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94节

  首艺做完,再做春秋本经题,这也是考场窍门。

  几千考生,就算有主考,副主考,各房考官,读卷官,阅读量也是极大。

  所以从读卷官开始,一般是先看四书首篇,这一篇一定要用最好的状态来写。

  然后看本经首篇,这一篇第二重要。

  其余几篇,守成即可,首艺和本经两篇做的好,其余的只要不失格,不出错,基本上就没有大问题了。

  就算是第二场和第三场,虽然要考,但无关紧要……

  范进运笔如飞,几乎一字不停,午时的时候已经写完首篇和本经第一篇。

  这时可以搓搓手脚,出号房活动一下,准备午餐了。

  号巷中也有几人出来,大家都是一样。

  范进的身体素质非常人能比,但一般的南方举子,在这样倒春寒的天气里,早就冻的缩手缩脚,出来之后,不停的跳跃走动,身体暖和起来之后才好一些。

  号军已经帮着把炭火点燃,热菜热饭,各个号房之外,都是饭菜飘香。

  这时礼部赐的饭菜也端了来,基本上无人去享用。

  冷掉的红烧肉加一碗夹生的米饭,没准还有沙砾石子,毕竟大家都是举人了,没必要冒着闹肚子的风险享受这皇上的恩德。

  范进也是把肉和饭给了号军,洪武年间卫所兵待遇还行,但也不是能经常吃肉,号军接了肉,饭也不要,脸色神色相当欢喜。

  用了午饭后继续做文,到下午太阳开始西斜时全部做完。

  就算是范进也是有些疲惫,但还没有完事,得誊写到正式的答卷上。

  先在卷首上写上姓名,年甲,籍贯,三代,本经,然后在抄录时,注意检查有无违式,抄录过程用了近一个时辰,完事时,已经日影西斜,暮色深沉了。

  还好,不必点蜡烛挑灯夜战。

  交卷之后先出龙门,在外等候魏文谦等人。

  这时小摊贩很多,就在贡院街上摆摊,不是每个考生都准备周全,范进是炉子炭火和吃食齐全,出来后还是饥肠辘辘,那些只带着干粮点心进内的,出场后怕是饿的前后贴后背了。

  “扁食,羊肉大葱馅的。”

  “烧饼,刚出炉,还热呼的。”

  “驴肉,香喷喷的驴肉!”

  “热腾腾的鸭血粉丝汤,老爷要来一碗否?”

  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喊着,挑着挑子,加一张或两张小桌,配上板凳,虽然简陋,但食物的香气诱人啊。

  好不容易等同行诸人先后出来,天已经黑透了。

  众人神色都是疲惫中带着释然。

  虽然还有殿试,但没有人当一回事,只要不犯忌不在大殿辱骂皇帝,过了会试后殿试就是走过场了。

  读书十余年,甚至二十余年,考试多次,终于走到了终点。

  所有人没有别的希望,就是希望这一次是最后一次,不想再折腾了。

  所以很多举人,考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就真的不想再考了。

  那些能考十次八次的,真是意志格外坚定,大牛人啊。

  众人都是饥肠辘辘,选了一个鸭血粉丝的摊子,每人一碗鸭血粉丝汤,汤稠而清白,有鸭血,鸭肠,鸭肝,和后世相似,粉丝之上,覆以小葱,汤白葱青,一看就叫人食指大动。

  加上叫了烫饼,卷着猪头肉,夹着大葱吃,虽然南人不擅这样的吃法,但吃起来也是感觉格外的香甜,只有李仲芳和符铭几个连连摇头,表示消受不了那大葱的味道……

  众人回得客栈,都是躺下如猪,瞬间就是睡死过去。

  隔一天,再考第二场,然后再隔一天,考第三场。

  三场毕,士子们如脱皮换骨,疲惫不堪。

  但场中的忙碌才刚刚开始。

  主考,副主考,诸房考官,加上读卷官有好几百人。

  还有过千杂役,几千号军,加上五千多人的誊录生和对读生,誊录生把卷子抄写好,弥封官负责弥封试卷,然后交到对读生所那边,对读生把原卷和抄卷对读,要保证一字不错不漏,最后才把抄好的卷子送到内帘给读卷官初读……

  考生的原卷,则送入归档,等出榜后才折封核对,供礼部复查...

  范进的卷子,在读卷官那里直接就荐了上去。

  然后房师再阅,仍是毫无瑕疵,再荐到主考处。

  到了这个时候,黜落的机率就小的很多了。

  刘三吾今年已经八十五岁,精力还是相当不错,在当时来说简直是神奇……此次为主考官,对这位五品翰林学士也是次好机会,可以广收门生,增加自己的官场人脉。便是自己老了无所作为,也会遗泽后人……

  阅卷时这位老儒也是相当认真,一字不漏,精心细读。

  看完范进卷子,刘三吾内心大为激赏,但也并没有直接决断,而是慢慢再看其余荐上来的卷子,和副主考白信滔一一加圈,待到最后,众人商量后乃有决断,于是决意定榜上奏。

  ……

  考官们忙的不可开交时,举子们就是最轻松的一群人了。

  考试已毕,又没出榜,除非是考场里没有完卷,或是事后发现自己忘了避讳,已经铁定落榜失意的人,大半举子处于考完的轻松和期待感最充足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人是很难定下心来,刚考4.6完,又没落榜,谁有心情看书写文章?

  至于考虑为官,又没铁定中榜,何必着急?

  于是三五好友,或是成群结队,在京城之中四处游历。

  后来法度松驰,就成了成群结队在秦淮河畔追欢买笑。

  南京城的烟花业,可以说就是早年的会试举子,后来的乡试相公们给硬生生捧起来,而且兴盛了好几百年。

  现在秦淮河畔也有河房船妓,但现在举子们可不敢犯忌,于是多以纵酒为乐。

  范进不喜欢这些调调,索性就是在城里逛古董店,书店,每日都捧着大捧的书籍回客房。

  这日刚回,魏文谦等人便迎上来,众人笑道:“文进,我等不如出城游玩一番,钟山钟灵毓秀,风景颇佳,何必困守城中。”。

第一百二十五 射猎惊变

  “甚好甚好。”范进喜道:“小弟也正有些烦腻,春游踏青,正合其时啊。”

  范进对众人的这个提议,相当赞同。

  此时的钟山没有多少人造景点,中山陵和天文台什么的当然不存在。

  西边的孝陵已经动工完成,修筑了十余年之久,算是朱元璋在世时大明最大的工程之一。

  可以远观一二,看看崭新的孝陵。

  众人兴头都不小,计较定了,看看天色尚早,便决意立刻出发。

  在城中找了个骡马行,雇了二十来匹马和骡子。

  举子们骑马,随员伴当们骑骡子。

  这几天天气不错,春日晴好,不是很冷,叫南蛮们大感舒服。

  潘帱年纪小,动了思乡之念,叹息着道:“不中进士也好,能赶紧回家。”

  “中了进士也能请假半年,再回来观政就好了。”

  朱元璋其实对科举取士并不赞同,因为老朱是个务实的人,科举出身的官员,上手办事学政务太慢了。

  所以洪武年间科举陆续断了十来年,改用举荐制。

  这一期主考刘三吾就是荐上来的人才。

  12但举荐人才良莠不齐,一样有很多问题,最大的毛病就是裙带关系。

  一举十,十荐百,老朱有手腕震的住,子孙后代怎么办?

  某个大佬当朝几十年,能把满朝官员都荐成自己人。

  这不是太阿倒持了?

  老朱醒悟过来之后,迅速悔改,决心还是以科举取士,但给新科进士观政学习期。

  这也是大明官员最舒服的时候。

  此后就是王命在身,一年休假的日子相当有限,朱元璋是苦出身,不喜欢惯着任何人。

  老朱的大明律,也是官员不分,连官在内一律算是“民”,大诰里更是把官员管的服服帖帖,各种酷刑对着不听话的官员。

  所以众人连连点头,对范进的这个说法相当赞同。

  此后弄不好分到四川陕西甘肃或是塞北当官,想回家可能得等父母逝世丁忧,娶了妻生了孩子的也是多年不得见面,当官当成孤家寡人。

  春风拂面,并不酷烈,相反感觉舒服怡人。

  众人从清凉门出内城,城外也是一样的繁荣热闹,且是干净整治。

  因为这个时代大明律执行的相当严格,比如开自家墙洞排污,倾倒垃圾,打四十板,还要罚款。

  官府要负责清理疏浚,在京城,这事归锦衣卫来管。

  没错,京师环境卫生由锦衣卫负责。

  在万历之前游历中国的传教士,无不惊叹大明城市的干净整洁。

  同时代的欧洲还是遍地粪便,巴黎市民就是当街解决个人卫生,伦敦也好不到哪去。

  而万历之后,纲纪废驰,大明的城市也是脏污的厉害,到了清朝就更别提了。

  人家在进步,你却在退步。

  城外山麓成片,钟山绵延六七十里,此时很少人工雕琢,山林里还遍布野兽,近城池地方有一些村落和小集镇,风光景致怡人,确实是踏青游玩的好地方。

  草地,野花,从林,范进等人策马沿着山道游玩,范进也是观察着山麓情形。

  嗯,那边是天文台。

  那边是中山陵。

  记得那个位置有个桥,那边是停车场。

  对了,那边有个小超市,记得那年夏天来游玩,和几个朋友一人一支冰棍,坐在桥边树荫下吹牛。

  哎,俱往矣。

  西边是孝陵所在,再往南是梅花山。

  都是风景绝佳之所,春光又好,众人兴致很高。

  到了一个近山村落,潘帱少年心性,找了几个猎户,领众人深入打猎,想着要打几只野鸡,野兔之类,开剥了吃野味尝鲜。

  众人自是答应,范进无可不可,哎,同行都是广东人啊,对野味相当执着,还好他们这时候还不吃福建人。

  众人下马步行,在密林中穿梭,众举人都是习过骑射的,射猎还真的不在话下。

  没过多久射了一堆猎物不提,还打死了一条大蟒蛇,小孩手臂粗,五六米长,看着骇人的很。

  魏文谦和潘帱几个却很欢喜,都说回去开剥了煮蛇羹吃……原来众人都好这一口,鸡肉味,嘎嘣脆。

  范进只能表示无语。

首节 上一节 94/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