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252节

7月2日上午9时至下午4时,红军在上一次战场的东侧二十余里的位置打了第二仗,再次给进犯敌军以沉重打击。

这回红军可没有继续留手,不仅红三军团留在北线的三个主力师全部投入战场,先期积攒的大量军事物资也早已转移至此,立马给开始松懈的国军来一招狠的。

因为前进过快,后勤难以为继,国军仓促建立的堡垒线相比于最初的工事,明显缩水了一大截,而这些在训练有素的红军面前,很快就变得不堪一击。

突破防线之后,穿插、分割、包围,一整套娴熟的操作下来,“饥饿”已久的红军,终于吃了个饱。

第五百章 新的一战(上)

“你看,这座山头可真不错,只要在那里架上几挺机枪,就能封锁整条山道。”

7月5日,铅山县南麓的象鼻山一带,崇山峻岭之间,几名穿着破旧军装的红军指战员,正在狭窄的山道上艰难地穿行着。

不过条件虽然艰苦,这些干部和战士却没有丝毫疲惫和厌烦的情绪,尤其是打头阵的那位,当大家终于爬上一处制高点后,他立马就被远处的一座山头给吸引住了。

见此,站在旁边稍显年轻的另一名干部连忙把手中的望远镜转了过去,然后连连点头道:“嗯,确实,我先在图上记下来,回去再看派哪支部队上去。”

接下来几人便在这处狭小的平台散开,或是拿着望远镜观测,或是拿出纸笔描绘,有的甚至架设好了专门的观测工具,大约折腾了快一个小时后,领头那位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好,同志们,这边就到这吧,我们再辛苦下,爬到东边高地上看看,前几天红三军团可是在南丰打了一场好仗,我们红十军也不能被落下了啊。”

此言一出,立马就把大家伙的情绪给提起来了,前几天的那场胜仗,要说成果有多大倒并不至于,但作为此轮战役的开门红,确实让不少兄弟部队羡慕不已。

“那肯定的,参谋长,我们红十军的兵力虽然不如三军团多,但打起仗来肯定不会丢脸的。”旁边那位年轻干部笑着接道,随即又引来了不少同志的笑声。

闲聊之中,众人也熟练地迈上了下山的小道,俗话说得好,“望山跑死马”,在山林间穿梭不抓紧时间是不行的。

别看东边的高地距离这里不远,若是稍稍耽搁下,怕是今天太阳下山之前他们都赶不到,若是那样可不仅是遭罪,还耽误时间咯。

“中央配发的地图还是有点问题,旁边明明有个村子在这,图上居然没标,还有东边那条河道,走向也偏差了不少。”路上,一名专门负责绘制地图的参谋小声念叨了几句。

对此,那名年轻干部直接忍不住笑出了声:“哈哈,你可就知足吧,当初我跟着主席参加秋收起义的时候,哪里还有这么详细的地图。

好不容易从白军那边缴获了一张连路都没标清楚的旧地图,我们还当成了宝一样,后来跑到了湘赣边界,两眼一抹黑,只能靠当地的向导指路。

哪像现在这样,该有的山头都给画出来了,剩下的就只是点小错误而已,我们自己多辛苦一趟,改好了不就成咯。”

仿佛每一代人都是这样,总是喜欢笑后辈们条件好了,却吃不得苦,不过这位确实有这个资本,想想27年是个什么情况,如今又是个什么情况,实在只能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师长,你就跟我们说说,当年你跟着主席在井冈山打仗的故事嘛。”年轻的参谋大概就二十出头,比那位师长稍稍小个两三岁,但资历什么的肯定是远远不如,所以对前辈的经历也充满着好奇。

师长闻言连忙摆手说道:“嗨,我能有什么故事,当初就是一个小排长,你们要问就问参谋长嘛,他的经历可比我丰富多咯。”

“你提我作什么,我当年在山上不也就是个连长。”领头的参谋长在这一路上似乎并怎么说话,始终皱着眉头思考的样子:“至于故事什么什的,每天都是行军打仗,你们要听么?”

虽然参谋长似乎并不是刻意地不苟言笑,但皱着眉头的样子还是挺严肃的,连带着大家伙也跟着收敛了起来。

这些基层参谋,大多是在各级培训中进修过的连排级干部,效仿德军的参谋部制度,在符合晋升条件之后,一般会先调入团部或师部的参谋处进行锻炼,然后才能担任营以上指挥员。

类似的做法也是红军逐渐正规化的象征,若不是这几年基层指战员伤亡率下降,同时教育水平直线上升,也无法真正推行下去。

否则每打完一战,营长、团长乃至师长都牺牲了,哪里还有空锻炼干部,直接火线提拔,在血与火中成长了。

不过相应的副作用也是存在的,因为红军发展得太猛,当年全国上下也就万把人,现在光是野战主力就有十多万,二三线加地方部队更是成倍成倍地扩编,合格的中下层指挥员可谓是奇缺不已。

稍稍有点能力的,都会被迅速提拔上来重用,然后一个劲地往他们脑子里塞知识塞经验,至于到底能学进去多少,就得看个人的造化了。

能够跟着指挥部一同出来观察地形,说明这几位年轻参谋的水平还是不错的,虽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拈轻怕重的通病,但大体上都属于是可以教育的同志。

见大家都不说话了,参谋长却开始耳提面命了起来:“实地观察还是很有必要的,指挥打仗光看地图可不行,这不成纸上谈兵了么?

不管再怎么辛苦,想要指挥好一场战斗,还是得先到战场上来看看你,而且还不能走个过场,对于战场的观测,必须是全方面全时段的了解,每处角落,战前战中乃至战后,都要做到成竹在胸。

现在我们多跑几步路,多翻几座山头,到了开打的时候,战士们才能少牺牲一些,我们取得的战果也会更多一点……”

按照红军目前的规定,各级指挥员在战斗开始之前,必须根据自身了解的情况,对敌人前进的时机、到达地点、经过的道路和阵地以及兵力部署和动作方法等,做出确切的判断,甚至有条件的话,还要形成专门的文件记录。

但规定是规定,执行起来到底怎么样,则是另外的事了,有的指挥员不把制度放在眼里,就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打仗,有的装模作样学了点皮毛,就不再继续深究了,都是常有的毛病。

这些年的战争岁月里,参谋长不知见识过多少类似的例子,他们中有的甚至还是自己的上级,但战争是最残酷的,任何想偷懒的家伙,都必将为自己的懒惰付出好几倍的代价。

现在红军的条件确实好了很多,就像参谋长所在的红十军,赣东北虽然与赣南并不完全相通,但还是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不少物资,再加上缴获,倒也勉强能够维持大差不差的水平。

但就人员方面,除了加强管理和教育之外,还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毕竟这不是件易事,人嘛,总是怕麻烦的。

在自认为无所谓的心态之下,可能稍有不慎就松懈了某个环节,想要克服这些毛病,不仅需要极其严格的规章制度,更需要每名干部都具备极高的自觉性和执行力。

比如这次,为了准备迎接敌人盘踞在铅山县城的一个师,米丰这位红十军参谋长兼任赣东北根据地西南纵队大队长,就亲自出马跑到这片畲族山区勘查来了。

虽然这一带他之前已经跑过了好几趟,但为了给同志们当个表率,米丰还是宁愿多辛苦一回,毕竟他现在才不过27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而跟在旁边的七师师长陈士距也是类似的想法,见到手下的这群参谋老实起来之后,他也跟着说了几句:

“参谋长说得没错,哪怕是不懂军事的老百姓,都知道每次战斗前,最好得由指挥员自己,或者派出手下得力的参谋,前往实地详细地侦察敌情地形,然后再让参谋处进行实地测图。

但凡事知易行难,我们土共人是以不怕困难著名的,同志们,前几天三军团已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之前的学习班里大家也不是没看到反例的教训。

现在都打起精神来,争取下午3点之前赶到前面那座山头,然后再回去泡个热水脚。”

陈师长所说榜样自然不用多提,至于教训则发生在一年多前。

在某次战斗中,红军某团的指挥员,事先没有实地侦察地形与道路,结果等枪已经打响了,这才临时仓促指挥队伍出动,然后整整大半个团的兵力被拥塞在一条隘道上,被敌人堵住路口之后就再难前进。

最后这个团没有完成截断敌人退路的任务,导致大部队的包抄成果大幅降低,成了整个三方面军的一大教训,甚至还传到了兄弟部队。

正反两面都摆在了大家面前,在场的同志也跟着迅速调整好了心态,本来他们这一路上的表现就很不错,在接下来的路程里就更加让人满意了。

当众人感到目标高地时,居然比预期的时间还要提前半个小时,虽然都是一副气喘吁吁的模样,但脸上洋溢出来的笑容却是比阳光还要灿烂。

而米丰则根本没有半点休息的意思,迅速拿起望远镜观察起了周遭地形,随即满意地对陈士距说道:

“这个位置很好,你记一下,除了西南方向那两座山头要布设阵地之外,其他几处高地也得设立观察所,今天跟着过来的同志表现得都很不错,就把他们派上去吧。

对了,你们师的电话和电话线还够么,要不我想办法调拨点来?”

一般情况下,除了专门用来阻拦敌人的高地之外,在整个战场之中,红军还会在不同的山头位置布设了大量的观察所。

一些地形条件比较好的观察所,甚至能将周围数十里以内的敌情看得了如指掌。

比如米丰选中的那几处高地,位置就相当合适,所以他才会决定不仅要设立观察所,而且还得把几个表现不错的年轻参谋都派过去,这样才能放心。

至于用来观察敌情的望远镜和与前线指挥部沟通的电话,这肯定是每处观察所的标配,否则整个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还剩十套,都是上回派发下来的那批,昨天大部分已经给突击部队了,现在这十套是留着应急的。”陈师长不假思索地回答了库存问题。

“那少了,我记得指挥所里还有二十套备用,先给你调一半过去。”米丰现在虽不算是财大气粗,但像电话这种必要的军事物资,肯定是储备充足的。

不用说,类似的军用品除了技术难度较高的关键核心之外,如外壳之类的部件肯定都是苏区自产,最后统一组装的,否则也没法大规模配发下去,若是光靠缴获的话,确实没法打出这种富裕仗。

对此陈师长哪里会有拒绝的道理,他也是老指挥了,自然清楚通信手段对于军事作战的重要性。

不只是观察所,正面战斗中也需要配备尽可能便捷的通讯手段,这样才能保证各部队的动作迅速且配合良好。

否则随便一个突击作战,就极可能因为各部队之间的不协调,导致无法取得圆满的胜利,乃至不必要的牺牲。

当然,像是旗语、通信员之类的法子肯定也会作为补充,而且还得并行使用,以保证整个战斗中的通讯过程不会断绝,只是相对来说,电话确实是最方面的。

幸好现在红军主力部队中并不缺乏有线电话,这种军事通信设备一直到现代战争中都常有出场,属于极为可靠的联络手段。

只不过电话虽然在后世逐渐开始被淘汰,但在当前年代的技术水平其实不低,红军这边能够敞开用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无线电话,那玩意放在目前来说,还是彻彻底底的黑科技。

聊完了物资,米丰又跟着谈起了情报,据他判断,敌人的先头部队要不了几天就会过来了,时间紧迫,他必须早做准备才行。

顺道一提,除了沿途的沿线之外,其实红军还有一个潜在的情报优势,那就是对敌人电台的破译。

虽然国军已经逐渐意识到自家无线电通信的不靠谱,但他们几经变换密码的努力,都被土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甚至只要红军愿意,随时都可以从电文中获悉敌人的最新动向,不过一般只能从中获取些许粗略信息。

而且现在少数国军将领也变聪明了,能用有线就不用无线,有的在外国顾问的建议下,居然开始尝试专门发假消息以迷惑红军,不过绝大多数陷阱都被红军早早察觉了。

根据米丰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情报,敌人在铅山县布置了一个遭殃军旁系师,当然信江沿岸还有不少后续部队,总共加在一起,起码有红十军的两倍有余了。

对此米丰肯定是有压力的,他所指挥的西南纵队,主要防御信江南侧的敌人,对方从洪城出发,一路攻占鹰滩、贵溪、戈阳、铅山,红军都没有做太过的阻挠,为的就是等待最佳的时机。

毕竟赣东北这边不如赣南,各种重型火力都比较稀缺,更不可能在江面上布置装甲船只巡逻,所以没法挡住敌人沿信江而来的兵力,只能依靠山区作为抵挡。

这种作战对米丰来说已经早就习惯了,唯一的区别是之前的敌人喜欢长驱直入,一口气冲到根据地内部,然后被红军耍得团团转。

但现在对方开始搞起了堡垒主义,步子迈得越来越小,让那些肥肉成了硬骨头,不好啃了。

好在的是,聂荣臻指挥的高山岩一战,全歼国军一个旅连带两个团,光是俘虏就抓了六千多人,使得好不容易喘过气来的李延年又仿佛闻到了那股令人窒息的气息。

这同样也给湘赣闽粤的其他指挥员带来了不少灵感,事实证明,哪怕国军已经在努力改变自己的风格,但那深入骨子里的混乱,根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或者说压根就就不可能解决掉。

反观红军这边,且不说这次战斗中各部队之间娴熟的配合,光是基层战斗单元的主观能动性,就不是国军之流可比的了。

而红十军就综合水平来说,固然不如红三军团的主力部队,但基本也大差不差了,因此米丰非常有信心在赣东北再次复制一遍胜利,对此,他必须要拿出十成十的准备才行。

等到众人下山之后,天色已经很晚了,大家不得不选择在附近的村子里留宿,这是一个畲族村落,人口不多,生活条件也比平原差了一大截,但对于红军的到来,所有村民都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几乎家家户户都拿出了自己库存的口粮、腊肉、米酒,想以最好的条件来接待这些为他们带来美好生活的陌生人,对此红军其实也早有准备,作为交换,他们随身带了不少盐巴。

这可是山区里的硬通货,红军能够在这一带扎下根来,除了土改这一利器之外,盐巴和铁器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资。

自从土共接管这里之后,不仅匪患少了,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至少不用拿出乃以维系的口粮换取盐巴,所以对于每名穿着红军军装的指战员,他们都喜欢得很。

夜里,拒绝了村民们腾出的床铺,米丰和其他同志一起住在一间狭小的柴房里,地上铺着的旧门板和稻草,就是他们今天睡的地方,而他的旁边,正好躺着陈士距。

坚硬的门板和粗糙的稻草并没有影响到米丰,多年的行伍经历让他养成了随时可以睡下的习惯,就在睡意袭来之前,他还抓紧对陈士距说道:

“我估计从8号开始,敌人就有可能会出现了,明天早上我们天亮就出发,抓紧时间做点准备,然后再检查一下有没有疏漏。”

然后,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了。

第五百零一章 新的一战(下)

“哎,又是白跑一趟,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就是,这天天行军赶路,绕来绕去的,要我说,还不如跟白狗子拼一场呢。”

“听说我老家已经被白狗子占了,要是不抓紧打回去,我家里那几口子也不知道会不会出事,真要有个万一……”

7月12号,红十军七师的一团和二团指战员们,已经在这片山沟沟里来回跑了整整三躺了。

第一趟是在9号下午,国军一支先头部队进入了前沿观察哨的视线,或许是因为紧张的缘故,哨口向后方指挥部传达的信息略有夸大,导致了指挥员的误判。

后来证明那只是一个营的兵力,还不够红军塞牙缝的,为了避免被敌人察觉到,随军指挥的陈士距不得不将部队重新调了回来。

至于第二趟和第三趟则分别发生在11号清晨以及11号下午,10号一整天国军都没有动静,这种异样让米丰察觉到了不对劲,下令各观察所连夜轮班警戒,然后在凌晨五点左右发现了敌人的踪迹。

只可惜,这回虽然确实是大部队过来了,但敌人却谨慎过了头,或许是因为前几天南丰的惨败让对方警惕了起来,接连使出了好几招虚虚实实的假动作。

也许并非是刻意而为,但国军尽早所驻扎的位置,恰好就在红军预设战场的边缘,刚好卡在那里,把好不容赶过去的陈士距恶心得不行,没办法,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他只得又把部队带了回去。

如今战场早就已经准备妥当了,可剩下的等待过程却是尤为的煎熬,这无疑是对整支军队思想状态的一大考验。

虽然敌人前进的时间线不仅可以通过情报得知,其堡垒和马路的完成程度也同样会暴露不少信息。

毕竟选择了这种死板的步步为营战略,自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相比于之前的战役,国军这回确实要容易判断多了,所以红军也可以根据合适的时机,将部队调入进攻出发地隐蔽起来。

但是如何掐准这个出发的时间点,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甚至一个不留神,这种战术可能反倒会产生画蛇添足的效果。

首先出发地一般要保障部队,能在一小时到两小时的时间里到达预期的地域突击敌人,期间为了保存作战体力,还不能使用急行军。

可是敌人有时候并不一定就会按照预计的时间点前来进攻,以国军极不靠谱的特点来说,这种情况简直不要太多。

就像这次一样,接连三趟下来,国军有没有耐心进攻还不知道,红军指战员的耐心已经开始逼近极限了。

当等待成为空等,甚至接连数日都是早出晚归的徒劳无功,光让部队跑来跑去,却看不到敌人的影子,这无疑会导致部队出现疲劳乃至抱怨。

首节 上一节 252/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