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不服周 第71节

  司马昭没有废话,更没有什么“礼贤下士”的举动,直接让石守信离开了别院。

  石守信这次送信回来,已经展现出了很强的把控时局之力,所以有必要考察一下。让他送信回去,作为一根钉子安插在伐蜀大军之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当然了,石守信如果将来要得到重用,那么第一个他要能平安回归,第二个他既然假节,那这一路肯定不会平静,必须得施展才华,方能保证自己活下来。

  如今司马昭已经大权在握,他已经不需要如几十年前的司马懿那样,用心发掘如石苞那样的可用之人了。

  第二天,石守信目送着司马昭带着曹奂这个天子,以及一干亲信离开长安,看着长长的队伍向东走远,心中很不是滋味。

  一旁的孟观看到石守信脸上的表情,又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只好在一旁站着不说话。

  “位卑者,听命行事,万事不由己。被人操弄如同提线木偶。”

  石守信叹息道,一脸惆怅。

  此刻他多么想跟着司马昭一起回洛阳,看看自己的老婆孩子。

  哪怕回家看看也是好的。

  可是没办法,他的行程已经被司马昭安排好了,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等伐蜀大军回归关中,你必能获得一官半职。”

  石守信拍了拍孟观的肩膀说道。

  “唉,我也没出什么力,实在是受之有愧。”

  孟观摇头道,脸上有失望之色。

  “呵呵,这不是还没到时候嘛,你以为我们回归大营以后,钟会要怎么想?卫瓘又要怎么想?”

  石守信冷笑道。

  被这话点醒,孟观的脸色瞬间就苦下来了,一副欲哭无泪的表情。

  二人一边牵着马往西走,一边闲聊。

  孟观低声问道:“石监军,钟会得知您返回大营,必定心生忌惮,卫瓘恐怕也同样如此。可是最妙的是,他们明明心里有鬼,却不能说出来,还要装作故意不知道。您去了汉中,只怕这些人都不会消停啊。”

  现在孟观很为石守信担忧,也是为自己的前途担忧。

  “谁说不是呢,我有这个傍身,钟会肯定不能杀我,但……罢了。”

  石守信从袖口掏出那份盖了玉玺的委任状,递给孟观看,直接把孟观看傻眼了。

  “石监军,您这……都假节了?”

  他非常吃惊。

  一般来说,假节之人,都是一军主将。石守信又没有军权,又没有朝廷任命的官职在身。

  其实身份是很尴尬的。

  “司马昭啊,都是把官位和权位都拆开了,授予不同的人。

  领兵的人,没有指挥权。统兵的人,没有日常管理权。

  还有监军,只能在军中出大事的时候说话,平日里连一兵一卒都无法调度。

  是否假节,是否有临机决断之权,是否有正式军职,这里头门道太多了。”

  石守信对孟观解释了一番。

  “石监军,您可真厉害。如果大将军授予我同样的任命,我是一定不敢接的。

  钟会的屠刀我都躲不过。”

  孟观心有余悸道。

  “如果世间万事都能逞心如意便好了,哪里会有那么多忧愁呢?”

  石守信随口吐槽了一句。

  世道就是如此,他哪里有得选!

第57章 带球过人

  如果说石守信只是遇事没得选,那么防守沓中的姜维,则是看着以邓艾为首的五路魏军分进合击而来,觉得头皮发麻!

  甚至是生无可恋。

  姜维被邓艾麾下各路兵马围追堵截,好不容易才来到阴平。

  大军面前是阴平桥,桥对岸有一座城楼,便是人们常说的“桥头堡”。

  城楼前有拒马,有列阵好的魏军弓弩手,刀盾手,一看就不好对付。

  远处,更是有魏军的预备队在城楼上严阵以待。

  这怎么看怎么完犊子。

  城头旗帜,写着偌大两个字:诸葛!

  “大将军,魏军堵住了阴平桥头,现在该怎么办?”

  脸上满是惊慌的参军向充,看着姜维询问道,额头上一阵阵的冒冷汗。

  此时此刻,姜维正眺望阴平桥头的城楼,面色沉静一言不发。比起向充来,姜维无疑是定海神针。

  这一路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他心中感觉一阵阵悲凉。

  很早的时候,姜维就跟刘禅进言了,一定要派兵增援阴平桥头和阳安关这两处地方。但是没有回应。

  姜维听很多人说,是黄皓蛊惑刘禅,说占卜大吉大利,根本不会有事。所以才没有调兵。

  但是这位蜀国大将军却知道,事情不可能那么简单。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已经维持了几十年,刘禅如果真这么蠢,是不可能支撑如此之久的。

  刘禅的意思,其实是希望姜维从沓中退回来,坚守阴平,再分兵一部去阳安关。换言之,刘禅是希望姜维动一动,而不是从成都调兵!

  这倒也不是说君臣猜忌,而是蜀国国内的矛盾已经快要压不住了。

  蜀地大户,早已不满刘氏的统治,他们对于所谓的“光复汉室”也没有哪怕一丁点兴趣。蜀地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可以自我运转的经济体,盐、铁、粮秣、木材等必需品一样不缺。

  刘禅的正统性,在于“光复中原”,而不在于对外获取资源。这意味着朝廷和蜀地大户的诉求,本身就有结构性的矛盾。

  所以刘禅不敢调成都之兵去支援姜维,更是不能“御驾亲征”。

  对此,姜维也是心知肚明的。换言之,这次磨难,要想挺过去,只能靠他自己。

  援兵是指望不上了,远水不解近渴。

  “对面有多少人?主将为谁?”

  姜维拿着马鞭,指向阴平桥头的城楼,对向充询问道。

  “回大将军,斥候来报,贼军约三万,主将诸葛绪,更多的就不知道了。”

  向充小声禀告道,生怕声音太大,把随行的亲兵们吓到了。

  要知道,他们这支蜀军也不过两万多人,还不如堵口子的魏军诸葛绪部人多呢。

  “这么多人啊。”

  姜维心中一沉,暗叫不妙。

  魏军这次倾巢出动,声势浩大,绝非闹着玩的!

  姜维身后还有邓艾的追兵,离此并不远。蜀军之所以可以和邓艾的人马脱离接触,只是因为熟悉地形而已。

  这点时间差,不能弥补兵力上的差距。估计最多两三天,邓艾的追兵就会抵达阴平桥头。

  然后和诸葛绪的人马两面夹击……那画面美得姜维不敢看。

  姜维骑在马上沉吟片刻,随即当机立断指向西北说道:“全军向北,走孔函谷谷道,绕到诸葛绪背后击之!”

  蜀地山路崎岖,能走的大路,都是在地图上标注出来了的。但是还有很多小路,是地图上没有标的,只有对地形熟悉的将领才知道怎么走。

  外人来此,看到一条路,压根就不知道这条路通往哪里。很多时候,道路是被山脉阻隔的,可能走了几十里,前面就是一座大山,没路了。蜀地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现在姜维对诸葛绪唯一的优势,就是他对蜀地的地形很熟悉,而诸葛绪则完全只是个依赖地图的新手。

  “得令!”

  向充领命而去,随即蜀军立刻向北,进入孔函谷,很快就看不到踪影了。

  此时此刻,一直在城楼上,等着看姜维演好戏的诸葛绪傻眼了!

  他知道姜维麾下是蜀军精锐,自己这支偏师或许人数占优,但战斗力估计在伯仲之间。

  如果蜀军强攻阴平桥头,那么魏军可以依托这里的有利地形,依靠城墙和拒马,将蜀军死死挡在阴平!

  只要等个几天,邓艾就会带着陇右魏军主力抵达此地。到时候邓艾和诸葛绪二人前后夹击姜维,怎么看都是飞龙骑脸,不可能输的!

  结果,姜维居然向北走小道了!

  “斥候呢!北面那个小道是通向哪里的?”

  诸葛绪气急败坏的对副将吼道。

  “将军,那是孔函谷道,可以绕过阴平桥头。谷道很深,更远的地方我们没有探查!”

  副将一脸委屈禀告道。

  “嗯,知道了。”

  诸葛绪冷哼一声,心中暗暗揣摩对策。

  现在对他来说,有三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当乌龟守着阴平桥头,放任姜维开溜。事后象征性的追击一下应付差事。

  第二条,分兵一半进入孔函谷堵人,另外一半卡住阴平桥头的位置。

  简单说就是既要又要。

  第三条,全军出击,走阴平桥头自己这一侧的谷道,迎面痛击姜维。

  这三条路都是各有利弊。

  如果是第一个,那么事后姜维逃脱,诸葛绪本人被追责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是第二个,一半兵马未必拦得住姜维,到时候兵败如山倒之后倒卷珠帘,可能阴平桥头也未必守得住。

  如果是第三个……想到这里,诸葛绪已经做出了决定。

  先歇息半天,让姜维先走,然后他再带着人马进入孔函谷堵姜维。

  这样的话,姜维折返肯定来不及,前进又出不去。

  “加餐,让士卒们吃饱,三个时辰之后出发!”

  诸葛绪对副将吩咐道。

  他心中还有个不能对外人说的“小秘密”,邓艾或许懂军事,但诸葛绪却比他更懂什么叫政治!

  参与战争,可不是靠蛮力的。

  ……

  石守信居然回来了!卫瓘惊讶得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

首节 上一节 71/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