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遗憾的是这两个条件都不成立,以军阀部队的控制力,伤亡率但凡但稍微高起来那么一点,士气立马就会跌入谷底。
而且津门的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对此早就有所准备,收到郎房传来的消息后,立即调派一个联队前往增援,就连用来运兵的火车都已经安排好了。
第二天清晨,先是日军飞机直接轰炸了29军位于郎房的兵营,接下来陆续到达的地面部队又分成多个方向,同时向郎房车站的中国军队发动猛攻。
坚持了不到半天,中午12点226团便不得不向北平方向撤退,29军到底不是红军,而且他们也等不来后方的支援,战斗力悬殊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是回天乏力了。
至此,郎房车站被日军彻底占领,日本人也顺势切断了平津之间的铁路交通,从某种程度上说,宋哲原的华北已然丢失近半。
但这并未让日本人感到满足,因为一切实在是顺利过了头,不仅列强没有出面反对,果党也默不作声,包括共党和赤露那边,都不见有什么反应,这些自然助长了他们的气焰。
眼下的日军已经根本停不下来了,发生在郎房的战斗,彻底撕下了他们和29军之间勉强维持的默契。
一山容不下二虎,更何况你这只妄称霸王的猴子——这就是日军此时的想法。
当天,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向东京参谋本部申请“随时行使兵力”之权,并迅速获得了同意。
接着司令部向29军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宋哲原部必须于5月5日中午之前全部撤出北平城区,否则日军将不得不采取单独行动。
在最后通牒发出的同时,日军又派出了一支大队从郎房乘座火车前往北平,抵达丰台车站后,改乘卡车扑向北平,最后于黄昏时分抵达广安门,谎称是刚从城外演习回来的总领事馆卫队,要求进城。
顺道一提,在此之前日军已经和29军爆发了多次冲突,不仅重新进驻了丰台大营,就连从丰台到北平城的路线也基本落入了他们的掌控之中,所以日军才能这么大摇大摆地赶到城门下,丝毫没有多作掩饰的意思。
眼见日军马上要强行冲关,29军驻防城门的一个连立即向日军开火,战斗持续了三个小时,最终一部分日军冲进城内,一部分被阻挡在城外。
到了这时,宋哲原终于彻底明白了自己沦为弃子的命运,之前对日本人抱有的所有幻想也就此化为泡影。
原本他还寄希望于在日、共、果三方之间周旋,以保住华北地盘,却没想到人家日本人根本就懒得和他扯皮,直接下场硬来,当真是有苦说不出。
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宋哲原也舍下了脸皮,赶紧给金陵和长安分别发去电报,言说平津局势危虑至极,请求“速派大军由平浦线(平绥线)星夜兼程北进(东进),以解北平之围”。
这时候已经管不得那么多了,不管是哪路神佛前来支援,只要能把我这几万人从日本人的嘴里救下来,华北谁想要就由谁拿去吧!
日军来势汹汹,29军溃不成师,华北乱局已定,如此便是又一场大战的开端。
——————
其实对于这个结果,土共方面早有预料,若是再稍微研究下的话,就会发现日军现如今的动向,与历史上的七七事变之后几乎如出一辙。
毕竟华北的政治和地理条件摆在那里,日本人想对此地下手,就肯定需要解决增兵问题,要么从满洲走铁路入关,要么直接从本土乘轮船登陆。
而这两条路的首要落脚点都是在津门,所以军队运过来之后,接下来就是解决从津门到北平的交通线。
先前日军对丰台大营虎视眈眈也是源自于此,平绥、平津、平汉三条铁路在这里汇聚,哪怕屡次遭受共军的袭击,日本人都要不断恢复此地驻军,如今终于得偿所愿,立马就死死咬住不肯放松。
话说回来,截止5月5日,除了津门一地之外,日军华北其他地区驻扎的兵力并不算太多,充其量顶多一万人左右,哪怕加上津门的部队估计也就3-4万之间,这都把特务机关的兵力给算进去了。
而29军在纸面上的兵力将近八万,实际人数差不多能有五六万,却仍让日军顺利占据了几乎所有交通要地,愈发陷入被动局势,实在不知应该怎么评价。
比如郎房一战,日军共计战死4人,伤10人,而226团伤亡40余人,要说这双方战损比倒没有太过悬殊,可是与郎房车站的重要地位相比,拢共不过百的数据就有点对不上味了。
当然,这主要也是226团将士未能预料到日军的企图,以为这仅仅是对方抢占地盘的试探,所以见势不妙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抛弃辎重向后撤退。
只能说,两大势力的小规模冲突与亡国灭种的大型国战到底是不同的。
若是此次日军没有继续扩大化的意思,那么先前死战的将士很可能不仅没法得到补偿,甚至最后还得被拿出来背锅,这种情况下又有谁愿意用命呢。
正因为上上下下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才让日本人在前期占到了不少便宜,以至于一直等到被打上门来,宋哲原才感觉到不对。
和先前一样,土共是最先对此做出反应的势力,在收到宋哲原的求援之后,不仅当即回复电报表示愿意派兵支援,同时也利用自身的新闻渠道,谴责日本对中国华北地区的侵略。
顺道一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时的中华共和国和日本帝国其实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从31年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当时的土共中央就发表了一份抗日宣言,之后也从未改口,所以便一直继承到了现在。
按照土共官方的表述,在日军彻底退出东北和弯弯两地之前,夏日两国不存在任何和谈的余地,包括先前晋察战役结束后,也只能算是暂时停战。
这种实打实的强硬作风,在过去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因为共军压根就没日本人打过(东北抗联的存在被刻意压制了),又有何必要谈什么宣战不宣战呢。
但随着共军屡次给予小鬼子深刻教训,认可这套说法的国人渐渐还是多了起来。
而且现在红军将近四分之一的兵员都是东北出身,坚持抗日立场,都几乎可以算是土共的合法性来源之一,自然不能有任何原则性的妥协。
果党害怕日本人,一直畏畏缩缩的不肯发话,但土共可不怕,早在4月初日军在华北挑起多次冲突的时候,红军就已经开始在张垣集结兵力,现在就只等着一声令下。
可是见到共党回应得这么爽快,宋哲原反倒开始犹豫起来,口头上感谢对方的好意之后,又扣扣索索地提出了不少条件,建议共军不要过早干预,以免破坏现有平衡,挑起两国全面战争,那就不好收拾了。
当然宋哲原肯定不至于说得如此直白,但意思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典型的“干大事而惜身”,都火烧眉毛了突然又舍不得自己这点家业。
不过也有可能是土共“凶名在外”,如果常凯申的遭殃军愿意北上支援的话,宋哲原说不得还会夹道欢迎呢(前提是他们能打得到北平)。
因为让果府接手华北,宋哲原顶多是被打回原形,放弃当华北王的野心,可是要让共党进来,将他的29军像17路军、东北军那样彻底改编,那就真要命了。
所以在日军彻底打进来之前,宋哲原的想法还是大不了带兵撤到南方,怎么也能在常委员长麾下混口饭吃,总比在长安当个手下没人的吉祥物好。
可是话又说回来,和还算讲点情面的土共相比,常凯申才真是吃人不吐骨头,最好的结果肯定还是能拿捏住一块地盘,当个草头王。
如果日本人不再继续增兵的话或许还有希望,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早在上个月,日本内阁就在讨论,是否需要彻底铲除祸根,将他们与金陵政府达成的协议援引到29军,也就是像遭殃军那样,让宋哲原也滚出华北。
现在常凯申就连原本放在正定,用来准备“收复”晋省的军队,都因为不愿刺激日本而直接撤了回来,如果宋哲原也跟着南下的话,那么华北就当真是日军一家独大了。
另外也有政客提出计划,按照帝国在冀察、察东等地的政权一般,设立邻接满洲国的缓冲地带,也就是所谓的华北自治政府。
包括一直主张不扩大的石原莞尔也迫于压力,不得不做了最后让步,提出如果不具备以下要求所有的条件就不得出兵,反而言之,如果条件成熟的话,则可以一试:
一、同时动员15个师团;二、同时动用军需动员准备量的一半;三、作战地域为黄河以北;四、作战时间约为半年;五、战费为55亿。
必须得承认,这已经算是相当持重又兼顾战略的想法了,毕竟若是让日军继续在华北扩大下去,用不了几个月肯定会动用到军需准备量的一半以上。
如果刚一开战就主动定下了这个决心,那么日军反倒能有更加充足的条件来应对战争。
但是,没过几天陆军部就强行通过了扩大华北驻军的决定,至于石原的条件,可笑,哪里用得着这么苛刻!
也就只有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仍然保持了底线,规定要努力把作战地域限定在平津地区,不得向其他方向用兵。
对此,参谋本部对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的指示是:“作战地区限制在平津附近,不要离开津浦、平汉、平绥三条铁路线过远,要极力避免巷战,主要战场应布设于平津郊外”。
换句话说,在日本人看来,华北马上就是他们的地盘了,不往别处扩张都算是对中国人客气的。
像那什么29军,从哪来,滚哪去吧!
于是乎,就在宋哲原还犹豫到底(金陵)中央的援军什么时候能到,以及要不要接受共军的支援时,经过多日的努力,日本华北驻屯军已经快要把先前制定的平津计划给全部实现了。
切断了北平对外的三条主要铁路线之后,剩下的无非是29军在北平东侧的通州兵营,以及南侧的南苑基地,瓮中之鳖,莫过于此。
第五百六十章 通州起义
局势恶化得比宋哲原想象的还要厉害,首先是日军一直在不断往华北扩兵,几乎每天都有列车从关外驶入津门。
尽管29军人数上依然占优,但实际上火力劣势太过明显,而且已经被日军扼住了几乎所有的交通要道和战略要点,无论攻守都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另外日军的行动也相当迅速,自5月2号郎房一战后,3号日军派出部队试探北平城门,4号又打下了通州,5号围攻南宛。
等到6号的时候,29军实际已经是无地可守的局面,前头笑宋哲原犹犹豫豫下不定主意,其实人家也就纠结了不到两天而已。
等到通州和南宛纷纷陷落的时候,宋哲原已经如同针毡上的蚂蚁,连忙赶在5号深夜从北平城仓惶逃出。
临走之前,这位还不忘给金陵发报,声称北平尚且能守,只需中央尽快派兵前来支援,必定能击退日寇。
只可惜这些媚眼都丢到瞎子了,面对北平方面发来的求援报文,果府一直无动无衷,反倒是土共表现得相当主动。
虽然宋哲原一直提防共军染指华北,但土共在此也不是没有半点准备。
就在日军围攻南宛的时候,红军北路纵队已经沿平绥线穿过八达岭隧道,由北向南进入北平地界,然后斜插向北平东侧的通州。
相应的,从晋冀边区出发的南路纵队则离开太行山脉,经房山往丰台方向行进。
可以说,日军和红军都盯上了同一个目标,但就在红军连夜向目标前进时,日军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续打下了通州和南宛,连救都来不及救。
说不定等到红军正式和日军交火的时候,宋哲原已经逃到了保定,实在是讽刺得很。
当然,这并不能否认29军部分将士在战场上的牺牲,甚至在某些局部战场上,他们也给日军造成了一定麻烦。
比如发生在4号的通州守城战,日军在城郊布置的火炮支援刚一开始,就遭到了强力反击,守军的迫击炮弹直接命中了日军联队本部,联队旗手和其他数人被炸伤。
之后日军的一个中队率先从炸开的军营围墙突入,不少中国士兵冲出掩体,挥舞着大刀与日军肉搏,期间日军被打死了两个少尉小队长以及十二名士兵,总计伤亡五十人。
这战绩放在红军面前自然算不得什么,但相比这几日29军拢共一百多的击毙数,已经算是不错了。
可惜的是,以上努力终究还是无济于事,等到红军赶到通州郊外的时候,这座县城已经完全落入了日军掌控之中。
此时的通州是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所在地,冀东伪政权以殷汝耕为首,控制了冀东的22个县城,在日军扶持下建立了伪保安队,成为一大祸害。
在通州驻扎的是日本特务机关,以及冀东保安队第1、第2两个总队,共计4000余人,为了攻打通州门外的29军军营,华北驻屯军又派了一个不满编的联队过来,以上总计六千人,大概就是前两天日军派驻在此的总兵力。
不过日军寥寥万余人撒在平津多地,早就已是捉襟见肘,打下通州之后,第二天他们又把部队调去了南宛。
所以现在通州的守备其实相当薄弱,仅仅只有特务机关和冀东伪政府的四十余人以及不到一百的正规日军,相当于两个小队,再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人员,总计一百八十余人,可谓是虚弱到了极点。
5号傍晚,就在宋哲原即将离开北平的时候,红军终于赶到了通州城郊,随即在此短暂休整。
值得注意的是,红军驻扎点不远便是一处乱葬岗,29军不少牺牲将士的尸体就这么暴露在荒野上,很是凄惨。
忍不住叹了一口气,领头的红军红营长赶紧让战士们帮忙收殓尸体,毕竟是对抗外敌牺牲的同胞,先前打倒军阀的恩怨不应该推及到他们。
和日军不同,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红军在进入北平地界都转而步行,能够赶在这时候抵达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从政治上来说,土共还得考虑宋哲原的态度。
不过现在根据可靠消息,土共已经知道宋哲原马上便要离开北平,既然如此,红军入场就没有多少顾虑了。
因为暂不清楚通州城内的底细,红军暂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但从侦查兵探知到的情报看,部队很快就知道了日军并未在此驻扎太多兵力。
不过为了避免暴露行踪,营部还是讨论了一番,是不是要绕过通州向南宛方向转移。
毕竟现在他们随身携带的补给有限,进入通州后或许可能获得些许补给,但随便攻城肯定又得耽误不少时间,那还不如赶紧寻找日军主力,等到确定敌人布置之后,自然有更多时间收集物资。
更何况打头阵的这个营,实际就是在替大部队往前方侦查,攻城掠地反倒不是主要目的。
当然了,话是这么说,换成其他军队哪里还会顾得上什么指令,赶紧趁此良机攻城“收复失地”再谈别的。
只是有些事情的发展,却总难免会阴差阳错,就在这个营打算绕过通州,转向西南方向寻找日军主力时,通州城内传出了一阵短促的枪声。
“难道还有同胞在城内抵抗么?”这个疑问顿时爬上了红军指挥员的心头。
结果还真是如此,准确地讲,那并不是仍在抵抗的29军将士闹出的动静,而是一支选择反抗日军的保安队正在发动起义,不过这件事说来可就话长了。
四年前,当时的华北还属于东北军的统治之下,常凯申命令冀省成立了特警总队用来警卫地方。
于是当时就从于学中的51军中,抽调了一批军官过来担任营连干部,士兵则是河北各地征召的新兵,另外还掺杂了一些收编的伪满部队和土匪武装。
后来日本人扶持汉奸设立了所谓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这几支保安队便被划入了冀东政府旗下,甚至还专门设立了教导总队,下辖一个重机枪大队和一个有着四门山炮的炮兵大队。
其中,出身东北军的张庆余作为保安队领头人,前不久刚被任命为冀东保安司令,按照日本特务机关的打算,更是希望该部与皇军一同对抗29军,再不济也能帮忙把守一城。
不得不说,日本人对自己还是太过自信了,张庆余虽然在殷伪政权下吃饭,可到底还是东北军出身,这个身份本就有不少操作余地。
其实在东北军被土共改编之后,对于要不要继续重用这些原东北军将领,日本和果党两边都曾有过犹豫。
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有得用就不错了,资历摆在那里,就算扶持其他人也很难服众。
如果时间还够的话,也不是不能用掺沙子的方式,可惜日本人的准备太不充分,一切行动都仓促得过了头。
于是早在4月下旬,张庆余就派出亲信前往北平与29军37师师长冯治安见面。
对于张庆余的善意,冯治安的回复是让其先不要轻举妄动,等到29军与日军开战时,再从通州起义,然后与他们配合侧击丰台,以收夹击之效。
可惜29军终究还是没法堪此大任,好在暗地里张庆余又联络上了土共在北平的地下组织。
本来对于共党,张庆余是颇有几番戒心的,他宁愿和实力更弱的29军合作,也不想早早被共军吞并,所以在前面几天里,地下党派入通州的同志几乎可以说收效甚微。
但就在5号这天,37师“丰台大捷”的消息传到了通州,见到时机成熟之后,张庆余毅然决定当夜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