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40节

更严格来说,在这一批学徒之前,其实各家工厂并没有一个完善的培养体系。

这也能够理解,毕竟哪怕是历史最久的厂子,距今成立都还不足一年。

框架才刚刚搭起来,哪有那么多精力去培养新鲜血液,光是培养新招的工人都已经费老鼻子力气了。

现在,随着各地的机关、厂矿、学校搬迁进山,跟随这些人一起过来的,还有数倍人数的家人。

这么多人,肯定不能让他们闲下来,更不可能直接养起来,再有钱也不是这个花法。

其中成年的青壮基本都有安排工作,男人一般会去修建工事,或者进厂当力工,女人则做些缝纫、洗衣、做饭的活计。

而未成年的那一批,则根据学习情况分配到各个学校,像刘大刘三这种,学习不咋样力气倒挺大的孩子,就被分到了学徒班,按后世的说法其实相当于职校。

在当前的局势之下,还愿意跟着队伍一起上山的,除了少数别有心思的存在外,基本都算是红军的“死忠”了,所以自然也不会亏待他们。

可以预料,等到这次反会剿胜利之后,随着边界的重建以及其他根据地的发展,这些人尤其是新加入的孩子们,都会很快被卷入到这股全新的浪潮之中。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表现得如此支持,连刘翠儿都注意到了,放假之后回校的学生里,已经少了很多她熟悉的面孔。

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带着家人一起过来,像她这样带着两个兄弟过来的,已经算多的了。

何况哪怕是刘家人,也有刘老三和他的妻子以及最小也最粘人的老四,留在了甬鑫老家。

这些也在预料之中,毕竟山上清苦,听说马上又有大军过来围剿,自然会有人想要躲远些。

算是不同的选择吧,以敌人的凶残程度,如果山上万一被敌人攻破了,大家尤其是平民恐怕很难找着生路。

但如果在山下,也很难逃脱还乡团的迫害,尤其是在红军力量不断撤离地方的情况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因为根据地的发展较为顺利,所以地方上有不少老百姓缺少斗争经验,更没有认识到这背后的残酷性。

如果他们中的某些人还是那么乐观的话,估计很快就会被还乡团教做人了。

对于这点,哪怕是有人预料到,也很难说服所有群众,只能尽量保护好哪些愿意跟着走的人了。

当然,对于刘家三兄妹而言,谈论这些到底还是深奥了些。

虽然父母还有最小的弟弟都不在身边,但是三个少年人,来到这个新奇的环境中,还是充满了各种好奇和愉悦。

“今天厂里难得放假,还给我们发了些工钱,喏,我和老三想了想,就换了这块腊肉。

嘿嘿,不过买了才想起,我们都不知道要怎么做,这不就来找你了。”

其实作为学徒,刘大他们除了包吃包住之外,剩下能够发到手的工钱并不多。

尤其是他们才刚来不久,总共加起来干的活,连正式工一周的时间都没有,至于量就更少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刚来不久,为了让这些孩子们尽快适应山上的环境,学徒班的老师还是给他们发了些零用,顺带放了个假。

也并不是只是学徒班这么办,其他单位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类似的做法,之前过节的时候总会给各位同志派发些钱币或者物件,以作庆祝。

但今年的情况尤为特殊,马上就是年关,又要打仗,虽说离春节还有两个多月时间,可谁也不知道后面能不能有机会一起过个好年。

所以大家索性提前一把,没有成文的规定,就是约定俗成地在这个周末放了个假。

然后分发些零碎,有亲友的也去走访,没有的就聚一起弄点娱乐活动,算是在紧张气氛之下难得的舒缓。

“你们这真是,有钱自己攒下来多好,好吧,我看下,这块腊肉应该够我们吃一顿。

这样,学校前天给发了些精米,我现在就去借个锅,然后把腊肉切了片,放在米上蒸着吃。”

刘翠儿知道自家兄弟的底细,手里头藏不住钱,平时在家里的时候,就经常撺掇父亲买肉吃,为此没少挨打。

可人家兄弟还是乐此不疲,只要遇上刘老三脾气好的时候就能饱餐一顿,挨顿打而已,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到了山上,学校里头包吃包住,吃得再差再少那也是不要钱的。

所以两人还是继续发挥了早年的精神,经常瞅准机会一顿胡吃猛塞,同样没少被训,连带着刘翠儿也被喊过去批了一顿。

现在难得有了钱,他俩怎么可能不抓紧满足一下肚子里的馋虫。

这块腊肉,除了填上两人的零花之外,还包括靠着未来一个月帮同学洗衣为抵押,借来的不少钱。

不然的话,看这肥肉的块头,和三个人吃一顿的分量,光凭他俩那慰问性质的零花钱,怎么能买的着。

“欸~好,蒸着吃,吃白米饭,姐,干脆我们现在就吃吧,灶在哪里?我去烧火!”

和比较憨厚的大哥相比,刘三虽然也贪吃,却多了点小精明,那个洗衣借钱的法子就是他想出来的,要不是如此,今天三个人,怕是还没得肉吃。

“现在才刚过中午呢,急什么急,看你们两个馋的,平时食堂里又没把你们饿着。”

“饿是没饿,就是好东西不吃到肚子里,总觉得有点不踏实。”

有道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对于吃的欲望那是根本抑制不住。

但这个年纪也是相对比较单纯的时候,只要愿意给他们一个稳定的环境,能吃饱,能干活,能学习,能娱乐,他们就很难再脱离这个环境。

就像现代人总是嚷嚷着要回归田园,重温农耕生活,可若是真把他们丢在那个环境里,他们照样会觉得百般地不适应。

而在这个时代,工业化的生活方式,总是对年轻人有着莫名的吸引力,他们虽然不明白这背后的道理,但确实是觉得在根据地的日子,要比窝在家里要快乐得多。

“好啊,刘翠儿,你居然在这里偷吃~”

就在兄妹三人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器具食材的时候,旁边突然响起了一句不和谐的声音。

这里的不和谐,主要是在腔调上,刘家是土籍,所以三人在一起的直接讲的是甬鑫方言。

而刚才这句话的主人,虽然已经在尽量地说着普通话,可还是带着一股浓厚的客家腔调。

百年来的土客隔阂,已经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从最简单的口音上就可以看出来。

这一点,哪怕是程刚不断用着唱片等工具,尽全力教授传播普通话,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修正过来。

所以,口音的差异,再加上父辈们潜在的影响,即使是学校也不能幸免,这群少年人,自然而然地就分割成了土客两派。

第89章 舌尖上的少年(下)

“哎呀~真香!欸~”

元俊杰顾不上刚出锅的米饭散发出来的滚烫温度,一口下去,混合着浓厚动物油脂的米饭,让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他正是刚才发出质问的那个客家人,从名字上就可以知道,元俊杰还是此时的三十二团团长元纹财的同族,或者说远方亲戚。

因为父亲早逝,只留下了孤儿寡母,后来母亲也跟着改嫁,只留下他一个人在族人的接济下生活。

后来在扫盲的过程中,这个年轻人及时抓住了机会,在读书上逐渐展露了头角。

然后他被远方叔叔也就是元纹财所看重,附小成立之后就被推荐了过来,当然也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这并不是所谓的走后门,类似的情况有不少。

当初办附小的时候,为了扩大规模,不管是土籍还是客籍,只要是组织的干部,都会有相应的任务,必须拉够足量的名额,不愿意的还得收到批评。

通过这个手段,把大家的后辈集中到一起,然后进行统一教育,算是后世比较可行的办法。

虽说这些少年在到了学校之后,也少不了发生些矛盾,甚至做出拉帮结派的行为。

但是相比于之前土客分明的教育方式,这已经算是不小的进步。

毕竟哪怕是争吵乃至打架,都能算作是一种交流的手段,只要有老师控制好局面,那么等到这些少年成年之后,或许能多一分理解,少一点纷争。

当然了,像宇智波和千手那样,昔日的童年伙伴拔刀相向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存在。

但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社会环境肯定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到时很多事情都会变得好解决不少。

事实上也是如此,这些娃娃到了学校之后,争嘴、打架,甚至群架都经常发生。

但少年人毕竟是少年人,吵完打完之后,也没有留下太多的仇怨。

如果遇上了什么活动,大家也能面前凑在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比如这顿饭,一共集合了三方势力,客籍的元俊杰,土籍的刘家兄妹,还有外来的李家兄弟。

相处下来,虽然稍显沉闷,但还算相安无事。

本来元俊杰看到刘家兄妹的行动之后,就打算随口说上两句,为了这种小事他也不可能找老师告状。

结果没想到正好碰上了安尹安秦两人,听说翠儿姐姐要做肉吃,也巴巴地想要凑上一口。

刘翠儿家境虽然贫寒,但没有什么小气的性子,正好碰上这几位,不仅同意了两个孩子的请求,也顺带邀请元俊杰一起参与进来。

因为叔叔的叮嘱,元俊杰在学校的时候就经常照顾李家兄弟,所以在安尹两人面前,他也不好摆什么脸色,于是就跟着过来了。

当然了,几个人也不是白吃白喝的,安尹从家里偷偷拿来了些米和盐,元俊杰也拿出了几个鸡子,凑在一起倒还算丰盛。

临时垒制的小灶上,火焰已经熄灭了,只留下些许炭火的余温,上面的这只小小的瓦锅,还在腾腾地冒着热气。

脱壳、碾米、抛光,原本普普通通的稻谷,经历完整的现代化工序之后,变得晶莹剔透、白白净净。

虽然在加工的过程中,稻谷被抛去了不少营养,但口感却是实实在在地顺滑了不少。

围坐在一旁的少年人,自然不会在意大米那点减少的营养,对于他们来说,这种精细的粮食实在是一种奢侈的物品。

往常的日子里,简单脱壳碾制的糙米,也不是一年到头都可以吃到的主食,想要再花费更多人力去制作精米,即使是地主家庭,都不一定舍得下这个功夫。

虽然因为品种缘故,煮好的米饭中大米的香味要显得寡淡不少,但这并不影响众人的食欲。

毕竟,米饭上面那一块块闪烁着油光的肥肉,实在是让人难以抗拒。

山里人养殖的土猪,成年之后肚子上的肥膘甚至可以直接拖到地上,年关时分,杀猪之后大家总要留下不少好货。

把这些精心挑选的猪肉,切成一个个细长的肉条,必须要肥肉多而瘦肉少,然后用粗盐腌制风干,再挂在自家灶台上慢慢熏制。

刘家兄弟买来的这块肉,也是经过如此手续制成的,山上的供销社贩卖着不少乡亲们紧缺的物件,为了置换这些必需品,大家也会出售这些土产,互通有无。

乡下的少年们,无论男女,对于制造食物总有他们独特的经验,这些是从小在山间田野中寻找食物而得来的经验。

大米放入瓦锅,倒入清水直至没过半节指尖,放到火上烧煮至半熟后,再放上切成薄片的腊肉,少不得还得撒上些许粗盐。

当然,还要再打上几个鸡蛋,把米饭的表面彻底盖满,空气中也洋溢着馥郁的肉蛋香气。

冬日的山上找不到什么蔬菜,中午剩下的一点南瓜汤在此时排上了用场。

不过对于少年人来说,这些南瓜最大的用处,还是用来充当主食的替代。

毕竟总共有六个人,还都是是胃口最大的时候,这么一个瓦锅,也不知够不够分。

不过即使如此,这样的一餐也算是难得的奢侈享受,即使吃不太饱,也算不上遗憾。

最后,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忙碌,大家终于有机会吃到如此美味。

在所有人期待的眼神之下,锅内的水汽逐渐地蒸腾了起来,香味扑鼻,瞬间勾起少年们肚子里的馋虫。

现代工业生产制造的大米,山村家庭养殖加工的腊肉,通过这个小小的瓦锅,在柴火和井水的催化下,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所以也不能怪元俊杰发出这样的感慨,山里物产本就不多,家境也决定了他从小就只能在吃苦中艰难长大。

也是在红军上山之后,他的生活才有些许改善。

因为年纪未到,所以他没能分到田地耕种,但是村里还是按照政策安排了他的生活。

随着平价的食盐以及农具的输入,在必需品的购买上,山民们不用再多接受一顿盘剥,生活的负担减轻了不少。

而且,红军在进驻的同时,也在帮助和组织大伙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山间的荒地。

往年的这些不可能完成的工程,也在军民的合作努力下,逐渐成为了现实。

尤其今年正好碰上丰年,收成格外喜人,相比于往些年份,这半年来无论是山上山下,大家的日子都好过很多。

而对于元俊杰来说,最大的变化还是在进入学校之后。

不用发愁每天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而且还能接触到了很多新奇的知识,这样的生活他又怎么会不喜欢。

首节 上一节 40/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