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楚世昭也有谋夺天下的想法,提前让凉州军入主长安,可这很不符合逻辑。
因为楚世昭在南方,就算是凉州军帮他谋夺了天下,他人也过不来,也没办法来到长安。
所以,这一桩事情对于东宫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毕竟这是最最最不可能的情况出现了,在楚世昭身在南方的情况下,他既没办法调度边军,也没有任何理由调度边军的情况下,凉州军的人脱离了他们自身驻扎的地区,在没有朝廷的调度,这样来到长安的范围。
哪怕这支凉州军是来救驾的,也是一道死罪。
无论谁赢了,凉州军这样的行为,就是在僭越皇权,这是公然挑衅皇室,他们大周的江山社稷。
现在一来,长安的局势彻底乱掉了。
以他自身为首的东宫班子,其实在长安有影响力的人,尚且不足三分之一,只是在楚世煦引导起来的混乱下,短期内取得了声势,他料想的就是范阳的边军入长安,快刀斩乱麻,将局势给定下来。
要是楚世煦继续这样下去,不能彻底控制长安,让自己的父皇有了反应的空间,那就是真正的死局,真正没有机会的死局。
而在皇城之中永晋帝,身旁已经布满了武德司的卫士,以窦戾为首的官兵,正在把守整个皇城的要道。
郭谦率领着长安内为数不多的武德司卫士策应三军主账中的皇甫坚,打算让老将军号令旧部,组织起讨伐叛军的队伍。
皇甫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搞清楚外头的情况,他第一手收到的消息是东宫那边的人带来的消息。
说是天子驾崩了,楚世煦要接天子的位置。
楚世煦命他整理军队,随时听候差遣,等到长安风波平定,就册封他为上将军。
皇甫坚在凉州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可不少,这样欲盖弥彰的手法可瞒不了他,他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此事存有的蹊跷,完全不敢接过楚世煦的命令。
开什么玩笑。
永晋帝驾崩了。
没有传位的诏令?
他哪怕是一个武夫,那也知道天子宾天是要走很多手程序的,群臣都没有任何迹象,而永晋帝好好的,突然就死掉了,让他东宫接位,那么仓促的表露,只让皇甫坚认定其中必有问题。
他谢绝走出营帐,让亲卫把守要道,就是看出了其中的凶险和诡谲之处,不愿意踩入陷阱之中。
直到郭谦带着永晋帝的圣旨过来,皇甫坚方才知道这是东宫干了一件捅破天的事情。
他在逼宫,带着士族的刀向着他父皇的脑袋砍。
皇甫坚更清楚的是,他现在随时的一举一动对朝堂的影响有多大,他要是跟着楚世煦干了,现在朝堂就应当是易主的时候。
但是,这事儿,皇甫坚办不了。
他凉州出身的豪强,世世代代都遭到关中大族的冷眼,不知道多少年来,关中士族都视凉州人为蛮夷,觉得他们的忠诚和操守并不可靠。
如今真的跟楚世煦干了,纵使得了荣华富贵又如何?
皇甫坚要的是改善凉州人在长安等地的地位,他不想再看到凉州的士人和将士们再受到关中人的鄙夷。
这种委屈,他吃过。
所以皇甫坚不想再让他之后的凉州儿郎们再去吃这样的苦头,吃这样的委屈。
“忠君之事,乃是为臣本分。”皇甫坚在确认了这道圣旨上的公文。
也知道郭谦是永晋帝的亲信。
确保了这道圣旨没有丝毫的问题后,他大抵是清楚了长安的局势,立刻是令亲卫去调度在三府军内随时听候命令的凉州军。
然而楚世煦身后的士族已经做到了这一步,显然不会蠢到让皇甫坚形成有效的指挥,真的把东宫的声势给压回去。
在没有办法获得皇甫坚的担保和效忠后,士族们早就让那些可以动用的人手,提前包围三府军之中正在休整,不知道情况的凉州军。
他们告知凉州军的将士,东宫和皇甫将军有一场宴会,要宴请诸位将士,让他们放下武器,在营帐集合。
同时暗中置办了人手,在凉州军这些将士还有些晕晕乎乎,不知道外界动向的时候,直接在营帐外的高台放箭射杀这些凉州将士。
真要让这些凉州军拿起武器,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他们的确不是对手。
但是施些计谋,骗这些人放下武器,再利用优势地形坑杀他们,还是极容易的。
楚世煦是很需要这股力量,可假设这股力量拦住了他的前行之路,必要的时候,该消除的还是要消除。
前脚皇甫坚没有回音,后脚东宫党的人就直接将皇甫坚可以调度的旧部大数坑杀。
局势乱到这种情况。
胜负真的很重要。
输家是要夷九族的。
跟着楚世煦干的那些大族,那些东宫党明显知道自己的事情已经做过火了,现在想要回头很困难,那就彻底做绝。
这些凉州军的将士怎么都没有想到,他们千里迢迢援助长安,没有死在匈奴人的手上,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上。
当皇甫坚得知消息的时候,整个人的脸色都变得血红起来,要知道这些凉州军,是皇甫坚正儿八经自己带出来的队伍。
为了向朝廷献上忠诚,他告诉了手下的将士,如果朝廷的上官对他们有什么吩咐,就尽量当成他的命令去做。
结果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句话,葬送了他手下的数千精兵,只剩下五百不到的亲卫还在皇甫坚的左右。
皇甫坚咬牙切齿,他牵着自己的战马,高喝一声道:“诸位将士,东宫谋逆,杀我手足,如今陛下有令,命我除叛。”
“所行之处,凡有所挡,格杀勿论。”
他管你什么东宫不东宫,他现在只想为自己那些儿郎复仇。
既然陛下要他除叛,那他直接杀了这谋权篡位的东宫太子不就好了!
而在长安之外。
桓奕仅仅带着一百多余的骑兵朝着长安奔袭而来。
对于这次贸然的出动,桓节是坚决反对的,因为桓节非常质疑桓奕是从何而知东宫要谋反这件事情。
这样脱离管辖区,在没有长安调度的情况下前往长安,这不就是要和长安对着干吗?
要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仅凭这个行为,就会定下谋反的死罪。
但是桓奕在这个时候,也只能拼了。
无论怎么样,这都事关晋王的大业,要是让东宫得逞,那么局势对于楚世昭而言,那就极其不利了。
桓奕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力去说服她的二兄桓节,但是,她竭尽全力还是借到了一百多位桓家的精锐骑兵。
到时候,长安倘若真的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桓奕就能借口说是百余骑兵追杀羌人的贼寇土匪,一路深追,迷路到了长安。
随时可以折返。
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大事,这百余骑兵还是能干些事情的,比如说,桓奕直接进长安宰了东宫的楚世煦,甚至顺手宰了楚世昭的那几个兄长,只留下楚世昭一人那都行。
而且桓奕相信,假设真的发生了什么局势之外的情况,楚世昭也一定能保她。
这种信任,是在模拟推演里铸造的。
绝不辜负。
第176章 恒家军果真勇猛
桓奕带着一百骑兵,策马奔腾。
她一路担忧不已,一刻不停歇的赶路,内心更是焦灼不安。
终于,长安城遥遥在望。
已经快要逼近了。
桓奕一路也在观察,长安城周围的一些异动。
毕竟,若是京城有所动乱,这周围也会有一些变化。
楚世煦不是个思虑周全的人,也不是个细心的人。
就算是再细心的人,也不可能将谋反做的天衣无缝。
若是长安城真的有所变动,从沿途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来的。
就在这时,前面快马奔来一人,速度之快,桓奕不得不勒住缰绳,一个急刹停下。
马蹄在地上划出,扬起的灰尘迷了桓奕的眼,她也顾不上这些。
“报——前方发现东宫斥候!”
这人正是自己派出的一名斥候,前去打探消息的。
这时候他飞马而来,在桓奕面前勒住战马,抱拳急报。
说前方发现了东宫斥候。
果然,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东宫那边还真要谋反啊。
楚世煦果然野心昭然。
桓奕一早就料到,这楚世煦一定会趁着四殿下不在长安的时候行动。
果不其然啊。
这才多久,他就按耐不住了。
“可探得他们有多少人?带队将领又是何人?”
楚世煦这一次叛乱不是临时起意。
显然,他是早有预谋。
或者可以说,是在楚世昭离开皇城的时候,就开始谋划一切了。
甚至比这还要早。
现在这长安城内的情况不明,桓奕自然不敢贸然出手。
东宫的人不会贸然出现。
定然是已经知道自己带着人逼近长安,这才派人半路截断。
“这……我等现在该如何?”
“怕甚?实在不行,我们就直接冲杀过去!与那些叛党不死不休!”
不等桓奕做出决策,手下的人已经吵吵起来。
都是铁血汉子,一听东宫的人出现,一个个热血沸腾,撸起袖子就要和对方死拼。
“莫要冲动,都冷静!”
桓奕眉头紧皱,思索起来。
他们现在距离长安城还有四五十里地,东宫那边就探到自己的行踪,显然楚世煦的眼线已经覆盖长安城周边。
也就是说,一切外援的到来,楚世煦都会提前得知,并且做出应对之策。
相当于,敌在暗我在明。
这对于桓奕来说,是很不利的。
不过,这也正说明,楚世煦那边已经开始行动了,皇城可能已经沦陷,甚至于……永晋帝也可能落入楚世煦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