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修撰是我南海县翘首人物,下官是想请范修撰出头倡议,一,多设粥棚,二,施药救治病患,三,分别安置,县城,各处庄园收容为佃农,以半年之期,我们南海还得安置万余流5.6民,府里的意思,也是如此,香山,东莞,番禺,加上南海,还有府城,将这数万流民给安置好。去年年底到今年初,近十万百姓被接到海外成为我大明弃民,这是我大明地方官员的失职,也是愧对皇上啊。”
若不是魏文谦等人先给的情报,范进没准还会很感动。
这个知县还真是个好演员啊,声音朗朗,情绪饱满,甚至快眼含泪花了,还真是敬爱君上,抚恤百姓的好官呢。
听到郑知县的话,魏文谦等人都默不出声,显然都是不赞同范进掺合这事。
谁拉的屎,谁坐回去。
解决不好,郑知县就得丢官,到时候地方上再想办法解决流民问题。。
第二百四十 各论前程
“倡议之事,学生刚回南海,不是太了解内情,不能随意倡议。”范进皱了皱眉,对郑知县道:“不过收容流民,对范家来说也是义不容辞,出钱出力是理所应当之事,请郑县尊放心便是。”
基本上范进是回绝了对方请自己出头的请求,但也没有完全拒绝,范家还是会设立粥棚,施粥舍药,并且会大幅度的收容流民到范家工坊和收为护卫。
这也是范进早就打算好的事情,毕竟流民众多,对现在急剧膨胀发展的范家反而是件利好的事情……范家还是缺人,而且是缺很多人。
范记车行已经决定要扩张,从广东先走出去,从江西到京师,最少要设三十家车行,一路承接货物,物流和快递两个行当都可以展开。
每个车行最少要十辆大车,车掌,车夫,马夫,力夫,库夫,接单员,统计员,还有执事管理人员,加上每个车行最少得二十到三十个护卫人员。
光是车行一路铺开,最少需要一千五百到两千人。
这么大缺口,在相对保守封闭,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洪武年间,不要说短短几个月,就算是一两年12时间也未必招的满。
这还是南方,要是相对更保守一些的北方和西北地方,几年都未必招满这些人。
洪武年间,西北到北方主要是以军屯形式稳固了边境防御,然后陆续有不少百姓迁移至各州县。
经过元末的大规模的战乱之后,西北几省百姓少而土地多,得到二百年后,开中法改折色法,军屯败坏,然后进入小冰期,民间持续遭遇灭顶之灾般的自然灾害,又因为折色法的施行,南方的粮食不到,朝廷只给边军发银子,导致西北边地粮价虚高,百姓生活的更加艰难。
自然灾害,如虎狼般的官府和胥吏衙役,地方上贪婪无节制的士绅压榨,百姓活不下去才开始大规模的迁移求活,甚至最终沦为流寇。
范进若是那时候招人,一天几万人都招得到,不过范进肯定是不愿见到那样惨烈的情形。
他是要改变大明,不是要毁灭。
这个时期广东特有的因禁海产生的大股流民,算是老天给范进开的挂,他的工坊和车行需要大量人手,小农经济加上洪武年森严的保甲和路引制度,哪有什么额外的人口给范进招募使用?
说起来,范进还得感谢眼前这个郑县尊,不是他的贪婪和胡搞,此前附近几个县的流民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又重新严重起来,也是给了范进不小的帮助啊。
却是不会对此人说谢谢。
范进态度极为坚持。
郑知县只能无奈苦笑,不过范进看此人眼眸深处似乎并不是如何失望。
反而是有些得意。
隐藏的很深,若不是范进有天机师技能加持,还真的未必能发现。
范进心念一动。
相面知心,开启。
好家伙……这王八蛋还真是够狠的啊。
受了姚,谢等各家的指使,阴谋针对范进,小人招数,反而是最有可能成功。
范进眼眸深处也是一片冰冷。
还好,自己早就有打算,原本就不会上套,现在看出对方的打算,那就更容易解决了。
……
不速之客郑县尊无颜久留,借口县务繁忙,很快便告辞而去。
道不同,不相为谋,范进也没有挽留。
现在范进的身份地位,一个知县,也没有必要给对方留脸面。
要不是对方有范进家乡父母官的身份,老实说,还真的不够资格和范进打交道。
监生出身的知县,在洪武末年已经是前途有限的很了。
“文进,我总觉得郑县尊来者不善,似乎是有什么阴谋。”
傍晩时分,诸多同社好友纷纷告辞。
只有魏文谦,李宁,李仲芳,李仲芒,符铭,潘帱几个最好的朋友留到最后。
临别之时,魏文谦脸上显露忧色,提醒范进需要多加小心。
“无妨,不过是些无聊的算计和下流手段。”范进笑道:“我已经看出来了。”
“文进兄是何等人?当然是不会被小人算计得手,我们不必多加忧心。”
“总之若有叫我等帮手的,请文进兄一定要知会我们。”
“此言甚是。”
范进内心颇觉感动。
眼前的这些算是真正的知交好友,大家也都是进士,不是刻意逢迎巴结自己这个状元。
科举进士,各有前途,不是说状元就一定能凌驾于所有人之上。
现在的部堂高官,可是一个状元都没有,黄观这个大三元的状元,现在也不过就是侍郎,还没有到部堂呢。
众人的关心出自友情真心,自是令范进相当感动。
“我等假期已经不短,估计销假之前,咱们的观政期也就差不多要结束了。”
“我若为知县,愿为林县尊,绝不学郑某人。”
“魏兄应该是留吏部了,我听说茹部堂对魏兄极为欣赏。”
“潘贤弟应该是留礼部,陈迪陈部堂多次当众夸奖过潘贤弟好几次。200”
“那我估计下到州县了,我在户部听政,顶撞过郁部堂。”
“下到州县也好,在部里不过因循守旧,到地方可以施展才华,也是好事。”
范进回广东是比这些同年好友迟了两个月左右,观政期说是一年,但半年以上,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前程。
是留京师还是到地方为官,基本上就是要定下来了。
所以众人闲聊时,也是多半推测自己未来的官职前途。
到州县为亲民官,品阶是七品到六品不等,但品和阶是不同的,京官清流阶层高,升迁比地方容易。
干几年当了六品主事,一外放就是正五品同知,或是从五品知州,甚至如果能干到郎中,外放就直接是参政,或是提刑按察使了。
希望有更好的前途官品,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
只有范进,众人并未猜测什么。
翰林修撰,干几年迁侍讲,侍读,然后是侍讲,侍读学士,最后是翰林学士。
到这一步,已经是天子身边的近臣,出翰林院直接就能干国子监祭酒,左右通政,甚至直接为侍郎。
状元就是有这个好处,前途相对明郎,不需要过多折腾。。
第二百四十一 范进的海上野望
听着几个好友讨论,范进是一直笑而不语。
算算时间,任命也快到了。
到时候就得赴府城,和三司推进建造王府,招募杂役,宫女,还有建三护卫等各种事务之中了。
这个时间点,范进得抓紧布局,把自己的根基更进一步夯实了。
就暂且不和这几个好友说自己的事了,给他们一个惊喜好了。
……
傍晩时分,李夫人,徐仙姑,陈福三个护卫头领陆续赶到范进的书房。
每一清茶一杯,端坐在范进对面。
相处的时间越久,这三个前海盗头目就对范进越发的敬畏。
眼前这位,不光是学问高的吓人,智慧更是深不可测。
更重要的是仁厚,范家内外的人员,都是亲眼看着这位由童生到秀才相公,再到举人老爷,现在更是翰林状元。
但范进对人的态度没有丝毫变化,工坊庄园的福利只有越来越高。
虽然范老爷喜欢立规矩,而且任何人不能违反,违者必受惩罚。
总体来说,是没有任何人想离开范家庄,包括眼前这三人在内。
却不曾料想到,范进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你们三人,可曾想过回到海上,重建一支舰队,纵横大海,所向披靡?”
三个大海盗面面相觑。
论罪责,他们曾经也是被通缉过的大盗,李夫人曾经拥众两三万人,在明初的海盗群体中算是有名有姓的大盗。
后来历经失败,内争,朝廷分化,招抚,然后沦为流民。
曾经的过往已经烟消云散。
三人以为自己都是习惯了眼前的生活,并且已经考虑为自己的儿孙后代打算了。
就这么一直留在范家,儿孙也和范家一起共享富贵,这已经很好了。
李夫人有一子,徐仙姑修道无后,陈福却是有好几个儿子。
此时此刻,听到范进的话,三人先是一楞,接着耳朵好象听到了大海上海风的呼啸,还有海浪扑击而来,敌人的呐喊,燃烧的船只,一张张狞恶的脸孔。
还有海上贸易的巨额利润,自己等人说是海盗,其实没有哪一股海盗是纯粹靠抢掠为生的。
天天抢,累不累?
最要紧的就是把中国这边的货物,倒腾到南洋贩卖,这就是暴利,比抢掠来钱还快。
南洋,印度,倭国,朝鲜,都是倾销货物的好地方。
李夫人等人原本的销货路线是在南洋各国,十几个小国几千万人口,贵族和有钱人的基数也不小,贩卖丝绸,瓷器,茶叶,这三大利器已经利润高的吓人。
还有棉布,纸张,文房四宝之类,都是很受欢迎的硬通货。
甚至是中国这边的铜钱,在南洋和倭国也是硬货。
因为这些小国不会开矿,也没有铸币的技术,说起来好笑,但却是事实。
倭国是从南宋时就用中国这边的铜钱当自己的流通货币,本国可以说是毫无铸币,但倭国一直有银矿,特别是大明中后期时倭国石见银山开始挖掘,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的产银国,但也不妨碍倭人继续从大明进口铜钱来流通。
可以说在南洋各国,完全能找到中国这边从唐到宋再到明的所有的铜钱,一点儿也不夸张。
至于这些国家,只有少量的土产能够在中国这边销售。
比如香料,一度被破产的大明朝廷拿来抵官员俸禄。
隆庆年间,由于嘉靖年间的窘况还没有得到解决,大量官员收到香料抵工资。
很多官员没有销售渠道,有权的大佬官员可以高价售出香料,无权的穷京官出售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