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道:“诸位饱学之士,范进说的宋史的宗室记录,还有宗室之法,是不是属实?”
这个还真是难倒了众多饱学之士。
他们看的是经义,典籍为多,史书还真未必通读。
这里有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翰林学士,状元榜眼,必定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其实不然,科举成功之后,确实会有不少士大夫开始涉猎杂学。
但史学可能就是随意看看,不会精研,得专门有兴趣的人才会认真去学习。
而普通的士大夫,可能对水利,天文,算学,农书,医术,或是下棋弹琴和书法绘画这样的风雅之事感兴趣。
有兴趣,好玩的东西多了,未必是人人都精通杂学。
就象南宋的士大夫成千上万,能写出梦溪笔谈的不过沈括一人,明朝士大夫虽多,写出农政全书的只有徐光启,写出天工开物的也只有宋应星一个人而已。
医术上头,华夏两千年,出名的医家,还不过就是那寥寥无几的几人?
朱允炆见状,心中有数,做了一个手式。
一个宦官赶紧跑了出去,此时天气早就黑透了,宫门上锁。
不过不打紧,现在是在外朝,一会有宿舍给这几个大臣临时睡下休息。
没过多时,几个宦官抱着小山一样的宋史折返回来。
“蠢才,把宋史里的宗室志带来不就好了?”
朱允炆骂了一声,其余的几个大臣已经扑了过去。
虽然范进写的叫他们相信,但还是眼见为实比较好……
众人翻看了一会,甚至是仔细看了好几次,最终都是抬起头来。
抬头时,黄子澄和黄观还碰在了一处,发出砰的一声响。
两人也不呼痛,只是眼神中满是迷惘之色。
他娘的,这范进是什么鬼啊?
真的这么妖孽吗?
宋史浩瀚如烟,而且修的乱七八糟,是元初时那帮骚鞑子找的投降的文人修的,既不放在心上,也不当要紧事。
汉人王朝刚成立的时候,头等大事就是修史。
把前朝的史修好,盖棺论定,等于是帮前朝的棺材板860给盖牢靠了。
这样新朝才是名正言顺,江山稳固。
达子们哪知道这些?
无非是投降文官按惯例提出,达子也没当回事,随便就答应了。
所以宋史算是修的相对较差的一版史书,而且时间太他娘的短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就修好了,草草而就。
明史可是修了一百年,但可信度也相当拉跨。
女真鞑子和蒙古鞑子拼最巅峰的战斗力是肯定拼不过,但论阴险,蒙古鞑子是肯定比不过女真鞑子。
同化汉人,打压汉人,摧残文化,这些都是女真鞑子擅长的。
一部官修明史,错漏百出,甚至故意混淆黑白。
不论怎么说,眼前这几个算是读书人中顶尖的存在,但也没有认真细致的通读过宋史。
不奇怪。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第一长,五百万字。
真是太水了。
明史修了近百年,三百万字。
宋史修了两年,五百万字。
你还敢再水一点?
好几百万字的史书啊,哪个读书人没事去通读?
黄子澄和齐泰,黄观等人直接就无语了。
范进引用的基本上是一个字也没有错……
完全证实了范进的封建异同论的价值!。
第一百九十六 更重要的事
古人写文章,有个毛病是大而化之。
很少有人如范进这样写论据翔实,文章既写的好,数据也罗列清楚的论述文章。
看史书,资治通鉴一类。
数万人,数十万人,精兵无算,破城无数,人皆云云。
反正类似的记述很多。
就算是军报之类,也是有不少夸大失实的。
范进的封建异同论,光是在宗室繁衍生息这一块,基本上是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巴。
看完宋史,包括朱允炆在内,东宫这边上上下下都是一时失声。
每个人都是面色发白。
朱允炆虽然不喜欢叔王手握重兵,但也并没有把宗室制度完全推翻。
他自己也好几个儿子啊!
将来儿子们不封王?
孙子们呢?
但考虑到范进所说的宗室繁衍的后果,按数据来推演的结果,又是叫所有人都无法心存侥幸。
“诸位先生。”
半响过后,朱允炆才神色苍白的道:“按这个封建异同论的说法,怕是连孤的子孙也不能全数封王,不能世袭罔替。”
黄子澄几个都不出声,事情是明摆着的了。
齐泰抱拳道:“太孙,暂且还不必考虑到这些,范进所说的中尉以下可以读书,经商,这是个路子,但还是要以法度约束,否则必定与民争利。宗室为官,也得约束,不能在中枢为官,不能为方面官,不能为卫所都司官。”
“嗯,这是封建异同论里最容易办到的了。”
朱允炆也是苦笑起来。
范进啊范进。
屡次涮新所有人对他的认知。
这也是范进第二次从很高的角度来阐述大明的国策。
第一次是科举,关系国家科考和千万考生的命运。
如果不是范进,没有人知道下一步会如何发展。
最后刘三吾等考官全被流放,这叫黄子澄等初时不以为意的官员,隐隐感觉到身上一寒。
已经解决的如此圆满,考官们还全被流放了。
如果没解决好,结果会是如何?
洪武皇爷几年没怎么出刀,真以为老头子不杀人了?
现在范进更是触及到了国本啊,这小子可是真的胆大包身!
这样的话题和议论文章,又写的如此出色,叫人连反驳一二的勇气也没有,完全就是如山涧巨石,只有令人仰视,感觉到其厚重,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哪怕是一心揽权,要做皇太孙新朝第一文臣的黄子澄,此时也是有无力之感。
范进的科名,文章,都明显在自己之上。
而论述古今,阐述国本大政,也是有理有据,侃侃道来。
黄子澄知道,自己一没有这文章水准,二来也没有范进这般胆量。
相比之下,差距颇大。
越是如此……黄子澄眼中精芒闪烁。
范进此子,是真的不能留在太孙身边,否则自己等人都只能靠边站。
十年辛苦,一朝付诸流水?
黄子澄却是没有这么博大的胸襟。
只是范进此子,大势将成,这篇封建异同论再流传开来,他的格局又是比南北异同论还要高的多,足以被视为几年内位至侍郎京的来重臣。
再到太孙身边侍奉太孙,待皇上驾崩,太孙继位,范进立刻能成为部堂重臣,且有极大的发言权力。
当然黄子澄此时也没想过,会有靖难之役,他们这些人会全部性命不保。
而范进对他们这些人也丝毫不看好,并没有侪身其中,改变历史的想法和打算。
但凡朱允炆身边有齐泰之流的精明官员再多几个,范进也会考虑给朱允炆效力,这样国家可免除动乱。
可若黄子澄几个都如齐泰一样精明,范进加不加入,结果都是一样。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范进不打算被一群猪队友连累,他也没有信心,在短时间内使朱允炆抛弃黄子澄一伙,转为只信任自己。
说白了,还是范进根本不相信朱允炆这个皇太孙,在范进眼里,朱允炆明显是属于脑子不太好使的那种上位者。
不怕上位者性格不好,就怕脑子不好。
性格差的,也知道利弊取舍,会选择对的建言接纳。
脑子差的,分不清对错,那就没有办法了。
齐泰此时又提醒道:“此论不可耽搁,明早就得进呈皇上。”
朱允炆苦笑道:“就怕皇爷爷看了,也是毫无办法,内圣外王,允亲藩对外开拓,这个决断,皇爷爷也不会骤然就同意,其中风险太大了。”
朱允炆自己内心也是矛盾。
他也是希望自己的儿孙能享亲王尊贵和生活优裕。
而若以范进之论,自己的儿子们也不能封亲王。
但给亲王对外开拓权,其中蕴含的风险也是极大。
不光是帝国的安全,也有道义上的考量。
内圣外王之说,未必能说服那些腐儒。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华夏对外的战争总是在亏本。
汉武击匈奴,天下户口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