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25节

  更有意思的是,在晁错死后1500多年,明朝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

  明惠帝朱允炆同样面临着藩王问题,而另一位主角便是大名鼎鼎的燕王朱棣。历史总是相似的,汉朝最终削藩成功,而明朝却以失败告终,结局令人唏嘘深思。

  而身为削藩第一人的晁错,却因削藩被满门抄斩,成为了历史上最冤也最惨的“背锅侠”。

  说到晁错之死,有一点很有趣。晁错年少时学习先秦法家申不害和商鞅的学说,主张锐意改革。而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法家人物往往下场凄惨,晁错的法家身份也为他的死增添了一层悲剧色彩。

  西汉开国之初,刘邦大封同姓诸侯。然而,随着两三代的更迭,诸侯势力逐渐壮大,与汉文帝的血缘关系也日益疏远。

  而汉文帝本身是汉高祖的庶子,地位并不稳固。中央专制皇权与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威胁到国家安全。

  面对这一问题,在汉文帝时期,晁错就曾多次上书削藩改革,但并未被采纳。太子刘启却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袁盎等人则持反对态度。

  随着汉景帝即位,早有削藩之意的汉景帝与晁错一拍即合,直接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不久之后,晁错着手推行削藩策。

  然而,削藩在一定程度上会被理解为对皇族血亲的冒犯,晁错强行推行削藩,其实冒着极大的风险。

  晁错的父亲深知削藩的后果,苦心劝解无效后,服毒自尽。而晁错面对重重危难却坚持了下去,由此也能看出他出于为国深谋远虑的考虑。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在描述晁错时都用了四个字:直刻深苛,也就是严厉、刚直、苛刻、心寒。他筹措卫国,深谋远虑,奋不顾身,是一位切实做事的忠臣。

  可惜自古忠臣无好死,晁错也未能善终。

  汉景帝下达削藩令后,仅十多天就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七国联军早有预谋,齐国禁军迅速响应,这让汉景帝始料未及,方寸大乱

  。此时,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而另一方面,在窦婴的推荐下,汉景帝问计于与晁错有仇的袁盎。袁盎却建议杀晁错来平息诸侯的怒火,叛乱自然就会平息。

  然而这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情,汉景帝却认为牺牲晁错可以换取诸侯退兵,于是批准了将晁错满门抄斩的奏章。

  更为凄惨的是,作为汉景帝老师的晁错,到死的一刻才知道学生的无情。汉景帝派人到晁错家中,谎称让他上朝议事。

  而在其乘坐车马经过长安东门时,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当即把他处以腰斩,满门诛杀。

  而当时的晁错还穿着朝服,以为是上朝之路,没想到却是黄泉路。由此也能想象晁错临死的心情:自己舍生忘死,为国尽忠,却被处以极刑。

  然而,杀死晁错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七国联军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备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

  晁错成了牺牲品,让汉景帝知道无路可退,才下定决心平叛。在周亚夫的指挥下,最终仅三个月就平定了七国之乱。

  对于晁错之死,或许有人会站在汉景帝的角度去苛责晁错。

  苏轼就认为晁错在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关键时刻把皇帝推到前线,自己却躲到京城,把君王陷入险地,其心可诛。

  但从历史来看,御驾亲征并非毫无益处。宋真宗曾在寇准的力劝之下御驾亲征,最终士气大振,挫败辽军。而历史上藩王之乱成功的也只有朱棣。

  以周亚夫和晁错的能力,也远高于皇子承袭的太和李景龙。因此,弹劾晁错把君王深陷险地一说并不成立。

  晁错与袁盎素来互相仇视,晁错之死虽与袁盎献策有关,但反观忠臣者必然要做孤臣。

  众人的落井下石是次要原因,而根本原因还是在汉景帝刻薄寡恩,慌乱之中以牺牲晁错换取和平,并非影视剧所说的晁错自作自受,使其出师无名。

  晁错之死,历史评价他为忠臣高洁。虽然他常被与同样被冤杀的千古忠臣龙逢、比干等人并列,但晁错的下场更惨。

  因此,晁错的死其实并不是一个意外,只是因为汉景帝需要他来背锅。历史上的汉景帝虽然因公检不伤百姓而可以被称为明君,但其心胸狭隘,刻薄寡恩,无人君之量,却也导致了晁错之死。

  【一口气看完大汉第一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历史#小知识】

  他是西汉第一风流才子,一曲琴声抱得美人归;他还是西汉安边功臣,因稳定版图疆域而名垂青史。他被称为“大汉赋圣宗”,才气不输唐之诗仙李白。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大汉才子司马相如。

  说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千古绝恋,令人羡慕。然而,如今某些人为了吸引眼球,常常忽略事实,将司马相如称为“凤凰男”“千古负心汉”的代表。

  其实,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不见于《史记》《汉书》等正史,只在野史中多有提及,尤其是小说《西京杂记》。而历史上的司马相如,称得上是大汉第一风流才子。

  我们常常提到每个时代的文学巅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而司马相如一如唐之诗仙李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学底蕴。

  更为有趣的是,司马相如常被人称为“吃软饭”,而他与大唐第一“赘婿”李白的人生经历颇有相似之处。

  在武帝时期,文人常评价说:“父莫若司马相如,文墨若司马迁。”作为汉赋四大家之一,司马相如的文采被赞为“犹如天上文章”,因此被誉为“赋圣宗”。

  司马相如原名司马犬子,长大后觉得这个名字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加上他十分喜欢战国时期有君子风范的蔺相如,于是改名为司马相如。

  在汉景帝年间,由于景帝不好辞赋,司马相如并没有得到赏识。而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却十分欣赏他。

  正是在为梁王宾客时,司马相如创作出了那篇广博弘丽、卓绝汉代的《子虚赋》。然而,随着刘武去世,司马相如因不得志而称病辞职,离开梁地,回到四川临邛,生活清贫。

  临邛县令王吉与司马相如交好,于是邀请他来到临邛县衙暂住。临邛富商卓王孙得知贵客到来,便设宴邀请司马相如。

  由此,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就此开启。卓王孙有一位女儿刚刚守寡,名叫文君,又名文后,她精通音律。

  因为久仰司马相如的文采,她便躲在屏风外窥视。司马相如虽然装作不知,但实际上早已听说卓文君的才情。当受邀抚琴时,他便趁机弹奏了一曲表达爱慕之情的《凤求凰》。

  卓文君听出了司马相如的琴声,偷偷地从门缝中看他,不由得被他的气派风度和才情所吸引,也产生了敬慕之情。

  司马相如又通过文君的侍女向她转达心意。于是,卓文君深夜逃出家门,与司马相如私奔到成都,上演了一出古代版的“穷小子与富家女”的爱情故事。

  他们也算是自由恋爱的先驱。而作为超级财阀的卓王孙,虽然口头上声称女儿违反礼教,但自己却不忍心伤害她,只是不肯给女儿一个铜板。

  有些恋爱脑的卓文君,此时已陷入爱情的漩涡。来到司马相如家后,她才发现他家真的是穷困不堪,家徒四壁。

  然而,面对这一切,卓文君却选择与他同甘共苦。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卓文君在成都生活一段时间后,对司马相如说:“其实你只要跟我回临邛,向我的兄弟们借些钱,我们就可以设法维持生活了。”

  司马相如听了她的话,便与她一起回到临邛。他们卖掉车马作为本钱,开了一家酒店。卓文君当垆卖酒,掌管财务;司马相如则系着围裙,夹杂在伙计中间洗涤杯盘。

  二人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却十分恩爱幸福,成为一段千古佳话,留下了“当垆卖酒”的典故。

  而作为财阀的父亲卓王孙,闻讯后在兄弟和长辈的劝说下,终于承认了这段事实。他分给卓文君铜钱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一批财物。

  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双双回到成都,购买田地住宅,过着富足的生活。

  不久之后,司马相如所写的《子虚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又以《上林赋》被封为郎官。

  他还出使西南夷,安定西南边疆,因此被称为“安边功臣”,名垂青史。公元前118年,司马相如因病免官,与卓文君居住在茂陵,不久之后因病去世。

  纵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矢志不渝的爱情故事,不禁让人感叹:才子配佳人,一曲定终身,相遇、相知、相守,堪称千古绝恋,也满足了很多人对爱情的向往。

  【一口气看完西汉开过最被低估的功臣,吕泽#历史#小知识#西汉】

  那是媲美汉初三大名将韩信等人的神秘统帅,功绩卓著却惨遭刻意忽略。他是吕氏外戚的杰出人物,他的英年早逝也导致吕氏在政治斗争中的最终覆灭。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外戚功臣吕泽。

  说到吕泽,他作为皇后吕雉的长兄,称得上是外戚中最杰出的人才,也是西汉开国最被低估的顶级重要功臣。

  吕氏一族因为在吕后去世后的那场政变中惨败,所以关于这个家族的所有详细记载也随着吕氏家族的覆亡被抹去痕迹,而最为让人惋惜的莫过于周吕侯吕泽。

  他几乎被淡化成边缘人物,甚至连最基本的人物列传资格都没有。

  当我们翻开《史记》《汉书》时,似乎吕泽只是一个普通的外戚。但在大汉100多位开国功臣中,仅仅是明确记载曾是吕泽昔日旧部的就有5位。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其中吕泽提醒杨都侯的天赋,开国功臣中位列第4,仅比萧何少二百五。仅仅从此处来看,作为领导的吕泽绝非泛泛之辈。

  吕泽最初的经历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简略记载:公元前209年,六国就地起兵反秦,吕泽以客将的身份加入刘邦阵营。

  而这里的“客将”指代不隶属于本部的将领,所以最初的履责更多应该是作为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加入刘邦阵营。

  并且在刘邦成为汉中王后,吕泽就被封侯。而在此时能够被封侯的人,屈指可数。或许有人认为其凭借的是外戚身份,但如果吕泽没有一定的功绩和威望,处于创业初期的刘邦又怎能服众?

第270章 汉武帝的丑闻

  吕泽最大的功绩则是在彭城之战后。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全军覆没,一路被楚军追击败退。然而,在汉军主力溃败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

  此时,吕泽率部下驻守,刘邦抄小路前去投奔他,《汉书》中记载“汉王从之”。从这里也能看出吕泽作为客将的身份不同,他应该拥有自己的部队。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也留下了关于吕泽至关重要的一句记载:“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刘邦去吕泽军中后,很显然军队的统帅权全在吕泽手中,所以才有了上述“吕泽发兵佐刘邦”的记载。而“定天下”三个字,完美总结了吕泽一生最大的功绩。

  但很显然,根据其他功臣的部分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吕氏家族加入刘邦麾下并不是那种完全的加入,而是有一定自主性的加入。

  换句话说,吕氏家族更像是刘邦的一个合伙人,但又因为吕雉的关系,所以吕氏家族和刘邦利益又是绑定的。

  那么“佐高祖定天下”,这是什么级别的评价?在刘邦的100多个侯爵里,有这种评价的只有三个人,分别是张良、陈平、夏侯婴。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张良的评价为“长计谋平天下,侯万户”;陈平的评价为“出六奇计定天下,侯5000户”;夏侯婴的评价为“长风车,为滕公静定天下”。张良和陈平,大家家喻户晓,他们的能力和功劳自然不必多说。

  而另一位夏侯婴的功劳也非泛泛之辈:他不仅作为刘邦的心腹兼御用司机,多次助刘邦脱离险境,还曾刀下留人,挽救韩信。彭城逃亡时,他屡次保护太子和公主。

  总的来看,张良和陈平之功在于计谋,夏侯婴之功在于资历和忠心,而吕泽的评价则在于实打实的军功。

  虽然吕泽的事迹被淡化,但从评价中也能看出其绝对是被严重低估。

  从历史评价和昔日部下的地位来看,具有外戚身份且资历很深的吕泽,虽然没有任何记录可以证明他在汉军中担任过什么官职,但仅仅从其对汉军的影响力来看,吕泽体系中一个钉子户。

  一个重大皆是汉高祖出境的18号之一,就足以证明吕氏家族在汉军中是有着超强的影响力。吕泽是汉军富帅的说法,至少有一定合理性。

  那么,为什么吕后能压制陈平、周勃等功臣集团和诸侯藩王势力?仅仅只是个人威望吗?显然没那么简单。

  吕后在刘邦创业时并不在其身旁,早期身处沛县老家,后期又被项羽俘虏,直到楚汉决战才被释放,所以她与这些功臣也并未有太多接触。

  而真正原因一方面是吕后的能力,更为关键的则是吕氏外戚所掌握的军权。

  吕氏外戚中以吕泽和吕释之最为杰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西汉开国初年的那群功臣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为何面对吕后只能引而不发。其实不是大家不反对吕后,而是大家无法反对吕家。

  而吕泽的弟弟吕释之,手腕也很强硬,尤其是在刘邦最后的那几年里,刘邦废太子的念头越来越强。

  吕释之屡次操控朝政,甚至一度胁迫张良等一众大臣来拱保太子,才使得刘邦权衡利弊之后放弃了废长立幼的念头。

  公元前199年,吕泽战死于平叛途中。也正因其死得太早,不然参照其他人来看,至少也是封王级别。

  所以到汉十二年,刘邦驾崩后,当太子刘盈登基那一刻起,吕氏家族才真正得以号令天下。

  而在孝惠帝死后的两位少帝期间,吕后当政之时,吕氏家族更是权倾朝野,一度成为了大汉帝国的真正主宰。

  但是随着吕泽和吕释之的去世,吕氏后继无人,因此导致在吕后去世后,吕产、吕禄手握一手好牌,最终却败在了功臣集团手里。

  虽然吕泽后来被追封为悼武王,但吕氏家族就此退出汉朝舞台,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一口气看完汉武帝到底有没有被带绿帽子#历史#小知识#汉武帝】

  为何史书中的汉武帝深陷“绿帽门”事件扑朔迷离,而他的儿子汉昭帝14个月才出生?

  究竟是奇迹还是谎言?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汉武帝的“绿帽之说”。

  说到汉武帝,他可谓是家喻户晓。作为一代帝王,堪称雄才伟略,即使在历代帝王中,他也有着不可撼动的一席之地。

  然而,关于汉武帝却有一件扑朔迷离又不得不说的“绿帽门”事件。而这件事情的主人公则是汉武帝的幼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昭帝。

  关于汉昭帝这位帝王,一直以来有一种看似言之凿凿的说法,证明他不是汉武帝的亲生儿子。而在《汉书》中似乎又言之有据。那么,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呢?汉武帝究竟有没有被戴绿帽子?

  关于“绿帽门”事件,《汉书》中有三处依据:

  其一,汉昭帝14个月才出生

  公元前94年,汉武帝的宠妃钩弋夫人怀胎14个月后生下皇子刘弗陵。老来得子的汉武帝非常高兴,他对身边人说:“昔尧十四月而生,钩弋亦然。”

  意思是说,历史上的圣君尧就是14个月才出生的,而他的儿子如今也是如此。

  汉武帝很高兴,于是将钩弋夫人寝宫外的大门更名为“尧母门”,将幼子刘弗陵与尧相提并论,足见对这个孩子有多看重。

  所以在巫蛊之祸后太子被杀,汉武帝死后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刘弗陵,也就是后来的汉昭帝。

  然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怀胎14个月是绝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常说“怀胎十月”,一般为40周左右,也就是280天,9个月多一点。

  而世界最长的怀孕记录也只有375天,约12个月。虽然怀胎14个月看似“反人类”,但历史上类似汉昭帝经历的人并非没有。

  《明史》第195卷有这么一条关于王阳明的记载:“守仁母14月而生。”意思是说,王阳明是在他母亲怀孕14个月之后出生的。

  再比如秦始皇嬴政,根据《史记》的记载,也是在怀孕一年之后出生的,这一部分内容记录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

  这段内容介绍了秦始皇的身世,还提到秦始皇是在怀孕12个月后出生的。无论是秦始皇的12个月,还是汉昭帝和王阳明的14个月,这么长的怀孕时间显然与我们的常识不符。

  而这些记载并非出自野史,而是出自正史。《汉书》作为史书,不至于记载一件子虚乌有的事件。

首节 上一节 225/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