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馆通北宋 第156节

  吴铭和李二郎试着推了下车,立时明白喻作头所言。

  宋代的四轮车走直线没问题,既平稳又顺畅,一到转向就抓瞎。

  归根结底,是因为宋代没有转向装置,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我国古代始终没能发明出一套转向装置。

  转向装置的发明时间暂时没有统一说法,鉴于18世纪以前欧洲没有四轮马车的历史事实,应该也是在近代才发明出来的。

  吴铭自然不会用18世纪的技术苛求11世纪的工匠,他的心理预期本就不高,只要造出来的餐车行驶平稳、功能齐备就行。

  喻言继续介绍:“四轮车非常平稳,至于转向问题,我稍微做了下改良,可以用这个来辅助——”

  说着,他叫来一个学徒,抄起一根大木杠子。

  学徒推车往前,转向之际,喻言迅速把木杠插进一只前轮的底下,用力往上一扳,借着惯性让其转向。

  卧槽?

  旁观的三人俱啧啧称奇。

  吴铭于惊讶之中略带着意外,他在书上见过这玩意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中部的平原地区,有一种名为“太平车”的四轮车颇为流行(和宋代的太平车同名但形制不同)。

  其造型和结构与《天工开物》里的合挂大车一模一样,都是粗笨的木轮子,都没有转向装置,拐弯时都需要有经验的车把式用大木杠子去扳。

  代价是至少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赶车,另一个人扛着一根大木杠子在旁边跟着。

  喻作头适才的演示,显然便是书中所提。

  “吴掌柜可要试试?”

  “好!”

  吴铭接过大木杠子,换李二郎在前推车,试过才知,这活儿真没看起来那么容易,讲究个眼明手快,配合默契,而且十分费劲。

  体验一下倒是不错,真要在出摊时干这苦活,那还是免了吧。

  二轮车便不存在转向的问题,平衡性和稳定性虽然较差,但以他自己的乘车体验来说,尚能接受。

  喻言也更推荐这套法式,因为造起来更方便,毕竟二轮车是时下主流车型,可参考借鉴的法式更多。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定下方案,吴铭便不再指手画脚,只问:“造这辆车需要多少时日?”

  喻言想了想,答道:“至少需要一到两个月。”

  吴铭微微颔首,笑道:“正所谓慢工出细活,这车我不急着用,喻作头尽可慢慢来。”

  实际上是因为没地儿养驴,造出来也用不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便是扩大吴记川饭的店面,但空间哪能无中生有?免不了要购置左邻右舍的房屋。

  这事迟早要做,只是眼下积蓄不足,想扩张也扩张不了。

  来之前,吴铭已经算过七月的账,扣除肉钱、柴钱和税钱,结余150余贯。

  东京的房价和现代的房价一样,因地段和装修的豪华程度而异。

  吴记川饭位于麦秸巷中,背靠城墙,地段远远谈不上好,左邻右舍俱是小户型的“清水房”,且修建年代久远,破烂不堪,市价不会超过三百贯。

  因是卖方市场,须再加些溢价,唯有给邻居开出一个无法拒绝的价钱,对方才有迁居的意愿。

  再加上喻作头造车的酬劳,没有五百贯不敢出手。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按如今每月七八十贯的净利润算,至少还要攒五个月,这还没有把后续装修改造的费用算进去。

  辞过苏、喻二人,乘驴车回吴记川饭,吴铭三人一如既往地前往浴堂巷洗澡。

  泡澡的时候以及回程的路上,吴铭仍思索着如何快速搞钱。

  在两界门的限制下,倒卖货物是行不通的,唯一可行的办法似乎只有涨价。

  但这样一来,口碑定会受损,并非上上之策。

  如果不全面涨价,只针对富人推出几道高价菜,来钱又太慢。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在一个月之内凑齐五百贯?

  吴铭思来想去,似乎只能借贷了……

  谢清欢见师父一路默不作声,蹙着眉头作沉思状,也没敢出声打扰,直到他老人家忽然幽幽地叹口气,她才关切询问:“师父可是有什么烦心事?”

  吴铭看了徒弟一眼,心想在她离家出走之前,区区五百贯恐怕只是她一套衣饰的价钱,现在嘛,告诉她她也帮不上忙。

  于是摇摇头道:“没什么,只是感叹赚钱不易罢了。”

  “是啊!”谢清欢也跟着叹口气,“我也是离了家,才知道赚钱竟是这般辛苦。”

  话一出口便觉不妥,赶紧补上一句:“但有师父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关怀,再苦也不觉得苦了。”

  吴铭忍俊不禁,瞧把富家千金逼的,都学会拍马屁了!

  他正为赚钱而发愁,岂料屋漏偏逢连夜雨,师徒俩沿原路返回麦秸巷,远远地便看见刘牙郎候在店门口,不等二人站定,便急急道:“吴掌柜,大事不妙!”

  “???”

  刘牙郎四下扫视一眼,压低声音道:“进屋里说。”

  见他神色肃然,不似说笑,师徒俩均心头一紧,谢清欢尤其紧张,手心霎时攥出汗来,只道是父亲打问到自己的下落了。

  吴铭立刻打开店门。

  进到店内,刘牙郎复又将门合上。

  坐定便说:“我昨日得到消息,贵店的左邻张家竟突然把房子卖了,竟卖了足足五百贯!这价钱分明蹊跷,我特意打问了下,吴掌柜不妨猜猜买家是谁?”

  吴铭一时没有头绪。

  “状元楼。不仅如此,贵店的右邻乔家也意欲卖房,买家同样是状元楼的刘保衡。”

  谢清欢一听和自己无关,不禁松了口气,吴铭倒是心下一凛,沉下脸来。

  刘牙郎说道:“此举分明是冲贵店而来,待左邻右舍的房契俱落入刘保衡手中,吴掌柜今后再想做大做强,便只能换地方经营了。幸而——”

  他话锋一转:“教我发现得及时,乔家眼下只是有意,尚未成契,吴掌柜若不想挪地儿,可得抓紧啊!”

  “吴某省得,多谢刘牙郎相告。”

  吴铭懂他的意思,买卖交易,自是价高者得。

  只不过,他连五百贯都拿不出来,凭什么同正店掌柜竞价?

  送走刘牙郎,颇有些烦闷地回到后厨,却发现两界门上弹出新信息。

  【您有新任务,请确认!】

  伸手轻点,界面随之跳转。

  【饭店改造升级系列之二:扩建店面。】

  【任务要求:请购置右邻(乔家)的房产,并完成外部的基础改造(点此查看详情)。】

  【任务时限:即日起至八月底为止。】

  【任务奖励:】

  【1.内部由民居改造升级为饭店雅间(两间)。】

  【2.一次迁店机会(现代和宋代均适用,迁至新店后,两界门也将随之迁移)。】

第217章 店面扩建

  点击查看详情,界面随之跳转。

  吴铭快速浏览一遍,出乎他的意料,两界门并未对外部改造的形制做出任何规定,唯一的要求是工期不少于十日。

  说白了就是障眼法,毕竟,一夜之间改头换面过于惊世骇俗,请些工匠来既为翻新外部,也可掩人耳目,以完成内部的升级。

  扩建这事,吴铭打从一开始相中的便是乔家。

  因为张家紧邻的是吴记卧房一侧,而乔家紧邻的是灶房一侧,几乎是墙挨墙,只须将两家的室内空间连通,上菜的动线便出来了,工程量要小得多。

  痛失张家这块地还没有那么紧要,可乔家这块地绝不能再拱手让人,否则,吴记川饭就会落入既无法扩张,也挪不了窝的尴尬境地,还谈什么做大做强?

  伸手轻戳两下,退回至主界面。

  吴铭嘱咐徒弟一句:“我去隔壁走一趟,你继续雕你的萝卜,或者回屋里歇息也行。”

  谢清欢点头应好,目送师父离去。

  乔家本是五口之家:乔父乔母,长子大宝、次子二宝、幼女莲儿。

  无奈乔二宝自出生便带病根,沉疴缠身十数载。为延医问药,乔父乔母耗尽微薄家底,连备给大宝娶亲的聘礼钱也填入这无底洞窟,贫寒之家几至断炊。

  今春二月,冰雪初融,二宝趁家人不察,拖着枯柴似的身子偷偷溜出家门。

  乔母最先发现,立如五雷轰顶,跌跌撞撞冲出家门找寻,逢人便比划:“可见着我儿?大约这般高……”

  “前不久,似乎见着往蔡河那头去了……”

  乔母急急奔至蔡河堤岸,果见一具枯瘦的身影立于河畔,不是二宝又是谁?!

  她大喊:“儿啊!你要作甚!!”

  二宝闻声回头,苍白的脸上满是决绝之色:“孩儿活得好苦,娘也活得好苦,孩儿不想再受苦了,也不想再教娘受苦。”

  说罢便纵身跃进了蔡河里。

  下葬那日,乔家四人死死扒着棺木,撕心裂肺地嚎啕。对至亲的思念和哀悼,以及这十数年来的疲惫和辛酸,尽皆付诸哭声,随二宝长眠于地下。

  斯人已去,生活仍要继续。

  乔家世代为镊工,乔父平时在家门口支摊儿,替周遭的街坊理发修面,乔大宝则挑着工具走街串巷,替人上门服务,除此之外,也顺带卖些杂货,诸如乔母编织的头髲(假发)、草鞋等。

  乔莲儿在富人家里当女使,包吃包住,无甚花销,挣得的钱大半都贴补家里。

  一家四口齐心协力,省吃俭用,不到半年便还清了欠债。

  许是时来运转,前两日,突然有牙人找上门来,说是状元楼的刘掌柜愿以五百贯的高价买下乔家的老房子。

  五百贯!都够在城郊建一座小院了!

  乔母立时动了心,乔父却心存疑虑:“天底下哪有这等好事?怕不是有诈……何况,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房子,哪能说卖就卖?”

  乔大宝也不同意卖房:“这周遭的街坊邻居是我和爹爹的熟客,一旦搬走,生意怕是不好做。”

  京中的镊工各有各的经营地盘,互不抢客,这是行内不成文的规矩。

  “只要有手艺在,生意怎会不好做?”乔母不以为然,“到时同行老说一声,重新划分地盘便是!”

  略一停顿,紧跟着驳斥乔父:“祖上把这房子传下来,是因为买不起更好的房子,不然早换了!我已向张贵家打问过,那位刘掌柜付钱端的利落,绝非使诈!”

  见父子俩有所动摇,乔母继续晓之以理:

  “大宝也该娶亲了,媳妇我早已相中,就李炭翁那孙女,年方十八,手脚勤快,模样也端正。咱把这老房子一卖,不仅能换个新居,聘礼也有了,有甚可犹豫的?”

  “嗯……”

  提到娶亲,乔父再无异议。

  大宝二十有五,早该娶亲了,可眼下这条件,家里既小且破,又拿不出聘礼,哪家愿把闺女嫁过来?

  倘若这房子真能卖出五百贯,确是个一举两得的法子,说不定还能替莲儿攒下些嫁妆。

首节 上一节 156/163下一节 尾节 目录