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41节

最重要的是,自从他进了学校,特别是取得了好成绩之后,他在村里的地位也提升了不少。

这次拿出的鸡子,就是前些天去叔叔家里做客,临走的时候送给他的,让他好好读书,多补补身子,这放在往常也是不敢想的事情。

其实不只是元俊杰,哪怕是长期生活在母亲老家的安尹安秦两人,也很难经常吃到这些食物。

要知道乔家在当地已经算是有名的大户,家境颇为不俗,可一日三餐,照样也是粗茶淡饭为主。

“腊肉和鸡蛋都好好吃呀~“安秦同样也忍不住感慨了一声,作为这里年纪最小的一位,他自然受到了不小的优待,分到了最多的肉蛋。

优质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就足以吸引所有人味蕾。

其他人虽然没有说些什么,但同样也被这顿美味所吸引,或是细嚼慢咽,或是狼吞虎咽,都顾不上烫嘴,只想尽快享受这食物带来的美妙快感。

不一会儿,大家的陶碗就见了底,一个个依依不舍地吃下了最后的米粒,方才把碗筷放了下来。

人在兴奋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语,而常常需要等冷静之后,才会反应过来自己说了什么傻话。

想起最开始被邀请时自己表现出来的抗拒,以及刚才情不自禁发出的感慨,元俊杰终于忍不住闹了个大红脸。

“哈哈哈~”“哈哈~”

或许刚才大家还没有想起来,但是当看到元俊杰黝黑的脸庞上难以遮掩的红意时,纷纷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少年人的生活,或许也存在矛盾和纷争,但却又比成年人要单纯不少。

这样一顿饭,让这六个原本来自三方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微微的些许羁绊。

第90章 映山红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穿越二年十二月底,井冈山一处较为宽阔的山谷里,正中间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一支匆忙组成的合唱团,正在做最后的表演。

各式的口音,凌乱的节奏,常常不在调上的歌声,业余程度也许还比不上后世中学的班级表演,但会场的同志们却听得如痴如醉。

好在此时已经农闲时分,田里没有什么作物,大家也从不讲究什么排场,直接就在田间席地而坐。

山谷间没有多少田地,那就爬上两旁的山坡,放眼望去,整片谷地里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各色穿着的人群。

那片整齐划一的蓝灰色,是红军的部队。

程刚从现代买来的布匹,放在21世纪纯粹属于卖不出价的落后产品。

话说他也是花了不少的力气,才从内地的某个国营厂里找到这么一批货,这种纺织技术本来就是早应当淘汰的产物。

可放在51位面,却是此时代表先进技术的洋布,再由染坊的工人们用化学染料染上颜色,以及被服厂的工人们裁剪缝制制成军服,最后还少不得缝上一颗红色的五角星。

这一身穿在大家的身上,顿时使得花了不少时间训练军姿的战士们,显得更加英姿飒爽。

回想当初,起义的部队只能穿着国党的军装,新加入的农民们更是只有自己的一身土布衣服,经过长期的战斗和跋涉后,一个个都变得破烂不堪。

因此光看军装这么一项,所有人和当初上山时相比,都可以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然了,如此崭新面貌的背后,自然也是不容忽视的代价。

程刚的援助暂且不谈,为了发展起来这么的轻工产业,边界政府光是人力的投入就是个不小的数目。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由此发展起来的工人队伍,同样也是根据地的重要组成力量。

这些穿着深蓝色工装的工人们,在站姿、队列上肯定比不上正规军,所以队伍凑在一起稍微有些凌乱,但还是表现出了别样的纪律性。

这些人,有的是来自于周边地区的矿工,听说井冈山上升起了工人的旗帜,纷纷发动了或大或小的起义,带着身边的工友们一起投奔了过来。

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此加入了正规部队,放下矿稿,拿起步枪,由工人变成了战士。

也有不少工友们,或是因为身体原因,或是具有某种特长/技能,被分别安排进了工厂。

这些矿工的人数虽然不多,却有效地提升了根据地的工业发展水平,至少在对工业化的理解和纪律的服从上,矿工确实要比农民要强上一些。

当然,井冈山地区和周边县乡的农民,同样也是工人队伍的重要来源。

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手工业者,在工厂的建立和扩张的过程中,被大量地吸收了进来。

应当承认的是,此时的工厂还是最为初级的来料加工模式,更别说因为工人质量低下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但不管怎么样,有总比没有好,能够在这样一个贫瘠落后的山区内,发展处这么一支数量不算小的工人队伍,就已经算是一个令人自豪的成绩了。

话说回来,此时在场的观众当中,当地的农民还是占了大多数,这些穿着满是补丁的土布衣服,戴着五颜六色头巾的村民们,同样也是根据地强有力的支持。

没有他们的辛勤劳作,就没有大家的一日三餐,只要有这些群众的存在,红军的队伍就不用担心后勤的问题。

这一场文艺汇演,因为准备经验不足,最后的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如果按照程刚的眼光来看,恐怕连他当年的初中都不如。

但以时下人们的审美水平,又不得不说这些表演,确实是有很多新意。

由程刚直接从后世带过来的歌曲、小品,虽然因为参演者的水平有限,难以发挥出实际的魅力。

可也足以吸引所有人的眼球,并在他们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迹。

最后,这场持续了数个小时,由根据地各界军民代表合作参与的汇演,就以这么一首《映山红》结束了。

太阳已经靠近了西边的山头,离得比较远的群众,虽然还带着强烈的不舍,但也不得不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当然了,路上肯定也不会忘了和同伴们讨论一下今天的演出。

在这个贫瘠落后的时代,任何娱乐活动都是值得众人津津乐道的存在。

哪怕是五六十年后,每当电影队来到乡下的时候,也能成功地把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吸引过来。

不久之后,太阳只剩下半边还留在山尖,本地的村民已经稀稀落落地离开了,工人们也都在指挥下统一回到了各厂区的宿舍。

只留下了蓝灰色的部队,还依然整齐地坐在原地。

明天一早,红四军的大部队就要下山了,这支由二十八团、三十一团以及军部直属机构,总计近四千人的队伍,即将离开他们发展壮大的根据地,进入人生地不熟的外围地区与敌人周旋。

不是他们不想再多带些部队去战斗,但要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下山之后对应区域的群众基础薄弱,想要补充后勤会比在根据地要难上数十倍。

所以即使带上更多的部队,倘若后勤没有及时跟上,那么也只能成为累赘。

如此一来,作为四军主力的二十八团,以及李委员亲自带起来的三十一团,就成了不二选择。

不过,除了这个考量之外,尽量给山上多留一些兵力,同样也是迫使军委头脑们做此决定的原因之一。

毕竟哪怕和下山的战友们相比,山上的队伍还是承担着不小的压力。

红五军和二十九团、三十二团,这些主要由农民、土匪转化而来的战士,必须在未来的数月里,保证井冈山这一核心地区的万无一失。

这是真的必须万无一失,不同于历史,这一年来的,因为程刚的参与,井冈山地区的建设投资金额已经超出了众人的想象。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光是程刚带来的物资,其额度就已经超过了这一年苏联给土共中央的援助,或者应该说远远超过。

毕竟从去年开始,每年苏联提供的用于特别事件的“特别费”,数量级都只停留在六位数。

这还要分摊到一整年的所有地区的所有活动上来,因此相比于各地强烈的需求,这点资金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比如去年李委员领导的那次起义,上级就只拨付了一万元的资金,这些钱,还比不上程刚在第一年的援助额度。

而现在距离程刚到来这个位面,已经过去一年有余了。

即使抛去他期间两次离开的时间,按照每月雷打不动两次左右的频率,他也差不多运输了近二十次物资。

总计约一百吨的各式援助,如此庞大的数量,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流入了根据地,变成了战士们手上拿着的枪支弹药,身上穿着的军服军帽。

同样也变成了遍布山内的各家工厂、仓库、学校,以及守卫它们的大小工事。

到了这个程度,已经没人愿意站出来对程刚的来历表示怀疑,虽然很多人都在内心里猜测,但是只要程刚一天不说,就不会有人傻到要打破这个默契。

相同的道理,也没有人能够承担得起失去根据地的责任,不管是战士,还是工人,还是农民,都不想看到这个即将,或者说已经改变他们命运的根据地,成为敌人手里的战利品。

甚至可以说,都不需要过多的鼓动,大家就已经自发地组织了起来,做好了牺牲一切保卫革命果实的准备。

这既是压力,同样也是动力,可以预见的是,这次迎接敌人的,肯定不会是普普通通的山间土匪,也不会是一半破枪一半梭镖的赤色武装。

而是一支真正有着自己的核心目标,并且装备齐整,训练有素,近乎正规化的队伍。

可换个角度,这次红军指战员所要面临的,同样不是之前小打小闹的战斗,而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斗争局势剧烈,近乎于你死我活的战役。

只能说,所有人都已经准备好了,期待归来之时,漫山开遍映山红。

第91章 情侣分别

“我就要走了,你……在这里要多注意安全。”

“嗯……你也是。”

傍晚,太阳已经落下了,落日的余晖照耀在汇演舞台上,也洒在了眼前两个年轻人的脸上。

上次痊愈出院之后,作为战斗英雄的李阿生,又在后续的几次战役中屡立战功,现在已经顺利升任排长。

当然,代价也是明显的,身上那些还在隐隐作痛,或新或旧的伤口,就是任何人都无法质疑的军功章。

在当前的红军体系中,和李阿生有类似的经历的战士确实不少。

虽然大部分战士在进入部队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经过不断的扫盲教育,其中学习较快的部分人,算是勉强达到了初级指挥员的要求。

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战斗中表现拔尖,敢打敢拼的人员,上级不仅会及时嘉奖,还要积极引导进党组织。

火线入党这一光荣传统,在这时已经在不断推广之下,成为了众人心中的共识。

而在这些人之中,李阿生的确算得上是较为拔尖的那一个。

别看同样是排长,但是作为全军的主力团,二十八团内部也勉强算得上是人才济济,想要在这里脱颖而出,难度可不是其他队伍能比的。

不过,对于李阿生来说,负伤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能够有机会见到自己心爱的那个人。

这也是他的战友们取笑他的地方,住了一趟院,结果还拐走了一个小护士,搞得每次进医院,都跟回家似的,美得很。

当然了,这仅仅只是玩笑话,在一个作风积极向上的部队里,对于那些勇于负伤,勇于战斗的同志,其他人肯定是最为佩服的。

所以这大概也可以理解为其他单身人士的嫉妒心理。

只是李阿生的故事在根据地传开之后,也由此在高层中引发了关于指战员婚姻问题的讨论。

从人员属性上来说,此时的红军大部分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男性,而且大多还没有婚配,确实具有成家的本能需求。

可是又要认识到,这些战士有不少是从外地过来的,可当地适龄的女性人数本就不多,一下子流入这么多成年未婚男性,如果不加以管制,稍不注意就会造成激烈的矛盾。

毕竟,在男多女少的情况下,女性确实会倾向于寻找更加优秀的男性,这是人之常情,历年历代都是如此的情况。

而随着红军势力的不断扩大,政权越来越稳固,包括财力也愈发地雄厚,红军指战员,尤其是中上层指挥员,就逐渐成为了当地人眼中的香饽饽。

可就井冈山一带的人口比例而言,红军这么庞大的部队数量已经决定了,很难在不影响平衡的情况下,满足大部分指战员的婚配需求。

如果不加以管制的话,就很容易引发本地群众的抵触情绪。

另外,也必须要认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在未来的十多年甚至二十年里,红军都要一直面临战斗不断的局面。

由此带来部队的伤亡必然十分惨烈,特别是起表率作用的营连排级干部,他们往往都是在战斗的最前沿,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历史上,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就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遂制定了军官结婚必须符合“二五八团”标准这一明文规定。

所谓的“二五八团”,也就是年龄在25周岁以上、党龄(或军龄)在8年以上、职务是团职以上。

此时的红军虽然没有推出如此的政策,但李阿生的这件事,还是受到了各位领导的重视。

要知道,在时下严苛的战争局势下,即使是已婚夫妻也很难有机会日日相伴。

历史上,从井冈山到长征时期,红军的夫妻之间一直实行着“星期六晚上见面”的制度,只有在夫妻一方生病需要照顾时才能有例外。

而这一制度在当下的位面,虽然有所宽松,可原则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首节 上一节 41/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