首节 上一节 262/4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