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不服周 第70节

  正当他想入非非,目光在舞女的屁股和腰肢上乱晃时,司马昭带着禁军哒哒哒的走进大堂。

  一下子满堂春色,变成了一屋肃杀!

  “都退下!”

  司马昭面色肃然对左右下令道。

  跟随他一起来行宫的禁军和舞女们,全都鱼贯而出,顷刻间就走得一个都不剩下。司马昭身边就只有一个贾充,外加桌案前已经吓傻了的曹奂。

  “陛下,我军已经拿下阳安关,汉中之地,尽为魏国所有!”

  司马昭对曹奂作揖行礼道,语气带着几分激动。

  “哦哦,甚好甚好,那前线将士赏赐了没有啊?”

  曹奂懒洋洋的问道,有些疲惫,以及漫不经心。

  司马昭说这个,还不如叫个美女坐自己腿上呢!现在魏国是司马家的,又不是曹家的,就算打下汉中又如何,统一天下又如何?

  曹奂实在是没有心情陪着司马昭演什么君臣相得的戏码,很无聊。

  “陛下,大将军伐蜀有功,应该封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

  贾充看到曹奂还不上道,连忙上前建议道。

  还来?

  曹奂感觉有点莫名其妙。这“一键三连”套餐,他这两年都点过四次了,每次司马昭都是严词拒绝。

  怎么现在主动讨要了?

  曹奂心中感觉很奇怪,于是没有说话,只是一脸无辜的看着贾充,有些蠢萌的模样。

  司马昭见他还不开口,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了。

  他轻轻咳嗽了一声,见状贾充继续说道:“陛下,大将军伐蜀有功,不可不赏。若是不赏,则三军将士不服,满朝文武不服啊。”

  这下曹奂总算是回过味来了。

  他连忙点头道:“对对对,那朕就封大将军为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

  听到这话,司马昭终于心满意足,漫不经心对曹奂行了一礼,一句话也没说,然后带着贾充转身离去。

第56章 半场开香槟

  石守信带来汉中大胜的消息,让司马昭极为兴奋,几乎是要引吭高歌!哪怕已经是深夜,心情依旧不能平静的司马昭,还在跟贾充在书房议事。

  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这篡位的一键三连套餐,终于加上了!

  即便是仪式还没完成,那也是铁板钉钉,再无波折了。这“小小的一步”,实际上对于司马昭来说意义重大。

  这意味着,他可以在法理上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下一代。接下来,就是考验“后人智慧”的时候了,不急于一时。

  剩下的时间,司马昭可以期待自己登基称帝,完不成就让儿子继位,不必担忧翻船。

  曹髦施加的血咒,司马昭已经破解了一半!

  “晋公,汉中已经是囊中之物,更进一步事不宜迟。

  不如明日便返回洛阳,然后加封爵位,接受九锡,进位相国。

  这样重要的事情,不能在长安办,必须要回洛阳才行。”

  贾充给司马昭泼了一盆冷水。

  “言之有理,先回洛阳,加封后再来长安坐镇。”

  司马昭点点头,他也稍微冷静下来了。来回跑路确实很折腾,但这些都是值得的。越是名望不足,就越是要注重礼仪细节,能省略的步骤也不要省略。

  “只是……刚刚拿下汉中,军中士气正旺。若是直接打道回府,恐怕会有人非议。”

  贾充继续说道。

  “不错,言之有理。”

  司马昭没有否认贾充的说法。

  他叹了口气说道:“伐蜀大军返回关中的事情,倒是不必急于一时。”

  拿下汉中,就代表伐蜀已经成功了。这是司马氏家族自篡夺权柄以来未有的大功业,司马昭心中的石头也终于落地。

  所以其他的事情,都已经是“细枝末节”,可以徐徐图之。全都是可以商量,可以妥协的。

  “钟会好名,不如加官进爵,以稳住他。

  军中诸将,也都应该论功行赏,和加九锡的事情一起办了,让天子发诏书。

  这样也不至于太过突兀。”

  贾充人如其名,继续补充了细节。让伐蜀的军官和司马昭自己加九锡捆绑在一起,这样很多既得利益者都不会再说什么了。

  “嗯,诏书你来写。只是,该封钟会什么官职呢?”

  司马昭又问。

  贾充想了想,虽然心中很不舒服,见不得钟会加官进爵,但他还是建议道:“下官认为封司徒,食邑万户即可。”

  这个封赏已经不低了,司马昭本来不是很舍得。

  可是他又想起,钟会这厮已经不可能活着回到关中,于是又觉得没必要这么斤斤计较。

  跟一个将死之人计较,确实没什么意思。

  “就这么安排吧。”

  司马昭摆了摆手,示意贾充离开。

  等贾充走后,司马昭这才兴奋的双手握拳,在书房里手舞足蹈。

  “先加晋公,然后就是晋王,最后……改朝换代!”

  司马昭自言自语道,整个人脸上都显示出一股难以抑制的癫狂,面容都被扭曲了。

  很久之后,司马昭这才冷静下来,一屁股坐到桌案前,脑子里想着接下来的事情。

  这十年来,钟会作为司马家的政治手套,干了不少脏活,也知道了太多不该知道的事情。

  以钟会的聪明才智,肯定明白狡兔死良弓藏的道理。

  所以,钟会是一定会反的,或者说,会折腾出乱子来。那么如果钟会真的什么都不做,老老实实的返回关中了怎么办?

  司马昭陷入沉思。

  如果这个世界不曾有过司马懿这个人,那么钟会返回关中后,会被投闲置散,最后体面收场。

  可是那些以退为进的路数,司马懿都已经玩过了啊!

  作为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如何会不知道钟会这样的人,有多危险呢?

  即便是现在隐退,钟会凭借家族的深厚积累,也会再次复出。至于说复出的时机嘛,肯定就是司马昭刚死,司马炎还掌控不住政局的时候。

  然后成为下一个司马懿。

  所以说,钟会这个人留不得啊!不管他是怎么想的,都要死!

  司马昭摊开大纸,在纸上写下“钟会”二字,眼中有杀意闪过。

  接下来,他又写下“邓艾”二字。

  此人占据西北军中高位,又不是自己人,年纪也大了,是时候得安排一下,让他挪挪地方。

  当然了,邓艾不比钟会,对自己没有直接威胁,影响力也有限,倒是不必斩尽杀绝。

  司马昭琢磨着,又陆陆续续在纸上写了几个名字,这些人,都是在伐蜀之战结束后,要第一时间处置的。

  忽然,司马昭他想起这次送信回来的石守信了。

  他站起身对门外值守的亲兵说道:“你去把那个住在羊祜别院里的石守信叫到这里来。”

  此刻早已到了安寝的时刻,可是司马昭又怎么会在乎别人到底睡了没有呢。

  不到半个时辰,石守信便已经穿戴整齐,来到司马昭的别院了。

  “下官参见大将军,不知大将军深夜相召,所谓何事呢?”

  石守信走上前来,作揖行礼问道。

  “明日你带着我的亲笔信去汉中,交给卫瓘,你可敢去?”

  司马昭沉声问道,也不让石守信坐下,就这样看着他。

  “大将军,恕下官直言。若是就这么回去,跟送死无异,大将军还不如找个借口将下官杀了,省得下官跑路。”

  石守信不卑不亢道。

  这么坑爹的命令,已经很久没听过了。

  石守信实在是没法答应。

  “这次伐蜀,东面还有一路偏师,约两千人,你知道吗?”

  司马昭摸着下巴上的胡子,笑着问道。

  “知道,乃是魏兴太守刘钦麾下的郡国兵,出子午谷和钟会大军会合,但并不直接受钟会指挥。”

  石守信面色坦然说道。

  司马昭满意的点点头,指了指桌案对面的软垫道:“坐下说。”

  石守信落座后,司马昭这才叹了口气道:“你先去找卫瓘送信,然后去刘钦大营,依旧是当监军。不过不再受卫瓘节制,而是直接只听命于我。有什么事,你可以跟刘钦商议。不,你可以直接命令刘钦替你办事。”

  说完,司马昭将那封写给卫瓘的书信,以及一封新的委任状和一个腰牌。

  腰牌正面:司隶台。

  背面:从事史。

  委任状则是盖着玉玺的圣旨,上面写:任命石守信为司隶台从事史,外派于伐蜀军中公干督军,刘钦部要无条件配合云云。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关键词:假节!

  刘钦这个魏兴太守都没有假节,石守信这个监军居然有假节!这便是典型的以小制大,平时不管事,关键时刻可以出来扛事!

  在这个时代,假节的意思是: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有权斩杀犯军令的人。司马昭授予一个假节,压根就不是官职,是希望有事的时候,石守信可以出来抗一抗,没事的话,他也翻不出什么浪来。

  简单的说,卫瓘此番让石守信来探路,也让司马昭感受到了这种油滑之人的不可靠。

  换言之,在司马昭眼中,监军也需要有人监督啊!

  反正,这多少都有点权力平衡带来的负面效应吧。如果司马昭亲自领兵伐蜀,那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

  “下官明日便启程,大将军交待的事情,下官一定办好。”

  石守信将信件和信物都收好,他发现自己的“假节”居然没拿到那根铜制节杖。此前在卫瓘那里见过,跟笛子差不多长,一头有红缨。

  卫瓘是持节,所以有节仗。

  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如果假节也要拿根节杖,那持节岂不是要拿两根,不然怎么显示出区别来?

  上位者们就是因为不想节仗泛滥了,所以才要“假”字一说。比如说这次伐蜀,邓艾假节,钟会也假节,互不干扰。

  “嗯,去吧。”

首节 上一节 70/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