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140节

“请客请得多了嘛,自然就有经验咯。”程刚一边慢条斯理地吃着饺子,一边笑着回道。

长期没吃过油水的人如果贸然来一顿大鱼大肉,确实很容易吃坏肠胃,所以他一般会在请客之前,先让其他同志吃些稍油的食物过渡一下,算是经验之谈吧。

对于程刚的回复,刘之丹倒也没觉得奇怪,程刚的手段他接连见识过两回了,除了惊叹之外,也没得其他想法,当然好奇肯定是难免的。

“也不知道你哪来的本事,最近外面可不太平,这么多军火和粮食运进来,估计有不少人打主意吧?”

“还好。”程刚放下筷子,“不过这里面的门道太多了,不是不想告诉你,只是说除了我之外,其他人参与进来,无论对哪方都太过危险了,你应该明白。

好了,不说这个了,反正这回我来了,肯定不会让你们饿着就是。

不过话又说回来,粮食的事确实是我疏忽了,没想到这边居然紧张到如此地步,连战士们的口粮都保证不了。”

昨天程刚重新见到刘之丹的时候,就被对方一脸的菜色给吓到了,对于陕甘一带的饥荒,他自然是早早就知道的,但限于自身的能力,他一个人其实帮不上多少忙。

所以在与刘之丹接触的过程中,程刚就做了不少准备,但从眼前的表现来看,这些准备只能说远远不够。

听了程刚的叹息,刘之丹只是默默地摇了摇头,“不,你已经帮了不少忙了,如果没有你,我也做不成这么多事,只是受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整个陕甘两省数百万的灾民,即便我拼尽全力,也救不了多少。”

说着说着,刘之丹也没有了胃口,同样放下了筷子,闷不做声地坐在那里。

虽然没有亲眼见到受灾的情况,但从刘之丹的情绪之中,程刚还是感受到了强烈的痛苦,可偏偏他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来安慰对方。

现在南方红军的口粮标准,基本上和历史上解放时期的军队差不太多,也就是1斤8两(750克,当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左右,而且因为加入了些许油料,实际营养水平还要略高一筹。

而旧社会底层贫民一日的口粮大概是7两,这已经是维持他们基本生存需要的底线了,即便在灾年削减到一半,每个人平均下来也得消耗100克以上的粮食。

而且若是这么持续一段时间,基本上人也就废了,相当于吊着一条命,即便如此,两千人半年下来也得消耗30吨粮食,这还不算作战人员的需求。

第一次到南凉时,程刚除了军火之外,留下了20吨杂粮,后来今年又给了30吨,相对于其他根据地的援助,已经算是实打实地超标了,毕竟除非最紧要的情况,单纯的运粮食其实算是对能力的极大浪费,可却又是无可奈何。

“这一年多辛苦你了,无论如何,能够做到这般地步,你若是自疚的话,我也不知道应该把脸藏哪里了。”

憋着许久,程刚终究还是忍不住安慰了两句,总计50吨粮食,再加上种子、化肥、农具等物资,再加上一笔不小的资金,若是利用得好的话,养个一千多的军队其实绰绰有余,而程刚其实也是这么来计算的。

“嗨,算了,这其实也是我自作自受,只是看着老百姓吃苦受难,我想我们不管是谁,都很难吃得饭吧。”

刘之丹无奈地笑了一下,正如程刚预计的那样,若是真的用后者提供的物资养一支军队,其实可以活得相当滋润。

但共产党人的自觉让刘之丹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救灾的行动之中,只是杯水车薪,灾民再怎么救也不可能救完。

更何况在这个险恶的世道之下,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武力,手中的那些物资根本不可能真的用到最需要的那些人手中,甚至连他们自己的性命也难以保证。

“这么说也是,不过我还是衷心地佩服你,就这么点本钱,居然让你救来了一千多的孩子,在这大山里搭建起一所学校,怎么想都不容易。”

“哈哈,你就不用夸我了,这件事若没得你的帮助哪里又能办成?

再说了,当初你特地送来了一批教材,如果我没有利用好的话,恐怕你才会失望吧?”

也许是情绪暂时发泄完毕,又或者是因为知道程刚到来,自己的担子可以卸下大半,刘之丹的脸色总算是轻松了些许。

“当时确实有这个打算,就算没办法救太多人,但孩子总是要救的,不止要救,还得把他们教育好才是,毕竟未来革命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

只是你当时也不容易,队伍刚刚拉起来,如果粮食供应不上,战士们的士气也会有影响,而没有足够的武力就犹如小儿持金,一个没弄好还可能给你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实在是不好说出口。”

看着对方仍然满是菜色的面庞,程刚不由地再次感叹了这么一句,能够在如此绝境下带起队伍,还能养活一千多学生,这份能力再怎么敬佩也毫不为过。

第278章 与省里的关系

现在程刚所在的地方,其实算是刘之丹为了迎接他临时设立的营地,为此还专门带来了大约五百来人的队伍,而根据程刚的了解,目前在南凉山区的红军游击队号称一个师,实际大约一千两百余人。

因为事先就约定好了地点,程刚也不用担心解释不清,直接在到来的当天晚上,就把物资放在附近的一处不起眼的山沟之中,昨天他们所吃的饺子,正是用这些物资制作而成的。

考虑到每次程刚援助的份额之大,如果没得足够的武力保卫的话,谁也不敢保证就不会有人见钱眼开,那五百多人,加上各类骡马大车,其实就是为了护送物资而来。

而之所以没有把所有武力全都调过来,一方面是其他紧要位置也需要人员把守,另一方面也可以猜得出来,那一千多人里面,实际能完全信任的,可以就只有一半多一点。

好在无论是山沟还是临时营地,距离刘之丹的老巢都没有太远,这附近所有的可疑势力,也基本在过去的一年里被扫荡一空,所以整个接收过程并没有出什么乱子。

交接完所有物资之后,刘之丹和程刚也没有直接前往驻地,而是骑马前往附近的一处山脚,那里正是刘之丹专门为收拢来的孩子设立的学校。

为了避免引人注目,同时也是考虑到鸡蛋不能防止在一个篮子里,这几处位置相互之间形成掎角之势,又没有聚成一团,平时不会太过显眼,战时也不至于难以顾及,从设计上就可以看出刘之丹的良苦用心。

程刚可能是有挺长时间没有骑马了,一时之间还有些没能适应过来,不过刘之丹自然看出了这点,刻意放慢了些速度。

“没想到这大半年里,居然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要是哪一天,北方的革命局势也能如此红火起来,那就太好了。”

在过去的两天里,程刚已经大概讲了南方革命的一些大致脉络,但居于一隅的南凉山脉,让信息的获取尤为困难,所以刘之丹一有空就会忍不住抓住程刚细问起来。

从中原大战开始,到红一军团北上渡江,以及佯攻洪城,接着扫荡鄂豫皖,最后长江设伏击沉炮艇,一系列的操作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数万数十万的参战人数,更是让刘之丹这位立志从军的指挥员心驰神往。

察觉到刘之丹隐约透露出来的羡慕,程刚打趣道:“放心吧,这日子不会太远的,就是你这游击队得抓紧壮大起来才是,不然到时候好戏上场没你的份,可就只能在台下眼馋咯。”

“哈哈,那是当然。”刘之丹欣然大笑,即便没有程刚提醒,他也早早就有了不甘人后的想法,其他暂且不谈,至少这陕甘一带,他还是有自信发展起来的。

“对了,前不久省里来了消息,为了后续的路线问题,我和他们闹得有些不太愉快,中央现在是个什么情况?不管怎么说,组织内部还是要稳定一些才好。”

刘之丹非常清楚,要发展一番事业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但北方不比南方,革命基础确实要落后不少,组织发展得并不顺利,加上过去多次起义的失败,以及左倾思想的影响,到头来切实掌握到手的武力,还是只有刘之丹的这支队伍。

但在陕省组织内部,关于这股力量到底应该如何使用,其实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因为通讯条件的制约,此时隐蔽于陕北的省委,单就消息灵通性而言,很可能还比不上深处大山之中的刘之丹。

这也就使得了其他根据地中普遍存在的冲突,在此也同样产生了类似的影响,省里见到刘之丹兵强马壮,便要求他趁着西北军陷于中原大战的良机,南下进驻关中平原伺机发动起义。

可刘之丹非常清楚自己手里到底有几斤几两,也很了解眼下并不是进入平原的最佳时机,所以并不认同省里的意见,若是在以往,哪怕再不同意,考虑到组织纪律的缘故,他也必须要执行这项命令。

但现在毕竟不同,刘之丹手中的电台可以直接联系上瑞金,而瑞金又可以与远在莫斯科的伍翔宇建立通信,更何况游击队发家的所有物资,也全都是由程刚提供,所以他与省里之间的关系,其实反而愈发地微妙起来。

“这件事你不用担心,现在翔宇同志已经开始解决了,省委那边因为通信条件的缘故,信息略微有些滞后,后面有机会再解释就是。”

实际上,根据程刚收到的最新消息,伍翔宇此时早就已经返回了国内,只不过因为一系列的缘故,他不得不避免与瑞金之间的联络,直到前不久才正式通过电台传来消息,至少就目前来看,李利叁已经不足为患,但后续的整合还需要一段时间。

而对于刘之丹的疑虑,程刚其实也能猜得出来,不管怎么说,省里掌握了大量陕省本地的同志,这些对于游击队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若非万不得已,还是不能直接把关系闹僵。

所以程刚继续问道:“对了,现在梓长同志联系上了吗?得尽快让他过来才是,游击队要逐渐转变为一支正规的红军力量,没有足够的人才队伍可不行。”

“已经联络上了,但想要把他调到这边来,可能还需要一段时日,包括其他一些参加过渭桦起义的同志,估计得到明年才能过来。”

谢梓长与刘之丹两人,在后世被称为陕北红军的缔造者,能够一同并列说明他们水平相差不大,想要尽快扩大队伍,肯定得把这位大佬拉过来的。

而且谢、刘之间的关系也尤为不错,当初谢梓长在起义失败后,返回陕北途中不慎被民团抓捕,后经组织营救出来,还曾住在刘之丹家养伤一百余天。

只是在刘之丹决定前往南凉开展游击活动时,谢梓长因为上级命令被调往外地组织兵运,两人就此分别,一年多来极少联络,刘之丹也只能向省里申请,调拨一批军事人才过来帮忙,最好能把谢梓长要过来。

听到这些确定的消息,程刚也同样倍感高兴,陕甘红军算是整个计划当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即便此地基础薄弱,他也不惜拔苗助长一般地提供助力,就是希望当地能够尽快成长起来。

眼下刘之丹的一千号人,说实话还是太过弱小,难以发挥什么作用,而阻止他继续扩张的因素,除了后勤方面的限制外,人才也是个相当大的问题。

想到这里,程刚又提了一句:“此外,现在红一军团的北上先锋队已经在雒南安顿了下来,这些战士的水平还是不错的,但他们毕竟人生地不熟,交通线的事还得你多操心才行。”

这件事刘之丹其实也与程刚有过沟通,此番再次提醒,他自然是点头答应了过来,只是眉头的褶皱还是透露出了他内心的忧虑。

这件事当然不好办,要知道两地虽然同在一省,但毕竟相隔五百多公里,而且若是要绕过中间的平原地带,路途还会更长,用脑子想想就知道,一群打着外地口音的青年汉子,贸然长途跋涉,若没得提前准备,中间还不知道要发生多少意外。

如此一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反而是大股军队直接转移,正如从赣南前去支援鄂豫皖一般,其他任何方式的效率都比不上如此,可无论是南凉,还是雒南,两边的兵力都无法支撑起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所以还是只能老老实实地建立交通线。

当然了,如此一来又回到了老话题上,这些交通线自然绕不开省委的参与,刘之丹也只能希望中央能尽早解决这些问题了。

第279章 学校见闻

对于刘之丹的担心,程刚或多或少还是猜出了些许,但这些他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如今陕省的机构都远在陕北,而且那里还有个相当麻烦的人物,历史上过两年就被捕叛变的书记杜衡。

那位也不是说手段就有多狠,而是如同大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书生党员一般,这人也是出了名的志大才疏,还尤其精于内斗,即便是在眼下被程刚改变的时空中,他依旧给刘之丹添了不少堵。

要解决这般人物,程刚即便亲自下场也没有多大用处,只能在中央整合完毕后再调整此人的工作,在此之前,还得想办法避免更多的隐患才行。

想到这里,程刚提出了一个思路:“我看要不这样,现在你手中的游击队,再加上雒南的北上先锋队,总共差不多有了三千多人。

虽然分隔两地,但也不是不能统合在一起,单独作为一路红军,由中央直接管辖,正好解决了现在的困境。”

听到这个建议,刘之丹不免眼前一亮,其实他现在的尴尬主要就在于一点,上级领导模糊不清,到底是隶属于中央,还是隶属于省委,怎么也说不清楚,算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今年正好是各地红军大爆发的年份,军级编制现在都快凑到二十了,虽然其中大部分单位实际人数可能只有一个团左右,但至少声势是造起来了,后续经营得当还能有所发展。

先前刘之丹确实没有考虑过这一点,毕竟他的这支队伍不止成立时间尚短,战斗力上也是相当寒颤,实在有些拿不出手。

但若是加上新过来的先锋队,那么统合之后的势力很可能直接跃升西北红军的首位,无论出于什么考虑,这都是一个相当大的诱惑。

之后,两人又在一路上讨论起了组建新一路红军的相关细节,正如程刚所说,两股力量相距太远,短时间内其实很难形成搭配,后面很可能还是各自为战,但毕竟有电台在,互相通信不成问题,相对于一些排名靠后的红军队伍,这般条件已经算是不错了。

至于更加具体的安排,刘之丹自然不会细问,毕竟这事他不好插手,不过根据他的预料,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很可能还是会给他分配一个师的编制,最多再加个副军长的头衔。

对此刘之丹当然不会存在什么意见,眼下全国的红军都还处于新生阶段,各级将领的资历其实都没有什么好说的,大家还是按照实际能力决定次序。

而他虽然没有见过穆、洛两位比他还要小上几岁的同志,但这二人能够带着两千人跋涉数千里过来,这份领导能力其实让他尤为佩服,若是真能和他们合作,心里头高兴还来不及呢。

聊着聊着,一行人就来到了一处隐蔽的山脚之下,这里丛山环绕,地势复杂,实际建筑其实都集中在某座大山的山腰之间,与外界只有几处小道联通,典型的易守难攻,除了物资不好补充之外,用来设立教学基地其实再好不过了。

而自从到了此处之后,程刚也发现他一路跟着过来,沿途一些紧要位置还布置了一些岗哨,俨然一副秩序井然的模样,看得出刘之丹为此投入了不少的心血。

对于刘之丹来说,这是他头一回带人过来参观此地,注意到程刚的神色,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一年多来,我一直在想办法收拢灾民当中的孩童,刚开始的半年里效果其实不是很好,只是接收了一些当地村民无力抚养的子女,以及我们战士自家的晚辈。

后来队伍带起来了,我干脆壮着胆子往南边走了几遭,这才真正见识到灾荒的残酷,关中平原虽然谈不上鱼米之乡,可历代以来也称不上穷困,却没想到没个一两年,就变成了那般景象。”

说着说着,刘之丹的情绪又不可避免地低落了下来,尤其是他自知自己力有未逮,若是一个没注意,很可能把自己辛苦拉起来的队伍也搭了进去,所以更加难掩沮丧。

说到底他的本钱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程刚提供的援助,扣扣索索地省下来些许口粮,再从各处地主劣绅手中抢夺来一部分,发动群众种了一些田地,光靠着这些,能够养活一千多个孩子,背后的辛酸实在不知道应该如何形容。

程刚其实也能够理解,这些年他见识了太多惨状,亲眼看到的尸体比过去二十多年在电视、电影上见过的都要多得多,其中老百姓的生活,甚至比他从史料中想象的还要残酷。

沉默了一阵后,转眼到了山脚,两人下马准备上山,程刚忍不住拍了拍刘之丹的肩膀,却是没有再说什么。

不过当走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刘之丹还是很快调整了过来,面对这些他尽全力挽救回来的孩子,他还是不愿让他们见到太多的痛苦,毕竟过去的两年里,苦难已经是快要把人给压弯了。

所以进了学校,刘之丹就恢复了满脸的笑容,或许是因为缺乏管理人员的缘故,这处拥挤的校园显得相当嘈杂。

而且他们之前并没有提前通知这里要过来的消息,所以一路上没有看到有人出门迎接,只是有些孩子似乎认识刘之丹,纷纷主动打起了招呼。

“白浠,你爸在哪呢?”刘之丹喊来了一个小女生,大约十三四岁的模样,个子倒是挺高,略微有些怯生生的,但相对于其他的孩子,给人的感觉又要显得得体一些。

“额爸在做饭,刘队长,额去帮你叫他。”小女生用关中话爽快地回答了一声,然后相当利落地转身离开了,似乎真是去叫人了。

“没事没事,还是我直接过去吧。”刘之丹赶紧叫住她,“我们这回带来不少粮食过来,等会你组织一下,让大家到山下帮忙运粮食。”

“嗯嗯,好!”听到粮食两个字,白浠眼前忽得一亮,干脆地点点头,然后跟个小大人似的,开始对着其他半大不小的孩子发号施令。

刘之丹吩咐完这些之后也没有再管,而是直接带着程刚一路走向了学校的一处角落,沿途经过了不少正在上课或者训练的班级,孩子们小的五六岁,大的十来岁,都是活泼好动的年纪,看到有人来了也不认生,嬉皮笑脸地朝程刚做着各种古怪的动作。

当然了,除了这些乐观的场面之外,程刚也注意到了有些地方也充斥着不少负面情绪的孩子,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瘦,用骨瘦如柴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注意到程刚好奇的眼光,刘之丹小声地解释道:“那些都是刚救回来不久的娃,有些没了爸妈,有些是被遗弃了,还有被卖了的,这些娃普遍身体都不太好,性格也比较内向,不过没关系,再养几个月就好了。”

辛辛苦苦带回来的孩子,他自然不愿意看到他们继续受罪,储备的粮食当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用来给孩子们恢复身体。

程刚点点头,然后收回了自己的目光,没有再说什么,倒是刘之丹继续介绍了起来:

“白浠的爸爸叫做白文名,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当初他们一家三口从凤翔往东逃荒,碰上了土匪打劫,正好被我们遇到,就救了过来,我听说他上过几年师范,又在凤翔县当过老师,就动员他进山了。”

程刚忍不住打量了两下刘之丹,看得对方都有些不好意思,让他干脆举手投降道:“好吧,我也是没有办法,山里头实在找不到几个老师,总不能天天带着这些孩子干坐着吧。”

“哈哈。”程刚笑了一下,“你就放心吧,我又不是那种精神洁癖,只要人家现在还愿意在这里做下去,谁又会纠结过去的事情呢?”

第280章 办学之难

白文名的面相比程刚想象的还要苍老许多,不过想想也是,作为一个小学老师,哪怕只能算作知识分子的最底层,在平常年份里也应当不愁吃穿,至少养家糊口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连续两年的灾荒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结构,虽然不知道白家到底是如何落入如此境地,但可以想象那段时间的经历,对这个中年人而言无疑是个强烈的打击,近乎压弯了对方的脊梁。

首节 上一节 140/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