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94节

  范进是不希望自己的学堂里还教出成堆的酸丁,这里也是有言在先,头一年扫盲,识字和学算术。

  然后慢慢精读,学律,令,格,算,慢慢深造。

  想要学经义走科举的路子,可以在这里学一年之后,转入那种只教经义的学院,或是转入社学,村塾之中学习。

  范家967工坊学堂,只教有用的实学,和科举之路无关。

  这自是会令一些人不满,但范进自掏腰包建学堂,扫盲识字,学大明律令和书算财会,和大型商行会大量招收学徒是一样的做法,谁又有资格批评不成?

  再怎么说,也是会使大批的睁眼瞎能够识字,在当时的社会渔轮来说,这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任何一朝一代,兴学校,办教育,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本朝也是如此,兴办社学,国子监也就是以前的太学,这些事都是朱元璋亲力亲为,足见重视程度。

  地方官的职掌之一就是教育,但那是教化之功,一是地方出多少节妇孝子,二是科举考试的成绩,这个确实是走了歪路,要范进来规定,就是扫盲,一年使多少人读书识字,这才是真正的教化之功。

  说来惭愧,大明这样的文明古国,在识字率上最多是百分之五,实在是太低了。

  清末时也差不多就是这样,虽然有印涮术和无数书籍,但由于各种原因,识字率一直没提上去。

  而同时期没有维新成功的倭国,识字率都在百分之十左右了。

  校舍并没有拉上围墙,并无必要。

  图书馆都是从早到晩敞开的,提供免费的油灯照亮,给需要苦读的孩子自由读书,自由出入。

  甚至是普通人,只要守馆舍的规矩,洗净手进入,不高声喧哗,爱惜书籍,就能随意过来看书。

  所有工人,佃农,车队,只要经过这里都会轻手轻脚,不会喧哗吵闹。

  这边的娃儿在读书识字,这是多神圣的事,怎么可能有人到这里来捣乱?

  范家庄这一片,原本也是没有地痞无赖青皮混混之类,早就被清理的干干净净了。

  也没有游手好闲的人,要么在工坊,要么就是佃农,或者是护卫之类,范家的人手一直都不够用,这边能赚钱还在家甩膀子当闲人,怎么可能?

  真有这样的人,各宗族都饶不了,开祠堂打板子,一回不行就两回,实在不行就沉塘了事。

  这个时代,也就是城市里才会产生那些游手好闲的无赖闲汉,农村里基本不可能。

  范进静静观看着这个跨时代的学堂,这也是自己的理念和后世经验才会有的产物,相比于纯粹的学经义的社学和县学,这里就是自己想要的学堂,更多的经世致用的人才会在这里涌现出来。

  如果有可能,范进想在多年之后建设真正的大学。

  不是国子监那种还是研习经义,钻在圣人经义里,一心只是为了当官的学校。

  而是真正的钻研学术的学校,不光不会拘泥于儒学,还可以把诸子百家,包括海外的学术成功,不分东西南北,都可以拿进来研究。

  哲学,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生物,都可以致知而闻达,大明重理学,明初在学术上相当僵化和保守,包括诗赋文学之道都被禁锢死了。

  这是老朱的执政理念,范进不会在这个时候去作死冒犯。

  等待将来吧。

  小小火苗,必成燎原大火。

  就在此时,校舍外围有人敲响了大钟。

  每间校舍都冲出来几十上百的学童。

  按六岁到八岁,九岁到十一岁,十一岁以上,十三岁以下分门别类,有大有小。

  诸多学童都是往饭堂那边冲过去。

  入学先上早课一节,然后吃饭,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到校场锻炼体魄。

  这个时候的娃是最能吃的时候,蜂拥一下,近壬孩童都是往饭堂跑过去。

  其中也有一百多娃儿,年纪都不大,都在十岁以下。

  虽然大明并不如清季那么极度的封闭保守,十岁以上的女孩子基本上也不可能和这么多男童一起上学了。

  毕竟男女有别。

  这还是因为学堂这里供应早中晩三餐,另外学习过关的,每月有几十文钱的奖励。

  钱不多,但也的这些小孩在家里当帮手的价值了。

  省一天三餐的饭食钱,不要学费,也不要纸墨笔砚的钱,每个月多少能带几十文钱回家,这好事上哪儿找?

  若非如此,肯定还是有不少人家,觉得上学意义不大,不如叫孩子早点下地学干活,过几年就是地里的一把好手了。

  范进微笑着看着眼前的场景。

  也是想起自己在后世求学时的情形。

  一样的饭点,一样的嗷嗷叫着冲向饭堂。

  范进索性也是进到饭堂,从后厨进去观看。

  饭堂是五开间大屋,放着长条桌椅,每五间可容三百多人同时就餐。

  打饭也是和后世一样,摆在柜台上放好了,学童们端着自己的碗,打一大碗粥,配两个巴掌大的馒头,小菜是虾酱之类的小菜。

  每逢七加一次肉,可能是肉包子,也可能加了肉的面条之类。

  饭堂是没有办法做的太精致,就这样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孩童中也是突然窜过来一个小男孩,远远就叫道:“范叔父,见过范叔父!”。

第二百九十八 世侄亲切

  看到这孩子,范进也是展颜一笑。

  魏好古啊。

  相性符合,所以见面就感觉挺亲切?

  魏好古对范进也是向来亲敬,魏文谦若是和诸友齐来,那是多半不带他,要是自己前来范家庄游玩拜访,多半就是带着魏~好古前来。

  次数多了,连范母和胡盈盈都是很喜欢这古灵精怪,性格活泼的-小孩。

  看到此子,范进便是笑道:“你这小家伙,自己家里不是有族学,你也扫盲入门了,跑我这里来做什-么?”

  魏家这样的世家,不管此前怎么败落,族学是肯定有的。

  就算没族学,魏文谦自己都能教。

  魏好古是早就开蒙了,现在估计千家诗都读完了,而且应该开始学对对子,接下来就是苦读经义,准备开笔写文章了。

  书香世家对子弟的教育是相当的严格,未必人人能中举人,进士,但多半都能过秀才这一关,若是书香世家的子弟不过秀才,只能说是最没出息的纨绔子弟了。

  “好教叔父知晓,”魏好古一本正经的道:“父亲出发赴京师时有交代,范家庄学堂有教无类,学员众多,来此学习可通世情,晓世事,对侄儿性情磨练很有好处。在此学习,侄儿也是在高级班,主要是想学律令算学,父亲说,耽搁一年不要紧的,侄儿算聪明的,但性子浮华,正适合来此磨练。”

  范进笑道:“原来如此,我魏大兄说的没错,你小子是有些不定性,来这里磨练一下也好。”

  魏好古是不可能不走科举之路,来这里还真是长见识来了。

  这学校的学童大半是失地流民,现在的工坊工人家的小孩,在给范进当工人之前算是最底层,现在父母都在工坊有了工作,生活稳定,吃穿不愁。

  小孩子都是吃过苦的,包括佃农的孩子也是一样。

  就算自耕农,自家有个十亩八亩地的,生活质量也好不到哪去。

  这样收了千多学童的学校,人人奋力,个个能吃得读书的辛苦。

  这种氛围,很适合把不定性的魏好古放进来,好好感悟一下这里的气氛,有助于这小子将来的读书生涯。

  这种书香世家,藏书有,教书的人才有,科举的心得体会更是充足。

  只要子弟不蠢到家,一般智商,秀才是稳的,举人最少有两三成或更高的机会。

  这就很可怕了。

  普通贫民百姓,一考几十年不得中秀才,这才是常态。

  范进也不会天真的以为,魏家李家潘家等世家会因为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就放弃子弟科举之路,跑到这里来学习,长大给自己当帮手。

  那就是自视太高了,不可能的事。

  科举,为官,这才是大明家族正确的延续方式,没有什么方式比这个更稳。

  象是查良镛老先生所在的查家,元末避祸海宁,此前在前宋也是书香世家。

  到了大明,从查焕开始中进士,然后连续四代,代代有进士!

  海宁查家,在元明清三朝,抵康熙年间,有八百多秀才,一百三十三位进士,康熙一朝,查家出了五个翰林!

  清末民初,查家照样名流辈出,查良镛老先生,更是成为国民作家,人人俱知其名。

  什么是世家?

  这才是世家。

  而查家这样的世家,在大明还是有很多,便是查家还不算顶流,江南的钱家才是最顶流大世家,家族底蕴无比深厚。

  南海的这些世家,相比于江南的几百年上千年的世家,确实相差较大,但不论如何,他们还是会继续科举之路,各有科举后,书香世家就取代了九品中正门阀,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门阀世家。

  好在有一点是公平的,哪怕顶流的书香世家,还是会有家族子弟考不中秀才,或是中不了举人,进士。

  贫家子弟,机遇到了,也是会科举成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然不多,但也是每一科都有。

  科举,确实是现在相对来说最公平的办法了。

  除了魏好古外,李宁的儿子李宾,潘帱的弟弟潘帱都是在这里学习。

  这些家伙,也是真的鸡贼,是把范进辛苦造出来的学堂,当成培养自己家族子弟的基地了。

  范进当然也不会计较这些小事,这也是好事,说明诸多家族看好这里的潜力,最少是没有把这里当成荒唐无用之所。

  和魏好古说笑几句,勉励几个好友家族的子弟一番,看着一张张激动的小脸,范进也是笑着挥手告别。

  饭堂开饭,今天正好是逢七之日,早晨便是有肉包子和加了碎鱼肉,淡菜,牡蛎和青菜的海味粥,看着小孩子们喝的眉飞色舞的样子,范进也是微笑起来。

  没有什么,比看着自己亲手带来的美好变化,更叫人开心的了。

  一年多前,这些小孩一个个还是面黄肌瘦,吃了上顿没下顿,疫病流行,每天流民聚集之地都会有人因病饿而死。

  就是在范进手中,这些小家伙的人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令范进无比满足,也是无比高兴。

  看完离开,策马向前。

  走了半个时辰不到,又是看到沿河西边一片地方,正在兴造技术学堂。

  这里估计到明年投入使用,主要就是招十来岁的半大孩子。

  学两三年,就是工坊里的技术中坚,而不是普通的工人。

  甚至可能会有更出色的,推陈出新,推动技术的进步。

  范进也是对匠人们有言在先,只要在技术上有革新进步,当事人会享有专利权,可以收费授徒,也可以卖给工坊,价格有高有低,视技术革新的价值来定。

  河流如玉带潺潺流淌,大片的工坊区就在眼前。

  这里就是玻璃工坊,又是扩建了一百多间房的厂区。

  有宿舍区域,有饭堂,也有工厂区和仓储区。

  诸多工坊的工人,忙忙碌碌,在厂区和仓储区来回奔忙着。

  小推车络绎不绝的从厂区出来,将成品推到仓储区。

首节 上一节 194/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