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崛起:从当爷爷开始 第468节

  特别是盐业,大荣的盐业早已糜烂不堪,明明应该是朝堂最赚钱的行业,如今却只能为朝堂提供少量的盐税。

  如果没有对比的话,延平帝还不会这么快关注到盐业买卖,可是辽东盐运使司的情况让他不得不对整个大荣的盐业产生了质疑。

  原因很简单,辽东的盐价是整个大荣最低的,但辽东的盐税却是整个大荣最多的。

  之所以会如此,还是因为当初辽东盐运使司的贪腐案,一场大案,扫除了大量的贪官和盐商,再加上这些年郑晓执掌辽东盐运使司,让辽东盐运使司一直保持着一个相对廉洁的环境。

  这才让辽东盐运使司的盐税不断增加。

  延平帝在了解了辽东盐运使司之后,也对其他地方的盐业动了心思。

  而现在杨正山提议的增设皇商司,似乎也可以用来管理盐业。

  不过这件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徐徐图之才行。

  延平帝沉思了片刻,对南盛说道:“让人将上面皇商司的内容抄录几分,等下朕有用!”

  皇商司的设立还要先于内阁通通气才行,至于将盐业纳入皇商司的管理,短时间肯定是不用想。

  治大国如烹小鲜!

  如今延平帝已经明白治国的不易。

  南盛上前接过信件,说道:“陛下,皇城内的眼线已经清理的差不多了,要不要继续深挖?”

  “不必了,以后御前的人手慎重一些。”延平帝不在意的摆摆手。

  眼线,自然就是朝堂上各方势力埋在皇城内的眼线。

  自南盛提督皇卫司之后,就开始大肆搜查皇城内的太监和宫女,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抓捕的太监和宫女就多达四百人。

  “喏!”南盛应道。

  “对了,有没有靖安侯的人?”延平帝突然问道。

  南盛眼眸微转,却是低下头,说道:“没有。”

  “真没有?”延平帝诧异。

  “老奴不敢欺瞒陛下!”南盛低着头说道。

  延平帝满意的点点头,也不知道是对南盛的态度满意,还是对杨正山没有在皇城内安插人手感到满意。

  南盛确实没有查到杨正山的人手,不然他是绝对不会隐瞒不报的。

  至于为何没有查到杨正山的人手,其实很简单,武铮在皇城内拉拢的人手并不是太监和宫娥,而是值守宫禁的将士。

  毕竟杨正山要的不是监控延平帝,也不是打听什么隐秘的消息,只是打听朝堂上消息而已。

  朝堂上的消息说隐秘也隐秘,一般人根本接触不到,但你要是密不通风,那也是不可能,每日早朝结束,各种消息都会从皇城内传出去。

  打听这些消息根本不用在御前,只要在皇城内都能多多少少的听到一些。

  甚至不需要多高的地位,一些普通的将士都能知道。

  平日里不出任务的时候,亲军的将士们在营房中瞎聊都能把朝堂上发生的事情给你捋一遍。

  有些八卦的甚至对后宫的事情都说的头头是道。

  简单来说,亲军的将士们就跟村头的大妈没啥区别,对皇城内消息的收集能力堪称强大。

  武铮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才主动结交了很多亲军的将士。

  南盛也查过亲军的将士,不过他的重点放在了那些中高层的武官身上,根本不会查一群普通的将士。

  所以这一次杨正山很幸运的躲过了一劫。

  ……

  因为延平帝对辽东旱情的重视,这一次朝堂的动作还算快速。

  七月初三,刑部和大理寺的联合派遣人手前往平远省查办赵云星被杀一案和官商勾结一案。

  七月初六,经过朝议之后,命光禄寺少卿兼平远道御史钟华民前往平远勘察灾情。

  命户部右侍郎罗仁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辽东赈灾事务。

  又命太仓调拨银三十万两,粮一百万石赈济辽东大旱。

  重山关,杨正山收到这些消息之后,不由的长长的吐出一口气来。

  虽然朝堂用来赈灾的钱粮不多,但只要朝堂重视辽东的旱灾,那对辽东的百姓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朝堂赈灾的钱粮其实只是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各府各州各县的官仓,只要朝堂愿意赈灾,那各地官府就能动用官仓来赈济灾民,这才是赈灾的关键。

  否则只靠朝堂从京都的太仓运粮来辽东,那等粮食运过来,辽东的百姓估计也饿死大半了。

  既然朝堂已经开始赈灾,那重山镇这边也该做好接受难民的准备了。

第453章 有人看上咱们家的承茂了

  “现在我们有多少粮食了?”

  总兵府内,杨正山向钱粮科都事朱渊问道。

  “回侯爷,目前入仓的粮食已有两百八十万石!”朱渊跟在杨正山后面,说道。

  杨正山一边朝着正堂走去,一边继续问道:“那我们现在还有多少银钱?”

  “上个月从钱庄拆借的银钱只有不到三十万两!”朱渊有些为难的说道。

  总兵府早已入不敷出,不但入不敷出,而且总兵府已经向重山钱庄拆借了高达六百万的现银。

  “还能从钱庄继续拆借吗?”杨正山皱了皱眉头。

  朱渊微微摇头,道:“这个月最多只能拆借三十万!”

  杨正山早有规定,总兵府向钱庄借用的银钱不能超过钱庄储蓄的六成。

  也就是说钱庄储蓄要达到五十万,总兵府才能从钱庄拆借三十万。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山钱庄吸纳的储蓄越来越少,上个月还有将近百万两,而这个月可能只有不到八十万两,再加上有人可能会取走存银,所以能拆借的银钱只有三十万两左右。

  “还是不够!”杨正山摇摇头。

  两百八十万石与他之前决定的三百万石已经相差不多了,但是三百万石粮食是按照一百万难民准备的。

  而这次受灾的百姓多达千万,受灾比较严重,活不下去的百姓可能就有一半,而其中哪怕只有三分之一迁来重山镇,那也会超过百万。

  所以三百万石的粮食只是最低的要求,杨正山还是希望越多越好。

  “可是江南的粮价已经涨到二两八千银子一石,李盛王朝和德盛王朝的粮价也提高了不少,若是我们继续收购,这价格可能还会更高!”朱渊说道。

  三百万石粮食不是一个小数目,哪怕是从三地收购,也会影响到三地的粮食价格。

  江南是大荣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但依然顶不住杨正山如此收购。

  “继续收!能收多少是多少,总兵府只留下十万两银子备用即可。”杨正山说道。

  总兵府每月入账的银钱也不少,如今的玻璃作坊就是一座金矿,可以为总兵府源源不断的提供银钱。

  杨正山并不怕把银钱耗尽,他只怕粮食不够。

  “喏!”朱渊见杨正山态度坚持,只能领命。

  杨正山走入正堂,庞棠已经在堂中等着他了。

  “庞大人!”

  “侯爷!”

  两人落座,杨正山直奔主题说道:“庞大人,我打算这个月底就派人去辽远和平远招收难民!”

  辽东大旱已经进入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说是赤地千里都不为过。

  虽然现在还没有到秋收的时节,但其实已经有很多百姓难以为继了。

  原因很简单,大旱影响的不只是田地里的收成,就连其他食物的获取也会受到影响。

  大旱之下,草木枯萎。

  往年这个时候,百姓们还能挖野菜,采蘑菇来补充粮食上的不足。

  可今年显然是不可能的。

  别说野菜了,连棵野草都找不到。

  本来一些百姓还能坚持到九月底秋收,现在他们顶多能坚持到八月底,甚至八月初就会断粮。

  在断粮的情况下,百姓们只能把所有的家底拿出来换粮食。

  然而现在辽东的粮食已经在飞涨,粮价已经由原来的二两一石,涨到了六两一石。

  这倒不是有人在哄抬粮价,而是正常的市场反应。

  以赵云星为首的官商还没有来得及哄抬粮价,就被丁秋和罗劲松搞得人心惶惶,无心再哄抬粮价。

  若是让他们哄抬粮价,那粮价现在可能就是十六两、十八两、甚至二十两一石了。

  “嗯,可以先招收一批难民过来,正好可以锻炼一下办事的差役,不至于到最后让差役们手忙脚乱!”庞棠赞同的说道。

  接受难民,安置难民,也是一件麻烦事。

  这次不比在腾龙卫的时候,那时候腾龙卫只是接受了几万难民,各百户所各屯堡把人领走后就能安置。

  有老军户的帮衬,那些难民很快就能融入腾龙卫。

  而这次重山镇接受安置安民是让难民建立一个新的家园,且数量可能超过百万。

  可以说这是一个无比庞大的任务,几乎要动员整个重山镇的所有官衙。

  “我也是这样想的,而且现在才七月份,第一批过来的难民还有一段时间能够适应,最难的是入冬之后的难民!”杨正山神色有些无奈的说道。

  故土难离,如果不是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百姓们是很难选择迁离故土的。

  其实这个时候迁来重山镇最好,在入冬之前,他们还能有一段时间适应和准备。

  可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只要还有一丝能活下去的希望,辽东的百姓就不会轻易的迁来重山镇。

  杨正山估计这场迁移潮会在十月份开始一直延续到明年五月份之后。

  “我们只能尽可能多的做准备!”

  庞棠也是颇为无奈,涉及到数百万百姓的事情,绝不是几句话能改变的。

  他们能做的只是引导,甚至连强制都不行。

  因为一旦强制就可能引发更多的混乱。

  不到最后的地步,是绝对不能强制百姓迁移的。

  两人在堂中商量了一下细节,这次接收难民会以巡抚衙门和各地州衙县衙为主,等难民抵达安置点后,则会由总兵府和各路参将幕府负责管理。

  比起接收来,管理难民无意更加困难。

  乱世当用重典。

  用将士们带着刀枪却管理那些一无所有的难民肯定比让官吏们带着纸笔更合适。

首节 上一节 468/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