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第56节

  【既然选择了隐居,你也不想就这样无所事事地待着,你虚心向媚娘讨教医术,借此精进修身。】

  【永晋三十年二月,你的医术小有所成,于是就想着四处行医,一方面是继续提升医术,一方面就是兼济天下,毕竟大多穷人都无法看病。】

  【永晋三十年三月,你开始在当地行医,不少看不起病的穷人得以活命,这让很多人对你颇为感恩。】

  【永晋三十年四月,自皇子的身份隐姓埋名过后,楚世昭身份的变化,地位由盛入微,却没有让楚世昭有太多的不忿,反而对于知行合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永晋三十年五月,永晋帝的病情愈发严重,已经识人不语,常常难以做出正常的决断,在这种局势下,群臣大多倒向了楚世煦,愿意帮助楚世煦继承大统。】

  【永晋三十年六月,由于缺钱的缘故,阴媚钰不得不变卖手上自宫里带出来的财物,很多都是她当年随行带出来的首饰,而楚世昭意识到这样下去,也不是一个事儿,于是在媚娘变卖了一些首饰后,楚世昭就在隐居的地方开始务农种地,以保证两人的生计。】

  【在楚世昭隐居的地方,有一个同村的游侠姓刘,名故,他常取笑楚世昭只会事田业、免费替人看病,这样的好人是不长久的,而如今天下纷乱,大丈夫应有大作为,需有鸿鹄之志。】

  【阴媚钰极为愤慨,不过你却不以为然,仿佛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对于人生抱负有着更高追求。】

  【永晋三十年七月,你在这里住了已有接近半年之久,阴媚钰常伴你左右,乡野之人大多视你们二人为夫妻,你们长久相处下来,早已互有情愫,倒也算是日久生情。】

  【不过阴媚钰看似妩媚动人,但实则内敛含蓄,素怀情谊,可惜的是.她总觉得自己身份卑微,不能与你相配。】

  【你看破了她的惊虑与担忧,笑着牵起了她的手,只是平淡地道:“王侯自当取天命,娶妻当得阴媚钰。”】

第74章 楚世昭忽然有了顿悟!龙场悟道的条件触发!

  【永晋三十年八月,永晋帝在寝宫之中病逝,驾崩之际,他目光闪过久违的清明,他看着恭恭敬敬跪在自己身前的楚世煦,长叹一口气。】

  【“你以为有些人是贤臣,有些人是奸臣,但实际上他们未必是贤臣,也未必是奸臣,到底忠或是不忠,你切莫不可以言行而.论之。”】

  【“真正的忠臣,是那些你想杀便能杀掉的。”】

  【“因为你的权力在他们之上。”】

  【“记住——”】

  【“为君者,万不可亲信一臣。”】

  【言尽于此,永晋帝看着楚世煦一边垂头哭泣,一边仰着头,他很清楚,楚世煦未必能担得起如此重任。】

  【“父皇,那儿臣现在能仰仗谁呢?”楚世煦小心翼翼地试探道。】

  【“杨方、卢恩皆可用,有三府军在,尚无大忧。”永晋帝假寐双眼,不愿再说。】

  【永晋三十年九月,永晋帝立秦王楚世煦为太子,不久过后,永晋帝驾崩,谥号‘钦天英毅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道皇帝’,葬于定陵。】

  【秦王楚世煦要求群臣先要为他的父亲定下庙号,再商讨更替年号之事。】

  【大臣们纷纷上书,认为正光帝本为正统,而永晋帝是兄终弟及,适合世宗这一庙号,且永晋帝胜在‘统绪自此开世’之美、‘中接大统而新治’之盛,也不辜负世宗的褒义,他们纷纷觉得永晋帝庙号世宗是最好的。】

  【秦王楚世煦同意了立自己的父皇永晋帝的庙号为世宗。】

  【随后,在大臣们陈推出来的年号里,选择了一个名为‘开阳’的年号。】

  【认为自己的煦对上阳,旭日而起,是大周往后应当看到的景象。】

  【永晋三十年十月,楚世煦青睐王氏,因为他的母后正是王氏中人,这让王氏的权力在大周朝堂中一跃而起。】

  【同月,桓盛辞官离开了朝堂。】

  画面上,桓盛和桓奕坐着马车已经朝着凉州的方向走了。

  桓奕握紧拳头。

  楚世昭死得不明不白,但是大周王朝对楚世昭之死的态度,仅仅只是追责了王睿贞和个别江南官场的低级官员,这些一看就是拿出来顶包的。

  你管这叫报仇?

  桓奕真想骂死这窝囊的大周皇室,这永晋帝。

  你儿子给人整死了,你的雷霆一怒就是这样的雨点大小。

  再看一眼这一年过了就驾崩的永晋帝,桓奕当场释怀地笑了,大才,真大才。

  她力劝自己的大兄回到凉州,别在这里的长安朝堂浪费时间,回到凉州积蓄力量,不比把身家性命留在长安强?

  起初,桓奕想将楚世昭留在长安,就是想能不能通过正常继位的手法,让楚世昭夺嫡成功,直接继位的话,那是可以省去很多麻烦的步骤,比如可以马上安插凉州的军队来助阵朝堂。

  凉州军团联合三府军,这不是随便收拾那些不安分的节度使,平定起义军也很容易。

  因为在桓奕看来,这些兵乱,都是越早处理越好处理,往后每个人都做大了,那还处理什么处理,洗干净脖子等死就好。

  但如今看下来,留在长安,这困难比问题还多,解决掉一个还有另一个,不如直接拿武力开锤。

  越看,越觉得打进长安好像比其他选项容易点。

  【永晋三十年十一月,王氏认为各地节度使的权力过盛,应当借助如今强有力的武装去削掉那些不受控制,不尊朝廷号令的藩镇。】

  【他们首要认为要替换的节度使,便是在范阳坐镇的马溯安,此人异族也,靠着卢恩故吏的身份,这才在范阳当上了节度使。】

  【而卢氏在范阳一带颇具影响力,两者结合,是为一患。】

  【卢恩对此是力保马溯安此人没有异心。】

  【于是在王氏的压力下,群臣上奏,要求马溯安将自己的嫡长子马巍送入长安里,以表露自己没有异心。】

  【受到诏书的马溯安果真没有‘异心’,将自己的嫡长子马巍送入京城作为‘质子’。】

  【但是,如此行为,怎么能满足如今朝堂诸臣的利益,尤其是王氏,他们想做的其实就是调换范阳节度使的职务给他们自家人。】

  【永晋三十年十二月,马溯安向朝廷的示好,让朝廷调转了目标,于是大同节度使徐皓被征召入京,而王氏子弟,名槐,接替了徐皓的职务。】

  【开阳元年一月,王槐接替了大同节度使的位置,而且很快就将大同之内原先的势力肃清一空,不少人因此下野免去官职。】

  【这引起了极多人的不满。】

  【大周王朝向节度使接连动刀,让各地戍边的节度使觉察到了极大的威胁。】

  【开阳元年二月,朝廷再次对马溯安在范阳的治理提出了质疑,大量弹劾的奏折呈献上来,这让马溯安极为不安。】

  【同月,在南方兴起了一个道教,名为——‘五斗米教’,由于永晋帝在位期间,兴起了大量的道教,五斗米教的出现,让很多百姓深深信之。】

  

  【而五斗米教的教主姓张,名正隽,他有一个农户之子的信徒在这其中脱颖而出,此人姓王名守义。】

  【开阳元年三月,楚世昭在江南深察百姓之疾苦,知晓为何百姓揭竿而起,他四处行医,也是在与当地的百姓所共情。】

  【开阳元年四月,匈奴人大肆侵扰入境,与晋阳李瑾发起了激烈的交锋,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匈奴人因此伤亡7234人,而李瑾部众同样战死近12495人。】

  【开阳帝楚世煦的亲信江淳却认为李瑾是戍卫边塞不力,应当革去职务。】

  【开阳元年五月,马溯安一份书信找到了李瑾,希望能够联合李瑾一同反抗朝廷,他认为如今的朝廷削藩的意图摆在明面,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他个你死我活。】

  【李瑾看了书信,却没有上交给朝廷,但也没有同意和马溯安一起造反,而是继续在晋阳戍卫岿然不动。】

  【他这样的做法是,一旦把书信上交给朝廷,那么李瑾的信用就要受到他人的质疑,毕竟这是通风报信之举,往后不利于他取信于人,何况朝廷看了书信,就会认为他李瑾是干净的吗?那可未必。】

  【其次,李瑾看了书信而不动兵,马溯安就会因为惊惧事情暴露而率先造反,有马溯安作为牵引点,朝廷未必就敢对他晋阳动刀。】

  【即便事后马溯安说自己给了一份书信,李瑾也可以矢口否认。】

  【这样一来,李瑾不仅免受于朝廷的攻伐,甚至还要被朝廷倚重来平定马溯安的叛乱,同样也不因小事而失信于他人,更提前知道了马溯安的计划。】

  【而马溯安见李瑾按兵不动,他也不敢贸然揣测李瑾的态度,以免受到两边夹击,这样一来,李瑾就是马溯安和长安朝廷都要争取的人了。】

  【开阳元年六月,范阳之乱爆发,马溯安起兵清君侧,同月,留在长安的马巍因此被杀,这让马溯安悲愤不已。】

  【开阳元年七月,楚世昭在流离长安数年,通过不断地接触百姓,帮助百姓,日益完善了知行合一的道理。】

  【楚世昭在特定条件下,配合自身现状与能力,触发了特殊的金色事件——龙场悟道。】

  【在颠沛流离,藏于乱世之中的乡野之内,通过不断兼济百姓的实际行动,由亲王再到贫民,在这样不对等的身份转化,同时处于这种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楚世昭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里,楚世昭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大周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你的学习能力、总结能力得以精进,你拥有一次开创学说的机会,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事半功倍,你的才识+10,你的统率+10,你的道德+10,你的魅力+10。(仅限该模拟回合。)】

第75章 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

  【开阳元年八月,五斗米教的教主张正隽与自己最亲密的信徒王守义、李糜、刘道谌密谋起义之事。】

  【开阳元年九月十三日,张正隽得知范阳之乱马溯安反叛朝廷之事,立刻认定了这是推翻大周王朝的最好时刻,连忙安排手下人择日起事。】

  【不久,王守义在苏州府附近的常熟起义,李糜则是在昆山起义,刘道谌和张正隽则在吴江起义。】

  【三方同时起事后,有走私盐商宋珣见机行事,同样在松江府的华亭起义。】

  【开阳元年九月十五日,张正隽将那些跟着他起事的义士都叫做了‘长生军’,并且很快在他的三路夹击下,这支汇集的起义军攻破了苏州府,至此,整个苏州都被张正隽的起义军给攻打了下来。】

  【而面对宋珣这种借机起事的起义军,张正隽也没有多加限制,他清楚地知道如今反抗大周王朝,需要凝聚更多的力量,费不着在这个时间段,去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先一同推翻大周王朝的统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开阳元年九月十九日,张正隽兵发常州府,想要一路打下应天府,作为‘长生军’的根据地,在他想来,南京是前朝旧都,所在位置又极为重要,想要将自己的长生军继续做大,那就一定要打下南京。】

  【然而意外发生了,在张正隽攻打应天府的路上,他遭遇大周地方官军的伏击,不幸中了流矢,死于非命。】

  【这让他麾下的三位起义军渠帅立刻因为理念的问题分道扬镳,作战最勇猛的王守义先后击败、杀死李糜、刘道谌二人,在开阳元年九月二十五日,这才解决了险些分崩离析的长生军。】

  【王守义一开始起事的时候兵少将寡,武器很差,甚至在初期,他甚至是骑着牛上阵的,后经过激战杀死了镇守苏州府的将领,这才取得了战马。】

  【开阳元年十月,南方突发的政局,让开阳帝楚世煦不得不下诏,令卢恩和杨方一起南下平定起义军的叛乱。】

  【而面对马溯安的叛乱,开阳帝楚世煦则是命令把守晋阳的李瑾和大同节度使王槐平息范阳之乱。】

  【李瑾派遣了万人军阵前去平叛,王槐则是直接按兵不动,坐视变化。】

  【不久,李瑾派遣出去的部队被马溯安的急行军击溃,马溯安深知局势危险,他要是不能尽快地取得战线的优势,只要往后打,他都是必死的,唯有速战才能取胜。】

  【马溯安的求胜欲望,远远超过了李瑾的这支勤王部队,以至于野外交锋,李瑾这支由部将纪达率领的军团近乎于全军覆没,只剩下纪达一人单骑遁走。】

  【开阳元年十一月,大同节度使王槐夺据大宁府,将大宁府的节度使杀死,理由是大宁节度使吕卓私通密合马溯安,想要一起反叛朝廷,而他则是先发制人,提前平定了吕卓可能会掀起的谋乱。】

  【开阳元年十二月,开阳帝极为痛恨王槐的做法,可是又不得不要求王槐立刻率军去截住马溯安的军队。】

  【开阳二年一月,而这一次,王槐确实出兵和马溯安交手了,但是王槐并没有搭救长安的意思,反而是带着大军直接攻往了范阳,试图借此来缓解长安的危局。】

  【一方面,王槐这样行事,的的确确没有抗命,这也是在帮助大周王朝缓解前线的困难,另一方面,王槐打下了范阳,他在北方的势力又将进一步得以扩张。】

  【但王槐之心,路人皆知,他无疑是将朝廷的安危置之身外,而自己却能最大化地取得利益。】

  【开阳二年二月,马溯安没有退路可言,他知道自己回到范阳反而必死无疑,这倒是激起了他血性的一面,在没有粮食补给的情况下,马溯安告诉自己的部将,只要打下长安,就能有粮有钱有女人,立刻引发了将士们背水一战的欲望,士气高涨。】

  【同月,长期没有经历战事的北府军面对马溯安的部队不堪一击,马溯安仅仅以两万的兵力就攻破了尚有五万北府军镇守的长安,他入京之后夺取朝权,当场诛杀了王氏一族,并将太后王从徽用一杯鸩酒毒杀。】

  【开阳二年三月,王槐听闻此事,痛哭流涕,寻求李瑾联盟,一起将占据长安的马溯安攻打下来。】

  【而马溯安本就没有什么政治远见,仅凭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做事,知晓王槐的打算,又想到了早年在长安做质子而被朝廷杀死的长子马巍,他性情在焦虑不安之中愈发暴怒。】

  【同时放任部众肆意处决长安之中的世家大族,并直接弑杀了开阳帝楚世煦。】

  【旋即,他意识到自己既然已经弑君了,一不做二不休,岂能容忍其他皇室在这长安之中,旋即又将长安之中的周室宗亲全部杀了一个干净,就连那些朝中大臣也难以幸免。】

  【史书称此事为——‘长安之乱’,马溯安是以一己之力,将整个大周宗室和长安之内的门阀屠戮殆尽,其血腥的手段,将大多数长安有名望的大族都以夷族的形式屠杀。】

  【开阳二年四月,冷静下来的马溯安立即向凉州请求同盟,可是桓节拒绝了马溯安的请求,并认为自己是‘大周之臣’,誓要讨伐你这篡权背主之徒。】

  【开阳二年五月,马溯安在长安自立,国号为燕,仅仅立国一月的时间,桓节、李瑾、王槐就一同出兵攻伐。】

  【开阳二年六月,马溯安兵败身死,长安落在了最先破城的李瑾手上,而王槐见到李瑾取得首功,也没有丝毫的嫉妒,只是立刻命麾下的军队进攻晋阳。】

  【前有马溯安一手操刀的长安之乱,后有王李之争,前后不断爆发的战事,让大周王朝的人口一时之间锐减。】

首节 上一节 56/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