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139节

其实这个时代能够支持子女读书的家庭,除去家道中落的少数外,大部分都算得上富农以上的阶层,这些同志选择走上革命的道路,一般不可能获得家人的支持,所以不再联系的情况实在太过普遍。

程刚也不想在此继续细说,所以干脆稍稍地活跃了一下气氛,“那就就希望革命尽早成功嘛,到时候也让那些老顽固们,看看新社会的风采咯,哈哈。”

另外两人在脑海中想象了一番这样的场面,也不由地笑了起来,“就是,我们只管干我们的革命,然后一鼓作气将那些封建顽固们扫到垃圾堆里去,让他们好好看看,工农当家做主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

作者的话:重新定义白天 ( ̄ε(# ̄) 我错了

第275章 行军途中的思想工作

紧张的行军过程中,些许的放松或许能够暂时缓解大家的疲劳,尤其是对于林彪等人,作为先锋队的最高负责人,从早上睁眼到晚上闭眼,满脑子都是行军打仗的各种琐事,也就只有当他们三人在睡前独处的时候,才能稍稍地轻松片刻。

不过即便如此,强烈的自觉还有本能依旧让这几位同志,迅速把思维调整到了工作的领域,既然提到了家乡,罗荣桓很自然地就讲起了这几天他对基层指战员的思想摸底。

扶着程刚给他在42位面配来的玻璃底眼镜,洛政委缓声说道:

“现在战士们的情绪总体还算稳定,离开家乡之后,各种担忧总是在所难免,但大家毕竟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只要后面能够及时和中央苏区保持联络,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碍。”

轻描淡写的几句话,背后其实是相当繁重的政治工作,放眼整个红一军团,若说林彪的军事指挥能力最让程刚放心的话,那么罗荣桓的政治动员水平,应该也可以被放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前面也提到过了,这个时期想要带战士们离开家乡,难度其实要比历史上被迫出征还要高上不少,毕竟大家在那片土地生长了几十年,若是没有充足的准备,贸然带着队伍离开,那么结果很可能是还没离开边界,人就散得差不多了。

现阶段,对于大部分的红军战士而言,他们战斗欲望的最大来源还是保卫家乡和手中的土改果实,而非全都认识到了必须要解放全国,要到其他更加陌生的地区去战斗。

所以这里面政治动员的重要性就被放在了与军事相当,甚至还要更高的位置,不只是出发之前,在这一路上,队伍中的各级政工干部,都可以说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丝毫不比军事干部轻松。

当然了,这里面政工和军事之间,其实也没有存在什么绝对明显的界限,至少对于这支先锋队而言,大部分干部都可以说是双面手,两手都能硬。

林彪就是其中的典型,作为军事一把手,他对于政治工作同样相当重视,在加上罗荣桓也是整个红军中少数能和他配合默契的同志,所以双方在日常中经常是搭配着来做事,效率不是一般的高。

在老搭档提起基层的思想工作后,林彪也跟着搭起了话:“整个问题很关键,我们哪怕再多一些重视,那也毫不为过。

鄂豫皖根据地好歹还算是兄弟单位,我们从赣南千里奔袭过去了,也能够收到当地组织和群众的欢迎。

但是现在要去的陕南不一样,当地虽说也曾有过党的活动存在,但现在起起落落下来,总归还是白手起家,还是要想办法先跟同志们打好底才行。”

“嗯,我明白,现在政工方面要注意的就两点,一个是行军途中战士们产生的思乡之情,都是十几年二十来岁的小年轻,有的父母还健在,大部分从小都没离开过家乡,现在把他们拖到北方来,思想肯定会发生动摇,需要我们着重关注。

二个是到了陕南之后要怎么扎下根来,大家人生地不熟,连语言都不互通,初期想要开展工作,也难免遇到困难,这些都是要解决的。”

罗荣桓对于自己的任务相当了解,出发之前李润石也曾跟他细致交流过,只是他毕竟算是头一回担当如此重任,内心的忐忑与不安就只能通过和同志们的沟通来缓解了。

一番交流下来,程刚也差不多看出了这两位的潜在想法,说到底大家都是年轻人,总会有第一次,哪怕是再高的天赋,刚开始也很难有完美的表现。

之前他们在根据地听从上级的指挥,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即可,而眼下独立出来,可以说是对其能力进行一次全方面的考验,说不紧张那肯定是骗人的。

但不独立出来也是不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中央苏区其实有点“人才过剩”的味道,这并不是说那边就不缺人了,而是相对于其他根据地,无论是中高低的哪个层次,水平都要明显超出一截。

用现代流行语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所谓的“内卷”,因为地盘就这么大,队伍就这么多,哪怕再试行精英化培养,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压制这些干部的发展。

比如林彪,如果没有程刚插手的话,此时他应该是在担任红四军军长一职,而罗荣桓则正好是他的搭档,也就是军政委。

但眼下比他们资历更深,能力也丝毫不逊色的同志,因为前期战斗不至于那么残酷而免于牺牲,这样的结果对于整个组织来说,当然是件幸事,但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干部失去了锻炼机会。

要知道,历史一旦被更改,到底会朝向何方谁也无法预测,根据程刚的对比,一些在原时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的同志,此时虽不至于默默无闻,但发展得并没有那么迅速。

对于这些情况,程刚自然不可能违背现实规律,妄图强行把历史掰回来,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所以就只能进行必要的扩张了。

中国很大,各个地区也并非真就缺乏革命的条件,哪怕是现在还没有能力将触手延伸到富饶的平原,起码那些穷困的山区还是有不少发展红色政权的土壤。

根据李润石的理论,这便是“农村包围城市”,而若按照程刚的理解,在后世的网络中,对于怎么解决内卷,也有所谓“到非洲去”的说法。

而等到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剩下的便是“进城赶考”,又或者说“入关”了。

再回到眼下,不论林彪和罗荣桓这两位上马就任的“萌新”,内心中到底是如何的紧张不安,作为三人中地位最高的一人,程刚自然要承担最重要的责任,同时还得想办法给另外两位同志减压减负。

“问题确实很多,但也不用太过担心。”程刚一边给两人倒上了刚烧好的热茶,一边冷静地说道:

“在行军路上,只要没有发生意外情况,使得我们陷入到绝境之中,以目前的情况还是能继续维持下去的,军事方面有林彪在,大家都能放心,政工方面容洹负责,我看干得也很好。”

肯定完两人之后,通过煤油灯昏暗的光芒,程刚注意到他们的脸上,稍稍地露出了些许轻松神色,自己也不经意地点了点头。

“所以只要继续现在的节奏就好了,我嘛反正就负责一点后勤工作,保障大家基本的作战和生活需要,但如果真遇到了什么问题,也有我来担着,总能找到办法解决。

你们都是第一次离开根据地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但也没必要妄自菲薄,组织上做了这个安排,肯定是相信你们的能力,我看我这个放手掌柜当得就蛮好的嘛,以后还得多辛苦你们才是。”

也许是程刚的自信让两人稳住了内心的波动,原本略显低落的节奏又很快恢复了过来,而程刚也没有暂停,只是继续趁热打铁。

“至于到了陕南之后,困难确实会有,但基本还是能够解决的,这个你们要放心,那边毕竟是秦岭以南,气候、地形还有人文环境,和南方的其他地方差别不会太大,战士们只要做好的准备,还是能够适应过来的。

而且我也跟你们介绍过,当地的革命基础相当不错,和湘赣鄂等地的情况一样,封建势力和反动政府对人民压迫剥削极为残酷,土地和山林大部分掌握在地主手里,苛捐杂税、兵灾匪祸就没有停歇过,人民苦难深重,反抗情绪十分强烈。

正如李委员所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现在就是投到那里的一点火星,迟早要燃起熊熊烈焰。

再说了,虽然到了陕南后我就会离开,但肯定也会留下不少物资给你们,我相信凭借这第一桶金,加上地方潜伏起来的同志配合,你们很快就能打开一番局面。

而且据我了解,在陕甘一带,刘之丹的发展也非常顺利,你们抓住了陕南,就相当于为鄂豫皖和陕甘搭建了一座桥梁,现在大家还有电台通信,真要遇到了什么困难,互相也会有个照应。

总而言之,放心大胆地干就是了,有需要也只管跟我提,不要客气。”

虽然说类似的话,程刚在一路上已经说过了很多次,但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听到了他这么一说,大家原本悬着的心就能放下不少。

此时也是一样,虽然林彪和罗荣桓没有明说,但从后面的语气听来,两人心里头还是轻松了很多,同时又打起了程刚的玩笑,想要从他口袋里掏出更多的好货。

既然话都撂出来了,程刚自然也不会吝啬,毕竟他还是知道,陕南又或者说鄂豫陕根据地,虽然在历史上并不怎么出名,但作为唯一一个在长征途中建立起来的根据地,发展潜力其实并不容小觑,何况哪怕处于帮助穆、洛两人的目的,他也必须投入足够的物资才行。

第276章 陕南和陕甘

短暂休整之后,不到十天的功夫,十二月十九日,北上先锋队就沿着南扬盆地东北边缘,一路转战来到了陕南的雒南地区。

期间的艰险自然不用多说,大大小小的战斗经历了数十起,伤亡和牺牲更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好在的是,眼下中原大战刚刚结束,陕南、豫西等地仍是零零散散的一大片,常凯申的遭殃军还伸不到这里来,剩下的大多是些地方军阀、民团各自为战,并不存在大规模的围剿行动。

因此在作为最高执行者的穆、洛两人看来,此次北上行动其实可以说是相当的顺利,要知道在他们原先的设想之中,哪怕不是损失惨重的最坏结果,至少也应该脱下一层皮才是。

不过近几个月来的经历还是让大家看明白了不少,原先守在赣闽两地,随着己方战力的不断加强,以及敌军多次战败后接连削弱,指战员们都发现白狗子是越来越好打了,但这背后具体的原因,大部分同志还摸不清楚。

倒是自打出了省,和四处的杂牌武装斗个遍,让同志们对自己的成长有了一定清晰的认识,至少之前让大家颇为头疼的民团势力,眼下已经算不上什么强敌了,能够被摆在牌面上的,也就只有敌人的正规军而已。

这也不是什么轻敌之举,以红军普遍超出对方一截的战斗欲望,只要加强了技战术训练,又适当补足装备短板,那么爆发出来的力量确实非同一般,别说白军了,就连红军自己都被吓了一跳。

而对于战斗力更是超出原红四军平均水平的先锋队来说,只要没有遇上西北军、遭殃军的精锐部队,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轻松取胜,即便面对数倍的敌人,也能迅速找到办法得以脱身。

至于这样的局面会不会引发战士们的骄纵情绪,毫无疑问是肯定会的,但现在红军人数还处于绝对劣势,当后面碰上了数万乃至数十万大军围剿,哪怕再自信地同志也会强迫自己谨慎对待,更何况党的思想教育也不是吃干饭的。

而一路护送先锋队抵达庾家河后,程刚便不再打算继续逗留,算算时间他在这个时空已经逗留了三个多月,能量的恢复速率已经减慢了不少,也是时候离开了。

前面也提到过,他刚穿越到一地时,能量的恢复是最快的,但随着在一个时空停留得越久,相应的速率就会逐渐减缓,先前试验下计算的是三个月为最长期限。

但后来或许是因为穿越时空带来的隐形增幅,又或许是对各时空深入干预产生的潜在回馈,这个金手指中的诸多参数也在发生着变化。

总的来看,情况是在不断向好发展,程刚大概估算过,他现在的能量恢复速率已经是过去的两倍有余,而上限则翻了近三倍,如此也就意味着他的传送能力得到了大幅加强,而且还能在一个位面停留更久而不用担心能量恢复过慢。

否则的话,近期来全国各地嗷嗷待哺,需求量蹭蹭地往上涨,以先前的传送能力,哪怕程刚一开始为了谨慎起见控制了力度,后面也很难跟上红军发展的节奏。

最终统计下来,刚开始的两年半程刚总计援助了一千吨的物资,而在这过去的半年里,他从空间中取出的吨数已经接近了四百吨,后面还会有不错的增长空间。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进入庾家河不久,因为先锋队一改先前行军时遮遮掩掩的作风,开始大肆宣传,一时间红旗招展,标语遍地,于是很快就有听到消息的地下组织主动和这股陌生的红色武装联系起来。

限于目前的通讯条件,当地的党组织对于外界情况了解得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封闭,已知的最新信息都可以追溯到半年前,而且还是陕省省委传达的过时内容。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同志毕竟经历过数次失败,又一直苦于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所以当他们确认了这股红军的来历之后,无一不是欣喜若狂,蜂拥而上地为红军提供帮助。

只是当地的组织,在听说这些打着先锋队旗号的同志,居然是来自于遥远的中央苏区,在惊讶、敬佩、崇拜之余,或多或少又有那么一丢丢地怀疑。

毕竟在他们的理解当中,想要把一支数千人军队那么大老远地调过来,哪怕是白军也很难做到,更何况红四军的名声,他们也只是听说过,却根本没有真正见过,也没能从上级那边得到什么指示。

而在红军先锋队这边看来,相比于湘、赣、鄂等地的革命基础,陕南此地的浪潮其实只能算作是小猫两三只。

更何况红军主力又是提前了四年来到这里,哪怕先前一些微小的蝴蝶效应在此产生了丁点影响,也很难和历经过多年革命洗礼的南方诸省相比,至少指望能向井冈山那般迅速扎根是不可能了。

但不管怎么说,有总比没有好,而且先锋队的指战员们基本都有参与地方工作的经历,无论他们的工作水平如何,此地水深火热的局面也是摆在明处的,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如此一来,到底还是互相需要,又忠于同一个理想,所以双方虽然存在不少的疑虑,但仍然基于严肃的组织纪律,以及强烈的革命热情达成了初步的合作。

只是这些琐事就与程刚没有什么关系了,抵达庾家河的第二天,趁着深夜在一处隐秘山沟丢下一堆物资之后,程刚简单和先锋队的同志打了声招呼,便驾驶着飞机离开了此地。

对于程部长如此神神秘秘的举动,和他相处多年的同志们倒是已经见怪不怪了,按照先前的惯例,既然程刚把他们带到这个陌生的地方,自然就会给他们准备足够的物资。

而且一路过来他们也不是没有临时补充过后勤,若非如此,这支队伍的折损怕还得再加个一两成。

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程刚亲自带队,恐怕先锋队的诸多同志,还不会有这么高度的自信敢走完那几千里路。

另一边,程刚清晨离开陕南,中午时分就抵达了陕甘边界的南凉地带。

一般来说,若是在两个确定的据点之间转移,程刚现在会使用引擎功率更高的机型,但如果要去不知具体底细的地点,降落距离极短的波-2始终是最佳的选择。

想要在茫茫大山之中找到刘之丹的队伍,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去年时他就为此摔坏了一架飞机。

不过算上几个月前的那次,这回算是程刚第三次和刘之丹会面,双方又通过电台建立了联系,提前准备之下,整趟旅程倒还算是顺利。

刘之丹这边的情况要比程刚想象的好上许多,有了程刚连续两次支援的物资之后,他带领着当地的群众,利用中原大战西北军阀势力空虚的间隙,狠狠地发育了一波,如今已经拉起了一千多人的队伍。

只是这一千多人,无论综合素质还是思想水平,肯定都是参差不齐的,其中不少甚至还是临时招揽转化而来的土匪,可以预见,一旦陕甘一带的革命局势陷入困境,这些武装就会立马树倒猢狲散。

因此在知道中央苏区派了两千余人到陕南开辟新根据地之后,刘之丹自然是喜不自胜,先前电报里就请求过程刚,是否能够派出一支精干的队伍前来帮助整训,如今见上面后又再次提了出来。

对此程刚也不可能拒绝,不过为了确保安全,还得先把两地之间的交通线打通才行,中间相隔的陇南、汉中等地,若有可能的话,最好也要逐渐吞下。

当然了,这些只能算是远景规划,无论是陕北、绥远,还是陇南、汉中,对于现在还未发育完全的红军而言,依旧是蛇吞象般的存在。

至少在近两年里,继续积攒力量才是王道。

第277章 饥荒和孩子

民国十九年的冬至(十二月二十二日),程刚是和刘之丹一起在陕甘山区的窑洞里度过的,两人也没有什么讲究,就简简单单做了顿饺子,和其他同志们一同吃了个痛快。

话又说回来,在粮食生产普遍匮乏的西北地区,想要吃上这么一顿热腾腾的饺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程刚拿出来的面粉,按照这个时代的标准,应该算是一号粉,在解放后又有个新名字,叫做“富强粉”。

再加上宰好的冷冻羊肉,混上切成丝的白菜大葱,煮好之后沾点山西老陈醋,那滋味,即便是在后世尝过无数佳肴的程刚,也吃得不亦乐乎,就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不过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在南方是没有的,而且如今在陕南的那些同志,基本都不会包饺子,所以这等美味他们自然就享受不到了。

倒也不是厚此薄彼,程刚为了减轻先锋队落脚的难度,还是留了不少粮食的,省着些吃估计能吃挺长时间,至少过年来顿大餐没得问题。

如今这个世道,粮食就意味着一切,尤其是从前年开始,陕甘两省就陷入了一场罕见的饥荒之中,先是前年一整年的旱灾,后面又是蝗灾、鼠灾,其中尤以关中平原最为惨烈。

而在这南凉丛山之间,粮食供给自然也宽裕不到哪里去,所以当饺子被端上来的时候,等到程刚吃完第一口,刘之丹就已经塞了两三只进肚了。

“见笑,见笑,实在是太久没吃过这么好的了。”等到食物落入胃中,久违的充盈感重新传达到大脑,一声满足的叹息之后,刘之丹方才反应过来,不好意思地朝程刚道了声歉。

“没事,慢点吃,不够我后面还有呢。”

程刚大概猜到了对方的境况,更加不会在意什么,同时主动放慢了进食的节奏,他这一路过来虽然辛苦,但在吃的上面基本没有亏待过自己,说不上吃得多好,但至少一直都能吃饱。

过去几年里,程刚其实很少遇到饿肚子的情况,除了在井冈山的那一次,因为人数暴增以及敌人重兵封锁等缘故,红军陷入了断粮的窘境,为了体现官兵一致的作风,他主动削减了自己的伙食。

其他时候,尤其是近一年里,本来赣南的气候就不错,收成也较为客观,又推广了大量农具,试点了各类良种,整个中央红军的伙食按照这个时代的水平,其实都算得中等偏上。

而且这还是在眼下红军为了后续大战,正在提前储备粮草的前提之下,若真要敞开肚子吃,估计还能吃个七八成饱,又或者能向外出售一部分粮食以获取资金。

但程刚也知道,北方毕竟是不同的,这里的气候条件更加严酷,虽然人均土地相对南方要多一些,但无论是收成还是最终分给底层百姓的口粮,都要少上不少。

具体到刘之丹这边,如果他还是之前那一百多号人的队伍,那么问题其实倒也不算太大,凭借着地方群众的支持,总还是能养活这百来张嘴的。

但程刚的参与,使得刘之丹从此跨入了快车道,不再缺乏军械弹药的游击队,在这片大山之中闯下了赫赫威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缺衣少粮的窘境。

三下五除二,解决完面前的一大半饺子之后,刘之丹还是不舍地放下了筷子,“呼,还好听了你的,让战士们中午先吃了顿杂面糊糊垫肚子,不然这一顿油水下来,晚上全都给拉完咯。”

首节 上一节 139/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