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丁1——70章部分不恰当的用词已经修正。(当时只考虑到加强李凤宁的强势性格,习惯性玩梗,导致观感内容有所偏差,与设定的初始背景产生了冲突,故此修正了部分不恰当的内容。)
第77章 怀复社稷之虑,有高祖之风
【王守义使用了虚张声势,他自称统帅百万大军要侵袭直取荆州,你原先就显得不太平稳的根基立刻是受到了严重的压迫。】
【你所在的阵营内,全部官吏的士气下滑。】
【王守义的谋士周徹使用了攻心之策,荆州各地官员对你的亲密度下滑了,不少人已经开始思考该如何为自己寻找退路。】
【开阳二年十二月,一个寒门出身的士子文俞却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他不仅没有选择投靠更为倚重寒门的起义军,而是来到了鄱阳决定为你效力。】
【战事在即的时候,忽然有人上门投靠,荆州大多数的官吏都劝说你应当小心防范。】
【而你却不假思索地开口道:“若是因为无缘无故的怀疑而失去了真正的人才,那今后还有人愿意出仕于我吗?”】
【文俞大感意外,他幼年家贫如洗,为了养家糊口,年纪轻轻的文俞便以贩卖畚箕为业,为松江县人士。】
【可因为家道中落的缘故,文俞不得不一边事农,一边手不释卷,刻苦地去学习,故此少年就立下志向,要匡正天下不正之风,以全所想。】
【从大周王朝崩塌再到四处乱战,文俞是一切的亲历者,所以他对当时在松江县清查官吏腐败,土地投献一案的楚世昭存有好感,尤其是后来得知了《治安疏》的原文,更是对楚世昭因故而逝大感惋惜。】
【听说了楚世昭在江陵出现,文俞本以为是有人弄虚作假,便打算过来看看。】
【数年来,文俞,常年静观风云变幻,又是从底层爬起,精通人情世故又通晓兵法。】
【其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怀大志,气度非凡。】
【所以,很早文俞就看出来王守义刚愎自用,只愿意听信周徹一人之语,如今大局之势,不尽早拿下应天府,取得前朝旧都南京以作后方,反而舍大取小进犯荆州,此为少智。】
【而楚世昭兵少将寡,身处于困顿难行之地,此时投顺,势必委以重任。】
【看到力排众议的楚世昭,文俞顿感‘如逢明主’,愿竭力相助,以匡心中本有志向。】
【开阳三年一月,开阳帝被叛将马溯安所弑后,北方的战乱愈演愈烈,政局瞬息万变。】
【在北方地盘最大的王槐不久之后,割据称王,以范阳为根据地四处征伐。】
【大周皇室被马溯安屠戮殆尽后,国家早已名存实亡,以至于关中等地各族豪强纷纷割据。】
【北方称王称帝者比比皆是。】
【唯有李瑾和桓节在北方依旧以‘大周之臣’自称,其中李瑾率部并向自认燕王的王槐发起了讨伐之战。】
【同月,文俞出使来到了南阳。】
【自开阳帝命令卢恩、杨方率领中府军讨伐起义军以来,在长安被马溯安打下以后,大多贵族都被马溯安杀死,而卢恩的范阳卢氏更是被自己的门生故吏马溯安夷族,只有自己的儿子卢毅逃了出来。】
【至此以后,卢恩一蹶不振,在开封府借酒消愁,最终死于郁郁寡欢之中。】
【而卢毅继承了卢恩遗留下来的部分军权,在开封府驻扎,杨方则是在南阳把守,两者为了争抢中府军的兵权久不和睦。】
【文俞,身穿麻布短衣,径投杨方的大营求见。】
【杨方面对这位自称是晋王楚世昭派遣而来的使者,有些好奇,又想要看看他的本事,于是请文俞谈谈对时局的看法,文俞面露笑容在大庭广众之中,一面轻摇浮扇,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
【杨方见此情景,心下反而悲切万分,如今他宛如丧家之犬,明明是被调遣出去平定起义军,却因为权力纷争,为图自保而屯田于南阳。】
【既要怕起义军打过来,又要怕卢恩的儿子卢毅借机除掉他,以进一步掌控整个河南和中府军。】
【现在左右为难的境地,谈何功业!又谈何光复祖宗门楣!】
【“我本奉天子之命,统率三万精兵举大义讨伐那些造反的逆贼,为朝廷和百姓除害,现如今于我有恩的先主驾崩宾天,后主又被叛臣所弑,而先祖是开国之将帅,祖坟被那马贼刨开所掘,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报,有仇不能血,有功不能立,这是什么缘故呢?”杨方哀切叹道。】
【文俞快步上前,他踱步片刻,拉住杨方的手,直言不讳地答道:“您不远千里,南下讨贼,这是忠君之事,如今受困于此地,足以证明将军拳拳报国之心,如若不思国家安危,与那卢毅、马溯安又有何异?此正是将军忠于国家,这才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地。”】
【“如今天下多动荡,晋王礼贤下士,怀复社稷之虑,有高祖之风,我此行而来,就是想求将军之力,以挽山河之倾颓。”文俞面露真诚之色道。】
【“若想光复先祖荣耀,蹉跎于此,必有错机,卢毅贪图小利而忘大义,如今晋王雄踞荆州以抗叛军,兵少将寡,将军此行,便如雪中送炭,光复门楣,并非妄言。”文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道:“与卢毅斗,将军就是割据河南一地,也是叛臣,史书上也不会记得将军祖上是何方名将,也只会记得你是这乱世之中的贼臣。”】
【“而将军眼下匡扶周室,先祖是大周的开国上将军,自己若是再助殿下一臂之力,这岂不成天下美谈?!”】
【文俞双手一摊,凝视杨方。】
【而杨方望向文俞,神色恍惚。】
【“我本是华亭一小吏,此正逢机遇,获晋王重托,将军难道您不想有所作为吗——”文俞继续说道。】
【“将军——”】
【“大丈夫,当举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杨方深吸一口气,“我这些年来,日夜操练士卒,在南阳招募兵士,以图自保,相抗于卢毅这样的小人。”】
【“现在看来,真是蹉跎度日。”】
【“大人,我杨方本为周臣,过去是,现在也是,而大周怎能有畏死而不战的将军。”】
【“请大人尽管吩咐晋王所托,我杨方愿为周室赴汤蹈火,不惜此身。”】
【开阳三年一月十九日,文俞说动了杨方,于是当夜,南阳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兵变。】
【史称——‘南阳之变’。】
【当夜,杨方高举‘周’旗,着先祖之铠甲,向所有中府军的将士们发动了一场兵变,他将所有不同名字的旗帜通通烧毁,易帜为‘周’旗,在文俞的带领下,杨方劝说了中府军内的将领们,他们大多思周亲切,却有家不能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乱局而滞留在了南阳一带。】
【开阳三年一月二十日,卢毅被杀,杨方亲率四万中府军,宣布愿意投效晋王,以报国恩,不久之后,杨方决定自南阳一侧,朝着起义军的另一侧发动攻势。】
【开阳三年一月二十一日,知道南阳发生兵变,杨方亲率中府军要为大周奋战消息的王守义意识到自己不能继续拖沓下去,下令围攻鄱阳,而这一次,他要在杨方来援之前,一举攻破楚世昭。】
【如此凶猛的攻势下来,荆州人心思变,哪怕是楚世昭的威望也阻拦不了即将陷入崩溃的军心。】
【楚世昭看到这种情况便对大家说:“眼下我军兵粮缺,王守义更是要为了强攻而力求速战,要是我们落荒而逃,那就是一泻千里,成为被追杀的待宰羔羊。”】
【“如能集中力量抗击敌人,还有取胜的可能。”】
【“但是现在直接撤退,各自分兵回去,那么在被追杀的情况下势必都不能保全。”】
【“而杨方将军为了救下我等,已经在竭力攻打,可路途遥远,难以攻城拔寨得手的情况下,也无力挽救我们。”】
【“一旦鄱阳失守,不出一天,以王守义的残暴手段,无疑是要一路追杀,使得整个荆州生灵涂炭,现在我们守的是第一线,只要顶住了,就必有援救。”】
【“如果我们不同心协力,存亡与共,同立功业,反而贪生怕死,只想不断后撤,那能守得住我们的妻儿、土地和地位吗?”】
【在楚世昭的鼓舞和分析下,鄱阳的士气得以提升回转,双方陷入了一场激烈的鏖战之中。】
第78章 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
这场仗。
很难打。
楚世昭是能看到详细的数值数据。
当年他能带着两千玄甲骑大破王守义的十万带甲之士。
第一是玄甲骑的数值面板足够高。
那是李世民手中的王牌骑兵,乃至于是整个初唐的王牌之师。
第二是王守义的这支军队长途跋涉而来,跨过天险来强行对抗。
第三是骑兵对步兵是有绝对优势的,想跑就能跑,想退就能退,何况是这种精锐骑兵,只要第一轮的冲杀,打破了对方的胆,造成士气上的溃败,劝退对方是很容易的。
事实上,那次楚世昭取得的效果,也是劝退王守义。
并没有做到全歼对方的部队。
看情况不对,王守义是没有继续硬着头皮打了下去。
这一次楚世昭所面对的困难就太明显了,荆州的归附只是几个月的时间,楚世昭完全没有时间运营,更别说能练出什么兵士来。
镇守荆州的,都是一些老兵带着大量的新兵。
一旦遇到大败,就是全线溃败,楚世昭所说的一泻千里完全不是虚言,只要鄱阳这个口子被打开了,差不多就是被王守义平推的局势。
所以,楚世昭的应对除了自己要固守,还要外援,可是他前后左右找了一圈,唯一有可能提供帮助的,只有当年有过一面之缘的杨方。
汉将军始于韩信,终于姜维。
楚世昭不知道杨方能不能像他先祖那样硬气一次,但是所有选项里,唯一一个可能会被点亮的,就是南阳的杨方,而且距离战场最近,最有可能给楚世昭提供帮助。
于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楚世昭直接让文俞去找杨方,不求杨方能直接效力于自己,但是至少看看文俞能不能说服杨方为自己提供帮助。
南阳事变,是给楚世昭看到了一丝胜利的希望。
把所有自己能做的,该做的,至少是正确的选项都做了,之后,就看上天能不能眷顾自己。
这是大周的命数。
要是挺不住,那就说明命数已绝。
【开阳三年二月,杨方趁着王守义兵力空虚之际,一路高歌猛进,但是鄱阳的战局极为恶劣,王守义为了显示其作战威力,为了瓦解守军的心理防线,他调遣军队,把鄱阳包围十层以上,设置了一百多座军营,军旗遍野,锣鼓之声于数十里之外都可以听到。】
【王守义命人挖地道,使用冲车和棚车攻城,集中了所有可以用上的攻城器械,比如机弩朝着城内疯狂射击,其箭矢像雨水倾泄。】
【城中的军民几乎不能外出行动,就连出门打水也要头顶门板,以防中箭。】
【短短的七天时间内,城里城外就堆积了漫山遍野的尸体,但是楚世昭依旧没有放弃希望,在守城兵力从两万打到仅剩五千,他仍旧咬牙坚持。】
【开阳三年二月十二日,夜,鄱阳的城外出现了一些不明所以的幽暗之火,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倾盆暴雨,雷鸣声作响,这让王守义的大军无法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继续战斗。】
【开阳三年二月十三日,荆州其他地方的兵马陆陆续续赶到鄱阳来驰援楚世昭的战斗。】
【楚世昭咬着牙,带领自己所剩不多的兵马出城迎接这些驰援他的小股部队,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动摇王守义的军心,他对外宣称杨方的部队马上就要过来了,现在正是内外夹击的时候。】
【在楚世昭泰然自若,近乎于一幅‘我必胜之’的表现下,鄱阳内的守军和那些荆州来援的部队立刻士气高涨,更加坚决守城,并随时准备出城歼敌,以为自己胜利在即。】
【反观王守义围攻的部队看到楚世昭的英勇表现,个个心情沮丧,士气低落。】
【开阳三年二月十五日,董费进献谏言,认为义军继续在这里耗下去,就是在平白消耗力量,不如整顿一下,退回自己的地盘,将南京打下再说。】
【王守义屡屡受挫,在兵力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能打下鄱阳,又因为极端的恶劣天气,不得不休战一天,给了对方足够的时间用以拖延,面对董费这样不断说着丧气话的谋臣,王守义将其关押了起来,不再见他。】
【开阳三年二月十六日,董费的弟弟董奉听到此事,怒不可遏,他们为义军出谋划策,判断局势,却能因为一言不合,就能收押起来,这样的做法,何尝不是一种背叛。】
【董奉久闻楚世昭的大名,也意识到现在两军处于最为胶着,是极难以分出胜负的时刻。】
【在煎熬之际,董奉咬了咬牙,决定冒险一试。】
【开阳三年二月十七日,董奉投奔了楚世昭,并且指出了王守义这支义军的粮仓所在的位置。】
【很多人顾虑这是王守义使出来的计谋,想要诱骗楚世昭兵行险招,以至于瓮中捉鳖。】
【楚世昭同样难以做出正确的决定,他认为王守义的进攻应该很快就要撑不住了,即将要撤退,可是王守义偏偏没有撤退,反而一直耗在这里,让楚世昭难以捉摸。】
【董奉此人,不知是何出身,楚世昭又和对方没有交情,这怎么能去轻信对方的言辞,而不去防备其中存有的疑虑之处。】
【在董奉不断地劝说下,楚世昭在营帐之中不断地走来走去,最终亮出自己的宝剑道:“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死守此地,确能守住,可是,若是能将这些人尽数留在这里,则南方可定也。”】
【楚世昭英挺的眉目望向对方,似乎还在考虑对方的言行可信与否。】
【董奉本就是因为愤愤不平这才投奔而来,可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也意识到自己此行此举是有多么的仓促和鲁莽,不知该如何取信于楚世昭。】
【正想开口说话,楚世昭却哈哈大笑道:“诸公,我们大事已成大事已成!”】
【“原先,只有我荆州暗投义军者无数也,而今,已有义军投我世昭者。”】
【“这不正意味着贼寇已显败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