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98节

  如朵朵白云堆积起来,这是刚摘下来的棉花?

  慧静上前,有些不安的道:“是寺里佃农堆放在这里的,实在是有污老爷清目,太失礼了。”

  寺庙中常有贵人过来谈禅喝茶,所以象稻谷棉花这一类是要收到僻静处,象这样堆放在禅房门前,有身份的确实会不满,原本清淡雅兴怕是要一扫而空。

  “现在已经收棉花了吗?”

  “是啊,老爷,”慧静见范进有些好奇和感兴趣的样子,也是松了口气,赶紧答道:“也就是刚收,还没有去掉棉籽哩。”

  这个范进也是知道的.......

  棉花刚收下来这种状态叫籽棉,去掉棉籽之后的纯棉花叫皮棉。

  三百斤籽棉出百斤皮棉,两者的价格是大为不同,不光是算折耗的斤重,还得算上去籽的人工钱。

  棉花收获,先去壳脱籽,然后才能纺织成棉。

  一匹最便宜的夏布是一贯钱不到,最便宜的冬棉布就是两贯钱,无它,就是看用棉花多少。

  然后根据纺织的时间,用料,花式模样来定价,明万历年间有棉布价格,从最便宜的一两到最贵的二三十两一匹,用料,作工,染色,根据不同的棉布,价格也是不等。

  慧静道歉,范进却是对这棉花兴趣不小。

  后世广东是没有种棉花,或者是说没有区域种植棉花。

  因为优质的棉花需要充足日照,气温暖和,日晒充足,然后昼夜温差大,少雨水,气温较干旱。

  广东除了气温合格之外,其余的条件可以说全部不合格。

  但在明初时,广东也是大规模的棉花种植区,这个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因为后世棉花基本上就是在西域地区种植,那里气候条件更适合。

  但在前元时,就是在江南一带,还有广东,广西等地设立产棉花,大力推广4.0棉花种植。

  可能蒙元统治者感觉,这种东西原本就是南人弄出来的,就叫南人负责比较适合。

  在前元时,广东这里还有木棉提举司,每年定的额度是在两广要收取十万匹左右的棉花份额。

  这就不少了。

  一匹布,如果是薄夏布得二十斤重,得六十斤籽棉脱棉而得,光是夏布,广东这里交五万匹来算,一年得收获籽棉三百万斤。

  这个数字肯定是远远不止,估计元末明初时,广东棉花种植收获产量得在五百万斤左右。

  听着是不少,但广东此时最少有一千五百万左右的人口,这点产量每人平均才三两多,够干吗使的?做条裤子都不够!。

第三百零五 范进的思维盲区

  此时的广东的棉花是亚洲棉,不是后来陆续传进来的异域棉种。

  棉花颗粒较小,出棉率较低。

  也可能是气候不太适合,所以棉花总体是较为干瘪,颜色也是有些发黄,不象是后世棉种,又大又白,出棉率要比现在高的多。

  一亩产量,估计也就二三百斤左右,和后世四五百斤甚至更高的产量是没得比。

  虽然品相和产量都差强人意,但对范进来说,这是相当可喜可贺的发现。

  这时候他才察觉了自己的思维盲区。

  自己居然把棉花给忘了!

  唐宋之际的民间开始种植棉花,南宋到元开始推广。

  到明朝才确定了棉花的地位,开始广泛种植。

  有了棉布,因为其材质舒服,保暖性强,直接就是把穿了千年以上的亚麻衣衫给淘汰掉了。

  只有实在穷困潦倒的赤贫家庭,还会用亚麻被褥和亚麻衣袍。

  广东的棉花地位,是逐渐消亡,毕竟气候25不太适合,也没有人专注这个产业,或是有官府扶持。

  这和江南不同。

  其实江南也不适合种棉花,但在明朝,形成了两个大的棉花产地,一个是山东的东昌府,另一个就是江南的松江一带。

  特别是松江府,不光是产地,也是纺织成品棉的重地。

  后来大明的棉布产业,除了自纺自织的之外,九成在市面上流通出售的棉布基本上都是松江布。

  不光是对内,也对外出口,也算是拳头产品之一。

  在暹罗,真腊,吕宋,三佛齐,倭国等国,大明的棉布也是相当受欢迎,等于是瓷器茶叶和生丝之外的第四大出品贸易产品。

  松江,苏州,常州,湖州,这几个大府是江南半壁,多半是和生丝和棉布等产业相关。

  原本是传统的渔米之乡,在唐时,江南半壁是支撑残唐的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等江南财赋不至,唐廷基本上就完蛋了。

  但到元末明初时,江南的产业已经是转为丝和布为主,粮食为辅。

  到了大明中期,江南的粮食产量已经不够自给自足,拥有天下最肥沃土地,江河最多,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得靠外购粮食才能满足当地所需了。

  原因也是简单,大量的田地用来植桑养蚕和种植棉花。

  一个妇人当户而织,一天织出来的布就够一家人的开销用度。

  男子就是在种棉收棉时辛苦,或是养蚕吐丝时出力。

  平时也不种植,最多偶尔揽个工,多半时候,听评弹昆曲,喝茶吃点心,过的不要太逍遥自在。

  到明末时,庞大的产业链因海外贸易膨胀。

  也就是所谓的资本萌芽时期。

  大量的丝厂布厂出现,也出现了用工超过千人以上的大型工厂。

  但范进不认为那是资本萌芽,因为那些产业全部控制在官绅家族手中,根本没有纯粹的商人,没有被保障的金融业,没有产业行会,没有商会,一切产业都不受保护控制,官绅势力大就撵走皇帝税监,甚至杀死税使,只为了抗税不交。

  官商不分,皇权重时就在江南杀的人头滚滚,无人能抵抗,直接摧毁了所有产业,根本没有真正意义的萌芽可言。

  这些事,是此后的事,范进也没有想太多。

  他着重考虑的是,既然现在广东有大范围的棉花种植,不管是不是很适合,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基础。

  不光是广东,此时的广西,福建,江西,都有棉花种植区域,都是有蒙元设立的木棉提举司。

  棉花种植棉布生产,还远不是松江府一家独大。

  若自己插手其中,可以改变的东西就太多了。

  提升产量和质量,提前促使各种棉布生产机器的改良进步,提前二百年使大明棉布行销诸国,抢占市场……

  这个意义是相当的重大。

  第一次的工业革命,就是因为纺织业的需要。

  因为羊毛纺织或棉布纺织,从横纺到竖坊,珍妮机的出现使纺织机的效率增加了几十倍过百倍。

  然后是水力坊机和织机的出现,骡机的出现。

  使得纺织业出现了超过千人规模的大型工厂。

  又因为使用的是水力为主驱动机器,所有工厂得在河边建造,受天气和地理环境影响极大。

  人们迫切渴望一种机器的出现,更进一步促进机器的快速生产,获取更多更大的利润。

  同时也是有采矿抽水的需求,也是需要机器带动和取代人工抽水。

  这样的前提下,蒸汽机应运而生,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终于从试验体到成品,最终改进制造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此而生。

  其后一直到一战前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标准只有两个。

  第一,钢铁产量。

  第二,纱锭数量。

  倭国之所以被认定踏入工业化之门,国力强劲,主要就是倭国的钢铁产量从几万斤迅速增长到过百万吨。

  纺织纱锭数量,倭国从微不足道到几千锭到明治末期的四十多万锭,从棉布进口国到出口国,大量的倭布倾销占领邻国市场。

  而同时期英国人的纱锭还是387有过千万锭,钢产量也处世界前列,这就是老牌帝国的底蕴。

  到二战时期,就是钢铁产量,纱锭,发电量,煤,石油,橡胶产量等多种标准衡量,相对来说要复杂些。

  范进眼中,波光闪烁,激动的快流泪了。

  他娘的。

  范进也是暗骂自己。

  简直是猪脑啊。

  这么要紧的大事,自己居然一直给忘了?

  可能是范进下意识的以为,此时棉花产地和棉布生产是在江南松江一带。

  而忽略了蒙元时看似脑残的举措,在广东也设提举木棉司,也大面积的种植了棉花。

  产量肯定不高,质量也一般。

  但有和没有,就是两码事了!

  “慧净僧官,这棉花多少钱,我都买了。”

  “老爷说的甚话,这才几贯钱的东西,小僧怎么会找老爷收钱……”

  “四喜,给僧官留十贯喝茶,找人来把这里的棉花都收了拖运回去。”

  范进连连摆手,心急如焚,哪还顾得上和僧官假客套。

  吴四喜掏了十吊钱,放在僧房石阶上,然后也是急急走了。

  老爷着急,急如星火,得赶紧把老爷交办的事给做好……。

第三百零六章 这市场范进要定了

  慧净还有百来亩棉田,一年出产三万多斤籽棉。

  一亩棉田,一季能赚两贯多钱。

  比起种粮食要合算的多。

  此时的广东还没有移种占城稻,也没有早晩稻,一年也就种一季。

  风调雨顺,一季能收五百斤到六百斤左右,已经算是气候适宜,相当高产。

  要是西北地方,一亩地就算风调雨顺,也就是二三百斤的产量。

  最高的就是湖广和江南,一亩地能收到七八百斤,但也就是少数年头和少量田亩,基本上也就是五六百斤左右的产量了。

  正常年景,一亩也就三四百斤稻谷收成,三石左右,折钱是一贯多一些。

  所以棉花哪怕不高产,质量一般,很多棉田还是保留了下来。

  得到松江布行销天下,冲击了原本各省的市场之后,广东棉田才逐渐减少,直到几乎为零。

  范进醒悟之后,便是连吴四喜都不带了,出了寺院,立刻翻身上马策马驰行。

  一路上还得和集镇的人拱手微笑,还礼,打招呼……心急如焚。

首节 上一节 198/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