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工好啊,这么晚了还没吃饭呢。”
听见赵才成的声音,那名被叫做沈工的青年这才从书海中脱离出来,然后用着一口混杂了申沪口音的官话,无奈地说道:“哎呀,求求咯,你们就别叫我沈工咯,喊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看得出两人的关系确实不错,赵才成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几份,坐到另一边的长椅上后,他又继续打趣道:“那要不就叫你沈老板?哈哈。”
“算咯算咯,随便你怎么叫吧。”‘沈工’知道对方是在跟自己开玩笑,因此并没有怎么在意,“今天我去工厂那边参观了一下,后来又想办法去他们的文献室翻了点资料,所以就回来晚咯。”
“那请问沈宏同志,这一趟又有什么新收获呢?”赵才成一边从橱柜里拿出碗筷跟着吃了起来,一边随口问了这个问题。
不过沈宏却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当然这并不是针对赵才成的,而是回想起了今天的经历:
“不好,很不好,虽然我也没啥文化,但看他们那种搞法,真不是个像样的路数,你知道么?程部长说得还真没错,前些年这汉阳兵工厂居然向洋行订购20万支胡桃木枪托胚料,20万啊,到现在用了快七年了都没用完!”
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兵工厂,汉阳厂的名号还是相当响亮的,沈宏这个小学四年肄业生对此也颇为向往,而且因为确定了要以军工产业为奋斗目标,所以他一直都想去那里参观一番,前几天才好不容易走通了关系,得以成行。
但结果却是让人大失所望,汉阳厂的设备确实雄厚,人员也比沈宏见过的任何一家工厂都要多,但那里头的生产模式和制度却是腐朽呆板到了极致。
打个简单的比方,但凡技术要求稍微搞点的产品,兵工厂就只能彻底的照本宣科,所有生产完全得按照洋行的说明书,甚至某个零件用第几号钢材就照着买,买不到就只能停工。
按理来说,严格按照章程生产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工业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但这彻彻底底的来料加工,而且还是发生在赫赫有名,有着几十年历史底蕴的汉阳厂身上,就实在有点让沈宏失望了。
第三百七十九章
第三百七十九章
(12点10再看 修改中)既然打开了话匣子,趁着吃饭的时间,赵才成和沈宏二人继续聊起了这件事情。
“这应该就是书里所说的买办思想吧,造不如买,反正洋人哪里什么都有,直接买来用就是,还简单得很。”
赵才成对工业的了解不多,但多少也看过科普资料,听到兵工厂居然连枪托木都要进口,惊讶之余也没有太过气愤,作为最早投身武装革命的那批人之一,他对于反动政权可从来没有多少好感和期盼。
不过沈宏很明显要激动得多,这时的他刚刚26岁,虽然是和赵才成一般的年纪,但或许是自小生长于申沪一带的缘故,对于发展本土工商业还存在些许希冀。
如果没有程刚干预的话,他或许会一边在布店当店员,一边创办一所小五金工厂,生产当时国内还无法自产的弹子锁,若是顺利的话,或许还可能成为一名不错的工程师和工厂主。
实际上,在另一条时间线的沈宏,若不是因为日军入侵,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居然会带领全体工人和机器设备,辗转千里奔赴延安,最后成为劳动模范和总工程师,甚至主持设计了国内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只能说历史就是这般奇妙,必然中又带着些许偶然。
不过既然有程刚在,那么肯定不会放过这位大佬,要知道他可是完全依靠自学成才,最后被评为院士的天才级人物,若不尽早拉拢过来可就太吃亏了。
因此大约是去年初的时候,伍翔宇解决完当时申城中央的一堆麻烦后,就按照程刚的建议找到了当时还在设计弹子锁的沈宏,以前者的魅力想办成此事,自然是不在话下,尤其他还拿出了程刚准备的不少资料。
不过在与沈宏建立一定关系之后,伍翔宇和程刚并没有立即将他带到苏区,而是为其提供了一些资金、设备和技术,利用申城的条件开办了一间五金工厂,作为组织的另一处地下活动基地。
沈宏也不愧天才的称号,因为准备充分的缘故,他主持的那家工厂发展得相当迅速,很快就在申城滩闯出了名声,并且还为苏区培训了不少熟练工人。
一直到了今年年初,伍翔宇开始准备撤离申城的事宜,工厂虽然没有因此停工,但也不再继续扩张,而接受了大半年红色教育的沈宏,也就被安排了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以工厂主的名义在各地招收工人,再想办法将他们送去苏区工作。
可能是因为成长环境相对更单一些的缘故,沈宏此时对于国内一些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入,不过随着见识到越来越多的现实,他的思想也在迅速地发生着转变。
“你说得没错,买办阶级是靠不住的,想要发展工业,强大国家,还是得靠我们自己。”对于赵才成的买办论断,沈宏当即表示了赞同,说这话时,他还特意拍了拍手中一直没有放下的那本书。
透着煤油灯微弱的光线,赵才成定睛一看,发现那原来是一本《土法上马》,该系列的丛书总数如今已将近一百,而且还在不断地推出新款,算是中央苏区内部相当有名的书籍之一。
似乎是找着了共鸣,赵才成也拿出了随身挎包里的《赤脚医生手册》,笑着说道:“对,其实现在国内的医学也是这样,想要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只能看我们的了。”
沈宏也跟着点点头,“嗯,这本书我也看过一些,确实写得不错,你说上头是怎么搞到这么多好书的,简直太神奇了。”
“那我就不知道了,再说这也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事情,先把手头的工作完成嘛。”相比于沈宏,赵才成少了几分好奇,不过这种谨慎也是不错的品质。
或许也是认同了赵才成的说法,沈宏也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三下五除二地填饱肚子后,便继续看起书来,在外头他是小有名气的资本小开,但在这里他只是一名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对了,张主任今天跟你说了没有,这边的任务马上就要结束了,你如果还有事情没处理完,记得早点准备好,估计再过不久上头就会让我们撤离了。”看完一章后,在思考技术细节的同时,沈宏忽然想起了什么,跟赵才成提醒了一句。
“对,今早我们组长在开会的时候就说了,不过我们医疗组最近负责的病人都好得差不多了,后面收尾的问题应该不大。”赵才成想了想,肯定地说道。
他们两人都只是组织上安排到江城的一个个暗子,因为视野所限,对眼下的局势了解肯定不够全面,但既然上级有了新的指示,那就只需要服从安排便可以了。
如果把视线上升至全局范围,就可以看到在过去短短的三个月内,已经有近千名工人带着他们的家属离开了江城,其中至少有八十人属于极为难得的技术人才,即便以苏区这几年极为有利的条件,都没有培养出多少。
只不过国党政府迟钝的嗅觉,再加上战争和疫病的干扰,使得这种在平日极为显眼的人员流动,居然都没有怎么被注意到,其顺利程度甚至都完全超乎了计划制定者的预料。
但这种好事肯定没法一直持续下去,这不仅是出于最基本的安全考虑,免得好不容易培养的人员不慎暴露,同时也是因为最终的战争已经临近,现阶段的任务也到了告一段落的时候。
“从调查到的情况来看,对于我们来说,汉阳厂目前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只有剩下的那些工人了,但现在能够动员的都已经动员完毕,不能动员的我们也不可能强迫。
所以除非大家已经打定主意要长期占领江城,否则这座城市对于我们来说,基本相当于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沔阳的临时中央驻地,李润石等人已经在此足足等待了一个多月,就连程刚都在一周前处理完了襄樊城的事宜回到了这里,随着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的结束,所有人都知道正戏马上就要上演了。
而在这次的会议上,程刚一马当先拿出了详细的调查资料,给某些已经开始热血上头的同志浇上了一瓢冷水,见到自己话音刚落,就有人立马想要起身反驳,程刚摆了摆继续说道:
“当然,不采取行动也是不可能的,为了我们的计划,全国红军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昨天鹏老总的指挥部甚至还遭到了日本军舰的轰炸,若不是他们反应及时,加上足够的幸运,怕是整个指挥部都可能被端了。
更不用说红十军那边,三师为了掩护部队撤退,现在已经牺牲了一名团长一名团政委,将近四分之一的编制被彻底打光,还有洪城战场上,我们的战士也和敌人的第1师拼得很辛苦,这些都是明摆在眼前的事情。”
提起这些,众人的神情也跟着凝重起来,之前的反围剿基本都是内线作战,依靠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有利条件,红军屡屡以少胜强,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同志们的自信心。
但胜利也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大家的双眼,国军或者说遭殃军的战斗力确实不怎么样,可也远没有到红军始终能以一敌十的程度,在个别的战场上,两边甚至可以打出势均力敌的局面。
也不是没人质疑过为何要搞现在这种分兵策略,若是集中力量攻克一处,说不定现在早就打下一个省的地盘了,但很快就被现实给打脸了。
简单来说,除非红军将现有的后勤能力直接翻倍,或者愿意承担老根据地被破坏的风险,否则就只能用这种多线出击的笨办法。
程刚提起这些,当然不是为了劝大家放弃,所以他接着说道:“既然其他战场上的红军已经付出了这么多的牺牲,我们就更不应该将他们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机会给轻易浪费,一座江城或许非常诱人,但与前者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果才不算亏么?”这时很快就有人提出了疑问。
“要知道怎么才能不亏,就得知道我们的敌人到底是谁,首先是常凯申为首的官僚资本,其次是以日本为主的帝国主义,所以这一次我们必须要狠狠打击这些反动势力,才能为下阶段的发展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第三百八十章 汉阳城下
第三百八十章 汉阳城下
程刚开完头后,相当于给这次会议定下了基调,虽然以他的资历和身份还远不足以达成如此效果,但在座各位都清楚程部长后头站的到底是那些人,所以在没有完全把握之前,很少有人愿意直接站出来明确反对。
果然,在程刚说完之后,伍翔宇又接着讲道:“程刚同志刚才的发言确实很有道理,不过有些地方我还是来补充一下吧,关于江城等大城市对于工业发展的意义,其实程部长之前已经跟我提过很多次了。
首先,我们得承认,搞工业还是得从城市入手,想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军工体系,必然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数量繁杂的原材料和庞大的工人队伍,所以必须选择交通便利并且靠近铁、煤等矿产的场所,从这点看江城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发展工业不仅仅是一座钢铁厂或者兵工厂这么简单,需要有足够时间的技术沉淀,配套设施也必须相当完备,会前发给大家的调查报告我想各位都看过了,如果按照现在汉阳厂的办法,就连有的钢材都需要从国外进口,那肯定是没有搞头的。
而且大家也不要指望能有什么外来援助,目前的力度已经接近极限,再多也增长不了多少,毕竟我们的海军现在还入不得海,列强想封锁我们,可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所以在这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改变固有的误区,认为只要打下江城就什么都有了,这种想法是明显错误的,大城市只是革命发展的一个新起点,而不是所谓的终点,如果我们想要向苏联学习,那么就更需要认识到其中的差距。
何况说起发展工业,我想程刚同志应该比大家都要了解一些,即便是苏联方面的经验,真说起来,估计在座各位掌握的信息还没他的一半多,这点不需要再强调了吧?”
伍翔宇的话音刚落,在座的不少人都露出了悻悻的表情,关于苏联经验的讨论近年来可是从来没有停过,尤其是上次的扩大会议上,程刚那不讲道理的引经据典,可是为他赢得了一个“教条主义”的称号。
能被那些历史上的教条主义者批判为教条主义,如此待遇也就只有程刚这样的奇葩才能享受到了,但不得不说这一模式确实很有市场,毕竟背后可不是光辩经那么简单,实际上还是看谁更能够争取到大部分同志的支持。
在这点上程刚确实占据了相当的优势,因为本身就有物质基础,又用以毒攻毒的办法抵消了反对派的理论权威,而且他自个也从不争权夺利,与人兑完子后就由着李润石和伍翔宇上场,哪怕有人把他恨得牙痒痒都没用。
伍翔宇的这番话,也算是给程刚打上了一个补丁,让一些保持中立的同志逐渐改变态度,我们不是不打大城市,而是现在条件还远没有成熟,需要再发展一段时间,我们也不是彻底否定苏联路线,而是中苏两国所处阶段存在确实先后差异。
这套说法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根本就尚未成熟,但不成熟的理论用来说服不成熟的革命者,有时反而会发挥出奇效。
最后当李润石上场的时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同志被争取了过来,这时的他只需要确定好具体的战略方向,然后与其他同志一同讨论,补充更多的细节,并且在存在争议的时候,使用他丰富的经验去说服对方,也正是在这种水磨功夫中,方才切实地彰显了这位的领导才能。
当然了,李润石的水平肯定不仅限于此,但现阶段的红军还没有到需要有人出来力挽狂澜的时刻,相信李润石自己也不希望真的遇上那种情况,唯一感到遗憾的可能就只有程刚一人,毕竟像“四渡赤水”这般奇迹估计是没法上演了。
很快,又是一轮发言结束,会议也接近了尾声,本来参会人员就只有一部分政局委员再加上军队代表,总共不到二十人的规模,所以在一片举手表决之后,蛰伏已久的红军终于开始行动了。
截止到七月三十一日,最终转移至洪湖根据地的队伍主要以红四军为主,先期抵达了一万余人,后面陆陆续续又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偷渡’了好几批,总共不到两万人,当然这并不是红四军的全部兵力,但以目前的条件,在不被敌人察觉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极限了。
好在兵在精而不在多,红四军这支队伍哪怕在强者如林的一军团当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甚至为了平衡各部队之间的实力,李润石在从中央苏区出发之前,都不得不先进行一番调整,将一部分主力调往其他兄弟部队,比如米丰的那三千人。
缩编的红四军战力依旧不俗,加上李润石到了湘鄂西这边之后,在贺龙、周逸君、段德倡等同志的配合下,以洪湖根据地为核心,对当地的红二军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训,提升了两支队伍的配合水平。
这回发动第一波攻势,实际动用的兵力大约四万人,如果算上地方上打配合的赤卫队则已经达到了五万,这点力量和常凯申的六十万大军相比,看起来似乎是蚍蜉撼大树,但二者其实根本就是两码事。
从地图上看,最开始的时候,常凯申为了发动对鄂豫皖和湘鄂西的围剿,将左中右三路大军分布于鄂、豫、皖、湘多地,而红军开始行动之后,又抽调了中、右路军的数万人支援洪城、浙中战场,然后再将一部分部队收拢转移至长江南岸,对占据岳州一线的鹏石穿发动攻势。
所以目前的情况就是,自始至终国军都没有在江城近郊维持过严密的防守,而且红军的一系列诱导措施,不仅将他们的目光成功地吸引到了其他战场,还让李润石真正的杀招得以在洪湖酝酿而出。
如果以长江为线把江城和岳州连接起来,就会发现如今果共两军打得火热的地方,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面,就连列强盘踞在长江的炮艇都是如此布置,否则鹏石穿也不可能一时不慎,被日本人摸上了门。
但这一切从八月一日开始就彻底不同了,红四军和红二军团的混编部队最终兵分两路,一支主力从洪湖出发,走陆路昼伏夜出逼近汉阳城,一支分队由沔阳沿汉水直下,路上打着国军旗号大摇大摆地向江城进军。
作为江城三镇之一,汉阳当地的守军并不是很多,两个警备团总计也不过两千余人,当然若是算上驻守周边的野战部队,肯定是不止这个数了。
要是再把范围拉得更大一些,通过长江水道,常凯申只需几日的时间,就能立马拉来数万乃至十余万的大军。
但远水止不了近渴,若换在一个月前,洪湖根据地这一只江城卧榻旁酣睡猛虎,肯定是常凯申紧盯的对象。
只是后续接连不断的战事很快就扰乱了国军高层的双眼,这期间洪湖一带当然不可能没有动作,可出动部队所造成的影响实在不值一提,于是渐渐也就被遗忘了。
而到了这个时候,猛然插入心窝的一把刀子,自然让国军立马就乱了阵脚,二号下午,红军与敌第34师张乃威部相遇并发生战斗,这支二旅四团编制的部队出身陕军,原本是在此承担监守牵制任务,却没想要会突然撞上赤匪主力,不到两个小时的功夫就被直接击溃。
坐镇前线指挥所的贺龙或许并不会想到,历史上的张乃威曾在围剿中重创过他的红三军,而且还被何应钦评了一个“模范之师”之师的称号,但今夕不同以往,时间线早已完全偏离,张乃威也就提前十多年成为了红军的阶下囚。
八月三日凌晨5点,汉阳城下,湘赣边界上炮火似乎并没有影响到这座城市原本宁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像是无事发生一般,继续维持着自己的节奏,直到爆炸声从西南面的城郊传来。
因为时间紧迫,在击溃34师大部之后,贺龙就将歼灭任务交给了后续部队,自己亲身带着先头的三千人连夜行军,来到了汉阳城下,然后当即发动了攻势。
虽然因为赶路的缘故,队伍早已疲惫不堪,而且为了搬运那门六百多公斤的75山炮,甚至活活累死了好几只牲口,但是当炮声在城郊响起时,所造成的震动同样非同凡响。
6点,在炮火和机枪的掩护下,突击队使用炸药包撕破了城外的数道防线,至于原来的汉阳城墙,早在几年前就已被拆毁改修马路,当然即便是有城墙也不可能挡得住红军的步伐。
7点半,整个汉阳城被连续不断的密集枪声给彻底撕破了宁静,在红军井然有序的攻势之下,守军迅速被切割开来,随后不断缩小着阵线。
整场战斗一直持续到上午10点,汉口和武昌的驻军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正当他们准备去支援对岸的时候,汉阳城头就已经扬起了红旗。
第三百八十一章 撤离的物资呢?
第三百八十一章 撤离的物资呢?
红军之所以能够如此迅捷地攻克汉阳,与之前进行的一系列战略欺骗自然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以目前双方的兵力对比,如果让常凯申老早就发现了红军的意图,那么这打下汉阳需要付出的代价,就不是随随便便能够承受的了。
幸而在各路红军的密切配合乃至牺牲之下,无论是国军还是列强都被蒙在了鼓里,才给土共创造了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当汉阳城头的红旗飘扬起来的时候,不出所料又是一场全国性的轰动。
当然,战斗进行到这里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一天之内汉口、武昌的守军就有可能渡江而来,两到三天后,附近驻防的国军部队也将抵达,而不出四天,原本在南岸前线作战的遭殃军,至少一个师的部队肯定回援。
这并不是红军指挥部这边对国军的猜测,而是常凯申本人亲口所言,此时的常委员长就在对岸的武昌城里,这大概算得上是他距离赤匪最近的一次了。
惊出一身冷汗之后,他可是给下面下达了死命令,只是这几道命令偏偏是用无线电台发过去的,换句话说,如今国军的基本动向几乎全都被土共掌握在手了。
这是没得办法的事情,对于常凯申而言,不用电台也不可能,毕竟有线电报的通信范围如今只局限于城市,想要对野地里的部队传达指令,除了飞机之外就只有无线电了,而且他更不可能想到赤匪居然掌握了迅速破获密码的能力。
情报上的悬殊差距同样也是李润石敢于犯险的原因,眼下他打的就是这个时间差,其余两镇的守军水平和汉阳相差无几,也就常凯申身边还有少数警备部队可能还像点样子,但显然后者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被投入战斗。
真正算得上威胁的,实际应该是此时还在岳州一线徘徊的列强炮艇,这些新老军舰航速普遍在十到二十节左右,如果得知消息后以最快的速度地赶过来,可能今晚就能够抵达汉江口。
虽说现在掌握少量炮兵的红军并不怎么虚这些炮艇,何况还有水雷、鱼雷等手段,双方之间又不是没有较量过,但两边顶多只能拼一个势均力敌,而且水面还掌握在对方手中,列强一方只需配合国军,掩护他们顺利渡江,就已经够红军吃一壶的了。
汉阳北面靠近汉水的一侧,这里的铁厂和兵工厂是整个汉阳的精华所在,因此也是防御最为严密的地区,上午10点红军已经消灭了其余所有残敌,但这一块却始终没能打下来,甚至对岸的汉口守军都已经开始召集船只准备支援了。
或许是常凯申亲自坐镇的缘故,江城三镇的国军在经历了刚开始短暂的慌乱之后,渐渐开始恢复了些许秩序,这点从他们渡江的架势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而且对于汉口驻军而言,对岸的汉阳毕竟还有友军仍在坚持,又占据了正对面的工厂码头,最重要是常委员长很可能也在几公里外观战,所以由不得他们不动如山。
不过,就在汉阳最后的防线岌岌可危,而另一边的援军还没能赶来的时候,一支搭载了近千名士兵的船队突然从汉江上游驶来,并以相当利落地速度靠岸下船,随后对铁厂一线的赤匪阵地实施了一轮炮击。
虽然只是打了十余发迫击炮,但赤匪的攻势肉眼可见地缓和了下来,似乎被突然出现的敌方援助给吓住了手脚,这番变化自然是让国军一方喜不自胜。
“太阳下山之前必须完成既定目标,等会上去之后看我脸色,见机行事。”
穿着一身熟悉的将官军装,程刚带着几名随从‘副官’没有丝毫顾忌地走到了这边的守军驻地,果不其然对面立马就过来了几名军官,见到程刚肩上的军衔,顿时面色一喜,随后很是干脆地敬了一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