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295节

历史上的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工人们,就开始着手修复那些被战争破坏的日满机车,等到建国后,四方厂更是以此为蓝本,仿制出了第一台国产机车。

如今这些历经岁月沧桑,又被42位面的工厂修复/重制的车头,兜兜转转居然被用到了抗日战场上,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声命运的奇妙。

不过按照程刚的想法,像这种直接运送成品的模式还是稍微有点浪费了,包括煤水车在内总共一百六十吨,如果拆解成核心零件,其他再由本地制造并最后组装的话,肯定能省不少运力。

事实上目前土共的很多机车就是就这么搞出来的,可惜因为阎老西太过小气,修建的同蒲铁路和南边的陇海线还有北边的平绥线都不互通。

于是后方的工厂只能先把零件装车运至大同,再通过这里新扩建的机修厂组装成型,效率自然大打折扣,以至于不得不让程刚出面暂时解个围了。

对急于用车的机务段而言,他们自然不会太过在乎这新到的机车具体是从哪来的,届时稍稍做个账便可轻松抹去痕迹,这种活计程刚不知干了多少回,也算得上轻车熟路吧。

一千五百马力的货运机车,给铁路线带来的运量增幅肯定不是几百马力的小家伙能比的,目前华北红军几乎全部依赖于平绥铁路维持后勤生命线,对此再怎么重视也毫不为过。

相应的,当北平的民众见到西边铁路线上,不断有列车来来往往时,自然也会在心中默默改变对共党的看法。

都不用土共的工作人员劝导,许多决定离开北平的人员,基本都选择了西行路线,因为只有这边才有充足的运力可供使用。

像那南下的车次,除了少数达官贵人之外,就算普通中产都很难买到一张站票,常凯申在金陵喊得震天响,那也不如土共派来一辆列车接送乘客来得实在。

另外这对土共而言也并无多少妨碍,反正现在自西往东的列车往往需要装载大量物资,而回程却只能空载,用这些车皮来接人其实还有效利用了资源。

只不过那些平时作为货运的车皮,要么是敞篷要么是闷罐,乘坐体验肯定远远不如客车车厢,但时下大战临头,大部分乘客肯定都顾不上那么多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大半个月过去,经过多日劝导,故宫博物院终于同意将剩下的诸多文物暂时打包运至长安妥善保存。

自25年正式成立之后,故宫博物院就已经进行过多次搬迁,最早一次由九一八事变引起,为了防止国宝落到日本人的手中,博物院便开始了搬迁文物的计划。

不过由于故宫文物太多,之前的搬迁过程中,工作人员只能选择相对重要的国宝带走,很多人在挑选文物的时候都会左右为难,以至于急得流泪。

整个打包过程持续了一年多时间,最终装箱的故宫精选文物在军队的护送下运到了金陵,目前放在那边的仓库中没有开箱。

至于现存北平的文物,当然并不是说它们就不值得重视了,实际上所谓精选也只是相对而言罢了。

何况若是继续留在这里还有被战火波及的风险,而且红军不可能为了一座城池而死守到底,如果让日本人趁机洗劫了故宫文物,那才是最糟糕的结果。

所以权衡再三,故宫博物院最终还是同意了共党的搬迁方案,剩余大大小小的一应文物,在这些天加班加点的赶工之下,终于勉强打包了一部分。

至于剩下的那些,则由红军承诺原封不动地保存妥当,直至将日本人彻底赶出国门为止。

——其实倒也没有太过麻烦,直接让程刚统统收进空间便是,连打包都不用打包,拿出来跟放进去时的状态完全没有半点差别。

说得稍稍文青一点,这些故宫文物其实就像是中国的国运,历史上从北平辗转运到金陵,而后又四处飘零。

留在北平的被日军洗劫一空,好不容易抗战胜利,常凯申又从金陵库存的故宫文物中挑了一批随其逃至湾湾,叫人不得不叹一声明珠暗投。

放在这个世界,程刚自然不会让日本人和常凯申有机会染指诸多国宝了,哪怕是让他亲自去拿回来,那也必须要保住这些国家历史的承载,一个也不许离开国门!

等到最后一批文物离开北平的时候,这座城市已经近乎成了空城,基本不剩多少还值得红军着重保护的人和物,如此才能放手和敌人一搏。

其实在过去的五月里,红军和日军之间一直都是纷争不断,战事几乎就没停下来过,只不过双方都在积蓄力量,暂时没有大打出手而已。

而等到一个月的时间过去,日军不仅从本土调来了更多部队,甚至还额外加强了关东军以防备赤露远东军区的威胁。

与此同时,其国内总动员的效果也逐渐显现,退役士兵被一张信纸征召入伍,再把仓库中囤积的武器弹药分发到位,很快便组建了好几个全新的作战师团。

说实在的,论起前期的战争潜力,土共的确没法跟日本比,所以红军也无意把所有部队都放在华北这个血肉磨盘和小鬼子对耗。

5月29日,日军兵分三路从津门、唐山等地出发,往北平方向紧逼,这次他们光是先头部队,就投入了整整三个师团以及陆航、海航的三百余架飞机,更做好了战事一旦僵持,便迅速派兵增援的打算。

无他,共军的势力已经不只是让人忌惮的程度了,而且现在日本人正式踏进关内的土地,军队上下都无法接受就此止步乃至离开的结果,那么便只有一鼓作气,将敌人彻底击败这一个选择。

过去二十多天里,东京的内阁、军部就有不少人叫嚣着,一定要攻克北平,肃清华北,甚至为了华北的稳固,还要进一步拿下晋察两省,如此方可叫人放心。

那嚣张的气焰和腔调,不知道的还以为帝国军队一直在前线所向披靡呢……

但偏偏就是这种说辞最受欢迎,不仅在中下级军官中流行,包括部分高官要员也希望借此风潮,进一步扩大军部的话语权,确保帝国能够走上“正确的轨道”。

甚至别有居心者,还拿着通州起义中日侨遇袭一事大做文章,鼓吹所谓的复仇论。

在这时的日本国内,一直实行着极其严苛的新闻管制,只要是上头不愿民众知道的内容,就绝对不允许有只言片语流传出去。

许多日本的进步人士便是因为私下传播“反动”言论,被军警抓捕乃至杀害,特别是近十几年的高压统治下来,日本国内已经愈发有了肆意愚民的趋势。

对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孽统统隐去不提,然后着重描写少数侨民在战争中的遭遇,还不忘进行各种添油加醋,以激起国内民众对中国共党和赤露的仇恨。

最终的目标,自然是骗取那些民众不断把自身血肉投入到侵略战争当中,以满足上层对土地、资源和财富的渴望,这便是日本法西斯政府的固有套路。

实际上,土共在通州一事中向来是行得正坐得直,在红军尚未入城之前,不满日军压迫的伪军部队发动起义,本就没有多少组织纪律可言的保安队,不可避免地对部分日侨聚集地造成了破坏。

但无论是通州地下党的同志,还是后面进城的红军指战员,都严格遵循了中央的指示,一切行动仅针对日本武装人员,不得波及到普通平民。

为此,地下党小组甚至在上级的命令下,临时动员了一批听从指挥的保安队员,将部分受到战乱威胁的日侨妇孺保护了下来,差点就因此和张庆余等人翻脸。

若不是红军及时赶到,这矛盾即便没有当场爆发,也可能变成足以致命的隐患,毕竟无论哪个军头都不愿见到有人挖他的墙角。

当然,正是因为知道红军马上就要来了,上级部门才会决定行此险招,否则为了地下党同志的安全着想,也只能以稳妥为主了。

有意思的是,那次冒险居然很快就获得了回报,在当晚红军征集司机运输弹药时,就有一名妻儿在当晚受到保护的日侨自告奋勇,虽然为了保险起见,最终没有让他协助执行军事任务,但能出现此例也是始料未及了。

在长期军国主义的熏陶之下,除非重新接受一波社会主义教育,否则很难有人主动从已有的思维惯性中挣脱出来。

包括那名自愿站出来帮助红军的日本侨民,倘若确实是出自真心的话,那也应该属于极少数的特例,对此土共当然有所认识。

但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只要能够始终坚持原则,肯定会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实际行动,不断感染越来越多的人。

反倒像日本那样,嘴上说着一套,手里做着一套,或许能够蒙骗一时,却永远无法蒙骗一世,无论对外还是对内皆是如此。

日本人自己在国内是怎么干的,土共目前是肯定管不着了,不过国内因为通州一事而吵起来的舆论场,宣传部门当然要好好参与一把。

甚至程刚在听说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之后,都打算专门弄个剧本拍成电影,一来能够向外界彰显土共的气度,二来也可以从侧面展示红军的实力,这些便是后话。

再回到华北战场,面对这次浩浩荡荡两面合围而来的日军,红军一反先前的激进战术,并未将兵力继续向敌人纵深处深入。

在穆虎三的安排下,各路部队只是通过连续运动寻找战机,倘若没有切实的把握,便不与敌人过多交锋,但凡需要撤退的时候,绝对没有片刻迟疑。

虽然因为日军的过分谨慎,红军几乎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但也顺势利用这一局面拖延了不少时间。

等到日本人再次抵近北平的时候,华北方面军不仅成功把守北平一个半月之久,甚至还赶在最后,将平绥线东段的钢轨彻底扒了个干净。

结果等到日本人反应过来,意识到共军无意在华北与他们交战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就只剩一座空城了。

说撤得干干净净,就撤得干干净净,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起行动能力来,土共和果党完全就是天壤之别,后者简直是要多拉胯有多拉胯,水平之低劣,已经到了让人无力吐槽的地步。

对土共而言,在华北的这一进一出,自然不是做什么无用功,除了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以及挽回部分国家损失之外,也有几分请小鬼子入瓮的打算。

随着志得意满的日军大摇大摆地开进北平城,这个乌龟脑袋终于再也缩不回去了,至此,土共的对日战略方才进行到了最关键的阶段。

燕山-太行一线不仅是红军的防御阵地,更是向敌人出击的进攻阵地,日本人或许很快就会发觉到不对,但只要他们打不进土共的根据地,就永远只能成为红军练兵的磨刀石。

显然,以小鬼子鼠目寸光的习性,自然不愿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从六月到七月,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日军对八达岭一带发动了连续五波攻势,均宣告失败,期间甚至还让红军抓住机会在多地展开反击,损失不小。

如此重重,让刚刚尝到侵略甜头却又极不尽兴的日军上下,愈发地不耐烦了起来。

共军以燕山和太行构筑的防线,实在太过难缠,帝国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最后却只拿到一个随时可能面临威胁的华北,这让人如何接受。

若是严格来说,帝国先前走的一步已经走错了,但在没人愿意出面承担责任的情况下,所有人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把这条路走到黑为止。

既然西面攻势屡屡受挫,那么为何不行“曲线侵略”之策,跟果党借来正定,走正太铁路进攻呢?

反正都是为了剿赤,常桑应该会同意的吧?

第五百六十六章 蜀地:终于来了

“贵党问我愿不愿意抗日?愿意!当然愿意了!我刘湘誓与日寇不共戴天!”

36年9月5日,蓉城,川省政府主席刘湘在一众土共代表和红军指战员面前,义正言辞地说出了这句话,甚至还一脸严肃地举起了攥紧拳头的右手。

如果忽略此时城内密密麻麻的红军部队,以及那些或是主动投降或是干脆被直接缴械的川军士兵,那这句话听起来,可能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当然了,就算人家刘省长是不得已之下的明哲保身,只要愿意和组织合作,土共也不是不会给予宽待政策的。

八月底,就在今年川渝大地的水稻即将成熟的时候,红军居然真的南下了,不到半个月的功夫,便帮助川省初步消弭了多年以来的混乱。

近几年里,刘湘和刘文辉两人为了争夺全川的控制权,可谓是打得天昏地暗。

之后虽然以刘湘的胜利暂时告一段落,但川省的七零八落的局面还是没能得到本质上的改善。

而刘湘这个所谓的“川蜀王”,实际影响范围也就仅仅只限于蓉城附近的平原地区。

现在就连川东都被他默认让给了遭殃军,至于周边山地则要么由共军掌管,要么是军阀横行一方,俨然一副全国形势的缩略图。

好不容易坐稳位置之后,刘湘也不指望能够继续飞黄腾达,步步高升,只愿各路大佬不要注意到他这个小喽啰就行。

对于一手扶持自己的果党,刘湘当然是惹不起的,而对于能够和日寇抗衡的共党,刘湘更是唯恐对方翻起自己的旧账。

所以前不久土共发布抗日捷报时,刘湘还暗戳戳地派人前去恭贺了一番,哪知道对方居然就这么顺杆子往上爬,一路打到蓉城来,叫自己抗日了。

倘若能够保住兵权,那么刘湘也不是不愿去行那民族大事,但共党的行径可谓是“有口皆碑”,军队到了他们手中就再也收不回来了,简直比常委员长还要恐怖。

之前共党派出代表前来说服刘湘加入统一战线时,听着对方好像还挺优厚的条件,刘湘也曾稍稍动心,不过很快金陵派人过来和他聊上一通后,转眼便委婉拒绝了共党的好意。

而在共军当真越过剑门关入蜀时,刘湘又犹豫了很长一阵子,纠结是要继续顽抗下去,还是就此认清形势。

但谁也没料到共军压根就没他考虑的时间,入川的过程简直跟行军差不多,不,如果让川军走同样的路,即便中途没有敌人,估计至少也要花上两倍以上的时间。

这个时候,刘湘简直恨不得给自己拍上两巴掌,早知道不用听果党说客的劝,直接老老实实合作不久好了,人家共军可是连日本人都不怕的,他又有什么底气对抗。

一个月前,日军好不容易拿下了北平,却又久攻不克八达岭,迫于无奈之下只能跟国党“借”来了正定,意图经正太铁路向晋省进攻。

但红军对此早有防备,直接在娘子关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再次挫败了日军的攻势。

对此,局面就只能这么生生僵持了下来,原本日本人还想脸皮再厚一点,跟国军“借”来郑州和陇海线,然后攻打潼关以进入共党腹地关中平原。

但金陵政府本来就因为无故退出正定而饱受谴责,哪怕已经快要豁出去了,这时候多少还是得讲点脸面的,所以和日本的谈判也迟迟没有进展。

如此一来,压力最大的反倒成了日军,津门,北平以及平汉铁路沿线的冀中地区,就成了他们唯一的战果。

这自然让叫嚣着三个月平定中国的日本人难以接受,可是西边的共军他们打不进去,南边的果军又因为政治方面的牵累,不能有太大动作。

毕竟,对于自认为幕后黑手的西方列强来说,能够容许日本人夺取华北,就已经是最大的让步了,自然不愿让日军继续坐大。

如此一来,金陵政府还真就成了坐山观虎斗,看着日寇和赤匪在太行沿线拼死拼活,自己却安逸得不行。

在常凯申看来,如今果党和日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赤色主义阵营,就连背后的英美爸爸也在鼎力支持,虽然让日本人暂时得了些许便宜,但只要将来北边交战的双方两败俱伤,那么总是有机会的嘛。

至于这番论调别人信不信,反正常委员长自己是这么说的,不愿信的,可就别怪常公用点手段!

当然也不是没人会考虑一个问题,谁又能保证北边战事就一定不会波及到南方,万一日寇在打赢共党之后继续南下,这国家岂不是就亡了?

但或许是因为红军打得实在太漂亮了,连带让不少果军将领也产生了莫名的自信。

既然共军都能打赢,那他们怎么的也能和日寇五五开吧?再不济,四六、三七乃至二八也行,起码守成肯定是没问题的。

何况现在日寇和共军打得好好的,以果军“友军遭难,不动如山”的惯例,又哪肯轻易下场,反正只要把头埋在沙子里,就看不到猎物的威胁啦。

可实在出乎各方预料的是,最先对南边下手的居然不是日寇,而是看起来一直被压着打的共军,当川省求援的电报传到金陵的时候,果府上下都被这个消息给惊呆了。

共军居然能够在挡住日寇的同时,还有余力经略川蜀,这份实力……大家还是想想该怎么给自己找条后路吧!

倒是土共内部对这一行动并无什么特别的感受,同志们都只觉得这就是理所当然的结果而已。

甚至可以说,对于现在川省的情况,很多同志早就已经看不下去了,若不是抗日为先,早在几年前红军就已经打下了川蜀。

当然现在也不晚,随着马步方于6月被捕,西北局势基本平定,而再次之前红军早已拿下甘省,换句话说,土共差不多有大半年的时间未曾扩张啦。

以目前的干部培养速度,大约半年就能成熟一茬,32年中央红军进驻陕甘川,34年拿下晋省,35年攻略甘青,可以看到中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步子也迈得越来越大,犹如滚雪球一般,如今涉足川蜀,其实再正常不过。

换个角度来看,到了这个地步,太慢太快都可能出问题,为了保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不能扩张太快,以免过多的投机分子混入队伍。

首节 上一节 295/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