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24节

  因此,攻韩是失策,伐蜀才是长远之计。

  这里要说的一点是,战国时期周天子基本是名存实亡,各国征战基本就是弱肉强食,而秦国此时的国家实力也并不很强。因此,发展国家实力才是第一位。

  由此也能看出,司马错虽然名声比不过张仪,但他的战略眼光完全不输给张仪。

  秦惠文王听完司马错的主张后,深以为然。于是,他任命司马错为将,率兵攻打蜀国。在司马错的率领下,秦国一举灭掉了蜀国,而后又乘胜灭掉了巴国,使得秦国的领土扩大了近一半,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

  公元前310年,蜀相陈庄叛乱,司马错率军平定蜀乱,并受命镇守巴蜀。此后,在水利专家李冰对巴蜀水患的综合治理下,秦国为秦国打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后方。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巴蜀地区源源不断地为秦国提供武力和财力,对秦国统一大业至关重要。

  从这一点来看,司马错的这一战略眼光为秦国所带来的收益,可谓不输秦国任何名将。他的“得蜀则得楚”这一战略主张,在其后的伐楚之战中也得到了验证。

  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绕过楚国在秦楚边境的大军,直接从蜀地攻打楚国黔中郡,大败楚军。楚顷襄王被迫献上黔中和汉水以北地区,向秦求和。

  而司马错的这条“迂回路线”,也被后来白起在鄢郢之战中完美复刻,最终大败楚军,对楚国形成绝对优势。

  《史记》曾说:“秦得蜀则得汉中,又得黔中,则断楚人之右臂而处之石孤矣。”秦国占据巴蜀以后,在秦昭王后期,随着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完成,秦国国力基本对山东六国形成绝对优势,统一六国的大趋势已经逐步迈进。

  纵观历史,可以说司马错的战略眼光远比秦国其他将领要高很多。正因为有了他的“得蜀则得天下”的主张,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秦国立足未稳的那些年,灭蜀国、凭判断伐楚,无愧于名将身份,更是名将中的战略大家。

  【秦,虎狼之师也,商鞅变法主力秦国一统天下#历史#小知识】

  商鞅变法所建立的军功爵制,可谓秦国一统天下的制胜法宝。那么,什么是军功爵制?它又给秦国带来了什么?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秦国的制胜法宝——军功爵制。

  说到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天下,其法宝就在于两个字:农战。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因此,商鞅变法也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的。而秦国的军队之所以被称为“虎狼之师”,主要得益于其先进的管理制度——具有秦国特色的20级军功爵位制度。这一制度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军功爵制的起源与发展

  军功爵制是继西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之后出现的新制度。它产生于春秋,确立于战国。《商君书》中说:“以决赏战功,故曰君绝。”其字面意思是因为军功而赐给爵位,田宅失意封国的绝不制度被称为军爵制。又可以称为军功爵制。如果认真考究,“军爵制”是其本名,而“军功爵制”是比较通俗而贴切的称呼。

  一般人都知道军功爵制有20级,但需要了解的是,20级爵制其实有一个发展过程。《商君书》记载,最初商鞅所建立的爵制只有18级,从1级公士到17级大良造,再加上小夫1级。由于秦国早期爵制中没有侯爵,商鞅时期大良造自然成为最高爵位。商鞅时期爵位的称呼与后来的20级爵制相比,9级以前基本相同,只是个别级别有所不同。秦始皇时期,将爵级扩展为20级,在18级爵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列侯、关内侯、大庶长3级,并去掉小夫,最终形成20级爵制。

  军功爵制的实施与奖励

  商鞅变法规定,获得爵位的方法就是斩获敌人的首级。秦国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获得1级爵位。斩获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敌人的首级就是获取爵位的凭证,这就是所谓的“技术兽决”。

  那么,有了爵位有什么好处呢?根据汉代的记载,人们的爵位高低是户籍登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汉代的户籍制度承袭于秦代,因此在秦代,有无爵位的填写和我们现在的政治面貌填写同样重要。在秦代的户籍登记中,注明有无爵位和爵位级别,是因为当时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因爵位而有明显差异。

  商鞅变法时确定了两条原则:“劳大者其禄厚,功高者其爵尊,有功者虽贱必赏,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两条原则确保了立有军功而拥有爵位的人在社会上享有特殊的尊重和优待。虽然高爵与低爵的待遇有极大差别,但有爵者的地位优于无爵者,这是肯定的。

第268章 一百多岁的帝王

  秦代的军功爵制虽有变化,但高爵与低爵的界限基本一致。有爵位者不仅享有当官、养弟子等特权,还享有赎罪、减刑的优待。

  7级以上是高爵,属于秦的中高级官吏和贵族的爵位,享有赐田宅、庶子、封邑等特权;7级以下是低爵,虽无高风险,但也享有当下级官吏、赐田宅、免除徭役、减罪等优待。

  有爵者可以役使无爵者,但反过来,高爵者即使罢官,也不能给低爵者当奴仆,更不能给无爵者服务。这就是身份和地位的体现。

  军功爵制的威力

  从夏商以来,贵族身份以血缘传承而定,在周礼的约束下等级森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阶级固化。

  所谓“人有十等,王公大夫是造于礼,庶人是以下”,贵族以下是庶人和奴隶,庶人几乎是没有上升通道的。这也是为什么“礼不下庶人”的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军功爵制并非商鞅原创,而是商鞅在已有军功爵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化、制定并颁布的。

  有军功者可以提升地位,为私斗者则各以轻重论罪。军功爵制实施以后,人的政治地位由军功来决定。

  从此以后,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成为秦人政治生活的一般准则。《商君书·行赏篇》说:“吏部官爵专出于兵。”

  又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这反映了当时秦人要获得富贵,除了立有军功之外,别无出路。

  正是由于这一政策,为秦国庶人提供了一条上升通道。

  普通民众也有获得爵位的机会和可能。一部分人可以通过军功爵制爬进上层,而大部分人可以由此摆脱被奴役的地位,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至少可以取得自耕农的身份。

  可以说,商鞅也是精通心理学的大师,他对人性的揣摩与把握极其厉害。确定每一级爵位达成什么样的条件就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对人的驱动力是极其巨大的。

  从历史也能看出,军功爵制使得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得几十万的杀伤战绩。这如同现在的游戏里面各种网站APP的会员制度,其实用的还是这一套东西——完成一个目标就可以拿到对应的奖励。

  军功爵制不仅激发了秦国的战争潜力,挖掘了各个阶层的人才,还帮助秦国吸纳各国投奔而来的人才,让秦国逐渐强盛起来。

  【一口气看完华夏历史上最长寿的帝王南越武帝赵佗#历史#小知识#岭南】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帝王之一,在位69年,终年103岁。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帝王之一,一生历经9位皇帝,从秦朝的将领成长为一代帝王。他曾与西汉分庭抗礼,又曾被刘邦大加赞扬。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南越武帝赵佗。

  说到赵佗,他是南越武王,河北正定人,与赵云同宗。赵佗原为秦国将领,一生历经秦始皇、汉高帝、汉惠帝、梁少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9位皇帝,可谓空前绝后。

  他一手创建南越国,推广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增进了民族融合。

  从上古到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相对闭塞,自然环境较为恶劣,被称为“瘴疠之乡”。而赵佗可以说是开发岭南地区的第一人,从此开启了岭南文明。他所建立的赵氏王国与西汉并存,在岭南统治了近一个世纪。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

  秦朝于公元前219年发动了征服岭南的战争,经过5年的征战,终于在公元前214年,以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完成了平定岭南的大业。

  至此,整个岭南划入了秦朝的版图。秦始皇接着在岭南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扼守战略要地。

  随着秦始皇去世,秦二世继位,其残暴统治引发不满。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中原陷入战乱。

  公元前208年,正值中原战乱之时,任嚣突然病重,嘱托赵佗割据岭南以避战乱,并为其代理南海郡尉。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南越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越南中北部地区。赵佗拥兵数十万,与北方的匈奴并称。

  这里要说的是,总有人问为何南下秦军不回师挽救秦朝。其实,任嚣也看出了秦朝无道,天下大乱已无力回天,于是临终时嘱托赵佗拥兵自立,割据岭南。

  经过多年征战,刘邦最终击败项羽,建立了西汉。而赵佗所建立的南越国割据一方,与西汉分庭抗礼。

  公元前196年,汉高帝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说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顺中央政权。

  在陆贾的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帝赐予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汉高帝刘邦也对赵佗治理南越的功绩大加赞赏。从此,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公元前195年,汉高帝刘邦去世后,吕后临朝,开始与赵佗交恶。赵佗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

  吕后派大军征伐赵佗,但因水土不服,无功而返。

  至此,南越国与西汉分庭抗礼。公元前179年,吕后死后,汉文帝继位,为了收复赵佗,再次派陆贾出使南越。陆贾以利害关系劝说赵佗,赵佗再次归顺汉朝。

  一直到汉景帝时代,赵佗都向汉朝称臣,每年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像诸侯王一样接受汉朝皇帝的命令。

  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享年100余岁,葬于番禺。赵佗死后,其后代续任了4代南越王。公元前112年,南越国被汉武帝所灭,历经五任国王,强国93年。

  纵观赵佗一生,虽然司马迁在《南越列传》中对赵佗的总体评价不高,甚至略有贬抑之意。

  太史公说赵佗当上南越王,本是由于人家的提拔和劝说,正赶上汉朝初步安定,他被封为诸侯。陆贾领兵伐南越,碰上酷暑潮湿的气候,多染上疾病,无法进军,致使赵佗越发骄傲。

  言外之意是赵佗本为秦国县令,凭借运气成为一方诸侯,却敢骄傲自大。对此评价,个人觉得有失偏颇。

  赵佗经略岭南长达数十年,与刘邦一样,都是在乱世中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运气抓住了机会。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

  【一口气看完一代草原枭雄冒顿单于#历史#小知识#西汉匈奴】

  他杀父夺位一统草原,是比肩成吉思汗的“大漠苍狼”。他调戏吕后,击败刘邦,是大汉王朝早期的心中梦魇。

  他力压大汉,强势开启匈奴帝国百年基业。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一代枭雄——冒顿单于。

  说到匈奴,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到秦汉时期,匈奴逐渐壮大。

  自公元前二世纪初的冒顿单于起,至公元一世纪漠北匈奴西迁,匈奴政权在大漠南北存在,持续了整整300年。

  史书记载,匈奴的第一位单于(应为“单于”)是头曼单于。在头曼单于的领导下,匈奴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国家。

  然而在其儿子冒顿单于即位后,他东灭东胡,南吞楼烦,完成了草原的第一次统一,建立了一个领土辽阔且强大的匈奴帝国,堪称一代枭雄。

  他对草原民族的历史意义,甚至比之后的另一位草原枭雄成吉思汗也毫不逊色。

  在汉武帝之前,西汉王朝一直被冒顿单于所压制。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围中深陷重围,先被冒顿缠于火中,成为其一生之耻。

  因此,《宋史》中曾评价说:“且以汉族英雄由书获与冒顿神摇武略上称陈俞可汗。”而到汉惠帝时期,面对冒顿单于公然调戏吕后,此时西汉也只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

  西汉初期,强大的匈奴与虚弱的汉朝形成鲜明对比,只能以和亲换和平,以便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增强国力。

  那么,冒顿单于是如何成为草原的一代枭雄的呢?

  冒顿原为头曼单于的太子。后来头曼单于宠爱另一个妃子所生的小儿子,便想废掉冒顿,立小儿子为太子。

  于是,头曼单于派冒顿到月氏去当人质,想要借刀杀人。冒顿刚到月氏,头曼单于就立刻进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

  冒顿偷了月氏的两匹好马逃回匈奴。头曼单于认为死里逃生的冒顿勇猛,就命令他统领1万骑兵。

  之后,冒顿制造了一种响箭,训练部下。他下令说:“凡是我的响箭所设的目标,如果谁不跟着我全力去射击,就斩首。”

  冒顿先用响箭射猎鸟兽,有人不射响箭所设的目标,冒顿就把他们杀了。不久,冒顿又用响箭射击自己的爱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击的,冒顿又把他们杀了。

  又过了些日子,冒顿出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单于的爱马,从此左右之人都跟着射。于是,冒顿成功训练了一批对他唯命是从的部下。

  后来,冒顿在跟随父亲头曼单于打猎时,用响箭射击头曼单于。他左右的人看到响箭指令也立刻射击,头曼单于当场身亡。

  这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鸣镝弑父”的典故。之后,冒顿又把他的后母及弟弟,以及不服从他的大臣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由此也能看出其手腕强硬。

  之后,冒顿向西驱逐月氏,向南吞并楼烦,还收复了被秦国蒙恬夺取的匈奴领地,占领了秦朝北部的部分地区。

  经过一系列大征伐,草原各族无不臣服于匈奴。至此,冒顿雄踞大漠南北,直接威胁中原。《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在假期空闲之时有30余万骑兵,由此可见其实力强盛。

  而当匈奴部落在漠北完成统一时,西汉王朝在中原土地上也完成了统一。至此,游牧和农耕民族两个帝国之间的较量正式展开。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造反叛乱,投靠匈奴之后,匈奴大举南下劫掠边境。公元前200年,刘邦亲自领兵前去迎击匈奴。

  然而,冒顿假装失败逃跑,引诱汉军。刘邦轻敌冒进,被冒顿指挥的40万精锐骑兵团团包围,在白登山被困7天7夜。

  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刘邦数次突围都未能成功,处境十分危险。幸得陈平献计,贿赂匈奴阏氏(冒顿的妻子)。

  在阏氏的劝说下,冒顿才放刘邦突出重围。面对实力悬殊的局面,刘邦被迫开始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

  自高祖至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和亲都是被迫送钱送女人,以和亲换和平的屈辱模式。而此时和亲的本质是匈奴人对汉帝国不动刀兵的敲诈勒索。

  每当匈奴需要下一次供奉时,和亲的成果立刻归零。这种情形直到汉武帝以后才逐渐转变为宗主关系的安抚和以赐婚模式的和亲关系。

  公元前195年,随着刘邦驾崩,冒顿公然写信调戏吕后,说他刚刚丧偶,而吕后也是单身,不如二人一起生活,逍遥快活。

  吕后读信后认为自己受到了极大的挑衅和侮辱,准备杀掉匈奴使者,发兵征讨匈奴。

  但最终考虑到实力悬殊,吕后采纳了群臣的意见,只能忍气吞声,客客气气地回了一封言辞恭敬的信,并以宗室女和亲匈奴。

  公元前174年,一代天骄匈奴单于冒顿去世,但其雄才伟略却青史留名。

  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匈奴是汉王朝最大的敌人。

  因为他们生活在草原,与中原以农耕为主的生活习惯完全不同,所以经常把匈奴看成是所谓的“蛮夷”,似乎他们与华夏世界没什么关系。

  然而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司马迁第一句话就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意思是匈奴的祖先是夏朝人。不管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大家都是炎黄子孙。

第269章 西汉最被低估的功臣

  虽然游牧和农耕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一直是历史上的永恒话题,在这个以农耕民族为主体的国家里,对于游牧民族的评价往往并不高。

  然而在游牧民族中也有一些杰出的人物,他们也是为了民族的利益和权利而奋斗。而匈奴的冒顿单于就是一个闪耀的明星。

  他以其雄才伟略和统一草原的事业成为草原的王者,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也让成吉思汗等后来者都顶礼膜拜。

  【一口气看完被冤杀的千古忠诚,晁错#历史#七国之乱#汉景帝】

  他是西汉王朝的千古忠臣,却因削藩被处以极刑,满门抄斩。他也是历史学上的凡人,却成为了史上最惨的“背锅侠”。

  他以三大奇谋让汉朝强盛百年,但自古忠臣多遭人嫌,唯有小人长戚戚。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千古忠臣晁错。

  说到“晁”,或许很多人比较陌生,但他的削藩主张在历史上可谓大名鼎鼎。削藩顾名思义就是削弱藩王力量,这里的藩王也就是诸侯。

  而晁错正是中国历史上削藩的第一人,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清君侧”的主人公。晁错削藩的主张直接导致吴楚等七国以“清君侧”为名发起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首节 上一节 224/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