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那校尉透露道:“姚观文等人已经全部处斩,悬首示众,在京家产投没入官,在广东的田宅家产也是抄没,一律赐给沈王殿下了。”
听到这样的消息,人们神态各异。
几百年官绅世家,就这样完蛋了?
意料之中,还是有些心惊胆寒。
皇上还是最心疼自己儿子啊,姚谢两家,两三万亩的田产都在广州府和下属各县,都是上等好田。
宅邸也有好几处几百间,加上浮财什么的,全部家产最少好几十万贯,全归沈王所有了。。
第二百九十二章 燕王心塞
“范进……器物小道至极致境界,也是大道?”
一袭黑袍在身,光头的姚广教盘膝坐在蒲团之上,沉吟出声。
对面则是一袭四团龙黑色王袍,头戴翼善冠的朱棣。
左侧下首是燕王世子朱高炽,白胖脸上满是沉思之色。
然后是同样神色凝重的朱高熙。
一脸无谓和不耐烦的朱高燧。
右侧则是袁烘和金忠等人。
只有姚广教,够资格盘膝坐在朱棣对面,还坦然自若,朱棣和几位皇子,还有燕王府的这几个心腹幕僚都是不以为意的样子。
张玉,丘福等心腹武官都不会与会,他们也就是普通丘八,勇武还过的去,指望他们拿什么主意,出什么主张,那就是搞笑了。
暮色低沉,一盏油灯在燕王府的密室之中,带来了足够的光明。
“还有四轮大车,京城的人说了去亲眼见过,高大轩敞,比普通两轮车大好几倍,听说只要是不是雨天,又在官马大道上,拉五六千斤只是小意思,而且日行百里跟本不在话下,装的不是太多的话,又能供的上精粮鸡蛋喂马,一天两三百里也是小意思。从广州运货到京师,一路上范记车行的分490号都开齐了,半个月不到就能抵京师。”
说话的是金忠,也是燕王府密探的首领之一。
朱棣脸上露出苦笑,他娘的,这范进是什么妖孽啊!
朱高熙沉声道:“若是皇祖父打天下时有这马车,最少能早得天下十年。”
朱高炽也道:“俺们兄弟三人去京师的时候,这范进只是有白糖和果酒之法,现在好了,又是马车,又是玻璃,还有油灯,都是稀罕好物啊。皇祖父也是大力支持他,从各方情报来看,范进的同年好友,多是放在广州江西各处为官,这也是支持范进把马车行赶紧开设起来的用意啊。”
不得不说,燕王府的消息真是无比灵通。
也是和朱棣收留的这些心腹有关。
姚广孝原本就不是良善之辈,天下佛寺中有他不少眼线和耳报神。
袁烘和金忠更是如此,一个卜士一个相士,三教九流,不知道认得多少人。
朱棣又出巨资,在京师一带建了一个完备的情报网络。
每次到南京都是花巨资赏赐这些人,还和京城的勋贵外戚家族关系极为亲近。
朱允炆在疏远这些人,而朱棣则是拼命结交,不光是为了收集情报,也是为了叫这些人替自己扬名。
建文削藩开始,齐泰建议从朱棣开始,黄子澄等多数人都不赞同。
主要便是,所有人都感觉朱棣实力最高,能力最强,最为凶悍,最不好对付。
下意识的便是想要换一个人下手,最后才对付朱棣。
其实南方诸王不提,北方的秦王和晋王都死了,不提。
当时的代王昏庸糊涂不提,谷王神经病,不提。
但剩下的辽王,宁王,肃王等诸王,都可以说是兵强马壮,而且都是精明强干,兵马实力不仅不逊色朱棣,还犹有胜出。
这就是朱棣和燕王府经营之功了。
当然,朱棣本人确实是天生将才,他带兵的路子是走的常遇春的路线,冲击,迂回,穿插,还有抓住战机的眼光,决断,都是一流将才,比常遇春这样的奇男子也差不了多少。
此时此刻,朱棣却是痛心疾首。
朱高炽和朱高熙也是一脸闷闷不乐的样子。
他们兄弟去南京时已经发现了范进的才干和潜质,但没想到范进的潜质居然如此出色。
不光是中了状元,两篇文章一出,就是未来文宗潜质。
又擅长器物之道,简直是生财有道啊,燕王府要有此人,还担心没有钱财招募更多的能人异士,养更多的死士,打造更多的军械,购入更多的战马……
朱高炽和朱高熙兄弟二人性格不投,但毫无疑问两人都是顶尖的聪明人。
高炽偏文,高熙偏武,但诸王子嗣中,也就是老朱的孙子辈,这两货肯定是最顶尖最聪明的存在。
两人此时越说越是遗憾,朱高炽拍着自己的大腿,长吁短叹,朱高熙则是阴沉着脸,捏着手指骨节,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
朱棣瞪眼看了两儿子一眼,喝骂道:“象甚样子,男子汉大丈夫,这点挫折都受不了吗?”
朱棣这么一说,主要是担心眼前的姚广孝等人心生不悦。
毕竟把范进看的太高,就是把眼前这几位看低了。
事实上朱棣也是觉得范进毕竟是后生,对自己的帮助肯定不如眼前这几位。
朱棣看中的是范进的生财之道,这小子,财神再世啊。
据燕王府精通商业的人才推算,范进现在的产业一年就能赚大几十万贯。
车马行全面推开后,赚的钱会更多。
其实这人推算的还是相对保守了。
现在范进已经能赚百万一年了。
车马行推开后,只会再翻一倍,甚至不止。
因为物流发达,解决了进原材料和出货的麻烦,这种递增效果可不止翻倍这么简单。
这么多钱啊,朱棣内心也是隐隐疼痛着。
父皇太偏心了。
凭什么这人才要给二十一弟,反不给自己这北方效力多年,多次和北虏血战的有功的塞王?
现在朱棣不是塞王,是心塞!
看到朱棣模样,姚广孝微微一笑,双手合什道:“殿下,小道终究还是小道,只要殿下谨守本心,往着预先要走的大道奋力前行,范进此子,迟早是会为殿下所用的。”
人多耳杂,黑袍和尚也就只能说到这个地步了。
姚广孝对范进也有兴趣,汇总的情报也会率先仔细研究,揣摩。
现在他对范进有一种感觉,这范进和他研究的器物小道一样,格局偏小。
无意在朝中争斗,也无意介入天下大局。
哪怕辅佐沈王拓土成功,无非就又是一个南汉。
何惧之有?
听到姚广孝的话,朱棣双目中满是沉思之色。
若是这样,确实也就无所谓了。
就是……眼前这黑袍和尚,似乎笃定自己就有帝皇之份?
朱棣自己,委实都是信心不太足啊!。
第二百九十三章 长史公务
送别好友,和金涛,蔡祯一起接旨后,范进在广州城里的差事暂告结束。
修王府,征调差役,拨付钱粮,这些事是布政使司和广州府的事了。
王府长史司是前期要和地方官府对接,记帐,将来地方官府奏报核销时,得范进签字确定就行。
另外便是王庄,抄没浮财入库,这些是等长史司构建完成,有了仓库和办公地点,广东按察使司会把这些抄没的物品,房契,地契移交过来,这就是王府私产,也就是沈王的私房钱。
一般的王府,洪武年间有几万亩地,再开几个官庄,俸禄之外再领一些皇赏,日子就很过的下去了。
如果要用兵什么的,那是朝廷拨付钱粮,卫所出钱出力,和王府关系不是很大。
只有亲军都指挥使司的兵马,隶属亲王,如果要赏赐武官之类的开销,那是亲王府自己出钱粮,和朝廷无关。
到了永乐削藩后,亲王府只留仪卫司,亲军指挥使司基本上都裁撤了。
而王府王庄,官店却是急剧增加,到了大明中期,王府还会私设税卡,私下征税,反正朝廷也不会拿~这点事当真。
至于强买卖卖,强行兼并土地,这都是小事-,不值一提。
就是因为这样的纵容,亲王,郡王在地方上多行不法,不知道害了多少普通商人和百姓。
待流寇肆虐,攻破有亲郡王存在的城池时,这些大明宗王,多半是下场极为凄惨,基本上就是死全家的节奏,而杀戮这些朱明宗王时,除了少数士绅哭天抢地之外,大半人,包括中小田主在内,多半就是拍手称快。
一生体恤百姓,敬惜民力,爱护百姓的朱元璋,绝想不到他的儿孙在后世百姓眼里,基本的形象就是食人之魔。
除了给王府的王庄外,布政使司和广东都司,得在原本的军田之中,拨付几万亩出来,再凑几万亩民田,一万多户的王府亲军,最少得十五万亩地。
还好,这地不是王庄,也不必拘泥在广州一府,附近的韶关,肇州,高州等地,每府三四万亩,每县两三千亩,加上卫所拨出的荒地,差不多也能凑起十几万亩地了。
给这些地,地方官府倒不是太为难。
因为不需要太好的地,什么旱田,河滩地,河堤地,都行。
反正是给军户种的,又不是亲王庄田。
大量荒地被军户种出来,对地方上也是好事。
洪武年间的卫所制度还算是维持的相当不错,老朱不光是诛除勋贵和权臣,对犯法贪污的文官武将是一体处罚。
永乐之后,卫所崩坏主要还是不公平。
将领不用考封袭职,世代富贵,他们还拥有卫所里最好的田产,还能强行奴役军户替他们种地,军户白干活,还要挨打挨骂,连佃农都不如。
大量田产被兼并,军户的世田变成了将领的私产。
然后还被强行驭使,一年到头事情不断,比自耕农惨的多,简直是徭役不尽。
还得持枪卫国,平常训练,参加班操兵到了京城,不打仗就得当工匠,修城墙,修宫观,修帝陵。
一年下来,辛苦之至,不管是前往还是返程,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吃食,劳役,打仗,行粮,日常被剥削。
这些加在一起,不跑岂不是傻子?
英宗之时,军制就几乎崩了,不得不在边关募兵,开始出现财政缺口和压力。
其后几十年间,卫所制在南方是几乎完全崩溃,五千多人的卫,能剩下一千人就算是建制完好了。
也就是辽东,西北的情况要好一些,卫所世代居住,代代为募兵替大明效力,好歹算是个稳固的饭碗。
现在这时候,卫所大体还有活力,一万多王府亲军,种出十来万亩地,除了上交都司的子粒粮,卫所军也会把多余的粮食出售,对地方上来说是好事,大量抛荒土地转为良田,也算是很不错的政绩。
此外就是驻守兵马多了,地方上也是更安全一些,算是双赢,比单纯来个亲王,很明显增加三护卫更受地方官府欢迎。
范进在府城也是就住在自家车行,后宅院落原本范锡父子的住处,暂且给了范进居住。
暂且是没有买房的打算,钱赚的多,摊子也是铺的大了,范进也不是贪图享乐的人,到现在范家庄这个原本的魏家别院早就不适合范进的身份地位和财富,他还不是和母亲妻子住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