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166节

而在农村派仍然式微的当下,程刚依旧得一如既往地“拉偏架”才行。

一天后,程刚驾驶的飞机降落在了瑞金,只不过与他离开时的别样繁华相比,此时的瑞金要显得空落落了许多。

这并非大家都回家过节去了,虽说今天是九月二十五日,明天就到了今年的中秋节,但往常哪怕过年时,人也没见得少成这样。

对此程刚有个大概的猜测,后来询问驻守的同志方才确定下来。

自一周前常凯申的几个嫡系师狼狈奔逃以来,虽然国军还没有明示自己的失败,可所有人都知道,胜利的天平已经彻底倒向了红军。

若不是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包括红军、两广在内的不少势力都宣布,为了一致抗日大家应该暂缓内战,金陵政府还真的不知道要怎么下这个台阶。

当然,这主要还是常凯申确实居于弱势,如果他手底下的军队正在剿匪镇逆的大业中势如破竹,那也不是不可能提前喊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

但现如今仗打成这副鸟样,哪怕再不甘心,常委员长也只能含泪收兵,而且为了面子上好看,又强行把部队留在了虔诚、集庵等城市,估计还得继续僵持一段时间才会有所动作。

不管怎么说,现在江西的广大农村地区,就已经或者说即将落入红军的口袋之中。

失去国军正规部队的牵制后,剩下的那些地方民团、土匪根本不堪一击。

短短一周内,红军就有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清理了苏区内部跟随国军一同进犯的地主武装,然后顺带把周边十来个县也扫了一遍。

照目前的趋势,估计再过几个月,大概今年底的时候,整个赣省除去少数几座大城之外,其他地方都将建立红色政权,进度快些的,说不定连土改都要完成了。

这样的扩张着实令人振奋,只不过代价同样相当高昂,地盘大了这么多,整个根据地辛辛苦苦培育数年的人力资源,也因为倾倒一空。

这便是瑞金为何如此冷清的原因,就连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被临时调走干活去了。

作者的话:T^T 迟到的一章,我错了

第三百二十八章 卓书记

回到瑞金后的程刚,也没来得及在这里停留太长时间,休息一晚后,确定李润石现正在兴郭、于都一带主持战后的扫尾工作,便直接往西边飞去了。

毕竟他除了到处搞事之外,还承担着相当重要的传信任务,有些信息必须由他在李、伍、王之间来传递。

只不过也正是因为急匆匆的离开,让他与另外一位党内大佬擦肩而过,就在程刚起飞3小时之后,卓先圣结束了他在周边农村的调研,回到了瑞金。

“哦?昨天程部长已经回来咯?那他现在在哪里呢?”现任瑞金县委书记的卓先圣,刚一回到县委的办公室,就听到了秘书给他传来的消息。

“是的,卓书记,不过今天中午的时候,程部长又离开了,应该是去了李委员那里。”

被分配过来配合卓先圣工作的秘书是个年轻人,看着比刚满27岁的卓先圣还要稚嫩一点、这也是根据地内的常态,参加革命的同志,年纪普遍都不大,包括高层干部的平均年龄也只有三十来岁。

一般来说,像程刚这样的干部,有关他的日程安排肯定是保密的,自从去年底苏区建立政治保卫局之后,相关制度更是越来越完善。

但卓先圣作为新上任不久的瑞金书记,还是拥有一定知情权的,尤其是在程刚主动透露的情况下。

“哈哈,他这飞来飞去的,倒也是方便得很咯。”卓先圣打趣道,甚至言语中还带着点羡慕。

自从来到中央苏区后,他就经常会碰上一些新鲜事物,而在这里面,飞机这种高科技事物的吸引力自然是最大的。

只是现在机场和航空队的密级相当之高,哪怕是他也没办法随意参观,更不用说乘坐了。

“听说过些天机场会有一个开放日,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嘛,说不定还有机会坐一次飞机呢。”

秘书是赣南本地人,又在工农兵学院进修过半年,所以对于这些新鲜玩意已经算是基本熟悉了,而且还知道很多细节。

听到这个,卓先圣来了点兴致,“嗯,记得上回你提到过,这两年航空队都会定期举办开放活动,让从各行各业中推选过来的积极分子进去参观。

这个搞得就很好嘛,你到时候记得提醒我一下,不过坐飞机就算了,机会难得,还是让给其他群众吧,我们作为干部,后面总能有机会的。”

说完之后,卓先圣摆了摆手,示意秘书不要再提这事。

航空队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提,前不久刚结束的第三次反围剿,若不是红军飞机果断出击,大幅提高了国军进行侦察的难度,红军一方的损失估计还得增加不少,甚至很可能根本达不成最终的目的。

更不用说这两年来,为了抵御国军的空中袭扰,航空队又在其中付出了多少血汗与牺牲,这些自然都被大家看在眼里。

而且那些飞行员们,作为根据地内极为难得的技术兵种,本来就是被视为宝贝的存在,如非必要的情况下,没人会随意去给人家添麻烦。

当然程刚肯定是例外,他不仅是整个航空部队的创始人,更可以说是最大靠山,即便有人想过来插手,也得先考虑考虑他的意见。

对于这些内部复杂的脉络,卓先圣这个后来者,想要完全搞清楚还需要一定时间,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位程部长必然是位关键人物。

其实程刚和卓先圣早在一年多前就曾见过一面,前年年底,卓先圣化名卓斌,被中央派往西南边疆的广西,参与发动了多次起义,并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虽然这片根据地在全国的棋盘上,能够起到的作用并不算太大,但当地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革命热情,还是值得关注一二。

所谓的左右江其实是一个统称,其中左江的存在时间较短,在桂系军阀的针对下,去年三月时,刚成立一个多月的左江根据地就不得不解体了。

但右江革命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去年六月,当地的红七军和红八军刚刚击退桂军进犯后不久,程刚就奔赴千里来到了此地。

那也是程刚到那的唯一一次,除了送来电台、军火、医药等紧缺物资外,他还带来了之前和伍翔宇要到的亲笔信。

历史上,去年李利叁的左倾冒险主义同样也影响到了右江根据地,当时的申城中央不顾现实情况的需要,强行命令红七军北上与红一方面军汇合,以实现其所谓的“饮马长江”战略。

限于通信条件,一直到了11月,卓先圣等人方才带领主力部队离开右江,但问题是当时的李利叁路线已经被彻底批倒,而主力的离开又极大加速的右江根据地的衰败。

结果历时近一年,转战黔、桂、湘、粤、赣五省边境,卓先圣的这支部队最终抵达了赣南,并参与后续的反围剿斗争,而右江革命在实力被大幅削弱的情况下,最终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

了解这整个脉络的程刚,自然不希望同样的悲剧再此发生。

在伍翔宇的信中,就着重提醒卓先圣等人,如果后续接到了中央的命令,必须先通过电台与瑞金取得联系。

万一收到命令时电台还没办法使用的话,也应当根据右江根据地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判断,以尽可能地保存革命火种。

于是在这条时间线上,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攻关,右江根据地终于和千里之外的瑞金建立了通讯,虽然后面也受到左倾路线的干扰,但整体的影响并不算太大。

不过,考虑到中央苏区在全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当地同志再三斟酌之后,最后还是选择由卓先圣等人于去年底带领一部分武装力量北上。

这一方面是为了支援革命事业,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这支精干队伍,能够在中央苏区获得更多的锻炼,为将来做准备。

毕竟他们也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光靠右江根据地自身的力量,不仅没法发挥出这支部队的全部力量,而且过多的武装留在当地,连基本的给养都可能发生困难。

有了地图和电台的帮助(程刚当时一共送了两台,右江当地留一台,北上部队带一台),卓先圣的行程自然要方便不少,最后他们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抵达了井冈山,接着继续到了赣南。

这支部队出时大概三千余人,一路辗转之下,因为没有和历史上一般盲目攻打城市,所以最终抵达赣南时整体损失并不大,兵力甚至还有所增加。

到达于都后,他们被编成了一个独立师,直接归由红一军团指挥,并且还在前不久的反围剿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离开右江的部队比历史上少了一半多,可最终成功进入中央苏区的,反而有所增加,虽然卓先圣等人并不知道会存在如此强烈的对比,但一路过来的见闻,还是对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当然,这里头对卓先圣冲击最大的,其实还是在中央苏区的经历。

今年初他抵达此地后,还没停留多久,就被派去申城与伍翔宇汇报情况,后来一直到了七月份才回来,接着便是担任瑞金县委书记。

所以也是从七月份开始,这位卓书记在深入调研之后方才真正认识到,这里到底发生多么剧烈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恰恰与曾经和他有过一面之交的程刚,脱不开关系,甚至在申城的时候,伍翔宇还曾示意过卓先圣,要积极配合程刚同志的工作,而且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的话,也不妨向其寻求帮助。

说来也是巧合,这半年里程刚与卓先圣二人的交集并不算少,但偏偏好几次都差了那么一点儿,导致没能再见一面,这次也是一样。

对于今天又没碰上程刚,卓先圣难免觉得有些可惜,但一想到他人始终在这,想见面的话,肯定还是会见着的,便不再想这事了。

实际上,他之所以想找程刚,主要也是为了手头上的工作。

瑞金县是整个中央苏区的核心,在过去两年的大力投资之下,当地的工农业发展极为迅速,可以说,这里已经被作为整个苏区建设的标杆。

在这样一个关键重镇上当好一把手,对于年纪轻轻又初来乍到的卓先圣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因此自从任命之初,他就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不过毕竟是后来的一号人物,卓先圣的能力摆在这里,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李润石力排众议把他推到这个位置,使得不少同志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意见。

但是卓先圣接下来踏实肯干的作风,还是赢得了大家的好感,短短两个月时间里,他就走遍了瑞金周边十几处村镇,而且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另外,依托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经验,卓先圣又深入参与到了各处工厂的建设之中,农业与工业这两大块头,把他以极高的效率抓到了手里,自然就没多少人不服气了。

第三百二十九章 奇特食物

夜里,卓先圣还在撰写着调查报告,这是李润石前不久交给他的任务,让他利用这段时间深入农村做好调研,如果写得不错的话,后面还要到干部培训班去给大家上上课。

这倒不是专针对于卓先圣的特殊待遇,实际上现在大部分地方的一二把手,都被安排了这个任务,起码要做到能够模仿李润石的报告,写出一篇大差不差的文章来,才算过关。

只是即便这么简单的要求,在很多情况下也有些强人所难,以至于到现在还没能推行开来。

一来不少地方的干部文化水平不够,哪怕依葫芦画瓢都很难完成任务,二来文化水平足够的干部,又不大容易沉得下去,让他们亲自下基层和老百姓打交道,就有点强按牛头不喝水的意思了。

在这其中,后者的问题肯定还要更大一些,毕竟前者可以通过学习教育来获得进步,再不济将调查简化成为表格,一点点花功夫去完善,只要有耐心肯下功夫,总还是能做得到的。

但某个别干部别说调研了,就是语言一关都过不了,而且他们也不肯去过,只愿意待在办公室里,然后身边围着一群懂点普通话,勉强能够交流的同志,做什么事就全靠拍脑袋,乃至于出去了还得专门配个翻译。

也幸亏程刚花了大力气在根据地内推广普通话,至少现在已经有一部分本地干部,能让外来的同志听懂自己说的话,也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否则很多工作根本就开展不起来。

这也就是现如今中央苏区存在的问题之一了,缺干部,缺合格的干部,急剧扩张背后是泥沙俱下,好的坏的全一股脑混一起了,偏偏还得捏着鼻子用起来。

对此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就只能不断教育,不断整顿,乃至于淘汰好大一批不合格的人员,当然其中肯定会有金子散发出光芒。

幸好的是,相比于几十年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同志,都有着满腔的革命热情,迫切希望去改变眼前的旧世界,而且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在生存和战争的压力下,许多人都在迅速地成长着,所以金子总是不缺的。

卓先圣就是那堆金子中的一颗,只不过他很早就被提前挑选出来了,当初程刚可是专门向李润石推荐过他。

这也是自摊牌后的惯例了,在李润石和伍翔宇的要求下,凡是在后世历史中发挥过一定积极作用的同志,都被程刚一一列举了出来,制作成了一批秘密档案以供参考。

现在也顾不上什么揠苗助长,只要剜到篮子里就是菜,赶紧先用上再说。

卓先圣自然不清楚,这背后居然会有这么多门门道道,他能做的,就只有战战兢兢地做好手头上每一件小事。

“书记,该吃饭了。”秘书送来了今天的晚饭,同时也是在提醒领导要注意休。

“哦哦,好,放旁边吧,我等会就吃。”嘴上这么说,但卓先圣依旧在全神贯注地写着报告。

现在中央苏区内毛笔和硬笔都有,一般新学会写字的都是以硬笔为主,随着自产钢笔和墨水的普及,连带之前习惯用毛笔的一些同志,也开始尝试硬笔写作。

不过根据地自制的产品在质量把控上都还有待加强,卓先圣也是最近不久才开始上手,结果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手中的报告完成了一段后,本来还想继续写下去,但卓先圣手中的笔居然不出墨了,因为刚刚加过墨水,所以他照着以往的习惯用力甩了几下,发现还是不行,只能无奈地对秘书问道:

“小杨,我们办公室里还有多余的笔吗?这支好像又坏咯。”

“有的,我马上找来。”正在一旁边吃晚饭,边看着书的秘书,连忙起身翻找起来,由此可见他对于这种事已经见怪不怪了。

虽然现在大多数物资都可以自给自足,但整体的供应还是相当紧张,再加上后勤方面把控得十分严格,所以很多时候照样得省着来。

过了一会,秘书总算找来了一支新笔,赶紧递给了卓先圣。

“哦,这支就蛮不错的嘛,哪来的呀?”拿到手里,卓先圣就明显感觉到了新笔的不同,质感、光泽,一看就是高档货。

“嘿嘿,这是后勤部额外配发给我们的,因为只有一支,大家也不好分,又不舍得用,就干脆放着了。”秘书回道。

其实这就是程刚在42位面采购的一批产品,价格并不算高,只是时代的进步使得一部分技术下沉,以至于到了这里便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最开始的时候为了图方便,加上用量不多,程刚就直接用了这些笔作为援助物资。

后来教育、行政、军队各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再搬运就不太划算了,于是便干脆搞起了来料加工。

到如今,除去部分精密元器件外,根据地大多材料都可以自产了,成本下降一大截,就是质量暂时没跟上,所以一般除去自产笔外,还会想办法额外备上点“进口货”。

其实不只是笔,像墨水、纸张这些看起来相当常见的物资,放在这时的农村地区往往都很难供应得上。

在这方面传统毛笔要好一些,墨汁自制容易,不需要用上鞣酸、阿拉伯胶等化工原料,而且对纸张要求也低,不像硬笔,纸质稍微差点,就相当影响写作体验。

落后往往不是透露在某一个点上,而是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显现,反而言之,进步也同样蕴含在这些点点滴滴当中。

“行,那我就先用着吧。”

卓先圣倒是没有想这么多,在他看来,能够有这样的水平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同时他心里头还想着,若是今天有时间的话,趁晚上睡着之前,把先前坏的笔再修一下。

文具厂他之前也去参观过,以他的眼光来看,原料都是好原料,而且里面使用的一部分机械,一看就是进口的先进产品,所以整个底子应当还是不错的。

相信只要抓好工人的管理和培训,品质肯定能够逐渐提升上来,利用修笔的机会,他也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首节 上一节 166/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