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16节

  朱元璋微微一笑。

  他既喜欢有本事的人才,又不喜欢脾气太张扬,太嚣张的那种。

  比如解缙,虽然学识没得挑,但太狂妄,太张扬,朱元璋看他年轻,打算留给后人,反正不过就是个博学的翰林。

  若是武臣敢和解缙一样的脾气,早死透了。

  眼前的范进,就是朱元璋喜欢的模板式的臣下。

  有胆魄,有见识,但知进退,礼节恭谨,平时也朴实厚道。

  这些不是朱元璋的脑补。

  真以为锦衣卫的探子是吃素的?

  范进身边早就有好多个锦衣卫在观察,每天都有密疏奏报送到宫里。

  朱元璋时代是压制宦官,重用文官检校和锦衣卫。

  到朱棣时期,开始也是用锦衣卫,但锦衣卫掌印指挥纪纲很快脱离了控制,实力膨胀到不可控制的地步。

  锦衣卫虽然也是皇帝的鹰犬,但毕竟是在外朝。

  皇帝为了自身的安全,还有大权不旁落,成立司礼监压内阁,成立东厂压锦衣卫,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朱元璋看到范进有意做出的吃惊脸色,脸上也是显露笑容。

  微服被发现后,对方的表现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毫无例外,总是令朱元璋感觉开心。事实上他微服的高峰是在中年时,有时候甚至会走的很远,看看民间情形,看官吏施政。

  现在的微服,更多的是散心和排解在宫中的郁气。

  身为皇帝,想要什么便有什么,但开心还是得自己寻。

  朱元璋很满意范进的表现,向着身侧的礼部官员做了一个明确的指示。

  “.范进建言有功,赏御赐匾额一幅,大银两个,钦此抄。”

  范进有些吃惊,也有些哭笑不得。

  洪武年间的赏赐也是这么朴实无华。

  不过大明皇上向来就是俭朴,或许也能说小气。

  对大臣一般就是赏银十两,二十两。

  要换皇后,废太子,贿赂大臣,才会赏银五十,一百。

  这种赏赐是史实,收到赏赐的大臣,大约也都是哭笑不得吧。。

第一百六十七 翰林侍讲

  “臣叩谢天恩。”

  “无事,尔等俱平身。”

  朱元璋神色从容,话语平淡,眼神中还有抹不掉的疲惫。

  这样的场景,隔几年来一次,但朱元璋还是亲力亲为,从不假手他人。

  他是着实累了,但累了也得继续,因为没有人可以替他。

  早年朱标在的时候,很多事叫朱标做就可以。

  现在却是不行了。

  可能是太孙还小,还是别的原因?

  朱元璋自己可能都不太清楚。

  所有进士站起身之后,朱元璋又说了几句勉励的话。

  无非是令众人要好好做官,要勤劳质朴,不要贪污,不要自误。

  待朱元璋下了金台,转回内廷后,所有人,包括在场的官员,大伙儿都松了口气。

  范进感觉到,朱元璋虽在,高压也在,但他坚持的那套东西,其实已经快名存实亡了。

  高压不可久啊。

  ……

  出皇宫后,礼部出正式金榜张贴在皇城外,供万民瞻仰。

  应天府尹出伞盖,白马,护送状元郎回客栈。

  这就是百姓所谓的游马夸官。

  再次日,天子赐宴于礼部,也就是所谓的恩荣宴或琼林宴。

  宴会完毕后,新科进士们用三天时间在鸿胪寺学习朝会礼仪。

  最后到国子767监聚集,拜谒孔子神牌,脱掉进士官袍,换朝官袍服,这易服仪式后,代表不光是脱离了平民身份,也脱离了新科进士身份,他们开始正式转换角色,成为大明官员中的一员,而不是带点傲骄之气的新科进士。

  领了新的冠服后,很多人都是百感交集。

  从五六岁左右开蒙,开始时不学句读,也没有拼音标识,就是完全的死记硬背。

  好在这个时代没有外语,算学,也没有政,地,史等诸学科。

  就是硬背识字,然后学句读,学对对子,每天沉浸其中。

  几年之后,根基打牢靠了,才开笔写做文章。

  真的是苦出来的,夏天热死,冬天冷死。

  研墨,写字,成文,重新研究,写字,成文。

  夏读三伏,冬读三九,不管是汗流浃背,还是呵气成云,成功没有捷径。

  睡的比狗晩,起的比鸡早。

  读书读废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

  读书不光是学习的费用,笔墨纸砚的费用,还意味着家里会失去一个成年的壮劳力。

  在农村,一个五六岁小孩就是半个劳力,十来岁差不多就快成全劳力了。

  从小挑捡野菜,打猪草,女孩子没锅台高就开始学做饭,学缝纫,男孩放牛,放羊,总之不可能养着闲人。

  读书就不同,先在免费的社学里学习,然后可能是族学,也可能是自己请老师。

  各种开销是持续不停,晩上普通人家不点灯,但读书人家是得点灯夜读。

  如果一直读到成年始终不能成功,代价是很大。

  原本的范进就是典型,还好最后他中了,不然此前所有的付出都是沉没成本,毫无回本的机会。

  接下来,便是授官。

  “范进,授翰林侍讲,钦此。”

  “臣领旨谢恩。”

  状元肯定是直接入翰林院,但一般是任修撰,很少有直接为翰林侍讲的。

  这也是越级拔擢,估计还是南北榜建言酬功的一部份。

  侍讲虽然也就是正六品,但词林官半阶都很难超过,是要不停的熬资格,从翰林检讨,到翰林编修,翰林修撰,再到侍讲,侍读,然后到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到学士阶层,基本上就可以视为重臣一员,因为词林官的话语权已经很高,虽然还不及几十年后,但也不可以视为普通的五品官员。

  到翰林学士,就是掌院学士,一般会开坊加级别,甚至兼礼部侍郎,如果是皇帝近臣,内阁成立后,基本上可以直接入阁预机务了。

  其余所有进士,考在一甲或二甲前列的,大半到翰林院观政,这些人被称为庶吉士。

  到六部观政的,就是剩下的二甲或三甲进士,称为观政进士。观政学习期,不授官,观政结束后,或留翰林院,或在六部,或在通政司,都察院,或是太常寺,大理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行人司,国子监,上林苑监……

  中枢衙门众多,但肯定容不下所有的新科进士,会有不少进士到地方为官,三甲授知县,二甲授知州,基本上都是授知县。

  不过正经进士授官后基本上都是三年一升,除非是能力太烂,在地方上出过很多纰漏。

  ……

  “这便是范侍讲的宅邸,潘庶常,陈庶常,韩庶常,你们就住隔壁。”

  说话的是礼部小吏,眼前这些“宿舍”也是礼部和工部共同安排的。

  范进含笑道:“多谢。”

  说着将十来文铜钱递给这小吏,对方倒是坦然接了。

  钱不多,他又不是官,当然敢接。

  朱元璋对吏员很鄙视,视为贱役,对他们的操守要求不高,但又允许他们世代相袭。

  真是很奇怪的逻辑思维。

  大抵就是,吏不可信,此辈毫无操守,所以就叫他们世代为吏去吧。

  范进摇摇头,老朱也不是事事都想的对。

  授官观政后,朝廷会给这些新进士赐给住所,当然不可能是单门独院的宅邸,而是一幢大宅内分配给若干人,一般是一进院子住四左右。

  有卧室,书房,加上厨房,茅厕等配给。

  若是大官宅邸,会有门厅,仪门,轿厅,前后进院落,可能还会有花园。

  但对范进等人来说显然是不可能,所以他们就是住这种多人的一进院子,每人分配一两间房舍,生活供给设施还是齐全的。

  供应饭食,笔墨纸张,因为翰林主职工作就是修书,编史。

  现在是没有大工程,到永乐年间编永乐大典时,翰林们都忙到飞起。

  当然也能自己买房,只要出得起价钱便可以。

  范进不想在京师久留,想谋外任,决意先在京师入职呆一阵子,然后便先请假回乡,接着就是谋职外放……

  和范进一起住的是潘帱,陈安生,韩克忠等人,陈安生和潘帱都是翰林检讨,七品官职,在进士中是少有的已经定了品级的。

  考试考的好,好处就是先人一步。

  韩克忠,王恕,郭子卢,焦胜等人,都是翰林庶常,也就是庶吉士,还没有品阶。

  要散馆后考试合格,才转为检讨。

  资历上就比现在授官的差不少,比起范进来就差的更多了。

  奇特的是,自洪武之后,状元为名臣的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多半的也就是混到京卿位至,可以先发未必先达,大明的名臣中,状元功名不一定就代表成功。。

第一百六十八 宿舍和急递

  众人的长随,纷纷在房间里打扫起来。

  可能最少几个月没住人了,这些厢房里都很脏污。

  用清水洒扫,抹净柜子和桌子,床铺也用自己的被褥,看样子得折腾很久。

  范进先找个洒扫过的桌子,~铺开纸写信。

  他是写给夏时杰,请其最少准备二百到三百坛果酒,每样要几十坛,然后运抵-京师。

  范进提醒这个广东大商人,最少准备几十坛预备送给京师-权贵。

首节 上一节 116/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