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崛起:从当爷爷开始 第469节

  送走庞棠后,杨正山又去工程科询问了一下官道和村镇的建造进度。

  直到夜色降临,杨正山才返回侯府。

  主院中,郁青衣和明昭已经在等着他吃晚饭了。

  “爹!”明昭乖巧的唤道。

  “嗯!”杨正山应了一声,简单洗漱一下,揉了揉明昭的小脑袋。

  晚饭早已备好,郁青衣见杨正山回来了,立即让青霞和红云上菜。

  “下午,宁远府那边的管事回来了,说是宁远府那边的庄子今年会绝产!”郁青衣一边给杨正山盛饭一边说道。

  “靖安府那边呢?”杨正山问道。

  “会减产一些,不过应该还能收获一些!”郁青衣说道。

  杨家在辽远省的庄子不少,靖安府、宁远府、庆华府、辽安府都有庄子。

  杨正山想了想,说道:“你跟大家说一下,今年辽远各庄的租子都免了吧,日子有些难过,但也不至于让大家过不下去!”

  杨家的庄子大多都是由佃仆和佃户耕种。

  佃仆就是卖身给杨家的奴仆,佃户就是租种杨家田地的百姓。

  佃户占大多数,佃仆主要是负责管理庄子的。

  “那宁远府的庄子呢?那边几乎都绝产了,就算是免了租子,他们估计也很难活下去!”郁青衣有些怜悯的说道。

  杨正山却是不在意的说道:“明志不是在复州置办了几个庄子吗?让他们迁到复州去,宁远的庄子先闲着,等明天再招募一批佃户就行。”

  一个庄子也就是百十户百姓,这些百姓常年租种杨家的田地,杨家让他们搬迁很容易,给他们免两年租子就行。

  相比于辽东数百万难民,这几百户百姓真是一件小事。

  而辽远的旱情要比平远差一点,像辽安府、腾龙卫、庆华府和靖安府的受灾情况要轻很多,不至于颗粒无收。

  旱情最严重的区域其实是辽远西南部和平远的中部和北部,像平远的南部,蓟州的受灾情况也会轻很多。

  “那好!明天我就安排下去!”郁青衣一边吃饭一边说道。

  夫妻两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没那么多规矩,边吃边聊都是常态,其实就算是杨家众人在主院一起用饭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规矩,只是分成了男女两桌而已。

  “对了,还有一件事,云雪来信了!”郁青衣又想起了云雪的来信。

  “信里说什么?”

  郁青衣笑道:“有人看上咱们家的承茂了,找云雪探口风去了!”

  杨正山给明昭夹了一筷子羊肉,有些惊讶的问道:“哪家?”

  承茂只比承业小两岁,今年正好是十五岁,也是该将说亲的事情提上日程了。

  不只是承茂,还有婉清,杨婉清今年也有十四岁了。

  现在可以先把亲事定下,等十六岁再成亲或出嫁。

  “海昌伯府!”郁青衣说道。

  “海昌伯府?”杨正山更加愕然,“薛平的妹妹还是侄女?”

  薛平就是海昌伯薛常安的小儿子,海昌伯有三个嫡子,薛平就是最小的一个,其长子薛奉如今差不多也有四十岁了。

  不过薛常安有没有女儿,杨正山还真不清楚。

  “侄女,就是海昌伯府的嫡长孙女!前段时间海昌伯夫人专门去拜访过云雪,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很明显!”郁青衣道。

  杨正山微微颔首。

  因为薛平在腾龙卫的关系,杨家与海昌伯府也算是有些交集。

  海昌伯薛常安一直都是津海卫指挥使,·而津海卫是距离京都最近的一支水师。

  腾龙卫发展海贸的时候,海昌伯府也有参与,他们主要是经营京都到腾龙卫的航线。

  而现在薛平依然还在腾龙前卫,任指挥同知,是余通海的副手。

  海昌伯府在勋贵圈子里并不出众,首先薛常安的实职并不高,只是一个卫指挥使,而且还是在津海卫。

  其次海昌伯如今只是一个二等伯,也就是说下一代海昌伯就会变成三等伯,再往下一代就没有爵位了。

  如果未来两代人没有获取足够的战功让爵位擢升,那以后大荣就没有海昌伯府了。

  与现在的杨家相比,海昌伯府多少有些高攀了。

  哪怕杨承茂也没有爵位继承,也不是一般的勋贵子弟能比的。

  别忘了如今的杨正山已是先天武者。

  不过杨正山也不是一个注重门当户对的人,他想了想,说道:“这事你跟明志说一声,问问他的想法!”

  杨承茂的婚事还要由杨明志做主才行,毕竟杨明志是杨承茂的亲爹,而且杨承茂还是杨明志的嫡长子,这事他们可以帮衬,但最好不要随意做主。

  承茂和承业不同,承业是侯府的继承人,再加上杨明诚的性子有些憨,杨正山和郁青衣做主完全没有问题。

  可杨明志是个有主见的人,为了避免心生间隙,这事必须要经过杨明志才行。

  “好,明天我先跟李氏说一声,再派人去问问明志!”郁青衣答应道。

第454章 难民迁移

  七月下旬。

  刑部和大理寺的人手抵达了东阳府。

  当天,他们就将宁东升控制起来了。

  而担惊受怕半个月的宁东升都没有经过审问就如同竹筒倒豆子将所有事情都说了。

  包含赵云星如何勾结盐商和粮商,准备怎么哄抬粮价,有那些官员参与在其中,又有那些商人与之有联系。

  说的那叫一个痛快,比丁秋拿到的口供还要清楚。

  不过他对赵云星准备鼓动难民作乱的事情说的有些模糊,毕竟这本来就是丁秋给他们编造的罪名。

  不过他也不敢翻供,在经过刑部和大理寺官员的审问之下,他只能将其推说成这些都是赵云星的安排,他并不知道全情。

  本来这事是假的,然而等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员调查之后,却发现这事并不完全是假的。

  因为他们确实查到了有人打算鼓动百姓作乱,趁机贪墨朝堂调拨的救灾粮。

  而且还不只是一人,广宁府知府、抚州知州都有这样的想法,并且还为此付出了行动。

  再加上赵云星死无罪证,所以这座屎盆子就扣在了赵云星头上。

  七月底。

  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罗仁带着第一批钱粮抵达东阳府,开启赈灾事宜。

  也就在这个时候,平远的旱情开始爆发。

  大量的百姓在断水绝粮的情况下,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活路。

  一时间,官道上出现了大量的衣着褴褛,嘴唇干裂的百姓朝着南方移动。

  对于受灾的百姓来说,他们逃难的第一目标不是苦寒的重山镇,而是南方的蓟州和山河省。

  这也是为何杨正山没有准备接收所有难民的原因。

  数以万计的百姓开始逃难,所过之处如同蝗虫过境,凡是能填进肚子里的几乎都被他们吃了。

  更可怕的是枯黄干裂的大地上随处可见的尸体,如同地狱般的景象正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东阳府城内,罗仁站在布政使司的大堂内,面色铁青的看着眼前的一众官员。

  “朝堂的公文早在十天前就颁布了,你们为何不开仓放粮?”

  现在的平远其实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大部分百姓其实还能喝上一口水,也有一些存粮。

  可问题是罗仁刚刚抵达东阳府就发现有上万难民正汇聚在一起向南逃难。

  他这个赈灾总督刚刚上任,结果就出现了这种事情,这让他如何向朝堂交代?

  关键是东阳府现在完全有能力将这些难民拦住,可是东阳府的官员却任由难民过去了。

  “大人,不是我等不想赈灾,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现在城内的许多水井都已经干枯,城内的百姓已是人心惶惶,若是这个时候开仓放粮,万一灾民涌入城内,那城内可能也会生乱!”

  “而且知府大人两天前还被刑部给拿下了,下官实在是做不了主!”

  东阳府同知白树堂苦着一张老脸说道。

  白树堂心里那叫一个苦啊!

  在这个关头,顶头上司被抓了,他这个贰官只能顶上,可是他毕竟不是知府,根本无法做主城内的事情。

  再说东阳府内的衙门众多,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的大人们都不发话,他这个同知又如何能出头?

  罗仁有些头疼的揉了揉眉心。

  平远的情况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刑部和大理寺抓了大量的官员,这对赈灾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去把刑部的陆大人请过来!”

  不能再让刑部和大理寺抓人了,再抓下去,他就无人可用了。

  虽然这些贪官污吏让人讨厌,可这个时候他必须要保证各级官衙能正常运转,否则根本无法赈济灾民。

  不过还不等刑部的官员过来,大堂门外就有罗仁的随从禀报道:“大人,重山镇布政使宋英在门外求见!”

  “重山镇布政使!”罗仁愣了愣。

  重山镇布政使不在重山关待着,跑来东阳府干嘛?

  而且他这个总督也管不到重山镇的头上啊!

  “请进来吧!”罗仁想了想,还是决定先见见宋英再说。

  片刻之后,宋英就被请进了大堂,他看了一眼堂内的众官,尔后对罗仁拜道:“下官宋英拜见总督大人!”

  “嗯!”罗仁实在是没心情跟他客套,直接问道:“你来这里有什么事?”

  宋英从怀中取出一份公文,说道:“总督大人,这是重山镇总兵靖安侯和重山镇巡抚庞大人共同签署的难民招收照合!”

  他将公文递给罗仁,又拿出一份文书,说道:“这是内阁下发给重山镇的难民安置故牒。”

  照合和故牒都是公文的一种,照合主要用来文武不隶属的官衙沟通,而故牒则多用于上级衙门向下级衙门通知和命令。

  迁移上百万百姓,自然不是杨正山和庞棠两个人就能做主的。

  必须要经过延平帝和内阁的首肯才行,所以就有了这份内阁下发的故牒。

  罗仁打开两份文书,看着上面的内容,并没有感到惊讶,只是问道:“你们现在就要迁移百姓?”

  重山镇准备安置辽东的难民在朝堂上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毕竟之前延平帝给重山镇调拨了一百万两银子,哪怕这一百万两银子只是延平帝的私房钱,也要给朝堂百官一个说法才行。

  “嗯,我们准备先小规模接收一批难民进行安置。”宋英笑道。

首节 上一节 469/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