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23节

  【一口气看完齐国名将匡章的一生#历史#小知识#战国】

  他是比白起更具有传奇色彩的战国名将田忌,是秦国俯首称臣的对象。

  他使楚国由盛转衰,使燕国在短短30天内灭亡,还曾率领五国联军攻破秦国的函谷关,成为战国时期唯一攻入秦国函谷关的将领。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位被低估的齐国名将田忌。

  田忌,人称“张子”或“匡张”,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也是孟子的知己好友。他历经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三世,是齐国霸业的奠基者之一。

  田忌一生有四次辉煌的战绩:两次击败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击败巅峰时期的楚国,30天攻入燕国都城。他一生征战,几乎都是改变战国格局的重要战役。

  尽管田忌的知名度不高,但他的才能卓越,堪称战国时期被低估的顶级名将。可惜的是,司马迁并未为其列传,关于他的史料并不多。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掩盖他的光辉。

  第一站:商丘之战,秦国俯首称臣

  公元前324年,秦惠文王任命张仪为秦相。张仪提出“连横”策略,试图联合韩、魏攻打齐国。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连续击败魏国,企图进一步扩大势力,东出函谷关与中原大国争雄。因此,齐秦之间爆发了商丘之战。

  公元前323年,齐国在商丘击败秦国入侵。这场战役是商鞅变法后秦国首次与齐国正面交锋。《战国策》记载,秦国假道韩、魏,准备攻击齐国。

  齐威王派田忌率军迎战。秦军越过韩、魏,进入齐宋边界处的商丘,与田忌率领的齐军主力相遇,双方对垒扎营。

  由于秦军孤军深入,且担心后方被韩、魏图谋,因此只是虚张声势,不敢轻易进攻。

  田忌充分利用秦军“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的矛盾心理,开战前多次派使者与秦军接触。他借机变更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混杂到秦军中,等待配合齐军主力发动攻击。

  然而,齐威王派往前线的探子并不明白田忌的用意,悄悄向齐威王汇报说“田忌可能叛变”。历史上,君臣失信导致功败垂成的事情屡见不鲜。

  但齐威王不愧为一代明君,他始终信任田忌。尽管前线多次送来情报,齐威王都没有动摇。不久,田忌的战术大获成功。

  混入秦军的齐军士兵与田忌的大部队内外夹攻,秦军一触即溃。秦惠文王得知惨败的消息后,连忙派遣陈轸作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前往齐国向齐威王谢罪,俯首称臣。

  田忌的这次胜利产生了蝴蝶效应,打破了张仪策划的“连横”战略。卫国转向合纵阵营,赶走张仪,使得公孙衍重新获得卫国重用,最终促成了第一次五国合纵。

  第二站:伐燕之战,30天灭掉燕国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公元前314年,燕王哙把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引发燕国内乱。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派田忌率军干涉。

  田忌仅用了30天就攻破了燕国都城,将子之剁成肉酱。齐国完全占领燕国,这是燕国历史上第一次被灭国。

  赵国因想吞并中山国,不愿燕国就此灭亡,于是赵武灵王扶持燕昭王复国。但燕国因此遭到重创,大片领土丢失,金银财宝被齐国洗劫一空。

  直到燕昭王时期,燕国才有所恢复。这也是后来燕国联合五国发起伐齐的原因所在。

  第三站:垂沙之战,楚国由盛转衰

  《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301年,田忌与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三国联军进攻楚国。楚怀王命唐昧率军迎击,双方在垂沙隔水列阵相持6个多月。

  田忌多次拒绝齐宣王的催战,因为他知道楚军防守严密的地方正是河水较浅的地方。

  最终,田忌从乔夫口中得知楚军防守严密且河水较浅的位置,于是集结精兵发起攻击,一举打败楚军。

  此战,楚国大将唐昧战死,楚军被斩杀2万多人。三国联军乘胜攻入楚国腹地,楚国不得不割地求和,将宛和淮阳让给韩国和魏国,并将太子横送到齐国当人质,才迫使联军撤退。

  唐昧死后,部将庄桥率领军队叛变,引发人民起义。起义军攻下楚国郢都,将楚国的统治区域分割成几块。楚国因此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第四站:函谷关之战,秦昭襄王割地求和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田文回齐国后,发起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田忌统帅联军,历时三年,最终攻到秦国的函谷关,并驻屯大军加以封锁。

  之后,赵、宋两国也加入联军。公元前296年,函谷关被攻破,秦昭襄王急忙割地求和。

  齐国向孟尝君听从了秦国的求和之言,放弃了灭亡秦国的良机。也失去了一个绝佳灭亡秦国的机会,从此再也没有灭亡秦国的机会了。

  而这次由田忌领导的联合伐秦,也是战国五次合纵攻秦中唯一一次攻破函谷关的战役。

  秦国的函谷关在历史上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可谓固若金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地理环境极为复杂,地形构造极为险要。

  《过秦论》中写道:“于是六国之时,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指的就是函谷关。秦国通过函谷关阻挡了百万联军的进攻,可见其战略意义重大。

  在整个战国时期,函谷关几乎是难以攻入的,成为秦国能够安稳发展崛起的重要因素。然而,田忌却是战国时期唯一攻破秦国函谷关的将领。

  纵观战国历史,田忌两次大败商鞅变法后的巅峰秦军,使秦惠文王称臣,秦昭襄王割地。他的事迹虽在史书中少之又少,但却改变了战国局势的走向。田忌的才能卓越,却默默无名,不禁令人叹息。

  【一口气看懂儒家宗圣,曾子#历史#小知识#春秋战国】

  他是以孝闻名却被孔子批为“愚孝”的儒家弟子,他的思想影响深远,他还是“以孝治国”政治理论的创造者。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儒家风骨——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宗圣”。孔门弟子中,以曾子最能传道,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孟子又是子思的弟子。

  因此,曾子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原本并不高,但他上承孔子道统,下启思孟学派。随着后世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子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

  曾子以孝为本的孝道思想,不仅是后世朝代“以孝治国”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后世国人的伦理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古训《增广贤文》中曾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动物尚且知道孝道,更何况人呢?然而,事情往往就怕矫枉过正。

  曾子所提倡的孝本身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结果却也摆脱不了被束缚的命运。在宋明之后,甚至有一种观点叫“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

  类似这种“变态”的观点还有很多,而在很多人印象中,这些观点都来自孔子,其实不然。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而孝道成为系统理论则归功于曾子。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

  《孝经》作为儒家论述孝道的一部经典,其全面性和浓厚的政治化色彩标志着儒家的孝道理论达到了顶峰。而孔子曾批评曾子:“人不可以不孝,但不能愚孝。”原因在于曾子的孝道理论过于极端。

  曾子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诚是孝的延伸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政治化,成为“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依据。

  曾子认为,忠君可以作为家庭伦理观念“孝”的组成部分。

  他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说:“事君不忠,非孝也;立官不敬,非孝也。”这表明,忠君的忠义成为孝的一部分,不忠君就是不孝。

  这意味着在曾子的理论中,忠已经被纳入孝的范畴,孝所适用的对象由子女对父母的孝,变成了社会中的人对君主的忠诚。

  汉朝以孝治国,按照“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原则,要求地方郡国向朝廷推举孝子。然而,这种做法逐渐被扭曲,形成了一种“愚孝”“假孝”的陋俗,并走向极端。

  其表现一是欺世盗名,二是惊世骇俗。而我们所熟知的“二十四孝”,恰恰就是这种极端化的产物。

  但值得指出的是,“二十四孝”是元代才出现的,而元代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转折时期。后代所谓的“压抑人性”的礼教,如缠足等,正是在元代大兴的。从“二十四孝”的内容来看,并不符合传统孝道的本来观念,特别是“埋儿奉母”等故事,更是灭绝人性。

  它强调的是对父母愚昧的、甚至奴隶般的服从和忠诚,而这正是统治者所需要的。因此,可以说“二十四孝”并不代表孝道的真精神,而是一种扭曲。

  传统孝道需要弘扬,尤其是在老龄化的21世纪更是如此。然而,“二十四孝”所传达的精神并非真正的孝道,并不值得我们去学习。《说文解字》中说:“孝,善事父母者。”

  而《尔雅·释训》对其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这里说的“孝”,其实就是孝敬,需要分开来讲。孝,就是养亲,赡养老人,保证父母的物质生活。

  但物质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亲亲”,即尊亲,从精神层面上关心父母,消除老人生活中的孤独感,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然而,有一点需要明确:孝敬不等同于孝顺。孔子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

  孝一定要避免愚孝,如信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观念,侍奉父母不论对错曲直,绝对顺从,这才是愚孝。

  例如“郭巨埋儿”“割骨疗亲”等野蛮残忍的“变态孝道”,在统治者的宣扬下,这些行为被普遍视为所谓的美德,并在社会上产生相互攀比的心理。这就是封建孝道的糟粕。

  一味的愚孝悲剧,就像《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我们不赞成一味追寻传统礼教,拘束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也不赞成极端的享乐主义,把父母的安逸看作理所当然,从而麻木不仁。

  真正的孝道是一种平等关系:“父慈子孝”,即父母要慈祥,儿女要孝顺,这是双方的责任。如果父母不顾你的本意,逼你放弃一生的幸福,这样的父母已经不具备被孝顺的权利了。

  但如果生而为人,连父母、亲人都不知道孝顺和尊敬,那么也与禽兽无异。

  在物质丰盈但亲情观念淡化的今天,“不养父母”的新闻屡见不鲜。而曾子一生身体力行地践行孝道,其孝道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第267章 最北低估的名将司马错

  【一口气看完刺客豫让#历史#小知识#春秋战国】

  他是春秋战国五大刺客之一,忠义且不失为国事而死的精神,他还是燕赵之地的悲歌之士。侠义是他身上最显著的风骨,他因“士为知己者死”而青史留名。本期视频,让我们一起聊聊刺客豫让。

  豫让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大刺客之一。

  说到豫让,就不得不提他所代表的国人精神与诗人风骨。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春秋战国风云乱世,不仅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巅峰,更是中国诗人风骨的迸发与体现。而先秦时期的精神,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一种精神。每个人都践行着自己心中的道义,承担着责任和义务。

  先秦以后,诗人风骨逐渐缺失,伪君子、假道学之流不绝于世,让人感叹。

  而在2000多年前,一个叫豫让的家臣,为知己报仇失败,留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名言后,自刎而死。

  这正是因为他坚信“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豫让虽死,但他的风流余韵流传了2000余年。

  豫让最初是晋国六卿之一范氏的家臣,后来又做了中行氏的家臣。在这期间,他一直默默无闻,不受重视。

  直到成为智伯的家臣后,豫让才开始受到重用。智伯对他态度十分尊敬,以国士善待豫让,视他为知己。

  四年后,晋国内乱。对豫让有知遇之恩的智伯被韩、赵、魏三家所灭。其中,最憎恨智伯的赵襄子在杀掉智伯后,甚至把他的头骨做成酒具。

  怀念智伯的恩情,怨恨赵襄子的暴行,豫让发誓要为智伯报仇,行刺赵襄子。

  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的宫中。他怀揣匕首,打算伺机行刺。然而,赵襄子正要入厕时,心中隐隐不安,于是四处搜查,发现了豫让,将他逮捕。

  被审问时,豫让直言不讳地说:“为智伯报仇。”侍卫原本要杀掉他,但赵襄子却被他的行为所感动,最后放走了他。

  不久后,豫让为了实现报仇的意图,不惜在身上使皮肤溃烂,吞下炭火,使自己声音嘶哑,剃掉胡子和眉毛,以至于当他乔装沿街乞讨时,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然而,他的朋友路过时还是辨认了出来。

  看着他的惨状,朋友流着泪说:“凭着你的才能,伪装侍奉赵襄子,这样就可以接近他。到了那时候再杀掉他,不是很容易吗?”豫让却说:“如果决定伪装侍奉,然后又心怀二心,这是小人的行为。

  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让天下后世那些怀着一心侍奉国君的臣子,知道这样做有悖君臣大义。”可见其心情之执着。

  最后,豫让摸准了赵襄子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要外出的前一天,埋伏于赤桥下。赵襄子过桥时,马突然受惊。他猜到是有人行刺,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又是豫让。

  赵襄子质问豫让:“你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你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你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

  豫让回答说:“范氏、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范氏、中行氏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

  智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深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放走豫让,就下令让兵士包围他。

  豫让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于是请求赵襄子脱下一件衣服,让他象征性地刺杀。

  赵襄子满足了他的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击刺衣裳,仰天大呼:“吾可以下报智伯矣!”最终,豫让自刎而死。

  自古以来,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而豫让正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精神,流芳百世。他为了个人气节,悍不畏死,令人敬佩。然而,如今的社会还有这样的人吗?

  【一口气看完秦国最北低估的名将司马错#历史#小知识#春秋战国】

  说到名将司马错,往往不为人知,但他的功绩比之白起、王翦也毫不逊色。他是秦国统一大业中至关重要的人物,但为何他在历史中却鲜为人知呢?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秦国名将司马错。

  司马错是战国中期秦国的名将,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

  说到司马错,他的知名度和秦国其他将领相比并不突出,或许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他。但仔细了解历史就会发现,司马错绝对称得上是一位被低估的名将。

  纵观司马错的一生,他灭巴蜀、开疆拓土,战功赫赫。

  虽然他的战绩比之白起、王翦并没有那么耀眼,但司马错凭借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在秦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性较之白起、王翦也毫不逊色。

  他既和秦国第一猛将白起身处同一个时代,也曾和名将白起并驾齐驱,为秦国开疆拓土。司马错或许不是秦国将领中最知名的一位,但却是秦国名将中最具战略眼光的一位。

  我们都听过一句俗语:“百江一曲,一水南巡。”历朝历代,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胜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全局。

  自古至今,能着眼于整个战局、具有长远战略目光的人,才能成为当时的名帅。而司马错则是一个具有创新开拓思想的战略统帅。

  那么,司马错究竟有何功绩呢?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逐渐强盛。当时,在秦国南方的腹地生活着两个强大的国家:一个是蜀国,位于现在的四川地区;

  一个是巴国,位于现在的重庆地区。秦惠文王时期,这两个国家发生了交战,互相攻打,两国都向秦国派出使者求援。

  秦惠文王早有吞并蜀国之意,但苦于蜀道艰难,难以攻打。而恰在此时,东边的韩国也派兵入侵秦国,所以秦惠文王一直犹豫不决,不知道是该先灭蜀国还是先攻韩国。

  丞相张仪主张先攻韩国,而大将司马错则主张先灭蜀国。张仪的论断是:占领三川郡,打通宜阳道,挟持周天子,以完成霸业。

  而至于蜀国,只是一个西方边缘小国,根本不值得劳民伤财去攻打,对秦国的霸业毫无帮助。

  司马错的论断则是:秦国要想称霸,首先必须国强民富,务必先扩张领土,增加财富,所以应当先灭蜀国。

  如果去攻打韩国,挟制周天子,不仅不能获得什么实力,反而背上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声,而且周、韩必然会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秦。

首节 上一节 223/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