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97节

  另外就是有住处,有吃食,自己家都不必开伙做饭。

  这天底下上哪找这样好的东主和好去处?

  范进也不会太脱离时代,给大伙更好的福利,可能得几十年后,他真的改变了大明,大家都更加富裕,不需要这么辛苦也能活的很好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有所改变。

  严监生除了有些孤寒和刻薄外,办事是相当的谨慎细致。

  安排的生产流程明明白白。

  各种记录档案,细致清楚。

  从成本控制到生产,出货,成本和利润测算,都是算的一清二楚。

  有此人帮手,范进简直不要太省心省力。

  这也是范进给严监生开出高薪的原因所在,别看他现在只拿这么一点,年底分红,范进最少得给他五六千贯。

  此人劳碌半生,吝啬无比,家产十几万贯。

  范进一年最少给他大几千贯,这样的好东主严监生上哪找去?

  一个监生,一年所得,抵得上一个亲王俸禄!

  “东主,测算好了。”

  严监生安排好人手和生产,出货等诸多流程。

  然后和沈瑞凌等帐房商谈片刻,最终走过来对范进道:“咱们的制镜工坊,下个月可以出普通镜子五百面,中等一百面,高等三十面。三个月内,平均是普通镜子五千面,中等五百,上等一百。东主你把普通镜子定价在八百五十文,几个大商行估计是卖到一贯左右,咱们差不多能净赚八百不到,一个月光是普通镜就能赚四百万钱左右,加上中等和高端镜子,月收入是在六千贯到七千贯左右,到半年之后,月出普通镜一万以上,收入能达到一万五千贯左右,明年此时,如果能招用到足够的工人,月收入可达五万贯以上。光是制镜工坊,明年的年收入最少六十万贯。”

  严监生说话时,眼中的火热神色,简直能灼人致伤。

  这家伙,原本就是恨不得一文钱掰开来当两瓣来花。

  随便一算,明年几十万贯的收入还算是按少了来算的。

  主要是工人这边不能确定。

  还有就是工坊面积也要扩到现在的十倍以上。

  这些条件都能达成,其实几家大商行的人都来看过,他们一致认为,如果铺开来卖,镜子一年卖个过百万面是不成问题。

  当然前几年卖的多,这东西质量好的话,没有人会没事换镜子。

  以后就是细水长流,可能一年卖个十几二十万面就差不多了。

  毕竟这是针对大明的中产和普通家庭,按现在人口一千多万户六千多万丁来算,这个消费市场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毕竟辽东和甘肃西北,还有西南地方,穷人多,消费力差,主要的消费市场就是江南闽浙湖广两广和河南河北这样的传统汉地。

  严监生又笑道:“他们都说东主定价多了,其实这样的定价才是对的,卖的量大了,一样赚的多。而且我看东主的意思是尽量要多用人,以储备工人,这样就对了。”。

第三百零三 真正的用意

  范进没有肯定严监生的话,但内心是有些吃惊。

  这个家伙,居然看出了自己真正的用意。

  镜子和玻璃摆件的价格都定的不高,甚至就是给普通读书人和中产小康之家定的价。

  哪怕普通的自耕农,拥有十来亩地,农闲再揽个工什么的,一年下来,风调雨顺,花一贯钱买个女人极为喜欢的镜子放内室,一套玻璃五贡放正屋贡桌,一套玻璃摆件放在厢房……并不多就是全村最引人瞩目的殷实人家,里子面子都是有了。

  当然还得在堂屋和偏厢都各放一盏煤油煤,当油灯点燃,明亮的灯光透过玻璃罩散发出来,柔和明亮的光线照亮自家房舍,看到亲戚朋友羡慕之至的眼神,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满足?

  当然,备办齐这些,估计十来亩地的小自耕农不行,得最少三五十亩地,一年收入正常有五六贯,加上揽工和做些小买卖,一年有十几二十贯收入的中产小康之家,才能把这些东西都备办齐全。

  十亩八亩地的自耕农,也就只能在摆件,器皿,或是镜子之间选一个了。

  至于无地的佃农,或是城市贫民,这些东西就只能看看,范进定价再低他们也未必能买的起,再低也没有意义,这些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什么果酒,白糖,镜子,玻璃器皿,摆件,对他们来说,全部毫无意义。

  范进暂且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些人的温饱,甚至小自耕农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是极小~。

  十来亩地,风调雨顺还行,粮食够自家吃的,还能出售一部份,再种些菜卖菜,担个扁担当个力夫赚些零钱,日子就过的去-。

  只要遇到些灾害,旱灾,洪水,蝗灾,或是家里有人生了-重病。

  立刻打回原形,积储有限,抵抗风险的能力有限。

  稍不小心,也就是得卖房卖地,从小自耕农沦为佃农,甚至是流民乞丐。

  明中期之后进入小冰期,大量北方的小自耕农破产,甚至是几十亩上百亩几百亩地的中小地主也是破产。

  因为朝廷并不赈济,反而加赋,大田主官绅把矛盾压力转嫁下去,不光是佃农和小自耕农倒霉,就是中小地主也有相当多破产的存在,人心尽失,大明传承乃绝。

  范进在此时,没有办法兼济天下,他只能尽量在此时多照顾一些需要照顾的人。

  尽用流民,便是眼前范进能做的事。

  何况在别人看来,人力是一种负担,对范进来说,人力却是极为宝贵的资源。

  这一次机会失去了就很难再有眼前两万流民蜂拥而来的大好事了。

  要不是梁明道在广东掀起大乱,没有眼前这五万多流民,范进想组建三护卫,想用更多的工人,想造船厂,招募船工,水手,水师护卫,也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很难破坏,范进也不愿用水磨功夫,花费几十年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啊。

  机会来了,就得抓住。

  定低价,就得冲销量,就得扩大生产规模,用更多的人手。

  同时有借口培训和留下更多的储备工人,慢慢的用到别的地方去。

  严监生这廝,果然精明,眼光也很毒辣,能看的出范进的真实用意。

  而现在当面说出来,当然是表现出忠诚不二的姿态。

  所以范进也不需要说什么,只是一个微笑,轻轻点头,表示肯定便是可以了。

  ……

  “见过范老爷,今天怎么到集上了,我等真是蓬荜增辉啊。”

  “咱给状元郎磕头了。”

  “老爹免礼,当年我还在你这里赊过糖葫芦呢。”

  “哈哈,状元就是状元,记性真好!”

  “啊也,范老爷来了,请到庙里喝茶,贫僧这里刚到的上好君山茶,请老爷无论如何赏光进来坐一会,也是贫僧天大的福份。”

  范进从自家工坊里出来,往南没几里地就是王家集了。

  眼前是一群群人拥过来,一张张笑容灿烂的脸。

  有人打躬作揖,有人磕头,乱成一团。

  往集镇的路上,有茶棚,小饭馆,酒楼,还有几家客栈,好多家骡马大店……这些骡马大店也是刚开不久,四四方方临官道的大院子,并不是说他们卖或租售骡马,而是可以帮着客人照顾骡马,涮洗喂料,精心照顾,这是专门为远程而来的客人开设的大客店,不是普通的客栈。

  这种骡马大店,在明时文人的笔记中记录很多,最多最出名的就是泰山的骡马大店,因为到泰山敬香的客人多是远途而来,大量骡马需要有地方安顿,需要有人照顾。那些泰山的大店,照顾客人骡马毛驴,可以提供休息场所,还有酒菜宴席,甚至还有评书,小戏,一应俱全,也是明朝中期繁荣富裕的缩影之一。

  范进这里,可以说是完全因为范进的一已之力改天换地。

  犹记得自己去县里赶考参加县试的时候,从范家庄到王家集再到县城,十几里地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茶棚,除此之外,就是官道侧的一条珠江分支的河流,河堤,河滩,荒地,官道上偶见行人,多半是挑着货挑的货郎小贩,或是从城里卖菜回家的菜农,揽工的佃农,还有游村串乡的相士卜师,要么就是悬铃游走的四乡游医,除了这些人外,官道上荒寂无人,几里路看不到人烟是常事,这个时代原本人口密度不大,又有路引管制,人们饭都吃不饱,哪有空出门四处游荡?

  四野无人,道路无人,村烟寂寥,这才是多半县和县之间,村庄集镇之间的常态。

  而现在,三五步一个茶棚,十来步一个小饭馆,还有酒楼,客栈,骡马大店,从近县城的范家庄到这边集镇,十来里地,多了过百家饭馆酒楼店铺,到集镇外官道东侧的流民大营,更是店铺无数,繁荣景像甚至有些接近广州府城的感觉。

  这就是范进一个人带来的变化!

  而集镇之上,所有人都向范进极为热情的打着招呼。

  倒并不是想得到什么好处,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感受到范进带来的变化而心生感激。

  这里人烟更稠密,生意更好做,菜好卖,肉好卖,鱼也好卖,揽工的人,轻松就能找到活计做,不需要象此前那样怀里抱根扁担,一坐半天才有活。活多了,可选择的余地大了,也可以多谈出几文十几文钱的报酬。

  所有人兜里都有了余钱,商家买卖也就好做了,这样招募的伙计和用工人的机会也就多了。

  范进知道这是一个小型的经济圈的良性循环,确实是自己的工坊带来的变化。

  眼前这些人未必知道高深的经济学原理,但他们知道这就是范进带来的变化,这就足够了万!。

第三百零四 寺庙僧官,棉花

  范进也是有些渴了,被僧官慧静引着到庙里吃茶。

  附近茶棚的人一脸遗憾!

  要是范状元老爷到自己棚里喝一杯茶,未来几十天生意都是好做。

  却没想过范进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才不去。

  他又不能每个茶棚都喝一杯。

  慧静这寺庙也是和范进有缘分的。

  原本范进还要很久之后才中举,然后在这里卖鸡,后来知道中举兴奋的疯过去,被抽醒之后,就是在这庙附近重新梳了头发,洗了脸,迈步回家。

  后来母亲去世,范家办丧事,也是这僧官过来办法事,放焰口。

  还是有缘之人,且范进在这僧官手里买过地,彼此算是有些交情了。

  “范老爷,请喝茶。”

  “不必客气,僧官也坐下喝茶。”

  禅房还是收拾的很精致整洁,两杯茶是用现在正流行的玻璃茶盏砌成,碧绿的茶叶在玻璃盏内上下沉浮着,茶香清幽浓郁,范进饮了一口,笑道:“这是今年的新茶罢,很是不错。”

  得到状元大老爷的一语夸奖,慧静高兴的满脸放光,合什笑道:“老爷说的不错,确实是今年的新茶,还是得老爷家里的车行之利啊,今天新茶过来的特别早,比往常要早最少一个月左右。”

  范进微笑点头,也是当之无愧。

  广东这里是没甚好茶的,这年头流行的君山茶,吉安白茶,还有福建的大红袍之类,不管是白茶,绿茶,红茶,反正是没广东的份。

  广东此时冬天也会落雪,气温也能到零下,但气候总体来说是温润炎热。

  最重要的就是雨水多,入梅后几乎是每天都落雨,气候过于潮湿,所以不太适合种茶。

  适合的是江南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天下好茶,大半出自这几个地方。

  至于滇茶,现在尚未成气候,但云南地方得天独厚最适合种茶,所以未来最少西南地方是滇茶天下,进而西南夷到乌斯藏都是喜欢喝滇人红茶,进而引发了贸易昌盛的茶马古道,这也是后话了。

  因为范记车行陆续向北推进,很多州县开通线路。

  又不光只接大宗物流单子,小宗快递业一样也是接单。

  这样对民生的影响力就凸显出来,原本按这个时代的物流,清明前后的茶叶得入秋前后才会陆续抵达广州,现在夏季就能送到,差不多提前了一两个月时间。

  而且随着范记车行越开越多,辐射地方越来越广,各地的特产原本是碾转多日才能抵达,甚至永远不能贩卖到几百上千里外,将来也会大为改观。

  商业原本就是互通有无,所以范进是无比重视车行物流,只有真正的大规模流通加上民间自发的大规模的多品种商业流通,才会逐渐打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使商业规模远超如今,也会使大明的财富盘子变大,普通百姓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

  当然现在距离范进所设想的程度还差的远,路漫漫其修远兮……

  喝了一杯茶,范进便是起身告辞,他是准备到集东侧看看胡屠户修的猪场就可以回家,母亲和妻子还在家等着。

  再过一两天,范进就是准备去香山和东莞的海边勘查船厂和港口选址……其实范进内心早就有答案,但过程还是要走的。

  在对面僧房廊檐之下,范进也是看到了一堆奇特物事。

首节 上一节 197/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