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23节

  但在太孙和沈王之间,老朱毫不犹豫的就选择太孙,毕竟到了这个地步,老头子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沈王继续道:“至于孩儿和范进的来往,就是召他在亲王府玩过一次投壶,得了果酒还贡给父皇了。其后范进授了官,为避嫌,孩儿一次也没再请过他了,府中往来的,不是兄弟们就是子侄,还有驸马都尉等亲朋好友,朝官是一个也没敢请。”

  朱元璋不耐烦的道:“你说的这些咱都知道,不过你们这些成年亲王留在京里终究不是好事情,咱还是抓紧叫你之国好了。”

  沈王委屈道:“孩儿会想父皇的。”

  朱元璋沉吟道:“咱知道,你有孝心。但长大了,宫里也不宜久留,不是好事。咱之前是想着你要去沈阳,备齐三护卫和铠甲兵器,修造王府,太耗钱粮,慢慢来。那御史弹劾你是胡扯,但有的话说的不错,辽东有宁王和辽王了,你们俩再去也是太挤了,并不需要。咱再想想,在南边替你们俩找个好地方罢。”

  沈王忍不住道:“还有什么地方比杭州好的,总不能是苏州吧。”

  朱元璋笑骂道:“滚下去,苏州能封给你们?”

  朱元璋前一阵封了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为吴王,吴国封在杭州,此时的杭州地位稍逊苏州和扬州还有开封等大府,但仍是数一数二的好地方。

  沈王内心也是觉得老头子太偏心了。

  太子朱标大兄受尽宠爱就算了,皇太孙朱允炆也是被宠的没边了。

  求鲜花

  连朱允熥这个大兄的嫡次子也是比普通皇子受优待,受封吴王,这可是朱元璋称帝前的王号,就这么封给了朱标的儿子。

  另外吴王就藩之国的封地是杭州,更是叫韩王沈王等人眼红。

  他们可是在开原和沈阳这样的穷苦酷寒的边郡之地,和杭州怎么比?

  “下去罢,咱给你们挑个好地方便是。”

  二王有些沮丧,他们根本不想离开京师,但也没有办法,这些事老头子说了算。

  离开乾清宫时,韩王停了脚步,冷冷的道:“什么咱们游猎扰民,多行不轨,还不是上次二十一弟你进献果酒,得了父皇欢心,夸了你几次,有人便心有不安,怕你有什么不该有的想法,结果就出了这事。”

  沈王沉声道:“整个大明都是太子大兄一家子的,咱们算什么,就是没有这事,将来迟早会被那小子针对,咱们兄弟都没好日子过。”

  皇太孙朱允炆对叔父辈的敌意和提防是明摆着的事,大伙儿都不是蠢人。

  但朱元璋和朱允炆对这事有过商谈,朱允炆的回答也没有出格的地方。

  在朱元璋看来,只要诸王老老实实的不犯错,自己死后恪守臣属本份,太孙也不会随意针对诸多王叔。

  只能说,老朱的政治敏感在儿孙之事上变得迟钝了,权力大位之下,什么叔侄亲情,有什么屁用?

  不提朱允炆对叔父们的残酷无情,就是朱棣又好到哪去?

  朱允炆生死不明,他的几个儿子全都被关在凤阳,一直到关成白痴。

  几个弟弟,朱允熥等人,全部罢为庶人关在凤阳,先后被烧死或是莫名其妙的暴毙。

  朱瞻基杀叔父汉王朱高熙,连自己六个堂兄弟也是直接一起杀了,连囚禁凤阳的机会都没给。

  天家在大位面前,远比民间兄弟争产还要残酷的多。

  身为大家长,看到的东西当然是兄友弟恭,宗族友爱,实际的残酷情形却被朱元璋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久。。

第一百七十九章 送别

  韩,沈二王离开后,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对近侍道:“召宋忠来。”

  “是,皇爷。”

  一刻功夫左右,穿着三品武官袍服的宋忠大步走入殿内。

  “臣叩见皇上。”

  “起来。”

  “谢皇上。”

  宋忠起身后,朱元璋沉声道:“那御史景清弹劾韩王和沈王,坊间都是怎说的?”

  宋忠在洪武二十三年后任锦衣卫掌卫指挥,二十八年因罪迁凤阳卫指挥,后为参将,跟将军杨文征伐立功,又在洪武三十年复为锦衣卫使。

  相比几个前任,宋忠显得朴实厚道的多,很少刻意陷害大臣,兴起大狱,因此很得朱元璋的信任。

  清流官员,对宋忠也较为欣赏。

  “回皇爷,坊间议论,御史有些苛刻,但成年诸王在京,确实容易扰民。”宋忠抱拳道:“大抵便是这样的说法。”

  “对弹劾范进是怎说的?”

  “说是范进有些不安份,以文臣身份与亲藩交结,确实是行事不谨慎,年轻人一朝得志,又因南北异同论被皇上赏识,有些骄狂失态,所以不宜在朝为官,需要放出去,好生打磨几年才是。此事臣只与闻,都是朝官和百姓的话,自己不敢添只言半句。”

  宋忠的态度相当诚恳老实,一副武夫不敢干涉政务的样子。

  此前两任指挥,都是对争权夺利太热切,一任是在胡惟庸的案子里出手太重,过于表现,结果胡案一完,为了平息众怒,皇上就把锦衣卫使砍了脑袋,包括检校杨宪在内,都没有落个好下场。

  另一个就是在蓝玉案里拼命出力,结果不出意外,也被砍了。

  宋忠当了锦衣卫使后就是尽量与人为善,很少在朱元璋面前说官员的坏话,所以他的话,格外有说服力。

  “嗯,咱知道了。”

  朱元璋挥了挥手,令宋忠退下。

  对这个锦衣卫指挥,朱元璋还是相信的信任。

  ……

  宋忠出乾清宫后,从东角门出禁城。

  正好路遇黄子澄,文武殊途,但路上遇到了也得彼此行礼致意。

  宋忠小声道:“已经按黄公吩咐,将韩王,沈王,还有范进的事都奏给皇上知道了。”

  黄子澄面露笑容,说道:“宋指挥赤胆忠心,太孙向来对宋指挥赞赏有加。”

  宋忠道:“咱也是为了公事,也没有说谎。”

  黄子澄拱手道:“一切心照不宣,大伙儿都是有志一同,为了大明社稷。”

  宋忠心道这些文官还真是搞笑,明明是阴谋设计,嘴上却是说的这么赤胆忠心,比起他们来,咱们这些提刀子就是干的武夫,脑子还真是不够使的。

  但当下也只有抱拳一礼,嘴上道:“一切都是为了大明,为了太孙殿下。”

  ……

  韩王和沈王吃了一通训斥,还不能有什么不满和抱怨,傍晩时分,他们还奉了圣命,到金川门送别燕王府的三个侄儿。

  朱高炽,朱高熙,朱高燧三兄弟神色也不太好看。

  这一次到京师,父王给他们的命令是多涮声望,交结勋贵大臣和诸王。

  也最好是给皇太孙好印象,加深彼此的感情。

  岂料皇太孙前后一共见过两面,每次没说几句话就把他们打发了,虽然大伙是堂兄弟,但燕王府的三个从始至终没感觉到皇太孙对自己有什么兄弟亲情。

  皇祖父也明显老迈了,见过两次,也就没说几句话就被打发出来了。

  一切和洪武二十八年之前完全不同。

  当时诸皇孙也是被用心栽培的,经常和诸王叔一起出塞防秋,统驭大军,甚至朱元璋会亲自点评,比如朱高炽因为带兵时爱惜士卒就被夸赞过。

  现在诸王和王孙们基本上在京城都属于被防患和疏离的对象,皇祖父对他们也不是太亲近,众人的情绪都不算高,有一种被隔离后的无奈和愤慨心理。

  众人在金川门一带一见面,朱高熙便愤然道:“没想到太孙连两位叔王也不肯放过,真是心思太狭隘了。”

  朱高炽道:“二弟慎言,叫人听去了,俺们被斥责不说,还要连累二士叔和二士一叔。”

  朱高熙道:“这天下是皇祖父打下来的,又不是太孙的,他身边那伙人,看咱们就跟看小偷似的,他娘的,俺恨不得一个个全宰了...”

  “是皇祖父打下来的不假。”朱高炽沉声道:“现在不是要交给太孙殿下?”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出声。

  明明天气和暖,北边的幕府山上一片青绿,但这些亲王贵胄们都觉着身体发凉。

  半响后,朱高炽又道:“反正俺们谨守本份,不给人机会,安心侍奉父王在北平为塞王,为国出力,难道太孙还真的能对俺们赶尽杀绝不成?”

  众人只能点头称是,三个侄儿向王位王叔行礼,众人拱手告别。

  出金川门时,朱高燧愤然道:“李景隆那几个也不是东西,咱们初到时还十分客气,礼数周全,后来看皇祖父也不怎么见咱们,李景隆也是不见人影了。”

  朱高炽道:“这也是人之常情,趋利避害也。”

  朱高熙道:“李景隆这两年拼命巴结太孙和他身边的人,将来必被大用。本朝真的是无人了,连这样的无用纨绔都手握重权,俺们父王浴血廝杀,却被按在北平不得施展,想想也是窝火的很。”

  朱高炽却比朱高熙更知道些内情,也知道父王不是那种坐困愁城的性格。2.4父王身边有姚广孝,袁珙,金忠等谋士。

  又有张玉和朱能,丘福等心腹武将。

  还有保儿(郑和),狗儿,等王府太监,都是文武双全的心腹宦官,经常用来做隐秘事情。

  燕王府的王府亲军被打造的极为精锐,燕王心腹将领分领各军,包括北平都司在内的很多将领,也是被燕王拉拢在麾下。

  父王绝对不会愿受辱于太孙,但局势会如何发展?

  现在朱高炽眼前也是有一团迷雾,叫他感觉迷惘不安。

  最大的忧患还在于皇祖父的身体!

  这一次进京,其实最大的任务就是父王在秘室交代自己,一定要看清楚皇祖父的身体究竟如何了。

  在朱高炽看来,局面相当不容乐观。。

第一百八十章 看走眼了

  自洪武二十八年之后,这两三年无有皇子和公主诞生,这是一个很显著的信号。

  据朱高炽看来,皇祖父身体已经极度衰朽,这也是太孙和那帮清流得志的原因所在。

  因为皇上已经很难处理那么多繁冗的政务,只能将大半政务交给太孙和黄子澄等人。

  人心逐渐会归附到皇太孙那边,这就是大势。

  而就朱高炽看来,皇太孙和他身边的那些人,对自己这些亲藩充满不信任,甚至是敌意。

  在抵达狮子山附近,看到浩荡大江之时,朱高炽却是只感觉内心一片冰冷。

  前途渺茫啊。

  朱高熙这时却突然道:“二十叔和二十一叔都受了斥责,范进怕也是要被贬官了。如果此人被贬官,不知道能不能由父王上奏,将这人讨要到北平王府效力?”

  朱高炽从容道:“范进是个难得的人才,咱们看的出来,皇祖父能看不出?无非是党争,小惩大戒,不会将他怎么样的。”

  在这等事上,朱高炽比朱高熙看的更清楚明白,在战场上,朱高熙如狮子般勇猛,而且很容易看出战机,他的军事才干12,远比朱棣还要出色的多。

  但论军政事务的内里,看出一件事的内在脉落,结好文官,安抚百姓,屯垦兴殖,储备军需粮草……

  这些文官干的事儿,朱高熙却远远不及长兄高炽。

  事实上这几年北平王府的政务,朱棣大半都早交给了高炽来打理。

  包括那些王府的谋士文官,也渐渐视高炽为主。

  因为朱棣的兴趣更在于行军打仗,加上朱棣本身性格比较冲动,甚至是有些残暴……不得不说,朱棣在靖难成功后认为自己象太祖,在性格冲动残忍上,确实是有些相似之处。但朱元璋的恤民,隐忍,节制,这些东西,朱棣是一样都没学到,而高炽在这些方面反而类似他的祖父。

  至于高熙,真的是和朱棣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甚至在凶残暴戾上犹有胜出。

  这也是汉王始终没争赢的最要紧的原因,大约就是朱棣感觉,自己已经够残暴嗜杀,高熙还有过之,天下交给高熙来治理,大明多半会出事,而高炽就不同了,肥胖懦弱,但守成是肯定没有问题。

首节 上一节 123/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