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243节

(当然历史上红军和八路军的平均文化素养也是极高的,只是在这里进度大幅提前,水平大幅上升了而已)

“嘿,老程,在想什么呢?对了,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下午7点,天色已暗,程刚结束了和代表们的谈话,正走在前往食堂的路上,然后便碰上了一人前来和他打招呼。

这位穿着灰色军装的男子,大约三十出头,浓眉大眼,甚至看上去还有点秀气,正是在红军序列中,颇有些并不起眼的红一方面军司令王尔琢。

说他不起眼,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一方面军都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作战,从井冈山时期开始,其前身红四军就始终归由李润石指挥。

所以这些年里,从井冈山到赣南再到陕南,红一方面军确实取得了不少举世震惊的成绩,但大家下意识地都会将注意力放在负责运筹帷幄的李润石身上,而非旁边的执行者王尔琢。

并且王尔琢素来为人低调谦逊,不喜争功,所以相较下来,他的存在感就不是那么强了。

其实现在老汪在军中和党内的地位肯定是不低的,毕竟资历摆在这里,举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在常凯申给出的悬赏当中,他的金额可是一度仅次于李润石和王凯之下,现在虽然有所下滑,但也始终处于第一序列。

话说在最初的时候,对于程刚来说,像王尔琢这种因为他的干预而幸免于难的同志,相处起来确实会稍稍麻烦一些,毕竟相比于那些“知根知底”的老一辈,前者就几乎算是陌生人了。

不过这么多年下来,大家还是渐渐熟悉了,反正只要抱着平常心去相处,不去刻意地另眼相待,也不至于冒出什么烂七八糟的问题。

因为李润石的缘故,程刚与王尔琢的来往其实还挺密切的,只是李主席的光芒实在是太过耀眼,总是让人下意识地忽略了后者的存在,不过在私底下,两人也算是不错的好友。

面对王尔琢的招呼,程刚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边走边说道:“我昨天才回来,今天刚和几位基层的同志聊了一会,就想了点后面的事情。”

王尔琢对于程刚时不时地“出远门”,已经相当习惯了,所以刚才不过是随口问下而已,倒是听到后面那句,他才恍然道:

“哦,今天好像有个相亲会吧?听人说好像还把你专门喊过去主持了?”

程刚面色一囧,然后又想起了昨夜李润石“不怀好意”的笑容,以及任培国“一本正经”的交代,心里头更加确信,肯定是大家故意把这事推到他身上的。

“是有这么回事。”本着‘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的想法,程刚严肃的回道:“参加这次活动的同志,许多都是组织上精挑细候选出来的基层干部,我跟他们多交流交流,有什么问题么?”

结果王尔琢直接点头笑了:“当然没问题了,那你有碰上合适的同志嘛?”

“有的,好几名同志的表现都还不错……”程刚回想起了前不久的谈话,略阳化工厂的一位工程师,铁道部队的一位参谋,还有两名红军政工干部,都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

忽然程刚愣了一下,与王尔琢对视一眼,然后才反应过来笑骂道:“你都想哪去了,我说得是男同志,今天我就找了十位男同志谈话,正正经经的工作!”

“嗨,我还以为你这家伙开窍了呢。”王尔琢再次笑了一下,“这么好的机会,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我儿子现在都能走路了,你还打算一直光棍呢?”

王尔琢的妻子比他大一岁,两人新婚后不久妻子便怀了身孕,但那时王尔琢已经考上了黄埔一期,他只能选择离家别妻赶赴羊城,接下来几年又一直在外行军打仗。

本来北伐成功后,他们一家还有机会团聚,可紧接着的白色恐怖,逼迫土共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王尔琢也随伍翔宇参加了洪城起义,并跟着王凯一路转移到了井冈山,至于妻女,确实没法顾上。

一直等到红军打赢湘赣鄂大战之后,凭借着胜利的威势,土共设法将一部分军属转移到了根据地,王尔琢才得以和家人再次团聚,甚至还能在程刚面前炫耀他新生的孩子。

“这个以后再说。”程刚不在意地摆了摆手,虽然其他同志一直想给他牵绳搭线,但他对于此事暂时还没得什么需求,所以并没太当回事。

“从我今天的谈话结果来看,我个人认为,咱们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接下来得做好面对新局面的打算。

怎么样,尔琢,有想好过你们一方面军未来几年的战略方向吗?”

第四百八十三章 内外蛰伏

“哈哈,这还用想么?中央往哪走,我就往哪打呗。”面对程刚提出来的这个问题,一时间王尔琢还有点摸不着头脑。

无他,在李润石、王凯二人的光环影响下,王尔琢在战略上的发挥余地确实不大。

红一方面军向来被作为苏区中央的直属部队,甚至一度还被冠以了“中央红军”的称号,这既是一种荣耀,同时也是一种责任。

所以作为距离中央最近的队伍,红一方面军始终都执行着最为艰巨也最为最为保守的任务,想要往哪发展,还真不是王尔琢一人能够决定的。

顺道一提,历史上这个角色其实是由林彪来担任的,不过在王尔琢尚未牺牲的情况下,穆老虎自然不可能平白上位,为了发挥他应有的潜力,当初还专门安排了他与罗荣桓提前北上。

而相比于林彪,王尔琢的表现可以说还要更加的平和与稳重,这也是他能够获得诸位大佬广泛认可的原因之一。

此外,作为黄埔一期的优秀学员,王尔琢与伍翔宇有着极深的师徒渊源,而洪城起义后随王凯一路转移的经历,让他与总司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等到上了井冈山后,李润石也对其相当看重。

最重要的是,在近几年的政治风波里,很少有见到王尔琢的身影。

若是换做历史上,那可能并不利于他的发展,但在李伍王三人都达成默契的局面下,汪的表现让他成为了接手一方面军的最佳人选,于是在李润石入主土共中央之后,他便顺理成章地由军团长升任为了司令。

之后,在李润石逐渐将精力集中到全国全党层次的这一年多里,王尔琢出色地完成了拱卫中央、坚实陕甘川根据地的重要任务,挫败了国军、川军、三马等敌对势力的数次进剿。

或许王尔琢并不如其他几位将星那般亮眼,但他的各番表现也着实不错了,至于程刚为何会有此问,既有岔开话题闲聊的意思,也有和他探讨未来局势的打算。

点了点头,并不意外对方的回复,程刚继续笑道:“中央的发展方向可是不少哩,关中、陇中、川北,随便哪个地方,都会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

而且蛰伏了这么久,一方面军这头猛虎也确实是时候放出来了,数万的精锐兵力,一直憋着这大山里头,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根据李主席和王老总的意思,将来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方向对中央红军进行拆分,当然,无论怎么安排,后勤方面的支持都不会少的。”

“这是中央的决定吗?”听到这里,王尔琢先是一喜,然后又开始纠结起来,“具体方向我还没有想过,如果不急的话,能不能让我再考虑一下。”

程刚笑了下表示认可:“没事,其实中央还只是有了初步的设想,现在先跟你放点风而已,等到了具体实施的时候,主席自然会专门找你聊的。”

昨天的讨论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关于红一方面军的安排,还只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小段,而且这点在之前的许多次公开会议里也有过商议,并不算什么秘密。

另外在讨论中,关于什么能够公开什么不能,大家基本都讲清楚了,所以程刚才会向没有参会的同志透露消息,当然,更深更细的内容,肯定是不能说的。

“好!”王尔琢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这种事情他很清楚,现在不适合再继续问下去,而且他之前也多少做了些心里准备。

从井冈山开始,王尔琢就一直跟随着李王两位领导作战,但随着二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大家都知道这种状态不可能可一直持续下去。

从战略上说,过去红军一直处于守势,而且各根据地之间没有广泛的联系,不得不分散作战,所以必须要有一支直属于中央的部队,在确保核心区域安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贯彻中央的部署。

可到了现在,局面已经在不经意间开始了变化,虽然王尔琢还不知道新一轮大围剿即将来临,但他也有自己的判断,或许再坚持个一两年,攻守之势可能就将调转。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其实并不需要一支过于强大的主力部队来拱卫,将拳头攥起然后使劲打出去,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只是现在局势相当复杂,到底那只拳头才能成为真正的杀招,这点别说王尔琢了,就连土共高层也得好好斟酌一二。

毕竟不同于历史上的解放战争,那时还只是“常凯申伸出两个拳头打过来,一个在鲁,一个在陕,等那两个拳头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只需要紧紧地拖住这两个拳头,进军中原,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而此时不仅需要对付的势力多了好几倍,四面八方打来的王八拳也没法完全预料,哪些能拖得,哪些要往死里打,这就当真需要看指挥者的操作水平了。

想到这里,王尔琢忽然记起了什么,随口向对方问道:“程部长,上次你送过来的装甲车,我们已经试过了,哪天你有空的话,可以来看看嘛。”

“哈哈,你这速度还蛮快的嘛,那就先等等,再过阵子,全军不是要举办一场大规模演习么,到时让你的装甲团上场吧。”程刚猜出了对方的想法,却并不打算点破。

“没问题啊,那我可就得好好准备准备咯。”王尔琢也跟着笑道,至于演习之后将会是什么,这就不言而喻了。

顺道一提,所谓的装甲车,其实就是之前坦克计划的缩水版,因为无论是哪款坦克,短时间内产量都没法满足较大规模需求,而且早期还存在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最初制定这一计划的同时,程刚便安排好了备用路线。

使用单缸柴油发动机驱动的装甲拖拉机,相比于现在广泛应用的热球拖拉机,技术又要更进了一个层次,不过生产难度还是要比装配多缸柴油机的坦克简单不少。

单缸柴油机这玩意在42位面很多,技术也都早已烂大街了,程刚搞了十台过来,一半拆解研究,一半装备测试,到了33年底的时候,先后共计交付了五十辆装甲车(其中四十辆是来料加工组装而成)。

于是王尔琢干脆就组建了一个方面军直属的装甲教导团,最近这段时间,估计往里头投入了不少功夫,否则也不可能在程刚面前专门提起此事。

其实这个教导团早已有了原型,最初是在瑞金建立的汽车大队,学习使用当时并不多见的拖拉机和卡车,后来逐步扩大演变为了一支专门的装甲化部队。

50辆拖拉机相比于一个团的编制,自然是有些少了,毕竟这些装甲车大部分都只装备了7.62mm重机枪,剩下的也只有12.7mm重机、60mm迫击炮、80mm无后坐力炮三种款式,用来欺负欺负无装甲的骑兵步兵倒是够了,但面对日军还略有不足。

不过红军现在也不需要立马就与日本人来一场大规模的硬仗,装甲团的假想敌更多还是放在了大西北那边。

除了关中的东北军这个软柿子之外,红一方面军就只有西进和南下两条道路,如果不出所料的话,将来即便是拆分,也很可能分为这两支。

南下就不用说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基本不存在装甲部队的用武之地,山地旅才是最适合的作战主力,所以很明显,王尔琢更加倾向于西北方向。

话说在程刚心中,大西北最合适的领军人物应该是鹏老总才对,当然这主要是由后世的潜在印象所致,西北野战军的名号实在是太响亮了。

而且现在鹏石穿对机械化作战也很感兴趣,只可惜长江流域的环境确实不适合机械作战,或许等再过几年,各根据地间的交通线彻底打通之后,老总应该能有得偿所愿的机会。

之前是没得办法,红军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哪怕在某个阶段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也不得不选择战略性放弃。

比如潭州和江城,当初算是硬生生从国军手中夺过来的,结果一个让给了桂军,一个还给了国军,要说大家对此没有脾气,肯定是不可能的。

而且这些交通要道,也在事实上地阻隔了根据地之间的交流,所以都是将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还得亏有了程刚的辅助,使得如今各方面军,尤其是方面军下属的野战军团之间,装备和训练水平都开始趋于一致,甚至趁着几次大规模作战的时机,还完成了各地间的人员交流。

否则红军根本不可能,也没得那个条件去维持这种分散的状态,即便不是像历史上那般坚持数年后被敌人挨个击破,也很难形成如此统一的体系。

当然,若是换个角度来看,如今的共军只差几步就能连成一片,如此嚣张的态势,又如何不会引发反动派们的恐慌,所以各方各派其实也早就动起了心思,一场龙争虎斗势在必行。

第四百八十四章 桂军的机会

“……正可谓是可忍孰不可忍,建生老弟,难道你与德邻,就不觉得这群赤匪未免太过嚣张了么?!”

“常凯申真是这么说的?”

“那还有假,我亲耳从他口中听到的。”

“哈哈哈!畅快,畅快啊,就冲这几句,也该喝上几杯!哎呀,只可惜这次我没能在场,不然又能好好地解回气咯。”

34年4月底,潭州,这座湘江之畔的千年古城,如今已经成为了桂军重点经营的前哨站,不仅布置了重兵把守,而且桂军中的头号人物李、白二将,也时常坐镇此地。

不过像今天这样两人齐聚的场面倒并不多见,毕竟现在桂军的地盘也大了不少,又不像国党那般有着长江水道以及铁路之利,若是集中某地,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可能。

只是今天恰好白崇玺刚从金陵开完会回来,正在潭州视察的李宗人,便顺道在天心阁旁的酒楼里设宴迎接这位搭档,同时获悉对方此行的最新进展。

明面上,这次会议国党内部召开的四届四中全会,除了老生常谈的反赤剿赤议题之外,还有中央与地方均权、实行“货币改革”等事项。

但实际上早在上个月,国内各大军阀就或多或少听闻了风声,这次常凯申似乎打算来一场大动作,所以特地邀请了不少地方实力派参加此会。

换做以往,大家可能也就做做样子,随便派个代表过去举举手罢了,毕竟虽然名义里他们都是国党,但互相之间基本谁也不鸟谁,若不是涉及到切身利益的事情,哪会管金陵那边开的什么会。

但这次不同,桂军所在的两广地区因为毗邻东南亚,与英法等国素有来往,前不久这两国就专门派人给李、白通气,希望他们能够配合常凯申的动作。

类似的操作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上演,比如阎锡山那边就是日本人出的马,鲁省的韩复渠乃至京津冀的宋哲原,也有洋人亲自登门拜访,速度不可谓不快。

如此与以往大不相同的画风,自然引起了各方军阀势力的警觉,要知道过去列强虽然也曾屡屡干涉中国内政,但像这回一般赤裸裸地下场,到底还是极少见的。

这些地方实力派或许能够不鸟常凯申,甚至偶尔也能把洋人暂时放到一边,但当这两者凑到一起的时候,就容不得大家不重视了。

所以在笑完常凯申之后,李宗人的脸色还是逐渐阴沉了下来,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不得不说,虽然看到常凯申低声下去求人的样子很开心,可共军的壮大也着实太过惊人了,被这两大宿敌所包夹的桂军,未来将要何去何从,还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见此情况,白崇玺小心翼翼地说道:“德邻(李宗人字),这次我与常凯申的私下会面,同时还有日本公使在场。

他们答应我等,将来若是铲除了共军,不仅会正式承认我们在湘省的存在,同时还会支持我等向黔、滇两省扩张,看来这次,他们是所图非小啊……”

听罢,李宗人冷哼一声:“这常某人可真打得一手好算盘,莫不是仗着洋人的撑腰,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了。”

坐镇西南这么多年的他,自然知道黔省和滇省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说是穷山恶水都不为过,明显只是常凯申丢出来的烂骨头罢了,而且这骨头还在别人的碗里,需要他自己去抢。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山区大省之间的交通往来极其不便,就算是桂军把地盘给占了占,到头来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平白给自己增添麻烦而已。

这么多年里桂军之所以数次尝试向北发展,并把争夺的重点房子两湖地区,就是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利用长江水道与下游的常凯申分庭抗礼。

自北伐以来,李宗人已经尝试了不下三次,但无论是自己硬上,还是与他人合作,最后都不得不败下阵来。

到了头,他取得的最大成就,居然还是捡了人家果共相争的漏子,现在常凯申又撺掇他和共军对抗,实在是足够讽刺了。

只是军阀本就如此,只要能够保住自己的势力和地位,什么是非观念其实都可以暂且抛到一旁,唯一让李宗人犹豫的,还是自己怎么做才能占到最大的便宜。

想到这里,他又向有着“小诸葛”之称的搭档询问了起来:“建生,依你之见,现在那些洋人果真是站在他常凯申背后不成?这事是不是还有什么我们尚不知情的隐秘?”

说实话,论起抱大腿的水平,全国上下的军阀里头,还真没谁能比得上常凯申的,这点大家也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这回英法日等列强齐齐下场,实在是有些太过吓人了。

“恐怕还是狐假虎威的把戏。”白崇玺沉思片刻,轻轻摇头说道:“说到底,现在共军的实力太强了。

你想,当初民国16年的时候,常凯申杀了多少土共党人(当然自己人也没少杀),可这才几年过去,那群红脑壳就发展得如此迅猛,当真是怎么打都打不死。

而且他们还处处与洋人争锋相对,将来万一真坐大了,搞不好还可能变成赤俄那般的情况,所以洋人才会想要先下手为强吧。”

这话说得李宗人沉默了好一会儿,其实别说洋人了,桂军又何尝不怕呢?

首节 上一节 243/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